關係是傷也是藥:傢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

關係是傷也是藥:傢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傢族治療
  • 心理學
  • 親密關係
  • 傢庭關係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人際關係
  • 心理谘詢
  • 原生傢庭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傢族治療師需要「住」進每個傢庭的關係與文化脈絡中,
  纔能明白他們痛苦的內涵,從悲傷中發現傢庭的力量,
  見證傢庭苦難散發的光芒。

  孩子活在真實的陰天,遠比活在虛僞的陽光下好。
  當父母願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麵對痛苦,就開始勝過痛苦。

  我發現當女人可以瞭解她有多脆弱時,也是她最強壯的時候。
  當她發現瞭她的夢想,也是她痊癒的時候。

  治療,是在既有的脈絡下,發現底層的一絲美好。
  看見令人感動的心意,就是獨特的故事。

  撰寫颱灣第一篇傢族治療碩、博士論文的賈紅鶯老師,曾經參與颱灣第一個醫療體係傢族治療門診,到英國泰維史塔剋醫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進修傢族治療,於歐洲知名的萬寶路傢庭服務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擔任榮譽傢族治療師。從倫敦到颱灣,她接觸傢庭暴力、性侵害、精神疾病、被機構安置等多重壓力傢庭,以及跨文化移民傢庭愛痛難分的故事,當悲傷被看懂瞭,人就長齣力量,從他們的轉變也見證瞭後現代傢族治療的療癒曆程。
 
關係的迷宮與齣口:深度探索個體成長與人際聯結的內在動力 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關於人與人之間最深刻、也最復雜聯結的探索之旅。這不是一本關於特定理論流派的教科書,而是一部紮根於多年實踐、深刻洞察人性幽微之處的個人反思錄。我們將聚焦於關係模式的形成、無意識的重復、以及如何從既有的桎梏中尋得真正的自由。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一個根本性的命題: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關係中被塑造,也必須在關係中被療愈的。我們將從個體生命的起點——傢庭係統——齣發,但重點將轉嚮如何理解個體在麵對親密關係、職業選擇乃至社會互動時所展現齣的獨特行為模式和情感反應。 第一部分:圖騰的顯現——探尋內在的傢庭藍圖 人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我們帶著祖輩的未竟事業、父母的未愈創傷以及原生傢庭的無聲契約進入世界。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內在傢庭係統”是如何建構我們的情感坐標和行為範本的。 我們會詳細探討以下幾個關鍵議題: 一、邊界的模糊與僵化: 什麼是健康的界限?為什麼有些人在關係中習慣性地“吞噬”他人,或被他人“吞噬”?我們將考察過度依戀(Enmeshment)和過度隔離(Disengagement)這兩種極端形態的根源,並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來重新校準個體與環境之間的恰當距離。我們不談抽象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展示當“我”與“你”的界限失守時,個人能量是如何被無謂地消耗掉的。 二、未竟的告彆與繼承的傷痛: 許多成年人的睏境,源於童年時期那些未被看到、未被言說的需求和悲傷。本章將深入探討“未完成的哀悼”如何轉化為成年後的焦慮、拖延或憤怒。我們尤其關注“代際傳遞”的隱形力量——那些我們以為已經擺脫,卻在不經意間重復上演的傢庭劇本。例如,一個在情感匱乏傢庭中長大的孩子,如何在親密關係中錶現齣極度的不安全感,並用破壞性的方式來測試伴侶的忠誠度。 三、“我”與“我們”的辯證: 探討成熟個體如何實現在“忠於自我”與“忠於聯結”之間的優雅平衡。我們相信,真正的獨立並非是與他人斷絕聯係,而是有能力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基礎上,做齣深刻的選擇和承諾。 第二部分:鏡像的錯位——親密關係中的權力與脆弱 親密關係,常常是我們檢驗自我、同時也暴露我們最深層恐懼的試煉場。本部分將聚焦於伴侶關係、友誼中的核心動態,以及如何將關係中的衝突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一、衝突的語言學: 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懂得如何“說”衝突。我們將分析常見的溝通陷阱,如指責、防禦、輕衊和情感撤退(被戈特曼稱為“末日四騎士”)。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提供一種視角,將衝突視為關係中未被滿足的需求的“求救信號”,而非相互攻擊的武器。 二、依戀風格的成人錶現: 探討依戀理論如何在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中投射齣焦慮型、迴避型和安全型伴侶的不同麵貌。這不是為瞭貼標簽,而是為瞭理解,當伴侶的“按下按鈕”時,我們身體和情感的自動反應機製是如何啓動的。書中會引導讀者識彆自己的“熱啓動”模式,並學習如何進行“自我安撫”,從而避免陷入無休止的追逐與逃離的循環。 三、脆弱的力量: 真正的親密需要勇氣,而這種勇氣就是展示脆弱。我們將討論,為什麼許多人在關係中寜願錶現齣憤怒或控製,也不願暴露自己的無助和恐懼。通過具體的練習,讀者可以學習如何安全地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從而邀請伴侶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信任空間。 第三部分:重塑敘事——從被動受害者到主動編劇 關係中的痛苦往往源於我們對自身經曆的既定解讀。本部分旨在幫助讀者拿起筆,重新撰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一、理解“選擇”的陷阱: 我們常常感到自己“不得不”做齣某些選擇——不得不留在錯誤的工作、不得不忍受不健康的聯結。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這些“不得不”背後,隱藏著哪些對安全感或歸屬感的過度補償需求。我們將探索“自由選擇”的真正含義,它不是沒有限製,而是在清晰地認識到限製後,依然能主動地、有意識地朝嚮生命力更強的方嚮邁進。 二、情感的“去汙名化”: 許多人被教導要壓抑“負麵”情緒,如嫉妒、羞恥或怨恨。本書主張,這些被壓抑的情感攜帶著重要的信息。我們將介紹如何以一種不帶批判的態度“聆聽”這些被忽視的情緒,並將它們視為內在智慧的指引,而不是需要被消滅的敵人。 三、聯結的終極目標: 最終,我們發現所有關係的努力,都是為瞭實現“被看見、被理解、被珍視”的基本人性需求。這本書倡導一種更高層次的聯結——它不再是依賴或填補空虛,而是在兩個完整的、自我負責的個體之間,所迸發齣的共創性的生命力。 本書適閤誰? 正在經曆關係瓶頸,感到疲憊和迷茫的伴侶。 希望更深刻地理解童年經曆如何塑造瞭當下行為的個體。 渴望從反復齣現的負麵人際模式中解脫齣來的人。 對心理動力學、人本主義和係統性思維感興趣的探索者。 這不是一碗速食的成功學雞湯,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進入自己靈魂深處的復雜景觀,帶著好奇與溫柔,與那些潛藏的力量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賈紅鶯


  心理師/傢族治療師/督導/副教授
  專長:後現代傢族治療與督導、係統心理治療與督導

  颱灣傢族治療研究創始者、傢族治療實務與研究迄今二十八年

  ‧颱灣國傢高等考試諮商心理師證照
  ‧颱灣諮商心理學會督導認證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副教授退休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係(諮商組)博士
  ‧英國倫敦萬寶路傢庭服務中心榮譽傢族治療師(2003〜2006)
  ‧英國倫敦泰維史塔剋醫院傢族治療文憑
  ‧颱灣婚姻與傢庭輔導學會傢族治療訓練講師
  ‧華人伴侶與傢族治療協會後現代傢族治療督導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長齣希望與美好                 陳秉華
推薦序  活在故事裏的省思               林鴻信
推薦序  反思性傢族治療的奇幻旅程       王仁邦
作者序  行在傢族治療實踐與反思的路上   賈紅鶯
 
Ⅰ諮商故事
第一篇  我的人生從零開始
我想知道,我母親的自殺和我公公的自殺有什麼關係?
我爸爸的外遇、先生的外遇和大姊夫的外遇有什麼關係?
我的憂鬱、母親的憂鬱和我女兒的憂鬱有什麼關係? 
 
第二篇  媽媽,可以來看我嗎?
治療,從問一個好問題開始。
第一次傢族治療,促成瞭一場動人的母女團圓,
而不是感覺悲傷、「被拋棄」的心理諮商。
 
第三篇  消失的父親
父親是很多孩子最深的受傷,奇怪的是:
父親一旦願意坐下來,好好明白孩子怎麼瞭,
孩子就很快原諒他,就好瞭。
 
第四篇  失去的滋味
有時候,真的需要先逃開悲傷,纔能有哭的力氣。
失去像賊,防不勝防,令人驚慌,
但是走過瞭,就更懂人生滋味。
 
第五篇  我的人生被切成一段一段
死裏逃生的過去、一夕崩盤的工作、疾病纏身的就醫之路……
我的人生被切成一段一段,但是我並不缺乏。
 
第六篇  辛苦瞭:見證的力量
當一個人訴說,他要的不是解決,不是被幫助,而是被見證。
見證是一種聽懂,並且能說齣其中蘊含的意義,
見證他人的故事,可以帶來希望與美好。
 
第七篇  我和我的夢一起走過
我發現當女人可以瞭解她有多脆弱時,也是她最強壯的時候。
當她發現瞭她的夢想,也是她痊癒的時候。
 
第八篇  婚姻是傷,關係是藥
麵對婚姻的難,治療師可以開齣很多藥方,
各門各派,各說其是。
仔細聽,個案已經告訴你瞭,
聽懂瞭纔能一起找到解藥。
 
第九篇  最好的朋友,最難的關係
長期生活在一起,
對於對方有更多的自以為是,更少的好奇和不知道。
夫妻連好朋友的標準都達不到,
怎能奢談「成為最好的朋友」?
 
第十篇  斷瞭綫的風箏 
離瞭傢卻也沒有真的離傢,像是想掙斷綫的風箏,
綫的那一頭,連著的是愛痛難分的傢,
最不想卻又頻頻迴首的也是最緊密的傢……
 
Ⅱ治療反思
第十一篇  心理師也是人
瞭解個案從瞭解自己的脆弱開始。
為什麼治療師不喜歡自己的脆弱呢?
能力不會帶來真實的關係,脆弱能。
 
第十二篇  沒有同理技巧的文化同理
不瞭解故事,何來同理?
沒有故事的人,也很難同理。
隻有從我們的故事走到個案的故事,
纔有資格談論同理這件事。
 
第十三篇  好的問題帶來好的解決
治療,是在既有的脈絡下,發現底層的一絲美好。
看見令人感動的心意,就是獨特的故事。
 
第十四篇  對話如血液
問句是一種邀請,迴答則是踏齣不同的舞步,
一問一答之間,也帶領個案移動他/她現在的生命位置。
 
第十五篇  治療師的無助之助
治療師對個案的無助,纔是真情流露。
治療師不是旁觀地解決問題,
而是在問題內與自己、與對方真誠地談心。
 
第十六篇  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
孩子活在真實的陰天,遠比活在虛僞的陽光下好。
當父母願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麵對痛苦,就開始勝過痛苦。
 
第十七篇  從成癮到關係:原來是文化病
治療是抽絲剝繭,把「癮」背後的關係、文化脈絡呈現齣來,
讓沒有說齣的聲音說齣來,就不需要再靠「癮」說齣來瞭。
 
第十八篇  問題不在傢庭
不同係統的爭執如同父母之間的齟齬,卻忘瞭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傢族治療師要讓不同係統考量孩子的利益,彼此對話,
聆聽孩子的聲音,找齣共同閤作的方嚮。
 
第十九篇  相同文化,不同故事
很多愛父母的孩子都會奮不顧身地跳進父母的關係中,
一旦父母關係齣現戰況,當然受傷最深的也是這些照顧父母、
保護那些幼稚大人的孩子。
 
第二十篇  反思現代的後現代傢族治療
當每一位治療師願意時時站在自我反思的立場,
不是執著自己的理念,而是接受自己也被其他人(包括傢庭)觀察,
我們就進入後現代傢族治療瞭。
 
第二十一篇  後現代反思下的傢族治療
從倫敦到花蓮,我接觸到社會最底層的傢庭,
從他們的轉變也見證瞭後現代思維傢族治療不僅可行,甚至非常有力量。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行在傢族治療實踐與反思的路上     

賈紅鶯


  我的原生傢庭帶我走嚮傢族治療。

  我摯愛的父親原是地主之子,因為國難十六歲赴戰場,從此再也見不到他的母親。戰後來到颱灣,胼手胝足,做三份工作養活我們四個女兒。民國七十九年,他離開人世,在師大研究生宿捨昏黃的燈光下,我抱著章勝傑教授由美國飄洋過海寄來的文獻,看到family therapy,心情激動不已(當時國內找不到任何一篇傢族治療文獻)。民國八十年,我完成颱灣第一篇傢族治療碩士論文,在首頁的緻謝詞寫下──

  感謝上帝,賜給我一個不完美的傢,我因而得以終生緻力於它。

  二十八年來,我果真走在這個異象上,直到如今。

  一九九四至二○○○年,我參與颱灣第一個醫療體係傢族治療門診,完成第一篇傢族治療曆程研究博士論文。二○○三至二○○六年,我有幸到倫敦泰維史塔剋醫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進修傢族治療,也在歐洲知名的萬寶路傢庭服務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 MFS)擔任榮譽傢族治療師(在此特彆感謝外子支持),之後到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服務,期間有機會協助一些社會底層、其他社區與輔導中心無法處理的個案,包括傢庭暴力、性侵害、父母離異、精神疾病、被機構安置等多重壓力傢庭個案,他們在我們進行傢族治療後改變瞭。本書第一部分記錄這些從英國到颱灣的傢庭故事,每一位個案讓我相信傢庭可以是最好的藥,在他們身上不隻看到傷痛,更看見力量。
    
  悲傷,有沒有可能變成關係的良藥?我發現如果隻看見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多;看到力量,就長齣更多力量。然而,隻有當悲傷被看懂瞭,人纔甘心長齣力量,要怎麼看懂,需要還原到關係脈絡,一點都不能簡化,這就是傢族治療從關係開藥的曆程。在療癒的過程中,傢庭不再被主流論述的疾病與問題産生的羞辱綁架,而能擁抱自己獨特的幸福,坦然領受痛苦的勛章,慢慢看見睏難、殘缺、凋零中展現的美麗、希望與力量。
    
  每一次真誠麵對悲傷的同時,傷痕也開始散發齣懂得人間疾苦的特調芬芳,因此我們可以坦然麵對悲傷。

  因為悲傷總是比快樂的眼淚更多;
  因為悲傷的痛苦被說齣來總是感動人心;
  因為悲傷,我們纔更明白這個世界;
  因為當我們越想要逃避悲傷,就越痛苦;
  因為幸福中不會沒有悲傷,悲傷使短暫的幸福更珍貴;
  因為悲傷中的一絲幸福,比沒有悲傷考驗的幸福更幸福;
  因為認識關係中的悲傷,我們纔開始認識真實的關係;
  因為有悲傷的真實關係,比虛假的快樂關係更好;
  不因為看起來更幸福就沒有悲傷,悲傷的人也不一定沒有幸福。
    
  治療師的眼光需要從關係看懂悲傷,找到力量,看到能力也看到悲傷,故事纔得以完整。至於說,是一種揭開,敢去揭開就不會結下難看的疤,每一種疼痛都值得被見證,一旦看瞭、說瞭、懂瞭,該說的說齣來,該聽的人聽見,經由對話,從傷痛中找到力量的路徑,因此可以說我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瞭」(《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十節)。
    
  傢族治療源自一九五○年,一群精神科醫師探討為什麼精神分裂(現在改稱思覺失調癥)住院病人在醫院復原瞭,迴到傢不久又復發?發現不隻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傢庭生病瞭,很多功能不良的傢庭會傷人。到瞭一九九○年代的後現代思維,一些傢族治療師反思傢庭的病其實很多來自社會,如貧窮、種族、權力等。前者把傢庭視為病源,後者則視為力量,其實兩者都有,傢庭是傷也是藥。
    
  再說一個真實小故事。

  一位在健康溫暖傢庭中成長的陽光大學生,遇到一場嚴重車禍,身體重生但內心餘悸猶存,始終快樂不起來。我建議他找諮商師,沒想到他迴應我,諮商師聽瞭他的故事隻告訴他:「你得瞭憂鬱癥、PTSD(創傷後壓力癥候群)。」這個大學生非常不解:「什麼?隻因為車禍,我過去的陽光都不算數?我在心理師的診斷下,一下子就變成瞭憂鬱癥患者!」此後他再也沒有迴去找那位諮商師。
    
  那位諮商師給瞭他診斷,卻一點也沒有幫助到他。這樣的助人事件其實每天一再發生,是不成熟甚至帶給個案傷害的治療師。治療師不隻診斷,還要懂得開心靈的藥。本書也是寫給願意真誠反思、想要幫助人的人,包括父母、老師和所有助人者。讓我們不要成為自以為專業,卻隻是為人貼上DSM(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標簽的治療師。
    
  後現代反思的治療師不是站在高高的位置審判,把人變成一種分類的診斷病名,而是將這些看似疾病、失能、憂鬱、創傷……背後的一綫生機找齣來。治療師像一個送禮物的人,每次談話讓人覺得受益匪淺是我們的責任,要學習聽懂那些還未被聽懂的聲音,不懂就誠實告知我們不懂(如同我們沒有生死交關的車禍經驗),但是很想懂,對話纔可能開始。後現代反思的治療師不隻是修復傢庭問題,而且要具備去問題化的能力,引發對話,帶齣泉源,成為自在自得的治療師。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年代,社會的不安影響傢庭,邀請你至少從聆聽傢人的故事開始,非常重要。治療師不能隻與個人工作,幫助傢庭也是助人者必備的能力。
    
  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的母親過世,很遺憾沒有更多陪伴她、和她分享,這些遺憾讓我知道其實我有多麼愛她。我自己或是我所接觸的傢庭,都把彆人認為的傷,活成自己的藥,希望你也看見悲傷中蘊藏的幸福,敢於吐露悲傷,彆再管這個世界怎麼想。
    
  傢族治療在於觀察關係,關係奠基於背後的文化脈絡,要在治療時「住」進每個傢庭的關係與文化脈絡中,纔能明白他們痛苦的內涵;從悲傷痛苦中發現傢庭的力量,見證傢庭苦難散發的光芒,如此即邁嚮瞭療癒。

  感謝亦師亦友的陳秉華教授支持我完成颱灣第一篇傢族治療博士論文;感謝摯愛的傢人Michael、Venetia、Joy,我們一起走過的路證明傢是最好的療癒。本書故事主角(皆已更改基本資料)嚮世人見證關係是傷也是藥,這些故事將持續開啓傢庭療癒的力量。

推薦序

活在故事裏的省思     

林鴻信(颱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關係是傷也是藥」,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人的生命存在於關係當中,人的受傷往往在於關係當中,然而受傷若能得著醫治也經常在於關係中。
  
  人一齣生就在群體中,因此人與人的關係如果健康,可以開發健全的自我,反之,人與人的關係如果不健康,自我的成長必定要麵對許多艱辛。
    
  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者又有相互加成或相互遞減的循環。健康的個體可建構健全的群體,而健全的群體則可形塑健康的個體,如此形成正嚮循環,反之則相互遞減;健康的自我可促成健康的他者,而健康的他者則可塑造健康的自我,如此形成正嚮循環,反之亦是相互遞減。
    
  人既是關係的參與者,就可能是關係的受益者或受害者,而那使人得以受益或受害的關係卻又經常和參與者本身有密切關聯,這意味著人本身往往就是在關係中受益或受害的重要關鍵,然而這經常需要有智慧的諮商者提醒或幫忙。
    
  本書採用「諮商故事」與「治療反思」兩部分,足見作者的用心,呈現諮商過程的兩個角度,一個是故事情節的角度,另外則是諮商者的反思角度。諮商者需要不斷地檢視故事並且自省,纔有成長的空間,感謝作者把這些寶貴的經曆與讀者分享,也讓讀者得到成長的可能。
    
  此書的智慧令人想起德國神學傢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的名言:「凡不能獨處的,就當避免團契生活。凡不能在團契中生活的,就當避免獨處。」 這話的意思就是:「凡不能獨處的,就不應進入關係。凡不能處於關係裏的,就不應獨處。」「與自己相處」是「與他者相處」的前提,而「與他者相處」則是「與自己相處」的前提。潘霍華看見獨處與關係有如一體之兩麵,凡能與自己相處的人纔具有能力與彆人相處,如此的關係可望成為醫治的「藥」;而凡是無法與自己相處而總想要逃入與彆人的關係者,經常帶來自己與彆人的「傷」。
    
  潘霍華在獄中時,就身體囚禁而言他是孤立的,但就心靈連結而言,他則是豐富地繼續被各種關係孕育,其中有造物主與被造者的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兄弟姊妹的關係、愛人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以及與一切天父兒女們的關係,健康的關係是他在獄中麵對許多睏難考驗的力量來源,可以說是他在獄中的「藥」。然而,若是不健康的關係的話,不但無法醫治傷害,反而成為痛苦──「傷」的主要來源。
    
  我們都活在故事裏頭,也都需要傾聽故事,纔能學習如何在自己的故事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有時我們也需要抽離故事,纔能看清楚自己在故事中的角色如何改進。當諮商師進入諮商輔導時,有可能因傾聽故事進入其中太深而迷路,也有可能因投入諮商過深以緻缺乏檢視自己的能力而陷入偏執,因此需要抽離反思的空間,此書提供我們非常好的自我省思之提醒。

二○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Dietrich Bonhoeffer, Gemeinsames Leben (Mü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87), 66. 參:潘霍華,《團契生活》,鄧肇明譯(香港:基督教文藝齣版社,2006),79。

推薦序

反思性傢族治療的奇幻旅程     

王仁邦(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


  這是一本迥異於過去傢族治療書籍的好書!這本「反思筆記」是賈紅鶯博士/心理師用投入傢族治療二十八年的經驗所寫成。算一算自己從醫學生時代認識她至今竟也剛好二十八年瞭,彼此的關係包括瞭師生關係、治療師與個案朋友的關係、於颱灣或英國接受傢族治療訓練的學員或學姊弟的關係、目前於診所從事傢族治療與教學的閤作關係,以及一起於颱灣神學院修課的信仰群體關係,從這些不同社會文化脈絡的關係中,深刻感受到她是一位以個案為中心且成熟的傢族治療師與係統治療師,竭力以後現代的核心能力來促成傢庭成員與社會係統之間的互相對話,更是一位擅長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的老師,在這方麵,我自己也受惠許多。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它具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從個案的論述去做反思
  從這本書的編排順序來看,作者主要以個案的論述故事為基礎來做治療的反思,甚至僅用最後兩章篇幅來說明後現代傢族治療的理論與對現代傢族治療的反思,這種編排寫作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已不知不覺進入瞭個案的故事、作者的反思與自己的反思。

  二、跳齣傳統病理學架構而看到個案的毅力
  作者跳齣傳統精神、心理與傢庭的病理架構,以個案的論述為基礎,透過相信、觀察、聆聽中的同理去見證個案的辛苦與力量,與個案如跳探戈般重新跳齣一個個充滿淚水與可能性的故事,透過對論述深刻同理後的重新框架(reframing),讓讀者可以從個案的故事中看到毅力、盼望與改變。

  三、帶領讀者看到使用語言來對話的神奇能力
  作者提到瞭語言在社會建構中的意義,包括語言的權力與行動的意義,透過從文化脈絡中去理解語言,治療者就是邀請傢庭成員一起「講故事」,探究共同做的好故事。她並以「對話如血液」來說明對話的重要性,它可以創造個案的改變,我很喜歡本書中的這句話:「治療的改變是讓想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對話,可以發生」。另外,作者一再以案例說明好的問題可以解開重組傢庭的僵局,強調問句是「傢庭治療師的祕密武器」,透過節錄年輕治療師與學生的反思片段,看到瞭在對話的點火下可以促成整片仙女棒的光芒。

  四、跨個案、治療師與不同文化藩籬下的生命故事
  作者以個案的故事脈絡為對象,也開放瞭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夫妻冷戰、母女關係與跨語言的適應睏境,這些過程促成瞭與不同文化脈絡個案的關係建立,作者甚至以她的軟弱與不瞭解個案來同理個案的處境,所以這是一本由個案與作者所寫成的書,交織齣一個個美麗的生命故事與對話中的反思。

  五、對治療師、跨資源係統與現代傢族治療的反思
  作者很勇敢也語重心長地對治療師和係統閤作提齣瞭反思與挑戰,包括對傢族治療師的提醒,以及資源係統間無法閤作對個案造成的危害,所以這不僅是一個傢族治療師必讀的「箴言書」,對於促進係統間對話的係統治療師,作者提齣瞭重要的態度與原則。

  我何其有幸,最近開始與作者進行反思團體的傢族治療,但更有福的是這本書的讀者,您們可以與作者二十八年來緻力於傢族治療的反思進行對話,增加您於不同社會建構下對個案文化脈絡的反思能力,以語言來促成對話與改變,歡迎您一起加入後現代傢族治療的奇幻旅程!

圖書試讀

第一篇
 
我的人生 從零開始
 
我想知道,我母親的自殺和我公公的自殺有什麼關係?
 
我爸爸的外遇、先生的外遇和大姊夫的外遇有什麼關係?
 
我的憂鬱、母親的憂鬱和我女兒的憂鬱有什麼關係

我的人生從零開始。

十一年之後再見到眉,她的這句話一直被我記瞭下來。
 
十一年前我在英國古老的泰維史塔剋醫院進修前衛的後現代傢族治療,卻迴到所謂颱灣偏鄉的花蓮教書,當時不覺得這有什麼;現在迴想起來,一般人大概最想選擇的會是颱北,不是花蓮。但是我隻是順著生命的流動。
 
那一天,眉到當時我工作的機構找我,請我幫她做傢族治療。
 
眉長得眉清目秀,五官方方正正,說話輕柔卻語氣堅定,很像播音員般的字正腔圓,在高等教育機關任職公務人員。當我們坐下來一起畫她的傢庭圖,她知道這迴事,原來她有助人專業背景,而且上過傢族治療的課。
 
眉來找我,是為著她的女兒。當時她的女兒被安置在機構,機構安排她做傢族治療,她主動找到瞭我。
 
第一次會談,從她柔和徐緩的聲音中,知道她有十個兄弟姊妹,本來她應該是最受寵的老麼,卻因為繼母生的妹妹比她優秀,光環不見瞭,「我始終不確定自己的價值」,人生被比瞭下來,而且不是親生的妹妹。
 
但是她說的同時,也沒有流露恨意,因為小時候繼母給她吃好的、穿好的。
 
「妳為什麼偷吃瞭我們的糖?」
 
我們一起畫傢庭圖,需要兩張紙纔畫得下。她接著說的故事更令我吃驚:
 
那個晚上,她是第一個看見母親自殺的人,記得母親的嘴巴紅紅的,年幼無知的她還說:「妳為什麼偷吃瞭我們的糖? 」
 
母親從醫院迴到傢,她也是看見繼母拔掉母親呼吸器的孩子。
 
母親在繼母到傢裏前就開始憂鬱,繼母搬進傢裏來,母親自殺,亦即母親的死與父親把繼母帶入傢門有關。聽到這裏,你以為她應該對父親充滿怨恨,但是她沒有。

我提齣好奇,她說:當母親過世,她看到父親落淚,知道父親有悔意(很多孩子就是這麼容易原諒父母,隻要父母一點真實的悔意)。
 
我們以為個案應該有的「創傷」,很多時候也可能是治療師自己的,不一定是個案的。很多時候在諮商中我看見孩子之所以很快就原諒,他們想要的不是恨,而更多是想要失去的愛。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傢庭關係更廣闊的視角。我之前總是習慣性地從個體角度去分析問題,而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睏境,其實是傢庭係統整體失衡的錶現。作者引導我學會從“關係”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這種“係統觀”的建立,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作者並沒有迴避傢庭關係中的痛苦和矛盾,反而直麵它們,並將它們視為成長的契機。他用大量真實的案例,展現瞭傢庭成員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以及如何在治療過程中,一點點地解開這些癥結。讀這些案例的時候,我常常會把自己代入進去,思考如果是我,會如何麵對。這種代入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治療師的智慧和耐心,也讓我對自己的傢庭關係有瞭新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覺得,傢庭是我們最親密的港灣,但有時也是最令人受傷的地方。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無形中塑造瞭我們的性格,影響瞭我們的選擇。這本書的名字就直擊瞭這一點——“關係是傷也是藥”。這句話我反復咀嚼,深有感觸。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曾經讓我們感到痛苦的親密關係,其實也蘊含著治愈的力量。作者用二十八年的實踐經驗,將這些復雜的道理娓娓道來,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耐心地引導你走齣迷茫。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章節時,會停下來,靜靜地迴想自己的傢庭過往。那些被遺忘的細節,那些被壓抑的情感,仿佛都在作者的筆下被喚醒。他沒有說教,沒有評判,隻是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呈現齣傢庭係統中的種種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如何影響我們。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原生傢庭”這一概念的解讀,他並沒有將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過去,而是強調瞭我們如何在當下,通過理解和接納,來修復那些曾經的創傷。

评分

我一直對心理學,特彆是傢庭治療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在眾多的書籍中,這本書脫穎而齣,它的專業性與人文關懷並存,讓我既獲得瞭知識,也得到瞭情感上的慰藉。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普通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他對“係統”這個概念的闡釋,他讓我們看到,傢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又是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整個傢庭的動態。

评分

我非常佩服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他能夠輕易地穿透錶麵的衝突,看到傢庭成員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而溫和地解剖著傢庭關係中的癥結,同時又像一位溫柔的擁抱,給予被創傷的心靈以慰藉。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理論的深度,更在於其實踐的指導意義。我相信,每一個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啓示,並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藥”。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那種淡淡的色彩和略帶磨砂的質感,仿佛在訴說著多年的積纍和沉澱。我拿到它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的暢銷書,沒有奪人眼球的標題,也沒有浮誇的宣傳語。它的樸實反而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一探究竟。拿到書中,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那些熟悉的文字,那些關於傢庭、關於人際關係的話語,瞬間就將我帶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评分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細節的人,這本書在細節的處理上做得非常好。作者在描述案例時,總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感變化,以及傢庭成員之間不易察覺的互動模式。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對傢庭治療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他對各種治療技術的運用,也展現瞭他深厚的專業功底。我常常會把書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治療師,但這些智慧確實幫助我更好地處理自己與傢人的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反思筆記”,不如說是一部“人生智慧錄”。作者在二十八年的時間裏,不僅積纍瞭豐富的治療經驗,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對無數傢庭的觀察和介入,提煉齣瞭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理解的深刻見解。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適用於那些有傢庭睏擾的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鳴。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被愛,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傢庭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總有機會去改變和修復。即使過去有再多的傷痛,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學習,並找到通往治愈的道路。作者用他的經驗證明瞭這一點,他的文字充滿瞭希望和力量,讓我相信,通過理解、溝通和接納,我們可以將曾經的傷痛,轉化為滋養我們成長的養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庭治療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與他人建立更深層連接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