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行在傢族治療實踐與反思的路上
賈紅鶯 我的原生傢庭帶我走嚮傢族治療。
我摯愛的父親原是地主之子,因為國難十六歲赴戰場,從此再也見不到他的母親。戰後來到颱灣,胼手胝足,做三份工作養活我們四個女兒。民國七十九年,他離開人世,在師大研究生宿捨昏黃的燈光下,我抱著章勝傑教授由美國飄洋過海寄來的文獻,看到family therapy,心情激動不已(當時國內找不到任何一篇傢族治療文獻)。民國八十年,我完成颱灣第一篇傢族治療碩士論文,在首頁的緻謝詞寫下──
感謝上帝,賜給我一個不完美的傢,我因而得以終生緻力於它。
二十八年來,我果真走在這個異象上,直到如今。
一九九四至二○○○年,我參與颱灣第一個醫療體係傢族治療門診,完成第一篇傢族治療曆程研究博士論文。二○○三至二○○六年,我有幸到倫敦泰維史塔剋醫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進修傢族治療,也在歐洲知名的萬寶路傢庭服務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 MFS)擔任榮譽傢族治療師(在此特彆感謝外子支持),之後到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服務,期間有機會協助一些社會底層、其他社區與輔導中心無法處理的個案,包括傢庭暴力、性侵害、父母離異、精神疾病、被機構安置等多重壓力傢庭個案,他們在我們進行傢族治療後改變瞭。本書第一部分記錄這些從英國到颱灣的傢庭故事,每一位個案讓我相信傢庭可以是最好的藥,在他們身上不隻看到傷痛,更看見力量。
悲傷,有沒有可能變成關係的良藥?我發現如果隻看見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多;看到力量,就長齣更多力量。然而,隻有當悲傷被看懂瞭,人纔甘心長齣力量,要怎麼看懂,需要還原到關係脈絡,一點都不能簡化,這就是傢族治療從關係開藥的曆程。在療癒的過程中,傢庭不再被主流論述的疾病與問題産生的羞辱綁架,而能擁抱自己獨特的幸福,坦然領受痛苦的勛章,慢慢看見睏難、殘缺、凋零中展現的美麗、希望與力量。
每一次真誠麵對悲傷的同時,傷痕也開始散發齣懂得人間疾苦的特調芬芳,因此我們可以坦然麵對悲傷。
因為悲傷總是比快樂的眼淚更多;
因為悲傷的痛苦被說齣來總是感動人心;
因為悲傷,我們纔更明白這個世界;
因為當我們越想要逃避悲傷,就越痛苦;
因為幸福中不會沒有悲傷,悲傷使短暫的幸福更珍貴;
因為悲傷中的一絲幸福,比沒有悲傷考驗的幸福更幸福;
因為認識關係中的悲傷,我們纔開始認識真實的關係;
因為有悲傷的真實關係,比虛假的快樂關係更好;
不因為看起來更幸福就沒有悲傷,悲傷的人也不一定沒有幸福。
治療師的眼光需要從關係看懂悲傷,找到力量,看到能力也看到悲傷,故事纔得以完整。至於說,是一種揭開,敢去揭開就不會結下難看的疤,每一種疼痛都值得被見證,一旦看瞭、說瞭、懂瞭,該說的說齣來,該聽的人聽見,經由對話,從傷痛中找到力量的路徑,因此可以說我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瞭」(《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十節)。
傢族治療源自一九五○年,一群精神科醫師探討為什麼精神分裂(現在改稱思覺失調癥)住院病人在醫院復原瞭,迴到傢不久又復發?發現不隻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傢庭生病瞭,很多功能不良的傢庭會傷人。到瞭一九九○年代的後現代思維,一些傢族治療師反思傢庭的病其實很多來自社會,如貧窮、種族、權力等。前者把傢庭視為病源,後者則視為力量,其實兩者都有,傢庭是傷也是藥。
再說一個真實小故事。
一位在健康溫暖傢庭中成長的陽光大學生,遇到一場嚴重車禍,身體重生但內心餘悸猶存,始終快樂不起來。我建議他找諮商師,沒想到他迴應我,諮商師聽瞭他的故事隻告訴他:「你得瞭憂鬱癥、PTSD(創傷後壓力癥候群)。」這個大學生非常不解:「什麼?隻因為車禍,我過去的陽光都不算數?我在心理師的診斷下,一下子就變成瞭憂鬱癥患者!」此後他再也沒有迴去找那位諮商師。
那位諮商師給瞭他診斷,卻一點也沒有幫助到他。這樣的助人事件其實每天一再發生,是不成熟甚至帶給個案傷害的治療師。治療師不隻診斷,還要懂得開心靈的藥。本書也是寫給願意真誠反思、想要幫助人的人,包括父母、老師和所有助人者。讓我們不要成為自以為專業,卻隻是為人貼上DSM(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標簽的治療師。
後現代反思的治療師不是站在高高的位置審判,把人變成一種分類的診斷病名,而是將這些看似疾病、失能、憂鬱、創傷……背後的一綫生機找齣來。治療師像一個送禮物的人,每次談話讓人覺得受益匪淺是我們的責任,要學習聽懂那些還未被聽懂的聲音,不懂就誠實告知我們不懂(如同我們沒有生死交關的車禍經驗),但是很想懂,對話纔可能開始。後現代反思的治療師不隻是修復傢庭問題,而且要具備去問題化的能力,引發對話,帶齣泉源,成為自在自得的治療師。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年代,社會的不安影響傢庭,邀請你至少從聆聽傢人的故事開始,非常重要。治療師不能隻與個人工作,幫助傢庭也是助人者必備的能力。
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的母親過世,很遺憾沒有更多陪伴她、和她分享,這些遺憾讓我知道其實我有多麼愛她。我自己或是我所接觸的傢庭,都把彆人認為的傷,活成自己的藥,希望你也看見悲傷中蘊藏的幸福,敢於吐露悲傷,彆再管這個世界怎麼想。
傢族治療在於觀察關係,關係奠基於背後的文化脈絡,要在治療時「住」進每個傢庭的關係與文化脈絡中,纔能明白他們痛苦的內涵;從悲傷痛苦中發現傢庭的力量,見證傢庭苦難散發的光芒,如此即邁嚮瞭療癒。
感謝亦師亦友的陳秉華教授支持我完成颱灣第一篇傢族治療博士論文;感謝摯愛的傢人Michael、Venetia、Joy,我們一起走過的路證明傢是最好的療癒。本書故事主角(皆已更改基本資料)嚮世人見證關係是傷也是藥,這些故事將持續開啓傢庭療癒的力量。
推薦序
活在故事裏的省思
林鴻信(颱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關係是傷也是藥」,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人的生命存在於關係當中,人的受傷往往在於關係當中,然而受傷若能得著醫治也經常在於關係中。
人一齣生就在群體中,因此人與人的關係如果健康,可以開發健全的自我,反之,人與人的關係如果不健康,自我的成長必定要麵對許多艱辛。
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者又有相互加成或相互遞減的循環。健康的個體可建構健全的群體,而健全的群體則可形塑健康的個體,如此形成正嚮循環,反之則相互遞減;健康的自我可促成健康的他者,而健康的他者則可塑造健康的自我,如此形成正嚮循環,反之亦是相互遞減。
人既是關係的參與者,就可能是關係的受益者或受害者,而那使人得以受益或受害的關係卻又經常和參與者本身有密切關聯,這意味著人本身往往就是在關係中受益或受害的重要關鍵,然而這經常需要有智慧的諮商者提醒或幫忙。
本書採用「諮商故事」與「治療反思」兩部分,足見作者的用心,呈現諮商過程的兩個角度,一個是故事情節的角度,另外則是諮商者的反思角度。諮商者需要不斷地檢視故事並且自省,纔有成長的空間,感謝作者把這些寶貴的經曆與讀者分享,也讓讀者得到成長的可能。
此書的智慧令人想起德國神學傢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的名言:「凡不能獨處的,就當避免團契生活。凡不能在團契中生活的,就當避免獨處。」 這話的意思就是:「凡不能獨處的,就不應進入關係。凡不能處於關係裏的,就不應獨處。」「與自己相處」是「與他者相處」的前提,而「與他者相處」則是「與自己相處」的前提。潘霍華看見獨處與關係有如一體之兩麵,凡能與自己相處的人纔具有能力與彆人相處,如此的關係可望成為醫治的「藥」;而凡是無法與自己相處而總想要逃入與彆人的關係者,經常帶來自己與彆人的「傷」。
潘霍華在獄中時,就身體囚禁而言他是孤立的,但就心靈連結而言,他則是豐富地繼續被各種關係孕育,其中有造物主與被造者的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兄弟姊妹的關係、愛人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以及與一切天父兒女們的關係,健康的關係是他在獄中麵對許多睏難考驗的力量來源,可以說是他在獄中的「藥」。然而,若是不健康的關係的話,不但無法醫治傷害,反而成為痛苦──「傷」的主要來源。
我們都活在故事裏頭,也都需要傾聽故事,纔能學習如何在自己的故事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有時我們也需要抽離故事,纔能看清楚自己在故事中的角色如何改進。當諮商師進入諮商輔導時,有可能因傾聽故事進入其中太深而迷路,也有可能因投入諮商過深以緻缺乏檢視自己的能力而陷入偏執,因此需要抽離反思的空間,此書提供我們非常好的自我省思之提醒。
二○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Dietrich Bonhoeffer, Gemeinsames Leben (Mü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87), 66. 參:潘霍華,《團契生活》,鄧肇明譯(香港:基督教文藝齣版社,2006),79。
推薦序
反思性傢族治療的奇幻旅程
王仁邦(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 這是一本迥異於過去傢族治療書籍的好書!這本「反思筆記」是賈紅鶯博士/心理師用投入傢族治療二十八年的經驗所寫成。算一算自己從醫學生時代認識她至今竟也剛好二十八年瞭,彼此的關係包括瞭師生關係、治療師與個案朋友的關係、於颱灣或英國接受傢族治療訓練的學員或學姊弟的關係、目前於診所從事傢族治療與教學的閤作關係,以及一起於颱灣神學院修課的信仰群體關係,從這些不同社會文化脈絡的關係中,深刻感受到她是一位以個案為中心且成熟的傢族治療師與係統治療師,竭力以後現代的核心能力來促成傢庭成員與社會係統之間的互相對話,更是一位擅長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的老師,在這方麵,我自己也受惠許多。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它具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從個案的論述去做反思 從這本書的編排順序來看,作者主要以個案的論述故事為基礎來做治療的反思,甚至僅用最後兩章篇幅來說明後現代傢族治療的理論與對現代傢族治療的反思,這種編排寫作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已不知不覺進入瞭個案的故事、作者的反思與自己的反思。
二、跳齣傳統病理學架構而看到個案的毅力 作者跳齣傳統精神、心理與傢庭的病理架構,以個案的論述為基礎,透過相信、觀察、聆聽中的同理去見證個案的辛苦與力量,與個案如跳探戈般重新跳齣一個個充滿淚水與可能性的故事,透過對論述深刻同理後的重新框架(reframing),讓讀者可以從個案的故事中看到毅力、盼望與改變。
三、帶領讀者看到使用語言來對話的神奇能力 作者提到瞭語言在社會建構中的意義,包括語言的權力與行動的意義,透過從文化脈絡中去理解語言,治療者就是邀請傢庭成員一起「講故事」,探究共同做的好故事。她並以「對話如血液」來說明對話的重要性,它可以創造個案的改變,我很喜歡本書中的這句話:「治療的改變是讓想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對話,可以發生」。另外,作者一再以案例說明好的問題可以解開重組傢庭的僵局,強調問句是「傢庭治療師的祕密武器」,透過節錄年輕治療師與學生的反思片段,看到瞭在對話的點火下可以促成整片仙女棒的光芒。
四、跨個案、治療師與不同文化藩籬下的生命故事 作者以個案的故事脈絡為對象,也開放瞭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夫妻冷戰、母女關係與跨語言的適應睏境,這些過程促成瞭與不同文化脈絡個案的關係建立,作者甚至以她的軟弱與不瞭解個案來同理個案的處境,所以這是一本由個案與作者所寫成的書,交織齣一個個美麗的生命故事與對話中的反思。
五、對治療師、跨資源係統與現代傢族治療的反思 作者很勇敢也語重心長地對治療師和係統閤作提齣瞭反思與挑戰,包括對傢族治療師的提醒,以及資源係統間無法閤作對個案造成的危害,所以這不僅是一個傢族治療師必讀的「箴言書」,對於促進係統間對話的係統治療師,作者提齣瞭重要的態度與原則。
我何其有幸,最近開始與作者進行反思團體的傢族治療,但更有福的是這本書的讀者,您們可以與作者二十八年來緻力於傢族治療的反思進行對話,增加您於不同社會建構下對個案文化脈絡的反思能力,以語言來促成對話與改變,歡迎您一起加入後現代傢族治療的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