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伤也是药:家族治疗二十八年的反思笔记

关系是伤也是药:家族治疗二十八年的反思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家族治疗师需要「住」进每个家庭的关系与文化脉络中,
  才能明白他们痛苦的内涵,从悲伤中发现家庭的力量,
  见证家庭苦难散发的光芒。

  孩子活在真实的阴天,远比活在虚伪的阳光下好。
  当父母愿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面对痛苦,就开始胜过痛苦。

  我发现当女人可以了解她有多脆弱时,也是她最强壮的时候。
  当她发现了她的梦想,也是她痊癒的时候。

  治疗,是在既有的脉络下,发现底层的一丝美好。
  看见令人感动的心意,就是独特的故事。

  撰写台湾第一篇家族治疗硕、博士论文的贾红莺老师,曾经参与台湾第一个医疗体系家族治疗门诊,到英国泰维史塔克医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进修家族治疗,于欧洲知名的万宝路家庭服务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担任荣誉家族治疗师。从伦敦到台湾,她接触家庭暴力、性侵害、精神疾病、被机构安置等多重压力家庭,以及跨文化移民家庭爱痛难分的故事,当悲伤被看懂了,人就长出力量,从他们的转变也见证了后现代家族治疗的疗癒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贾红莺


  心理师/家族治疗师/督导/副教授
  专长:后现代家族治疗与督导、系统心理治疗与督导

  台湾家族治疗研究创始者、家族治疗实务与研究迄今二十八年

  ‧台湾国家高等考试谘商心理师证照
  ‧台湾谘商心理学会督导认证
  ‧国立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退休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谘商组)博士
  ‧英国伦敦万宝路家庭服务中心荣誉家族治疗师(2003〜2006)
  ‧英国伦敦泰维史塔克医院家族治疗文凭
  ‧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家族治疗训练讲师
  ‧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后现代家族治疗督导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长出希望与美好                 陈秉华
推荐序  活在故事里的省思               林鸿信
推荐序  反思性家族治疗的奇幻旅程       王仁邦
作者序  行在家族治疗实践与反思的路上   贾红莺
 
Ⅰ谘商故事
第一篇  我的人生从零开始
我想知道,我母亲的自杀和我公公的自杀有什么关系?
我爸爸的外遇、先生的外遇和大姊夫的外遇有什么关系?
我的忧郁、母亲的忧郁和我女儿的忧郁有什么关系? 
 
第二篇  妈妈,可以来看我吗?
治疗,从问一个好问题开始。
第一次家族治疗,促成了一场动人的母女团圆,
而不是感觉悲伤、「被抛弃」的心理谘商。
 
第三篇  消失的父亲
父亲是很多孩子最深的受伤,奇怪的是:
父亲一旦愿意坐下来,好好明白孩子怎么了,
孩子就很快原谅他,就好了。
 
第四篇  失去的滋味
有时候,真的需要先逃开悲伤,才能有哭的力气。
失去像贼,防不胜防,令人惊慌,
但是走过了,就更懂人生滋味。
 
第五篇  我的人生被切成一段一段
死里逃生的过去、一夕崩盘的工作、疾病缠身的就医之路……
我的人生被切成一段一段,但是我并不缺乏。
 
第六篇  辛苦了:见证的力量
当一个人诉说,他要的不是解决,不是被帮助,而是被见证。
见证是一种听懂,并且能说出其中蕴含的意义,
见证他人的故事,可以带来希望与美好。
 
第七篇  我和我的梦一起走过
我发现当女人可以了解她有多脆弱时,也是她最强壮的时候。
当她发现了她的梦想,也是她痊癒的时候。
 
第八篇  婚姻是伤,关系是药
面对婚姻的难,治疗师可以开出很多药方,
各门各派,各说其是。
仔细听,个案已经告诉你了,
听懂了才能一起找到解药。
 
第九篇  最好的朋友,最难的关系
长期生活在一起,
对于对方有更多的自以为是,更少的好奇和不知道。
夫妻连好朋友的标准都达不到,
怎能奢谈「成为最好的朋友」?
 
第十篇  断了线的风筝 
离了家却也没有真的离家,像是想挣断线的风筝,
线的那一头,连着的是爱痛难分的家,
最不想却又频频回首的也是最紧密的家……
 
Ⅱ治疗反思
第十一篇  心理师也是人
了解个案从了解自己的脆弱开始。
为什么治疗师不喜欢自己的脆弱呢?
能力不会带来真实的关系,脆弱能。
 
第十二篇  没有同理技巧的文化同理
不了解故事,何来同理?
没有故事的人,也很难同理。
只有从我们的故事走到个案的故事,
才有资格谈论同理这件事。
 
第十三篇  好的问题带来好的解决
治疗,是在既有的脉络下,发现底层的一丝美好。
看见令人感动的心意,就是独特的故事。
 
第十四篇  对话如血液
问句是一种邀请,回答则是踏出不同的舞步,
一问一答之间,也带领个案移动他/她现在的生命位置。
 
第十五篇  治疗师的无助之助
治疗师对个案的无助,才是真情流露。
治疗师不是旁观地解决问题,
而是在问题内与自己、与对方真诚地谈心。
 
第十六篇  拒学的孩子在拒什么?
孩子活在真实的阴天,远比活在虚伪的阳光下好。
当父母愿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面对痛苦,就开始胜过痛苦。
 
第十七篇  从成瘾到关系:原来是文化病
治疗是抽丝剥茧,把「瘾」背后的关系、文化脉络呈现出来,
让没有说出的声音说出来,就不需要再靠「瘾」说出来了。
 
第十八篇  问题不在家庭
不同系统的争执如同父母之间的龃龉,却忘了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家族治疗师要让不同系统考量孩子的利益,彼此对话,
聆听孩子的声音,找出共同合作的方向。
 
第十九篇  相同文化,不同故事
很多爱父母的孩子都会奋不顾身地跳进父母的关系中,
一旦父母关系出现战况,当然受伤最深的也是这些照顾父母、
保护那些幼稚大人的孩子。
 
第二十篇  反思现代的后现代家族治疗
当每一位治疗师愿意时时站在自我反思的立场,
不是执着自己的理念,而是接受自己也被其他人(包括家庭)观察,
我们就进入后现代家族治疗了。
 
第二十一篇  后现代反思下的家族治疗
从伦敦到花莲,我接触到社会最底层的家庭,
从他们的转变也见证了后现代思维家族治疗不仅可行,甚至非常有力量。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行在家族治疗实践与反思的路上     

贾红莺


  我的原生家庭带我走向家族治疗。

  我挚爱的父亲原是地主之子,因为国难十六岁赴战场,从此再也见不到他的母亲。战后来到台湾,胼手胝足,做三份工作养活我们四个女儿。民国七十九年,他离开人世,在师大研究生宿舍昏黄的灯光下,我抱着章胜杰教授由美国飘洋过海寄来的文献,看到family therapy,心情激动不已(当时国内找不到任何一篇家族治疗文献)。民国八十年,我完成台湾第一篇家族治疗硕士论文,在首页的致谢词写下──

  感谢上帝,赐给我一个不完美的家,我因而得以终生致力于它。

  二十八年来,我果真走在这个异象上,直到如今。

  一九九四至二○○○年,我参与台湾第一个医疗体系家族治疗门诊,完成第一篇家族治疗历程研究博士论文。二○○三至二○○六年,我有幸到伦敦泰维史塔克医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进修家族治疗,也在欧洲知名的万宝路家庭服务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 MFS)担任荣誉家族治疗师(在此特别感谢外子支持),之后到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服务,期间有机会协助一些社会底层、其他社区与辅导中心无法处理的个案,包括家庭暴力、性侵害、父母离异、精神疾病、被机构安置等多重压力家庭个案,他们在我们进行家族治疗后改变了。本书第一部分记录这些从英国到台湾的家庭故事,每一位个案让我相信家庭可以是最好的药,在他们身上不只看到伤痛,更看见力量。
    
  悲伤,有没有可能变成关系的良药?我发现如果只看见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看到力量,就长出更多力量。然而,只有当悲伤被看懂了,人才甘心长出力量,要怎么看懂,需要还原到关系脉络,一点都不能简化,这就是家族治疗从关系开药的历程。在疗癒的过程中,家庭不再被主流论述的疾病与问题产生的羞辱绑架,而能拥抱自己独特的幸福,坦然领受痛苦的勋章,慢慢看见困难、残缺、凋零中展现的美丽、希望与力量。
    
  每一次真诚面对悲伤的同时,伤痕也开始散发出懂得人间疾苦的特调芬芳,因此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悲伤。

  因为悲伤总是比快乐的眼泪更多;
  因为悲伤的痛苦被说出来总是感动人心;
  因为悲伤,我们才更明白这个世界;
  因为当我们越想要逃避悲伤,就越痛苦;
  因为幸福中不会没有悲伤,悲伤使短暂的幸福更珍贵;
  因为悲伤中的一丝幸福,比没有悲伤考验的幸福更幸福;
  因为认识关系中的悲伤,我们才开始认识真实的关系;
  因为有悲伤的真实关系,比虚假的快乐关系更好;
  不因为看起来更幸福就没有悲伤,悲伤的人也不一定没有幸福。
    
  治疗师的眼光需要从关系看懂悲伤,找到力量,看到能力也看到悲伤,故事才得以完整。至于说,是一种揭开,敢去揭开就不会结下难看的疤,每一种疼痛都值得被见证,一旦看了、说了、懂了,该说的说出来,该听的人听见,经由对话,从伤痛中找到力量的路径,因此可以说我们「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圣经》哥林多后书十二章十节)。
    
  家族治疗源自一九五○年,一群精神科医师探讨为什么精神分裂(现在改称思觉失调症)住院病人在医院复原了,回到家不久又复发?发现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生病了,很多功能不良的家庭会伤人。到了一九九○年代的后现代思维,一些家族治疗师反思家庭的病其实很多来自社会,如贫穷、种族、权力等。前者把家庭视为病源,后者则视为力量,其实两者都有,家庭是伤也是药。
    
  再说一个真实小故事。

  一位在健康温暖家庭中成长的阳光大学生,遇到一场严重车祸,身体重生但内心余悸犹存,始终快乐不起来。我建议他找谘商师,没想到他回应我,谘商师听了他的故事只告诉他:「你得了忧郁症、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这个大学生非常不解:「什么?只因为车祸,我过去的阳光都不算数?我在心理师的诊断下,一下子就变成了忧郁症患者!」此后他再也没有回去找那位谘商师。
    
  那位谘商师给了他诊断,却一点也没有帮助到他。这样的助人事件其实每天一再发生,是不成熟甚至带给个案伤害的治疗师。治疗师不只诊断,还要懂得开心灵的药。本书也是写给愿意真诚反思、想要帮助人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和所有助人者。让我们不要成为自以为专业,却只是为人贴上DSM(即《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标签的治疗师。
    
  后现代反思的治疗师不是站在高高的位置审判,把人变成一种分类的诊断病名,而是将这些看似疾病、失能、忧郁、创伤……背后的一线生机找出来。治疗师像一个送礼物的人,每次谈话让人觉得受益匪浅是我们的责任,要学习听懂那些还未被听懂的声音,不懂就诚实告知我们不懂(如同我们没有生死交关的车祸经验),但是很想懂,对话才可能开始。后现代反思的治疗师不只是修复家庭问题,而且要具备去问题化的能力,引发对话,带出泉源,成为自在自得的治疗师。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年代,社会的不安影响家庭,邀请你至少从聆听家人的故事开始,非常重要。治疗师不能只与个人工作,帮助家庭也是助人者必备的能力。
    
  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母亲过世,很遗憾没有更多陪伴她、和她分享,这些遗憾让我知道其实我有多么爱她。我自己或是我所接触的家庭,都把别人认为的伤,活成自己的药,希望你也看见悲伤中蕴藏的幸福,敢于吐露悲伤,别再管这个世界怎么想。
    
  家族治疗在于观察关系,关系奠基于背后的文化脉络,要在治疗时「住」进每个家庭的关系与文化脉络中,才能明白他们痛苦的内涵;从悲伤痛苦中发现家庭的力量,见证家庭苦难散发的光芒,如此即迈向了疗癒。

  感谢亦师亦友的陈秉华教授支持我完成台湾第一篇家族治疗博士论文;感谢挚爱的家人Michael、Venetia、Joy,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证明家是最好的疗癒。本书故事主角(皆已更改基本资料)向世人见证关系是伤也是药,这些故事将持续开启家庭疗癒的力量。

推荐序

活在故事里的省思     

林鸿信(台湾神学研究学院教授)


  「关系是伤也是药」,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人的生命存在于关系当中,人的受伤往往在于关系当中,然而受伤若能得着医治也经常在于关系中。
  
  人一出生就在群体中,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健康,可以开发健全的自我,反之,人与人的关系如果不健康,自我的成长必定要面对许多艰辛。
    
  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者又有相互加成或相互递减的循环。健康的个体可建构健全的群体,而健全的群体则可形塑健康的个体,如此形成正向循环,反之则相互递减;健康的自我可促成健康的他者,而健康的他者则可塑造健康的自我,如此形成正向循环,反之亦是相互递减。
    
  人既是关系的参与者,就可能是关系的受益者或受害者,而那使人得以受益或受害的关系却又经常和参与者本身有密切关联,这意味着人本身往往就是在关系中受益或受害的重要关键,然而这经常需要有智慧的谘商者提醒或帮忙。
    
  本书採用「谘商故事」与「治疗反思」两部分,足见作者的用心,呈现谘商过程的两个角度,一个是故事情节的角度,另外则是谘商者的反思角度。谘商者需要不断地检视故事并且自省,才有成长的空间,感谢作者把这些宝贵的经历与读者分享,也让读者得到成长的可能。
    
  此书的智慧令人想起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的名言:「凡不能独处的,就当避免团契生活。凡不能在团契中生活的,就当避免独处。」 这话的意思就是:「凡不能独处的,就不应进入关系。凡不能处于关系里的,就不应独处。」「与自己相处」是「与他者相处」的前提,而「与他者相处」则是「与自己相处」的前提。潘霍华看见独处与关系有如一体之两面,凡能与自己相处的人才具有能力与别人相处,如此的关系可望成为医治的「药」;而凡是无法与自己相处而总想要逃入与别人的关系者,经常带来自己与别人的「伤」。
    
  潘霍华在狱中时,就身体囚禁而言他是孤立的,但就心灵连结而言,他则是丰富地继续被各种关系孕育,其中有造物主与被造者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爱人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以及与一切天父儿女们的关系,健康的关系是他在狱中面对许多困难考验的力量来源,可以说是他在狱中的「药」。然而,若是不健康的关系的话,不但无法医治伤害,反而成为痛苦──「伤」的主要来源。
    
  我们都活在故事里头,也都需要倾听故事,才能学习如何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有时我们也需要抽离故事,才能看清楚自己在故事中的角色如何改进。当谘商师进入谘商辅导时,有可能因倾听故事进入其中太深而迷路,也有可能因投入谘商过深以致缺乏检视自己的能力而陷入偏执,因此需要抽离反思的空间,此书提供我们非常好的自我省思之提醒。

二○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Dietrich Bonhoeffer, Gemeinsames Leben (Mü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87), 66. 参:潘霍华,《团契生活》,邓肇明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79。

推荐序

反思性家族治疗的奇幻旅程     

王仁邦(伯特利身心诊所院长)


  这是一本迥异于过去家族治疗书籍的好书!这本「反思笔记」是贾红莺博士/心理师用投入家族治疗二十八年的经验所写成。算一算自己从医学生时代认识她至今竟也刚好二十八年了,彼此的关系包括了师生关系、治疗师与个案朋友的关系、于台湾或英国接受家族治疗训练的学员或学姊弟的关系、目前于诊所从事家族治疗与教学的合作关系,以及一起于台湾神学院修课的信仰群体关系,从这些不同社会文化脉络的关系中,深刻感受到她是一位以个案为中心且成熟的家族治疗师与系统治疗师,竭力以后现代的核心能力来促成家庭成员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相对话,更是一位擅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老师,在这方面,我自己也受惠许多。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从个案的论述去做反思
  从这本书的编排顺序来看,作者主要以个案的论述故事为基础来做治疗的反思,甚至仅用最后两章篇幅来说明后现代家族治疗的理论与对现代家族治疗的反思,这种编排写作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个案的故事、作者的反思与自己的反思。

  二、跳出传统病理学架构而看到个案的毅力
  作者跳出传统精神、心理与家庭的病理架构,以个案的论述为基础,透过相信、观察、聆听中的同理去见证个案的辛苦与力量,与个案如跳探戈般重新跳出一个个充满泪水与可能性的故事,透过对论述深刻同理后的重新框架(reframing),让读者可以从个案的故事中看到毅力、盼望与改变。

  三、带领读者看到使用语言来对话的神奇能力
  作者提到了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意义,包括语言的权力与行动的意义,透过从文化脉络中去理解语言,治疗者就是邀请家庭成员一起「讲故事」,探究共同做的好故事。她并以「对话如血液」来说明对话的重要性,它可以创造个案的改变,我很喜欢本书中的这句话:「治疗的改变是让想要发生而没有发生的对话,可以发生」。另外,作者一再以案例说明好的问题可以解开重组家庭的僵局,强调问句是「家庭治疗师的祕密武器」,透过节录年轻治疗师与学生的反思片段,看到了在对话的点火下可以促成整片仙女棒的光芒。

  四、跨个案、治疗师与不同文化藩篱下的生命故事
  作者以个案的故事脉络为对象,也开放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夫妻冷战、母女关系与跨语言的适应困境,这些过程促成了与不同文化脉络个案的关系建立,作者甚至以她的软弱与不了解个案来同理个案的处境,所以这是一本由个案与作者所写成的书,交织出一个个美丽的生命故事与对话中的反思。

  五、对治疗师、跨资源系统与现代家族治疗的反思
  作者很勇敢也语重心长地对治疗师和系统合作提出了反思与挑战,包括对家族治疗师的提醒,以及资源系统间无法合作对个案造成的危害,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家族治疗师必读的「箴言书」,对于促进系统间对话的系统治疗师,作者提出了重要的态度与原则。

  我何其有幸,最近开始与作者进行反思团体的家族治疗,但更有福的是这本书的读者,您们可以与作者二十八年来致力于家族治疗的反思进行对话,增加您于不同社会建构下对个案文化脉络的反思能力,以语言来促成对话与改变,欢迎您一起加入后现代家族治疗的奇幻旅程!

图书试读

第一篇
 
我的人生 从零开始
 
我想知道,我母亲的自杀和我公公的自杀有什么关系?
 
我爸爸的外遇、先生的外遇和大姊夫的外遇有什么关系?
 
我的忧郁、母亲的忧郁和我女儿的忧郁有什么关系

我的人生从零开始。

十一年之后再见到眉,她的这句话一直被我记了下来。
 
十一年前我在英国古老的泰维史塔克医院进修前卫的后现代家族治疗,却回到所谓台湾偏乡的花莲教书,当时不觉得这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一般人大概最想选择的会是台北,不是花莲。但是我只是顺着生命的流动。
 
那一天,眉到当时我工作的机构找我,请我帮她做家族治疗。
 
眉长得眉清目秀,五官方方正正,说话轻柔却语气坚定,很像播音员般的字正腔圆,在高等教育机关任职公务人员。当我们坐下来一起画她的家庭图,她知道这回事,原来她有助人专业背景,而且上过家族治疗的课。
 
眉来找我,是为着她的女儿。当时她的女儿被安置在机构,机构安排她做家族治疗,她主动找到了我。
 
第一次会谈,从她柔和徐缓的声音中,知道她有十个兄弟姊妹,本来她应该是最受宠的老么,却因为继母生的妹妹比她优秀,光环不见了,「我始终不确定自己的价值」,人生被比了下来,而且不是亲生的妹妹。
 
但是她说的同时,也没有流露恨意,因为小时候继母给她吃好的、穿好的。
 
「妳为什么偷吃了我们的糖?」
 
我们一起画家庭图,需要两张纸才画得下。她接着说的故事更令我吃惊:
 
那个晚上,她是第一个看见母亲自杀的人,记得母亲的嘴巴红红的,年幼无知的她还说:「妳为什么偷吃了我们的糖? 」
 
母亲从医院回到家,她也是看见继母拔掉母亲唿吸器的孩子。
 
母亲在继母到家里前就开始忧郁,继母搬进家里来,母亲自杀,亦即母亲的死与父亲把继母带入家门有关。听到这里,你以为她应该对父亲充满怨恨,但是她没有。

我提出好奇,她说:当母亲过世,她看到父亲落泪,知道父亲有悔意(很多孩子就是这么容易原谅父母,只要父母一点真实的悔意)。
 
我们以为个案应该有的「创伤」,很多时候也可能是治疗师自己的,不一定是个案的。很多时候在谘商中我看见孩子之所以很快就原谅,他们想要的不是恨,而更多是想要失去的爱。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