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生命的洞:从原生家庭出发,为童年疗伤

修补生命的洞:从原生家庭出发,为童年疗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原生家庭
  • 童年创伤
  • 心理疗愈
  • 自我成长
  • 亲子关系
  • 依恋关系
  • 情绪管理
  • 内伤修复
  • 家庭教育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人家庭父母带给孩子的伤,
往往包裹在「我爱你」、「我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伤害不易察觉,
但却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狱。

  ‧一本最接地气的探讨华人原生家庭伤害的书写。
  ‧6个最温暖的疗癒跨页,陪你面对原生家庭的疼与痛。


  疗癒原生家庭的伤痛,
  不是为了让父母向你认错、道歉,
  而是把自己爱回来。

  有一种伤,隐而未显。
  但它却屡屡让我们在工作、爱情、家人相处上冲突不断。
  有一种疼,不时刺痛。
  你觉得自己没人爱、没有价值,一如童年时,你总是被责备、感觉被遗弃……
  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痛,正时时刻刻禁锢着我们。

  因此,
  ‧即使你表现完美,你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即使被伤得千疮百孔,你也觉得是自己的错。
  ‧你时而像刺猬、时而像惊弓之鸟,有时脾气又会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还没开始行动,就认为自己一定会失败、会搞砸,会惹大家不开心。

  许多父母并不觉得嘲讽、批评、贬低、辱骂、情绪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是对孩子的暴力与伤害,父母认为这是为了激励孩子,因为「你如果够好,还怕我拿你跟别人比较吗?」甚至「我们赚钱养家压力很大,骂你几句,有什么不行?」但这些没有伤口的伤,却深深斲伤孩子的内在,而这份羞辱与压抑更会让孩子选择以愤怒或放弃自己的极端方式,向这世界抛掷。

  这是一本为童年疗伤的书,也是胡展诰心理师贴着自己的唿息所写的书。书中的每一个对话、每一则例子,都来自于这个文化底下随处可见,却经常被轻忽的互动。

  拥抱、治癒自己的童年伤痛,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让伤害传递到下一代,特别是那些以爱之名,却行控制、贬抑、嘲讽之实,对孩子伤害至深的行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展诰


  谘商心理师

  出生屏东沿海渔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骑车到处乱晃。因为喜欢旅行、热爱这块土地,所以立志将工作的足迹遍及台湾每一个乡镇。

  毕业于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现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师、风传媒专栏作家、爱心理合作心理师、永龄希望小学谘询委员、新竹市新住民服务中心外聘督导。工作之余热衷演讲与写作,着作及创作:《遇见,生命最真实的力量──一个谘商心理师的修练笔记》(联经)、《别让负面情绪绑架你──30个觉察+8项练习,迎向自在人生》(宝瓶)。

  专长:儿童与青少年谘商、亲职教育、游戏治疗、情绪议题。

  2017年开启浪迹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讲及工作坊经历超过200场,合作单位包括海内外各级学校、企业、补教业、政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

  FB粉丝页:遇见嘿狗狗-胡展诰谘商心理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说一段童年故事,找回成熟大人的力量/许皓宜(谘商心理师)009
【自序】该不该诚实面对自己?012

第一章、隐身在幸福童年背后的祕密
一、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023
二、我们的童年是如何受伤的?027
三、父母给的伤害,经常隐晦难辨035
四、为何要检视早年的伤口?040

第二章、被剥夺自信的孩子
一、总是被拿来跟别人做比较049
二、表现得不够好,就不被爱057
三、满满的批评与贬低064
四、被设下永无止尽的目标072
五、错误的设定: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人076

第三章、被忽略情感的孩子
一、禁止表达情绪084
二、「小大人」养成班090
三、无微不至的安排-你不懂,所以必须听我的099
四、错误的设定:我是不重要的人106

第四章、被控制行为的孩子
一、踩地雷般的亲子互动115
二、关系的撕裂122
三、充满矛盾的讯息128
四、错误的设定:我是一个没用的人138

第五章、展开求生的行动
一、「求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145
二、为求改变而对抗151
三、因为无力而逃跑156
四、摆脱无力感,寻找有效的行动163

第六章、为伤害设停损点:改变的前奏曲
一、改变,必须从「自我觉察」开始177
二、拒绝缺乏同理心的廉价劝告184
三、停止重复无效的行动192

第七章、启程:重新找寻「回家」的路
一、重新调整你与「家」的关系208
二、练习欣赏自己:长出正向的新视框218
三、练习尊重自己:採取新的因应姿态230

结语、为生命创造正向涟漪
【后记】你,看得见自己吗?248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说一段童年故事,找回成熟大人的力量


  在大学工作十五年,我看过许多因家庭而受伤的孩子。

  说是孩子似乎又有点不对,因为这些孩子多已年满十八,已经成年、是个大人了。但很多时候,他们虽然人在学校,心却还停留在受伤的家庭里。

  医院和社区工作让我这种感受更深。不论是年岁三十、四十、五十,甚至更年长的,谈起父母,常常是心有怨怼,罕见对童年经验充满正向记忆的人。

  有些人是记得童年时被父母责罚、毒打,有些人是不被肯定;有些人因为父母婚姻不和而备受忽视,有些人则夹在父母关系中间,变成那个调解冲突的小大人……纵然那些事件已是过往,但回想起来却彷彿正在发生。一个不幸的童年,对许多人来说,彷彿在生命最初就遭遇诅咒,久久无法自拔。

  这些年,我看见整个华人世界对于童年伤害的体悟正在觉醒,却也因为内在负面想法持续出现,而不自觉地沉溺在一种黑暗的心态当中。在这样的年代里,心理学和心理专业人员变得重要,然而,从事贴近人心的工作,往往也考验着专业者自身的立场与信念是否足够沉稳。

  初次与展诰相遇是在广播电台,记得当时,他因出书而接受我的访问。当展诰走进录音室时,我真有种阳光洒进来的感觉,因为他脸上的微笑,展现一种让人想要亲近的温暖,而坐下来谈话片刻,我就发现他是一个能靠说故事,就让我们又哭又笑的人。

  收到展诰新书《修补生命的洞──从原生家庭出发,为童年疗伤》。我曾经听朋友开玩笑说,没有真正读懂心理谘商的人,恐怕会以为这是一门劝人「离家出走」的学问,但展诰所表达的,重整原生家庭经验,对自我进行修复,谈的却是「离枷出走」的概念。展诰在书中精准地告诉我们,所有不愉快的家庭记忆,重点并不在于过去曾经的事件内容,而是为何这些事件会变成我们心头上无法卸除的「枷锁」,持续影响成年后的人生,阻碍我们当个成熟的大人。

  在我的想法中,我认为一个成熟的大人,是能看见自己的童年伤痛之外,还愿意用一个成年后的温柔眼光,去发觉自己随着年岁增长所带动的潜能。而展诰的新书,正是要带领我们,找到自我疗癒的钥匙。

  我想,这个年代已经不缺告诉你父母有多伤人、多可恶的书籍了,但揭发伤痛之后,我们仍要学着继续行走未来的路。这是展诰的新书最珍贵的地方,他善用充满温暖的特长,说着动人的故事,陪伴我们打开记忆,学习接住自己的脆弱。

  是的,我们终究可以当一个愿意信任自己的大人。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自序

该不该诚实面对自己?


  「要不要动手写这本书?」这个问题,我在心里与自己拉扯了好久。

  这种拉扯,就像是那些来到谘商室的孩子,也总是挣扎着要不要对我说出发生在家里的事情。

  我曾经在某个国小等待一位儿童前来晤谈。他念小学二年级,因为遭到父母长期的肢体暴力而被通报社会局,于是被安排来接受心理谘商。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上课钟声响起,孩子娇小的身影独自出现在谘商室门口。

  一脚才踏进来,还不待我开口,他就用稚嫩的声音大吼:「我才不要跟你讲话,拔拔马麻说你们都是坏人、都是来乱问问题的。」说完后就侧过小小的身子,摆明了不配合的态度。

  这种行为在心理谘商中通常被称为「抗拒」,如果这样的互动模式持续下去,他的辅导纪录很可能会被这么记录:不愿配合心理师、个性固执、难以建立关系、疑似有对立反抗或情绪障碍倾向、建议安排特殊教育鑑定……。

  可是,真的就只能这样吗?

  我们经常只关注一个人的「抗拒」行为,却忽略了去思考:他「何以」要抗拒?也就是,一个人「行为表现得如何」似乎比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还要更受关注。

  在讲求「孝」与「顺」的文化价值底下,孩子鲜少从父母的身上获得「被理解」的经验。对于那些没有满足社会期待的行为表现,孩子很快就被贴上一张张负面的标签,从此难以「翻身」。

  可是,我们是否有这么思考过: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即使遭受暴力对待,也不愿意将某些事情轻易说出口?
  ‧那一个小小的身子不惜让自己受伤,也要用尽全力守护的东西是什么?
  ‧是什么让他努力将家里的事情化成一道道不能说出口的祕密?
  ‧有没有可能他只是谨记父母亲教他「不随便与陌生人讲话」的提醒?
  ‧是否因为无法判断说出来会不会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干脆选择沉默?

  沉默得太久,会离「自己」愈来愈远

  我们经常误认为,如果把在家里、在成长过程中受苦的经历讲出来,是一种对原生家庭的攻击、是对父母的背叛。但事实上,当我们把受苦的故事讲出来之后,乘载悲伤的眼泪、包覆着委屈与痛苦的情绪才有机会找到出口好好地宣洩,也帮助自己长期受到压迫的内心清理出一个宽敞的空间,重新长出健康的故事。

  然而,想要表达真实的自我之前,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很多人都认为「说」出来,才有机会被他人理解,却忽略了重要的是:一个人或许必须先被理解,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是安全的,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经验,说出真实的内在感受。

  一个从小就鲜少被父母亲理解的孩子,经常会卡在「想表达自己却总是失败」的挫折与无力感里。

  儿童与青少年在谘商室里选择「不说」的行为,经常与我内在难以除去的担心及害怕产生共鸣:「我是否可以诚实地告诉父母,他们挂在嘴边的某些话让我很受伤?」「我可以拒绝父母为我做的某些安排吗?」「我可不可以让父母知道,他们认为的『好』,有些时候其实让我觉得很压迫、很不被尊重?」

  或许因为曾经诚实说出口,反而惹来责骂;或许也因为不知道说出口,还到底有没有效,后来宁可选择忽视、选择压抑,也不愿再多说些什么。到后来,我们甚至不再需要压抑自我,因为我们早已彻底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那么,如果我把这些话说了出来,会不会也等同于那一个在谘商室里诚实说出家里状况的孩子,被认为是背叛父母亲、否定父母的努力与付出?站在「孩子」的角色,我确实会有这样的担心。

  然而在拉扯的过程,我终究还是缓慢地写出了这一本书。

  我写得很慢,也相当煎熬。因为,书写这些内容不免会碰触到许多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冲突,有愧疚、有恐惧,也有伤痛。而支撑着我持续写完这本书的动力,是我当时决定投入谘商心理师这个领域的初衷。

  作为一位协助他人处理情绪困扰的谘商心理师,我并没有帮人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我能做的,只是努力陪伴每一个来到我面前的来谈者,听见自己行为背后的努力、委屈、失落等各种一直被压抑、被忽略的情绪感受。期待他可以带着这一份被理解的经验,重新找回更多真实的自己,长出愿意继续面对挑战的勇气。

  在这一本书里,我努力透过贴近在地文化的语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互动模式,让读者具备更清楚的视框,看懂生活在这个文化底下的自己,在与原生家庭互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本书分成三大部分,你可以视自己当前的需求选择相关的章节阅读:前四章我会陪伴你一同探索我们的童年是如何在家里受伤的,我们可以从哪些面向探见自己的受伤经验。第五章则是带着你检视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习以为常用来「求生」的行动,但这些方式或许无法带给你太多的帮助。在最后两章里,我要用这几年实务工作的经验,与你分享调整自己的态度与方式,陪伴自己走向更健康的关系与生活。

  倘若你在阅读这本书、在探索童年家庭经验的过程中遇见了自己的眼泪,请不要责骂它、拒绝它。

  因为眼泪所在之处,往往也充满了故事。

后记

你,看得见自己吗?


  我在许多讨论家庭议题的课程里,最常被听众问的问题之一就是:「你们当心理师的总是可以说出很多理论和技巧,是不是你们本来就很懂得怎么跟别人沟通?是否不太会跟家人起冲突?」

  为了回答这问题,在这本书结束之前,我想说一个故事。

  从小,我就认识一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小男孩。

  关于对他的认识,有绝大部分都是从他周围那些师长或大人口中的「罪状」一片一片拼凑而来的:

  罪状一:容易动怒,连为何生气的原因都说不清楚。
  罪状二:自我中心,时常据理力争、拒绝与他人妥协。
  罪状三:自作主张,从不与家人讨论生活中的各项重要决定。
  罪状四:个性冲动,经常瞬间就把自己最真实的情绪往外发洩。
  罪状五:我行我素,不愿配合传统礼俗、总有一套自己的说法。

  小时候,我曾经问他:「你干嘛这样?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他困惑地说:「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这样,我觉得自己好像很糟糕。」

  上了国中之后,他与父母的冲突加剧。我问他:「你一点都没有变啊!你难道不想努力改变吗?」

  他竟愤怒道:「改什么改?反正你们打从内心觉得我不好!既然努力了也没用,干脆继续当你们说的那种人就好了。」

  就像这样,他很难讲清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说出来的话就像锐利的刀刃,除了伤人、却无法让别人理解他。虽然我也曾经认为是大人误解他,但渐渐地,连我也开始觉得有问题的人是他。

  国中毕业之后,他跟我一样考上外地的高中,开始独自外宿的生活。据我所知,他和家人聚少离多,相处的时间有八成讲不到几句话就起冲突,剩下的一些时间则是用来冷战。后来,我开始专注在自己的课业上,与他渐行渐远、也愈来愈陌生。

  大学毕业后,我又在军中遇到同样研究所落榜的他。

  他不抽烟、不喝酒,而是迷恋上苦涩中带着微酸的咖啡。他茫然地说,他好像在成长的过程中遗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不知道与家人的冲突是因为自己不被理解、还是因为自己不懂事?他很想家,但也容易在与家人互动时感到受伤。

  「大家都觉得我说话很伤人,所以不相信我其实也很脆弱吧?」他苦笑。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静静地听着、喝完咖啡,然后起身离去。

  退伍几年后,听说他已经从研究所毕业、投入心理谘商的工作,而且还专门与那些被认为忤逆大人、充满偏差行为的儿童与青少年谈话。

  「开什么玩笑?一个从小被认为脾气很差、很难搞的人,竟然变成专门与儿童青少年谈话的心理师?这要嘛是一场误会,不然就是现世报。」我心想,发生了这么光怪陆离的事情,是时候该找他聊聊了。

  「我也不知道原因,总之后来就成了一个谘商心理师。」他又露出了一贯的顽皮笑容,同时将磨好的豆子倒进咖啡机里。

  我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不过,」他突然认真地说道:「我在他们的身上,彷彿看到一份不被大人理解的苦闷。而这种苦闷,对我却是莫名熟悉,所以我经常可以懂他们被别人认为偏差的行为、懂他们不为人知的情绪。」

  他说,他发现许多孩子终其一生努力工作,是为了得到父母亲的认同与鼓励;许多孩子长时间的没自信,仅是为了父母亲一句有心或无心的贬低;有些孩子之所以放弃自己,是因为感受到不管自己怎么做,好像也无法改变他们在父母心中的样子;有时候冲动的回应,其实是反应着他们对父母在乎的程度;而他们的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太多太复杂的讯息在内心冲撞,即使是语言能力成熟的大人,都未必能清楚地娓娓道来……。

  「很多人或许难以置信,孩子那些表面上被认为『难教』、『叛逆』的行为,其实充满了对父母亲的爱、以及渴望得到父母亲的关爱。

  「这些孩子找不到被大人认同的方式、达不到大人期待的标准,只能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愈来愈无力。即使如此,孩子对家的爱都还在,却因为害怕受伤,所以筑起了高大的围墙,把自己囚禁在里面……

  「你相信吗?我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彷彿找到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虽然,我依旧在探索与家人相处的方式。但是找到了『自己』,就觉得稳定许多。我知道我没办法改变自己,却可以练习调整与家人的互动模式,而且我很清楚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不用再担心为了满足别人而失去自己真实的样子。」

  碳焙的香气缓缓地弥漫了整间书房,他起身拿了两个杯子,分别倒满刚煮好的咖啡。我从他手中接过热腾腾的杯子,轻轻地啜饮了一口,在苦涩的口感散去之后,竟有一股清新的果香浅浅地萦绕在唿吸之间。

  我回答完听众问的问题了。

  而你,是否也猜到了这一个小男孩是谁了呢?
 

图书试读

三、父母给的伤害,经常隐晦难辨

承志对于那些铺在饭上的烧烤鳗鱼或龙虾沙拉感到兴趣缺缺,他很少去碰自己的午餐便当,任凭同学将那些他们在日常生活里鲜少见到的美食瓜分一空。

他的父亲在对岸经商,每天晚上都是他陪着母亲上各种餐馆。即使每天晚餐的料理都不同,但餐桌上却总是弥漫着同样的氛围:说不完的孤寂、化不开的怨恨。母亲习惯在餐桌上抱怨着在异地经商的父亲如何辜负她、描述着她觉得父亲此时此刻应该跟外面的女人做一些下流事。

母亲重复地念着,他安静地听着。

有几次他实在太饿了,忍不住吃了几口饭,母亲似笑非笑地叹气:「唉,孩子就是孩子,听了这种事情竟然还吃得下饭。」

听到这些话,他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事、惹得母亲不开心,于是后来即使饥肠辘辘,也努力克制住想夹菜的手,但母亲却又摇头道:「唉,男人真是难侍奉,家里什么都有,却只想往外跑;别人吃不起的高档料理,有人却连夹都不想夹。」承志听不懂其中的隐喻,只是愈来愈困惑,觉得自己怎么做好像都无法让母亲开心。

母亲很少吃饭,只是喝酒,然后告诉他:「还好有你陪在我身边,自己生的果然才最是最听话的。小志,你不会离开妈妈对不对?」这问句对承志不难懂,他用力点头。

渐渐地,他好像有些了解「应该」怎么表现,他学会了放学后立刻回到母亲身边、耐着饥饿听母亲抱怨,懂得适时跟着骂那个「负心的男人」几句、努力吃光那些母亲夹到他碗里美食……。

那一刻,他很开心自己终于学会当一个母亲眼中孝顺的孩子……。

承志从小就学会放弃自己的需求、以母亲为生活的中心。带着这样的信念成长,他或许对成年男性抱有某种敌意、对自己的需求嗤之以鼻、也可能将母亲永远摆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之前、由母亲来决定自己的大小事、拒绝离家到异地工作与生活……而这些,都将成为男孩成长与独立的牵绊。

他成了母亲眼中忠诚的孝子,付出的代价则是消灭「自我」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