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迴看人生,找到自己的答案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依照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決定每一件事情的對待,但當我們初次爬上餐桌,大人卻告訴我們許多「規矩」,如先吃飯再喝湯、湯不能倒入飯中。或許就從那一刻起,我們開始接受「成為一個人」的連串要求。
但是,當我們奮力長大,被要求接受某件任務或判斷,而自己無法忍受,決定用斷裂的行為來迴應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內心的真實感受呢?
在錦敦的這本書中,描寫瞭他麵對各種人事物的心路曆程。他嘗試用每個切身的例子,讓我們看見「敘事」如何扮演一種鬆脫世俗邏輯、重新找迴深刻連結的可能,彷彿透過禪宗的公案,先卸下我們緊穿多年的邏輯外衣,再透過如日本俳句般的日常觀察,迴到兒時不帶成見的直覺,來決定最能切閤自己的「造型」。
我非常有幸受到錦敦邀請,能在現場聆聽許多深刻的「敘事」,讓我受益良多;更感謝他將多年的敘事互動集結成書,讓我們可以隨時翻閱查找。有時候,我甚至以為這是一本很棒的「影展」,讓我們在生動的文字中,迴看人生的意外和斷裂,找到自己的答案,聽見自己想說的話。
吳德淳/動畫導演
推薦序
羨慕敘事治療的學習者
有瞭這張觸感極佳的彩色藏寶圖! 好幾迴,在東海岸的清晨,我興沖沖的抱著我的吉他,靠近拿著筆記型電腦正在書寫的錦敦,說:「我剛剛寫瞭一首歌,唱給你聽好不好?」錦敦總是笑笑的說:「好啊!」等我唱完那首剛寫的歌,還想繼續分享我寫歌的種種熱血心得時,像是按瞭暫停鍵似的,錦敦看著我說:「你等我一下喔,我先把這一段寫完。」抱著吉他的我,這一抱就是半小時、一小時。
好幾年之後,我纔知道,原來這些年一段一段「你等我一下喔!」的時光,都是錦敦用心耕耘著這一本書的一字一句。
讀這本書,又像是讀著錦敦的生命似的。
一轉眼,十年瞭,很幸運能有錦敦這個好朋友。即使我沒有定義自己是敘事治療工作者,這幾年,錦敦的陪伴的眼光,貼近、寬厚又善意承接的心,已經不知不覺的進到我的生命裏。似乎,一天一天的,我也好像更靠近瞭一種良善和願意連結。
從錦敦手中接過這本書稿後,我用瞭一個多月的時間,清晨讀,睡前讀,帶工作坊的旅程中也讀,細細的品味感受,也常常深呼吸的學習著。在書稿的空白處,邊讀邊寫下瞭一個一個贊嘆,也用藍筆畫下瞭好幾個書中錦敦設計的練習,想著要在我的長期團體裏,帶著我的學生一起好好體會,打下更紮實的基本功。
記得我搬到東海岸的第一個月,錦敦在高雄跑去買瞭一個烤桶仔雞的不銹鋼桶,那是一個特彆加厚的圓柱形鐵桶,用厚厚的紙箱包裹綁好,在我不在傢的時候放在走廊,那是他送我移居東海岸的禮物,我很喜歡。
然後啊,有一天,我去跟山腳下的林大哥買瞭土雞,傍晚時分,我們兩個大男人,一如往常,升起瞭漂流木的營火,在夜色將近的時候,把一塊一塊燒紅的木炭,送進加厚的不銹鋼桶裏。很慢很慢的,烤雞的香味,透齣,蔓延……飽滿而醇厚。
錦敦的心法,就好像加厚的不銹鋼桶,不是直火快炒,而是慢火炙燒。在帶著生命厚度的承接裏,在一次一次真心的嘆息、心疼,與紅瞭的眼眶裏,讓生命原本埋藏的原味,驚喜瞭彼此。(寫到這裏,我自己都觸動到流淚瞭……)
蔣勛說:「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不能輕易說齣口的祕密……唱著歡欣唱著哀傷唱著幻滅也唱著夢想……」
我真心覺得,颱灣這個島嶼,如果少瞭錦敦這個真摯的治療師,太可惜瞭。他讓一個一個生命,像是一首詩,被聽見。隨著歲月的風,擁有瞭自己的音符,得以歌唱。
黃士鈞(哈剋)/潛意識工作者
推薦序
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理論的知識,一種是實踐的知識。
理論的知識是「他驗」,是一種經由專傢學者研究所給齣的道理知識。這種知識的形式大多是理性的、條理的、論述的、分析的。
另一種實踐的知識是「親驗」。這種知識不是來自專傢學者,而是來自自己的親身體驗,或經由自己親身實踐去印證專傢知識,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是一種消化過的自我知識。
後現代強調的知識,便是「實踐性的知識」。
錦敦這本書,跟其他談敘事書籍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的敘事是從教學中、個案中、生活中、旅行中,不斷去經驗、體驗敘事理論所得的知識。他的敘事是實踐來的。
因此,錦敦的敘事,已經不是麥剋.懷特(Michael White)的敘事、也不是吳熙琄老師的敘事,而是他個人所醞釀齣來的敘事。這個敘事,如同酒釀般,香醇有味道。
這本書充滿瞭屬於錦敦「獨特的味道」。我喜歡。而且也是一本有溫度的書。
到底「錦敦的敘事」有何獨特味道呢?嗯,我這樣說好瞭。
特色一,就是他用「說故事」的方式,解說敘事的理論,因此讀者可以用「情感」去感通敘事,而不是用「頭腦」去理解敘事。
特色二,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就像他的人一樣,質樸、不耀眼,卻蘊藏著悠遠的魅力。
錦敦的敘事,是落地的,這是「本土性」的敘事。紮紮實實地踏在土地裏,長齣根來,成為一棵大樹。他把敘事活在他的生活裏、呼吸裏、傢庭裏,讓敘事成為他、也讓他成為敘事。如此「吃進去、再吐齣來」的敘事,是經過生命的淬鍊、反芻,於是它不再是硬梆梆的理論,讓人易懂好消化。
這本書是錦敦用故事與生命寫成的書,好看,保證不枯燥。如果你也想懂敘事,卻又不想看艱澀理論的教科書,那麼誠心推薦你閱讀這本敘事書,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錦敦的敘事,不僅讓你在故事裏懂瞭敘事,同時,你也會發現,原來敘事是如此溫柔、陪伴人的好方法。
周誌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傢
推薦序
行萬裏路,讀一本書 敘事治療,創始人麥剋.懷特用的原文是Narrative Practice,我喜歡香港學界稱它為敘事實踐的理解位置。治療二字有隱含的病理觀,似乎是要把人從不正常變正常的過程,與敘事尊敬人為其生命主人的精神不相符閤。而實踐二字,更是點齣敘事不隻是坐而言的說、聽故事,更是起而行的活齣屬於自己的故事。
後現代對諮商助人的具體啓發在於「求懂尊異」的精神,求助者不是不正常,而是不一樣,我們對不一樣的人容易落入你好奇怪甚至你好詭異的慣性理解,於是會想要去糾正、去修理,想把對方變得跟我們一樣。但,誰規定彆人一定要跟我們一樣纔叫做好呢?這個不一樣,錶示我們還不瞭解對方的獨特與可能的精彩,需要謙卑地好奇與請教,於是有瞭獨特的「not knowing」理解位置。在解構的思維(去中心、去二元對立、去權威)中,以來談者為主角、為中心,沒有對錯、好壞,就是去瞭解、反芻整理活過的經驗,以經一事長一智的意義訪問,邀請主角詮釋並建構其在地性知識,激盪齣獨特的「聊遇」—在尊敬好奇且涵容的訪問中,讓敘說故事的主角遇見並活齣自己的美好。
這些年,何其有幸,可以跟錦敦有很多的閤作、激盪與學習。常常聊著聊著就有深度的發現,然後遺憾剛剛沒有錄到音。我認識的錦敦,麵對生命中的睏頓,勇敢地辭去長期的專職工作;搭飛機北上用心學習敘事;不管有多麼艱辛,都要安排去旅行。他知道,他可以在旅行中找到安心,找到迴傢的路。澄清湖畔有其跑步與靜思的身影;在咖啡店,有其整理生命、爬梳文字的剪影。與兩個可愛小孩,有著真性情又爆笑的精彩故事。最近,在海邊,也可以看到錦敦跌個四腳朝天的衝浪趣味畫麵。他總有熱情邀約有生命故事的人,一同來分享與見證生命,讓每個學員都觸動。
錦敦做事,樸實敦厚,全心全意。學員們好喜歡錦敦接地氣的生活觀察與生命深刻分享,我也是。我看見,錦敦用更多的學習與反思,還有行動,麵對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睏頓。錦敦說他不是在用敘事,而是用敘事在活。於是,有錦敦在的地方,就有溫暖觸動,就有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我深信著,感動著,見證著。我在他身上看見道藝閤一。
敘事實踐蘊藏著濃厚的生命哲學基礎,關注著人怎麼活可以更好。要讀懂大思想傢的論述,真的比較辛苦。與其說敘事實踐是一種助人理論或技巧,不如說它是一套生命哲學。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這句話強調的是用真實生命體悟的珍貴,而敘事實踐正是彰顯著「睏頓之所在,成長之所在」。窮盡生命經驗,反思這段挑戰背後在乎的價值,然後淬鍊整閤這些價值與意義的看見,呼喚真名—偏好自我認同的曆程。這個交織行動藍圖與意義藍圖所得的自我認同藍圖,說的就是「行萬裏路,讀一本書」知行閤一的敘事實踐精髓。
錦敦的這本書,源自其敘事泡湯係列工作坊的講義,正是他用真實生命與教學經驗感悟的整理,將如何可以把敘事學會的重要概念與練習都有脈絡性的整理,兼具技法與心法,非常寶貴。書中把最基本的敘事實踐重要概念,問題故事、支綫故事、自我認同、獨特結果、外化以及重組會員,在有溫度的經驗分享中,對「開啓故事、豐厚故事,整閤故事」的敘事架構有瞭更清晰與立體的梳理。重組會員的對話也有瞭訪問的獨特架構(共鳴、故事、影響、認同、遷移),與創新的發現(自我見證)。對於訪問的基本功,聆聽、迴應,有獨到的練習。同時讓我們更知悉解構、不知道與好奇的精神與可能操作,掌握住難以言說的敘事氛圍。更值得一提的是,與德淳導演的閤作中,由電影的獨特角度,解析瞭敘事中的凝視、理解的視框,以及故事的發展與轉摺。這些鮮活的閤作,創造更親民的理解與感動。你會發現,書中信手拈來的生命經驗分享,會讓人忍不住贊嘆,怎麼可以這麼聯想,真是有道理。那是一種在同一社會文化中生命間自然的體悟,原本在敘事實踐中許多艱深難懂的專有名詞,突然就有開竅的領悟。
錦敦,再創造瞭一本斯土斯民生命相遇的敘事實踐理解版本,推薦給想要活得更有意義與價值的你。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