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现金的经营者才是「人格者」 对员工来说,有钱、对数字有概念的经营者才是人格者。不然就算再怎么重视员工,没有钱也无法让员工获得幸福。如果经营者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只会带给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庭不幸。
以公司的经营来说,「数字即人格」、「金钱就是爱」。
具体来说,就是经营者要拥有可以应付紧急状况的现金,以及理解这些现金数字是从哪里来的能力。只要懂得这两件事,公司就不会倒闭,也能让员工得到幸福。但很遗憾,在这世上有不少经营者完全不懂财报数字。
我待的武藏野公司以经营乐清公司(Duskin,制作清洁产品、提供清洁服务)的加盟连锁事业,所累积的 knowhow经验为基础,针对中小企业提供顾问谘询服务。我们服务的对象超过七百间公司。前来拜访的公司老板中,有七到八成的人从不看自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他们对于公司现在到底有多少现金、还有多少钱可以拿来投资,一点概念也没有。可以说懂得掌握营业额和利益的老板,算是很稀少难得了。
下田茜是喜芳园公司的社长,其公司专门提供办公室租赁观叶植物服务。她曾问我们:「毛利是什么? 为什么利益分那么多种?」可想而知,她的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亏损。说白一点,她的公司还没有倒闭,只是运气好而已。
像这样的经营者,在中小企业并不少见。连老板都这样了,更别提底下的干部或一般员工,每个人对数字的态度可以说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才会无视利益、毫不在乎的降价卖掉产品、採取没有效率的工作方式等。这就是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
「我原本就对数字很不拿手,现在才开始学这个也来不及吧。」
「我们公司员工的教育程度都不高,教会他们看这些数字根本是天方夜谭。」
每次我提到「数字是人格」时,很多老板或干部都用上述的推託之词,举白旗投降。但了解数字真的很困难吗?
我想大概是他们以前念书时,为了学会数学而吃了不少苦头,导致现在一听到数字就害怕。但经营公司用到的数字,和在学校学习的数学完全不同。在做经营判断时,不需要困难的计算。只要会加法和减法就够用了。
经营者甚至不必去记一些莫名其妙的财务指标,因为那只是顾问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聪明,所制造出来的数字而已,在实务上一点用处也没有。至于必看的数字只有两个,一个是现金,以及产生这些现金的必要数字,其余都只是附加的东西。
只要重复理解这些重点数字,每个人对数字的掌握能力都会变得更强。就连一开始很灰心、连毛利都不懂的下田社长,现在看到数字也完全不害怕。出租观叶植物这门行业的胜负之处,在于植物的存活持久度。活的越久,就可以减少进货,也能降低售价,于是毛利便会增加。
下田社长在理解毛利的意义后,设法把植物放在空调不会直接对着吹的场所,成功延长植物的寿命。光是这么做,下田社长不仅大幅改善公司的毛利,原本赤字的经常利益到了本期(2017年度)转亏为盈,还多了两千万元的盈余,成功成为了不起的「人格者」。
经营公司?你得懂得借钱 「我学过财务报表,而且我对数字的概念很强,不用担心。」完全不看数字的经营者很可怕没错,但像这种自信满满的主管更要多加注意。
由税理士或会计士(按:日本的税理士指税务师;会计士的专业则是审计。而台湾的会计师须具备这两项能力)撰写的财务书籍中常会提到:「自有资本比率高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因此,千万不要借钱。」
所谓的自有资本比率,是指包括借贷金额在内的所有资本中,不用还款的自有资本所占的比例。假如是零借贷,就表示自有资本比率为百分之百,他们认为这样的公司才健全。
偏偏有一些经营者坚信这种似是而非的数字观念,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这个主张,即使现实上公司需要钱,他们仍以为减少借贷金额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这种想法对公司经营来说是致命的。
坚持零借贷,就无法按照经营者想法增加能自由运用的现金量。以开头提到的森中公司为例,若现金太少,万一遇到紧急状况,就没有多余的钱来拯救员工的性命,或是投资设备、併购等。
也许有人认为,假如遇到非花钱不可的状况,到时候再向银行融资就好了。说实在,这个想法太天真了。「我有员工在国外病倒了,想要包机去救他,请借我钱。」我敢肯定的告诉你,没有一间银行会因为这个理由,答应借钱给你们公司。
一旦现金不足,不只无法应付个别状况,还会增加因为筹措资金困难而倒闭的风险。明明有赚钱,却因为缺少现金而倒闭的公司比比皆是。公司倒闭的话,员工和他的家人都得喝西北风了。
经营不是看「率」,要看「额」 再举一个经营者对数字囫囵吞枣的常见错误:不看「额」,只看「率」。
假设有两个事业部,一个是毛利率20%、营业额一亿元的A事业,一个是毛利率5%、营业额10亿元的B事业。各位觉得对公司来说,哪一个事业部比较重要?
用「率」来思考数字的经营者会认为A事业是优良事业。因为,A事业的成本为8000万元,B事业的成本为9亿5000万元,投资B事业要花比较多钱,而且毛利率低,资金效率低,所以当然A事业比B事业还要优秀。
但是大家只要计算利益额,就知道这个看法是错误的。A事业所产生的利益是2000万元。相较之下,B事业的利益是5000万元。以金额来看,B事业带给公司的贡献远高于A事业。
不理解这件事的经营者,就会把精英员工集中在A事业,使B事业变得摇摇欲坠。当重要的支柱产生动摇后,公司也会跟着步入衰退。
额(量)比率更重要的道理,不只适用于金钱。
以日本拉面店的座位安排为例,因为拉面店最主要的顾客是单独用餐的客人,多数的店家都是以吧台座位为主。设置两人桌、四人桌只会浪费空间,所以设置吧台座位最能提高效率。
但是,位在拉面激战区东京五反田的人气店「拉面 Nagi」五反田西口分店,却刻意把所有座位改装成效率较差的桌型座位,结果大获成功,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其他拉面店内无法好好放松的情侣与家庭客层,一口气大量增加。当然,来店的客人不可能刚好把所有桌子的座位数塞满,一定会出现一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座位。但空间效率不高没关系,只要整体来客数增加即可。这就是因为不在意「率」只在意「量(客数)」而赢得胜利的例子。
支撑经营最大的力量不是「率」而是「额」。附带一提,许多税理士和会计士都喜欢强调「率」。他们最常用来评价企业的指标,如资产报酬率(ROA)、自有资本比率、总营收营业利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每一个都是率。
说穿了,理解这些指标一点意义也没有。
比如说,所有业别的资产报酬率(ROA,净利/资产)平均为3%(制造业为4%、非制造业为2.6%左右),超过这个数字的就是优良企业,但这只适用于拥有庞大固定资产的大公司。灵活的中小企业如果只有2%到3%的程度,绝对在一般水准以下。
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些指标会因为企业规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对经营者来说,若把这些指标当成标准,很难当作经营的工具使用。
前面提到,经营者看数字只要懂加法和减法就很够用了。率是除法,不懂没关系。会怕数字的人可以不用看率,相反的,对于已经习惯看率的人来说,应立刻回归到基本的「+」和「-」。
推荐序
手上的「钱」,绝对比营业额做了多少还重要 当我看到本书第2页,忍不住在脸书上分享:「每个老板、员工都该懂的数字观念!」我每次出去讲财务会计时,总是再三强调,看报表一点都不难,只需要懂加法跟减法,这个你小学就会了。
会计是将企业的营运活动分类、记录,并编制成报表的学问,但经营者只需要看懂报表的每一个项目代表什么意思,根本不需要学习怎么编报表。
一般常见的错误认知,就是「营业额等于我赚的钱」。以健身房为例,老板预收了一年会费很开心,马上就大手大脚的花掉,觉得自己好会赚钱,完全忽略接下来一年还有租金、水电、教练的薪水没付。
事实上,预收会费等于「负债」,因为健身房还没有提供服务给会员,也就是说,这笔钱根本不是扎扎实实、心安理得已经赚到的钱。缺乏净利观念的企业很容易倒闭,而不懂现金重要性的企业,不管有多赚钱,也同样面临高昂的流动性风险──只要一跳票、只要员工的薪水付不出来,即使损益表的净利为正,公司依然会关门大吉。经营主手上的「钱」──现金存量,绝对比你这一档促销营业额做了多少还重要。
虽然我属于常被众人耻笑的「会计师创业」,做生意相对保守,但我和厂商往来喜欢用现金结算,而且我选择在公司现金仍然充裕时,就向银行贷款,以免万一突然看到一个机会,或者临时需要资金周转,才不会碰到银行不认识你,或不敢借钱给你的窘境。
良好的数字观念不是只有经营者需要,而是全体员工都得有这样的概念。我除了帮同仁们上课,平常公司各种决策大都是计算的结果。
例如纸盒一次要做3,000个,还是1万个划算?假设主管和员工没有数字观念,很容易会选择做1万个纸盒,因为他认为这么做能压低纸盒的单价,成本比较便宜。然而他却忽略纸盒也需要大量的仓储空间,倘若公司的销售速度不够快,那么纸盒的仓储费很可能比制作费还贵。
又例如,同仁的绩效是以营收计算,而非毛利计算,「金钱会改变人的行为」,很有可能造成业务同事接了大量低毛利的单,却浪费了企业的关键资源。
本书里面说了很多观念,除了需要各位细细体会,也必须落实在企业的大小决策上──少犯一点错误,多做一些正确的决定,就能帮助企业活得更长久。
执业会计师、童颜有机创办人/潘思璇(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