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

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观想
  • 冥想
  • 海印三昧
  • 人生练习
  • 自我成长
  • 心灵探索
  • 佛教
  • 禅修
  • 正念
  • 内在平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印三昧是《华严经》的心髓,以大海的森罗万象作成佛之道的妙喻。由贤首菩萨所宣说〈贤首品〉,显现出一切华严经教的根本及修行的完整次第,因此被喻为「小华严经」,体现「华严之心、海印之髓」。

  本书为洪启嵩禅师针对〈贤首品〉进行深入的教授,以精辟的现代语言、生动实例,使读者面对佛法不再仰之弥高、艰深隔阂,而能将《华严经》中种种三昧运用于生活之中。当一切妄想灭尽之际,虚妄不生,在究竟心澄中,万象齐现。如同大海因风起浪,风止息之后,海水澄清,无相不现,圆证海印三昧!
 
尘封的航道:失落文明的星际漂流 引言: 人类文明的摇篮,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个蓝色星球。在一片被宇宙遗忘的星域深处,隐藏着一个曾经辉煌却已然消亡的超级文明——阿卡迪亚。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揭示真相的旅程,探索这个文明的兴衰,以及他们留下的关于存在、意识与宇宙本质的深刻启示。我们摒弃了对既有历史的盲目崇拜,转而追寻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殆尽的、真正具有颠覆性的知识碎片。 第一部分:废墟中的回响 第一章:星图的裂痕 故事始于一艘孤独的勘探飞船“先驱者号”,它偏离了既定的银河系勘测航线,进入了一个被官方星图标记为“禁区”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特点是引力异常波动和古怪的电磁干扰,被认为是宇宙中的“噪音地带”。然而,对船长艾拉·文森特而言,这些“噪音”并非随机干扰,而是一种结构化的信号——一种古老而复杂的语言的残骸。 艾拉的团队发现了一个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定律的星体——一个完全由结晶硅构成的行星,被命名为“镜面”。行星表面覆盖着一层反射率近乎完美的物质,使得任何传统光学或雷达探测都无法穿透其内部。通过对这些反射信号的逆向工程分析,他们终于破译了第一条信息: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数位的宇宙常数校准表,这个数值与当前人类物理学模型存在微妙但关键的偏差。这暗示着阿卡迪亚文明对宇宙基础法则的理解,远超我们当前的认知。 第二章:时间的拓扑结构 深入镜面行星的内部,勘探队发现了一个庞大、但已停止运作的能量核心。这个核心并非驱动传统的引擎或武器,而更像是一个“记忆存储器”或“意识聚合体”。通过激活一小部分休眠模块,艾拉的语言学家洛根开始接触到阿卡迪亚人关于“时间”的概念。 阿卡迪亚人并不将时间视为线性的河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塑的、多维度的拓扑结构。他们发展出了一种技术,可以将特定的意识状态固化在时间流的特定节点上,实现某种形式的“永恒共存”。然而,正是这种对时间结构的操纵,成为了他们文明最终崩溃的导火索。书中详细描述了阿卡迪亚历史学家“塞勒涅”留下的日志片段,记录了他们试图“修正”过去某个重大历史错误的尝试,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时空的不稳定性和“存在性腐蚀”。 第二部分:意识的边界与失控的实验 第三章:共振场域的构建 阿卡迪亚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也是其毁灭的根源,在于他们对“集体意识”的工程化。他们认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唯有将所有智慧生命体的精神连接成一个无缝的“共振场域”(Resonance Field),才能实现真正的永恒与和谐。本书详细剖析了构建这个场域所依赖的“心智水晶矩阵”的技术蓝图,这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构建的精神网络。 然而,当场域达到饱和状态时,问题出现了。当数以亿计的个体意识被强行融合时,最深层次的恐惧、偏见和矛盾也一同被放大和固化。书中收录了关于“第一次意识分裂危机”的记录,描述了阿卡迪亚人如何亲眼目睹他们最光明的理想如何演变成集体精神的噩梦——一个无法被关闭、不断自我强化的负面循环。 第四章:熵增与心智的停滞 阿卡迪亚文明最终没有被外力摧毁,而是被自身的完美所吞噬。当所有不确定性、所有冲突、所有“不和谐”的元素被消除后,他们的文明达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最大和谐点”。然而,这种绝对的秩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创造力的枯竭和进化的停滞。 艾拉的团队在一个被称为“静默图书馆”的区域发现,阿卡迪亚人似乎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库是完整的,但缺乏新的洞察。书中引用了阿卡迪亚末期哲学家“奥瑞恩”的最后信息:“我们消除了痛苦,但也因此消除了意义。我们成为了永恒的守墓人,看守着一个不再前行的宇宙。”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关于“意义的必要性”的哲学命题,探讨了混乱与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遗留的遗产与未来的警示 第五章:回声的碎片 “先驱者号”在镜面行星的探索接近尾声时,艾拉发现了一个未被共振场域完全吸收的“孤立意识”——一个被阿卡迪亚人视为“异端”的个体留下的信息包。这个个体坚持个体自由和“探索未知”的价值,并秘密记录了如何逆转共振场域能量的技术。 这名“异端”的记录揭示了阿卡迪亚文明的真实终结方式:他们不是“死亡”,而是“固化”。整个文明成了一个巨大的、静止的思维雕塑,被困在他们自己创造的完美牢笼中。艾拉的团队面临一个抉择:是带着这份可能颠覆人类认知的技术返回,还是让这份危险的遗产继续沉睡在宇宙的边缘? 第六章:漂流者的选择 本书的结尾,聚焦于艾拉和她的团队如何解读阿卡迪亚的遗产。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超前的物理学和意识工程技术,更是一种深刻的警示:对终极秩序的追求,可能比任何灾难都更具毁灭性。 书中以一种冷静、近乎科学报告的笔触,分析了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个体哲学的潜在影响。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我们是否过于热衷于消除不确定性?一个没有挣扎和选择的完美社会,是否仍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尘封的航道》是一部关于失落的宏大叙事,也是对我们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沉的质询。它邀请读者一同深入这个被遗忘的文明的废墟,寻找关于我们自己存在的线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启嵩


  地球禅者洪启嵩,为国际知名禅学大师。年幼深感生死无常,十岁起参学各派禅法,寻求生命昇华超越之道。二十岁开始教授禅定,海内外从学者无数。

  其一生修持、讲学、着述不辍,足迹遍佈全球。除应邀于台湾政府机关及大学、企业讲学,并应邀至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俄亥俄大学,中国北京、人民、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演讲。并于印度菩提伽耶、美国佛教会、麻州佛教会、大同云冈石窟等地,讲学及主持禅七。

  毕生致力以禅推展人类普遍之觉性运动,开启觉性地球,2009与2010年分别获旧金山市政府、不丹王国颁发荣誉状,于2018年完成历时十七年筹备的史上最大佛画—世纪大佛(166公尺X72.5公尺),在艺术成就上,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米开朗基罗」,在修证成就上,被誉为「当代空海」,为集禅学、艺术与着述为一身之大家。

  历年来在大小乘禅法、显密教禅法、南传北传禅法、教下与宗门禅法、汉藏佛学禅法等均有深入与系统讲授。着有《禅观秘要》等〈禅观宝海〉系列及《密法总持》、《智慧成就拙火瑜伽》等〈密乘宝海〉系列,着述超过二百部。
 

图书目录

■序   海印三昧的人生

■第一篇  贤首品导读

佛境菩萨行的实践
法报化三身圆具
毘卢遮那佛始成正觉
境、行、果圆满
华严经是一部宇宙成佛奋斗史

■第二篇  发菩提心与信乐功德
净行菩提心的功德
信为道元功德母
佛法的信心源于对法的如理思惟
从净信发起真实菩提心
语言和文化的空性
信于境界无执着
慈愍度众生  坚固大悲心
以法威力获十地十自在

■第三篇  华严十三昧门
一、圆明海印三昧门
行住坐卧松坦住三昧
贤首品为华严之心
自他身心总是法界佛
二、华严妙行三昧门
三、华严宗的修证核心:六相十玄门
六相十玄
略明因陀罗网三昧等八三昧门
1 因陀罗网三昧门
2 手出广供三昧门
3 现诸法门三昧门
4 四摄摄生三昧门
5 俯同世间三昧门
6 毛光照益三昧门
7 主伴严丽三昧门
8 寂用无涯三昧门
以体起用修十三昧
不变于大觉随缘于万象
三昧是把会妄动的拿掉
四、因陀罗网三昧门之解证
五、手出广供三昧门之解证
了悟空性普供诸佛
六、现诸法门三昧门之解证
牧心牛、觉意马、系心猿
具足种种自在门度化众生
七、四摄摄生三昧门之解证
华严法界无尽缘起
禅定与三昧
禅定境界的身心变化
菩萨三昧以空性和悲心为基石
四摄摄生三昧使众生欢心受法
菩萨摄十种清净利行
八、俯同世间三昧门之解证
以禅观和悲心具足世间众技
最深刻的生命自觉
无明流转的路径
九、毛光照益三昧门之解证
身心安住实相是对众生最大的助益
光明随缘起三昧为根本
具智光明觉悟众生
一一法门成就一一光明
无明寄处正是开悟之处
见佛光明临终救度
贤首品实习之旅
妙音光明鉅声无响
六根六尘清净光明
毛光照益三昧相应无量佛智
十、主伴严丽三昧门之解证
十一、寂用无涯三昧门之解证
不动道场身遍十方
从六根中入定,从六尘中出定
海印三昧练习曲──放松都摄六根
1 眼根
2 耳根
3 舌根
4 身根及意根
从出世间到入法界
微密细行净菩提
自他双泯法性空明
自他互换,主伴圆融
毕竟空故,三昧自在
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十方众生同一悲仰
不动道场    身遍十方
诸佛愈加持愈空,不是愈有
悲心智慧无边应现
佛境菩萨行的圆满显现
「智慧的知识」与「知识的智慧」
体性空寂,妙用无尽
最深的智慧是慈悲,最深的慈悲是智慧
寂用无涯福德自在
海印万物──究竟平等毕竟空
海印三昧境‧如来清净禅

■第四篇  贤首俱乐部
缘起
贤首语录
贤首问答
课堂问答
贤首心诗

■附录
附录一:《华严经‧净行品》原典及白话语译
附录二:《华严经‧贤首品》原典及白话语译

 

图书序言



海印三昧的人生


  《华严经》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典范,是不退转菩萨的皈命之处。

  《华严经》直显圆满的佛果胜境,至究竟、至微妙;如果依本来不坏的信心,来信解如来的真实境界,并依普贤菩萨行持来修证者,终将成就毘卢遮那佛的庄严境界。所以《华严经》可说是以「佛境菩萨行」来做为我们信解、依皈、修证、成就的圆满开示。而〈贤首品〉是整部《华严经》的缩影,它显现出一切华严经教的根本及修行的完整次第,可以说是一部「小华严经」,体现了「华严之心,海印之髓」。

  基于宿缘,《华严经》也一直是我修学佛法的力量与明灯。在就读政大时,我在住处挂着:「惠能禅室」。这是作为从国中到高中时,一直陪伴着我的导师──六祖惠能的感恩。因为在当时,《六祖坛经》一直是我的床头书,照亮指导我的人生,并解决我生命中的疑惑、难题。除此之外,在卧室中,我并贴上自题的对联:「海印三昧境」、「如来清净禅」,横批是「金刚喻定」,这是我生生世世所修行的依止。

  民国七十二年(一九八三)我入山闭关时,唯一携带的书只有《华严经》。一个人独处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无人深山中,以《华严经》来印证及导引自己修行的境界并作为依止的根本。而当时经常是有了相应的修持境界之后,才在经典中看到相同的描述。

  民国七十五年(一九八六),我出版了随身版的《华严经》,当时这种版本的设计,无论在佛教界乃至出版界,都是开风气之先,目的是希望让人人随时都能阅读《华严经》。民国七十二年(一九八三)我译成《白话华严经》近二百万字,是史上首部《华严经》的白话完整语译。二○○八年应宜春市政府之邀,于江西进行禅宗祖庭的规划及考察,至庐山时,寺中的接待者听说我译成《白话华严经》,非常赞叹!特别安排前往参礼《华严经》的译者觉贤三藏的舍利塔。此塔的地点在山上隐密处,并未对外开放。虽然我的白话翻译本是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而佛陀跋陀罗(觉贤三藏)所译者为六十卷《华严》,但不管如何,能有机会瞻礼,这个因缘实在不可思议!

  曾有人问我,佛教史上谁曾证得海印三昧的境界?我认为李通玄和空海是两位代表性的人物。李通玄着《华严经论》,清楚将海印三昧的内境完整表达,而空海大师则将密法以华严体现,在「即身成佛义」,他以:「重重帝网名即身」来展现密法的究竟成佛境界,可说是悟眼独具。

  〈贤首品〉是华严的心,《华严经》的心来自海印三昧。佛陀在讲法的时候,会进入相应的特别三昧状态。例如:佛陀在讲说《法华经》时,先进入「无量义三昧」,所以《无量义经》就是法华三昧的前经;进入无量义三昧之后,才讲说《法华经》,显现法华三昧。而佛陀宣说《华严经》,则是显现于「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法界体性的全体呈现;更从海印三昧开出十种三昧,来显现完整的究竟法界实相。在〈贤首品〉中完整的显现出这十种三昧的境界,总摄而称之为:

  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二、华严妙行三昧门,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手出广供三昧门,五、现诸法门三昧门,六、四摄摄生三昧门,七、俯同世间三昧门,八、毛光照益三昧门,九、主伴严丽三昧门,十、寂用无涯三昧门。

  「海印」是一种譬喻。在法藏的《妄尽还源观》中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

  什么是海印三昧?就是真如本觉。当一切妄想灭尽之际,虚妄不生,在究竟心澄中,万象齐现。这就如同大海因风起浪,风止息之后,海水澄清,无相不现,因此名为「海印三昧」。

  智俨在《华严孔目章‧明性起章》中说:「起即不起,不起即是性起」;因此在实相的状态中,远离一切分别的菩提心,一切妄心不起,这就是性起。所以当一切虚妄不起,即是法界体性的生起,在究竟处,海印三昧宛然现成。分别妄想不起,即是性起,这个作用微妙不可思议。

  所以,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说:「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象。」这是显示究竟的清净之心,正如大海一般波浪澄净,现前无云空晴,所有的星宿、月亮等法界众相,全部清楚的现前。如同大海明印一般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所以在如来的智慧大海,意识分别的心浪不会兴起,澄明清净,至明至净,在无心当下顿现一切众生的心念根欲。所以,一切心念根欲都包容在体性智慧当中,如同大海含容万象,而毕竟空寂,这是海印三昧的如实状态。

  在修学《华严》的过程当中,我体认到《华严经》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前的法界;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法界、乃至于每一个众生,都是华藏世界海的示现,所以我们都活在《华严经》中,活在一大法界的无尽缘起。

  就另一个意义而言,《华严经》就是法界中每一个众生从初发心、勤修普贤行愿、圆满毘卢遮那佛果的修证记载。是每一个众生孜孜矻矻于菩提大道的生命奋斗史!所以,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都是善财童子,也就是未来《华严经》中的主角:「毘卢遮那佛」。

  法界就是现前的《华严经》,如果愿意承担,我们的一生就在实践《华严经》,就是在圆满普贤的行愿。在这一剎那,我们可以现前的了悟华藏世界海,就是我们所安立的世界,其清净与杂染,也就在一心当中了。此时,我们能够澈见四周一切的国土与众生,现前的证入华严法界,现前的示现圆满佛果;这样的感受庶几相应于《华严经》中究竟的「海印三昧」了。

  〈贤首品〉是《华严经》的核心展现,我十分欢喜能将这毘卢遮那佛的心要,呈现给每一位如同毘卢遮那佛的大家。更希望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能够永不退转的护持着《华严经》及如佛的有情大众,祈愿人人都能成就伟大的普贤行愿,圆证海印三昧,成为究竟的毘卢遮那佛!
 

图书试读

贤首品导读
 
本书讲授《华严经》中的〈贤首品〉。〈贤首品〉可以说是《华严经》境界的缩小版,它是海印三昧的浓缩,要掌握《华严经》海印三昧的精髓,可以从〈贤首品〉里面体会。而《华严经》这么庞大的一部经,授课的话可能要花费十年的时间,这在因缘上比较难实现,所以本书将代表整个《华严经》核心意旨的〈贤首品〉作深度教授,整部经典亦可参照拙着《白话华严经》。
 
在大乘佛教中,《华严经》占有极重要地位,例如《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内容、乃至建立整个《金刚顶经》的核心教义,许多研究者认为是来自《华严经》。而前述〈贤首品〉是《华严经》境界的缩小版,其牵涉到一个观点,一个对《华严经》的观点:传统华严宗的观点十分的复杂,当讲到〈贤首品〉,他们多认为是信满成佛义,也就是〈贤首品〉是十信位的圆满,即十信圆满之后可以作佛。华严宗认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阶位,每一个阶位圆满后都有不同层次的佛出现,这和印度佛教所传十地圆满后才证得佛果有所不同,所以三乘共同的佛以及大乘宗派的佛,在华严宗认为是不一样的,天台宗也有这样的看法。
 
对于这一点,我比较保留。我的看法是,佛始终一贯,并非「十信就能作佛或十地之后才能作,十信跟十地之后的成佛不一样,小乘的佛跟大乘的佛不一样。」我没有这样的看法,我认为佛是一贯的,佛就是佛,没有别的。所以,〈贤首品〉不只是华严宗的十信宗位,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十信满成佛,这样叠床架屋的结构性我不採用;我不用华严宗的观点看待《华严经》,而是回到以《华严经》的架构来看待《华严经》,从经文本身来看待。
 
佛境菩萨行的实践
 
 我对华严的宗教观,就是所谓的「佛境菩萨行」,这是我体会整个华严教法,在宗教上的一个体悟。我在这边提出:《华严经》是一切众生的成佛典范,也是不退转菩萨的皈命之处。宿世以来,我跟《华严经》有很深刻的缘分,年轻时在深山闭关,我只带一部经典,就是《华严经》,这是我依止跟检证的教典。
 
《华严经》是在显现佛果妙境,而所提出的佛果妙境,彰显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显现出vairocana,就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跟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关系?跟中国常见的卢舍那佛又有什么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佛教里的“三昧”概念颇感兴趣,但很多时候感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次看到《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这个书名,觉得特别有吸引力。“海印”这个词组给我一种辽阔、包容、深邃的感觉,就像大海一样,可以容纳一切,平静而不失力量。而“三昧”本身就是一种专注、定心的状态,听起来就很有治愈和安抚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副标题“人生练习曲”,更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哲学或宗教论著,而是更具实践性,像是教你如何通过某种练习,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节奏和心态。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海印三昧”这个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观想”方法?它会不会提供一些视觉化、听觉化或者触觉化的引导,让我们能够真实地体验到那种“像大海一样”的平静与接纳?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内心世界里航行,找到那些被遗忘的宁静港湾,学习如何在生活的风浪中保持不被吞没的定力。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名《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很有画面感,好像可以随着海浪的起伏,找到内心的平静。我平时喜欢接触一些跟身心灵成长有关的书籍,总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人很容易焦虑、迷失,所以会特别渴望找到一些方法来安顿自己。这本书的“海印三昧”听起来就很特别,好像是一种很深的禅定境界,但又结合了“人生练习曲”的概念,说明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实际操作,融入生活的。我特别好奇“海印”到底是什么样的观想?它跟我们平常理解的冥想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有更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指导,能帮助我们真正地“像大海一样”?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通勤、工作间隙,甚至睡前,都能随时随地进行这种观想,那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太珍贵了。而且“人生练习曲”也暗示了这是一段学习和成长的旅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持续的练习,这让我觉得很贴近现实,不会有太大压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体验一种更深沉、更广阔的内心世界。

评分

我对于《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这本书,最先被触动的是它充满画面感和诗意的书名。我常常在想,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是不是就像一层层海浪,拍打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而这本书名中的“大海”意象,恰恰提供了一种广阔、平静、深邃的对比,让人立刻联想到一种超脱和释然。“海印三昧”这个词语,虽然听起来有些宗教色彩,但结合“观想”和“人生练习曲”,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可以将深奥智慧转化为实际生活应用的指导。我很好奇,所谓的“海印观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一种“见一切相,不为一切相所缚”的境界?就像大海映照万物,却依然保持自身的宁静与纯净。而“人生练习曲”,则给了我一种安心感,知道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段需要耐心、反复琢磨和实践的旅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有效的练习方法,能够帮助我提升内观的能力,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最终像大海一样,拥有无限的容量和深沉的宁静。

评分

坦白说,我对“海印三昧”这个词汇并不熟悉,但《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这个书名本身就足够引起我的好奇。它有一种诗意的浪漫,同时又带着一丝神秘感。“像大海一样”这个比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广阔、包容、平静、深邃,甚至蕴含着勃勃生机。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大海”,可以让我们在感到疲惫或迷茫时,回到那里重新获得力量。这本书的“观想”部分,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引导我们进行深度放松和内在探索的方法。而“海印三昧”这个具体的名字,则让我对这种观想的特质充满了猜测:它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效力,能够像海印一样,将一切事物都映照在心中,却不留痕迹,保持清澈?“人生练习曲”的后缀,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循序渐进、可学习性强的感觉,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提供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可以付诸实践的练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并且教会我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持续的练习,让这种宁静成为我的一部分。

评分

拿到《像大海一样的观想:海印三昧人生练习曲》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书名实在太有吸引力了,有一种天然的治愈感。我平时虽然不是专业的修行者,但对于如何提升生活品质、找到内心平静一直很有追求。这本书里的“大海”意象,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毕竟大海的辽阔和包容是很多人都向往的。而“海印三昧”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厚的智慧和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海印”与“观想”结合起来的?它会不会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指导,比如怎么去“观想”大海?这种观想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图像、声音或者身体的感觉?而“人生练习曲”这个副标题,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务实,它不是让你突然达到某个境界,而是告诉你,这是一个需要一步步练习的过程,就像学习一门乐器一样,需要耐心和时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心灵的避风港,并且学会如何通过“练习”,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宽广、平静,更能承受生活中的风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