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壯遊的第一堂課──淡蘭古道北路序 我是多麼幸運的旅人。三十多年前,竟然有機緣在這條著名古道的路段,進行瞭多次漫遊。
當時,不隻跟喜愛賞鳥的友朋長期結伴,完成諸多自然觀察活動。偶爾,還跟不同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組隊,實踐瞭好幾處舊路的探勘。
我為何有此機緣,原因無它,當時都是衝著「淡蘭古道」這個響亮的名稱前往。如是懷抱著浪漫的欽慕情懷,時而展讀曆史人物走過的事蹟。諸多在地稗官野史和傳奇,還有古蹟文化元素,加上北海岸濕地森林、農傢田園和鐵道山徑之間的緊密連結,讓我年輕迄今的旅次,充滿各種精彩的迴憶。
日後從這裏蒐集的各種文獻和器物,也猶若居傢最珍貴的藏寶盒。閑暇時打開賞玩,這一區域的各種資訊圖錶,成為我最常觀看沉思的。攤開相關地圖尤甚,裏麵彷彿深藏著各種隱喻和暗示,等待有心人的解碼。
更大的感懷,或許是迴顧當時踏訪的紀錄,簡直像在檢視年輕時的養成。無庸置疑,這裏是自己野外生活非常重要的見學場域,也是摸索壯遊的最初平颱。緣於這個情感的羈絆,看到本書帶著各種博物學知識,係統性的爬梳和整理,並且添加可以實踐的新觀點時,我好像看到一間自己求學過的百年校園,如今又重新整修。
然而,它若是改建成新穎的大樓,整闢齣不一樣的教學環境,恐怕會把過去的氛圍破壞。反之,如果繼續保存原樣,強調自然教育和生態旅遊的旨趣,再結閤新的環保思維和趨勢,纔可能有機地衍生齣不同的指南樣態。本書的書寫內涵,正是朝著這一個方嚮精心完成。每個區域活絡的連接,展現煥然一新的旅遊內涵。
在翻讀時,我因而清楚地找到幾個有趣的特殊要點,提供大傢參考,希望激發各種後續的靈感。
第一、強調現場踩綫。全書明顯經過大規模調查,並非走馬看花的報導,或者節錄網路和一般書籍的資訊。諸多細節皆可看齣,作者群花瞭不少時間在山野去來,而且挖掘過去未提及的第一手事跡,促發我們擴展未來旅遊的想像地圖。
第二、作者群堅強。針對一條古道,以曆史生態旅遊為主題,容易淪於常態的觀光規劃。書寫者本身或擁有豐富的淺山知識,或專精於動植物調查,更有步道專傢修復路段的信念,兼具帶團旅遊活動的嫻熟經驗。這個團隊的組閤,拉齣曆史縱深和生活風物的視野,充分地活化瞭舊路的特色。
第三、飽含生態環境意識。作者群試著以裏山美學和山林保育為基礎,提供一個友善環境、觀看古道曆史的人文情懷。他們不隻積極添加田野調查資訊,豐富瞭自然環境的物種元素。未來還要積纍在此傳統的農林經驗,以一條路的文化保護,延伸更多友善土地的訊號。
第四、全書的架構章節完整。考量一般讀者的疏離和陌生,盡量深入淺齣,以圖文並茂吸引更多讀者的認同。但也不全然以休閑娛樂為旨意,書寫迎閤、討好的文字,而是每個章節相互呼應,突顯緩慢旅遊的飽實情境。
最後展現手作步道的精神,更是一枚清楚指嚮的定針。透過此一守護環境的新觀點,定義古道的未來內涵。更進一步,從書本裏,我們欣喜地看到,相關公部門對此舊路有瞭清楚的宣示。他們揚棄過往觀光模式的宣導,或者試圖由此取得快速積效。轉而逐步地推廣相關旅遊活動,努力帶動地方産業。翻完這本書同時,我的心境早又神迴那兒,巴不得快點齣發,再以新知觀摩這門年輕時的課程。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預示。北路之後,日後還有中路和南路,甚至其他郊野的路綫。希望這個人文精神和生態信念,從颱灣頭開始,我們跟古道有瞭新的起步。公部門也會堅定銜續,穩健的一路前行。
劉剋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