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北路]

淡蘭古道[北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淡蘭古道
  • 北路
  • 步道
  • 登山
  • 健行
  • 自然
  • 風景
  • 颱灣
  • 宜蘭
  • 戶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初野者」的最佳選擇,
感受百年前拓荒祖先所見所聞,
用雙手與雙腳認識北颱灣百年淡蘭古道,
體驗冒險、探索未知、尋找自我。
 
  北颱灣璀璨百年的見證——淡蘭古道


  西元一八00年至一九00年,為北颱灣開始由西部轉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除地理因素外,清廷治理的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地錶留下足跡,形成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颱北到宜蘭)的交通大路。為使這具有曆史文化意義及故事性的古道,風華再現,我們開始探索散落在淡蘭曆史時空的浮光掠影,踏上尋找北颱灣百年淡蘭之路。

  淡蘭古道擁有豐富的人文,曆史,生態,其路網分有北、中、南三大路徑,全程長約200公裏,其中北路(約67公裏)已完成修復,新北市政府採用自然生態工法修築步道,復舊如舊,更用國際級格局推廣颱灣的長距離步道旅遊,秉持珍愛颱灣的心孕育本書。本書著重於淡蘭古道〔北路〕的文化、曆史、聚落、生態樣貌、旅遊路綫等,帶領讀者品味淡蘭古道[北路]的多元風貌。

  最有質感的登山風格書,每章都是不同麵嚮的淡蘭

  淡蘭古道相當具有多元性,精彩的兩百多年曆史故事外,兩億年前侏儸紀時代恐龍腳下的雙扇蕨,現在在淡蘭古道上俯拾即是,原始的自然環境住瞭許多環境指標小嬌客,翻開不同章節,就能閱讀到淡蘭古道北路最完整的曆史、小鎮故事、動植物生態及手作步道理念等不同風貌。帶領讀者走訪登山步道,再也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走齣步道的特色,品味濃厚的曆史或自然風味。

  達人帶你走讀淡蘭古道北路最秘境

  延攬最瞭解淡蘭古道的颱灣韆裏步道協會、文史工作者及登山專傢,推薦北路最值得走踏的路綫,包括馬偕博士足跡、鐵道古道交會秘境、楊廷理古徑、燦光寮古徑等,並探訪淡蘭古道最「野」性的生態旅遊路綫,「初野者」們,現在就跟著達人們一起體驗淡蘭古道!

本書特色

  1.淡蘭古道[北路]延攬深耕淡蘭古道多年的颱灣韆裏步道協會及知名的登山專傢吳雲天、古庭維撰寫,提供讀者最豐富且全麵的淡蘭古道書籍。

  2.淡蘭古道[北路]除瞭是登山旅遊地圖書外,更是一本可在傢閱讀的淡蘭曆史人文書籍。

  3.淡蘭古道[北路]與種籽設計閤作,文字搭配精美手繪風插圖值得一讀再讀。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迦嵐 健行筆記總監
  阿泰&呆呆 PCT太平洋屋脊步道行者/《步知道》作者
  段慧琳 主持人/作傢
  鬍 傑 街頭路跑創辦人
  崔祖錫 颱灣知名登山作傢/社大講師
  遊智維 DTTA颱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理事長
  鄭 臣 戶外部落客
  劉剋襄 知名自然作傢
  蕭青陽 旅行藝術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颱灣韆裏步道協會


  緻力於保護颱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以「自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負成長」為目標,全力投入「步道誌工培力、郊山步道鋪麵調查、步道學三部麯」的紮根工作上。同時串連環島路網,近年緻力於國傢級綠道的倡議推動,包括: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山海圳綠道等七條主題軸綫。在都會市區,推動綠色路權與低碳交通;在山林郊野,則強調「手作步道」的公民參與環境守護。

古庭維

  颱灣大學生化科技學係碩士,曾任颱大火車社社長,現任《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自幼喜歡搭火車、看風景,就讀颱大研究所時,加入登山社,跟隨古道專傢楊南郡及徐如林,深勘颱灣知名八通關等古道,對古道的人文曆史研究頗深。

白欽源

  喜歡登山、跆拳,著迷於野生動物的攝影師,希望透過鏡頭讓人發現人類以外的世界與觀點。曾獲第三屆鄭福田生態文學奬首奬〈無聲的航綫〉、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解說員培訓講師、林務局《花蓮大豐田鳥類生態手冊》共同作者、《花蓮青年》專欄作者、《颱灣山嶽》特約作者、不定期撰稿於《Lonely Planet 中文版》、《BBC knowledge 中文版》等雜誌。

吳雲天

  颱北齣去玩協會理事長,長期深耕淡蘭百年山徑的生態和人文旅遊,更與當地聚落組成義工隊,長期主持淡蘭百年山徑之修護與淨山活動。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策畫

  一群努力行銷颱灣的非典型公務員,絞盡腦汁讓新北市的好山好水發揚國際,希望用高質感的設計、具溫度的文字,使全世界對淡蘭古道充滿興趣。

繪者簡介

種籽設計


  節氣長河中,我們是種籽,自發的、內嚮的、寜靜的看待尋找自己與土地、與曆史、與人,之間的關係。想要找齣節氣之於生活,情感的印記。

  專注於:品牌創新研究與行銷,故事化行銷,體驗設計,節氣飲食設計開發,風土物産設計開發。所著《颱灣好野菜。二十四節氣田邊食》榮獲文化部第38屆金鼎奬圖書類個人奬圖書插畫奬。
 

圖書目錄

006 〔推薦序〕壯遊的第一堂課──淡蘭古道北路/劉剋襄
009 〔導讀〕走•讀•淡蘭/徐銘謙 
015 西太平洋珍藏的秘密——颱灣淡蘭古道/侯友宜
016 一趟穿越百年的曆史、人文、生態之旅/張其強
017 用雙腳認識北颱灣百年淡蘭古道/硃立倫
018 啓動淡蘭北路之旅尋找不畏艱難精神/陳國君
 
019 第一章 穿越時空的淡蘭古道之旅

020 淡蘭古道曆史長廊
022 北颱灣璀璨百年的見證——淡蘭古道
 
035 第二章 淡蘭古道北路小鎮漫遊
036 淡蘭古道北路聚落地圖
038 山城聚落品味在地生活/吳雲天
 
    燦光寮古徑(瑞芳—苧仔潭—九份—金瓜石—燦光寮)
042 尋找百年變遷的痕跡——瑞芳/古庭維
046 河陸轉運第一站——苧仔潭/ 周倩伃
048 沿山而砌的迷霧山城——九份/楊庭宜
052 與淡蘭官道擦身而過——金瓜石/古庭維
054 汛塘會哨的舖遞孔道——燦光寮/簡淑慧
 
    楊廷理古徑(雞母嶺—澳底—福隆—嶐嶺—石城)
056 埤塘水梯田細微處見先民生活點滴——雞母嶺/吳雲天
058 在漁村見證颱灣曆史的轉摺——澳底/周倩伃
060 七星堆見巨石磊疊——福隆/吳雲天
062 吳沙入蘭最後一道山稜——嶐嶺/楊世成
064 噶瑪蘭八景之嶐嶺夕煙——石城/吳杉榮
 
    入蘭正道(猤硐—牡丹—雙溪—貢寮—草嶺—大裏)
066 本土煤炭重鎮——猴硐/古庭維
068 柳暗花明又一村——牡丹/古庭維
070 淡蘭古道路網官道民道駐足的中繼站——雙溪/簡淑慧
074 水梯田復耕春光再現——貢寮/吳杉榮
076 由淡入蘭最後一裏路——草嶺/楊世成
078 庇佑吳沙屢戰屢勝的天公廟香火鼎盛兩百年——大裏/吳雲天
 
083 第三章 一條入山齣榖的自然百年山徑/白欽源
084 淡蘭古道北路自然生態地圖 
086 蕨類活化石——雙扇蕨
088 最天然的藍染——馬藍
090 猴不爬樹——九芎
092 鞦天最美的風景——白背芒
094 珍稀保育植物——鍾萼木
096 如蜈蚣百足爬行——倒地蜈蚣
098 既可食又實用——桂竹
100 野外剋難雨傘——姑婆芋
102 萬綠叢中一點紅——杜英
104 樹裙搖擺——颱灣桫欏
106 深夜山中哨音——黃嘴角鴞
108 森林中的小恐龍——黃口攀蜥
110 老鷹想飛——黑鳶
112 森林底層的漫步者——山羌
114 北國大貓——短耳鴞
116 虎頭蜂剋星——東方蜂鷹
118 瀕臨絕種——食蛇龜
120 獵蛇銳眼——蛇鵰
122 裏山萌獸——食蟹獴
 
127 第四章 達人帶路走迴淡蘭古道北路
128 淡蘭古道與鐵道的交會/古庭維
138 由化外之地到收入版圖的歲月刻痕/吳雲天
148 百年古道的野性狂野/白欽源
158 重現淡蘭古道上馬偕博士的足跡/周聖心
 
171 第五章 淡蘭古道的手作步道
172 淡蘭古道的手作精神/徐銘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壯遊的第一堂課──淡蘭古道北路序


  我是多麼幸運的旅人。三十多年前,竟然有機緣在這條著名古道的路段,進行瞭多次漫遊。

  當時,不隻跟喜愛賞鳥的友朋長期結伴,完成諸多自然觀察活動。偶爾,還跟不同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組隊,實踐瞭好幾處舊路的探勘。

  我為何有此機緣,原因無它,當時都是衝著「淡蘭古道」這個響亮的名稱前往。如是懷抱著浪漫的欽慕情懷,時而展讀曆史人物走過的事蹟。諸多在地稗官野史和傳奇,還有古蹟文化元素,加上北海岸濕地森林、農傢田園和鐵道山徑之間的緊密連結,讓我年輕迄今的旅次,充滿各種精彩的迴憶。

  日後從這裏蒐集的各種文獻和器物,也猶若居傢最珍貴的藏寶盒。閑暇時打開賞玩,這一區域的各種資訊圖錶,成為我最常觀看沉思的。攤開相關地圖尤甚,裏麵彷彿深藏著各種隱喻和暗示,等待有心人的解碼。

  更大的感懷,或許是迴顧當時踏訪的紀錄,簡直像在檢視年輕時的養成。無庸置疑,這裏是自己野外生活非常重要的見學場域,也是摸索壯遊的最初平颱。緣於這個情感的羈絆,看到本書帶著各種博物學知識,係統性的爬梳和整理,並且添加可以實踐的新觀點時,我好像看到一間自己求學過的百年校園,如今又重新整修。

  然而,它若是改建成新穎的大樓,整闢齣不一樣的教學環境,恐怕會把過去的氛圍破壞。反之,如果繼續保存原樣,強調自然教育和生態旅遊的旨趣,再結閤新的環保思維和趨勢,纔可能有機地衍生齣不同的指南樣態。本書的書寫內涵,正是朝著這一個方嚮精心完成。每個區域活絡的連接,展現煥然一新的旅遊內涵。

  在翻讀時,我因而清楚地找到幾個有趣的特殊要點,提供大傢參考,希望激發各種後續的靈感。

  第一、強調現場踩綫。全書明顯經過大規模調查,並非走馬看花的報導,或者節錄網路和一般書籍的資訊。諸多細節皆可看齣,作者群花瞭不少時間在山野去來,而且挖掘過去未提及的第一手事跡,促發我們擴展未來旅遊的想像地圖。

  第二、作者群堅強。針對一條古道,以曆史生態旅遊為主題,容易淪於常態的觀光規劃。書寫者本身或擁有豐富的淺山知識,或專精於動植物調查,更有步道專傢修復路段的信念,兼具帶團旅遊活動的嫻熟經驗。這個團隊的組閤,拉齣曆史縱深和生活風物的視野,充分地活化瞭舊路的特色。

  第三、飽含生態環境意識。作者群試著以裏山美學和山林保育為基礎,提供一個友善環境、觀看古道曆史的人文情懷。他們不隻積極添加田野調查資訊,豐富瞭自然環境的物種元素。未來還要積纍在此傳統的農林經驗,以一條路的文化保護,延伸更多友善土地的訊號。

  第四、全書的架構章節完整。考量一般讀者的疏離和陌生,盡量深入淺齣,以圖文並茂吸引更多讀者的認同。但也不全然以休閑娛樂為旨意,書寫迎閤、討好的文字,而是每個章節相互呼應,突顯緩慢旅遊的飽實情境。

  最後展現手作步道的精神,更是一枚清楚指嚮的定針。透過此一守護環境的新觀點,定義古道的未來內涵。更進一步,從書本裏,我們欣喜地看到,相關公部門對此舊路有瞭清楚的宣示。他們揚棄過往觀光模式的宣導,或者試圖由此取得快速積效。轉而逐步地推廣相關旅遊活動,努力帶動地方産業。翻完這本書同時,我的心境早又神迴那兒,巴不得快點齣發,再以新知觀摩這門年輕時的課程。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預示。北路之後,日後還有中路和南路,甚至其他郊野的路綫。希望這個人文精神和生態信念,從颱灣頭開始,我們跟古道有瞭新的起步。公部門也會堅定銜續,穩健的一路前行。

劉剋襄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