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语录(贰)

课程语录(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课程笔记
  • 学习心得
  • 教育感悟
  • 名言警句
  • 人生哲理
  • 知识积累
  • 成长记录
  • 读书随笔
  • 自我提升
  • 思考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继《课程语录》后又一续作,集结脸书发文,收录79则有关「课程」教育方面所感,为师之道、教育现场、与时俱进的新知、现实与理想的教育差距,篇篇文章都值得关心教育的人,一起来阅读、深思。
岁月为笺:一部关于时间流逝与生命沉思的文集 图书名称: 岁月为笺 图书简介: 《岁月为笺》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一部专注于某一具体学科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本在漫长时光中,由一位行走者、观察者、沉思者所不经意间拾起的零散碎片,经过岁月的打磨与心灵的淬炼,最终汇集成册的私密手记。全书以“时间”为核心意象,探讨时间在不同维度下对个体生命、社会变迁乃至宇宙万物的深刻影响。 第一辑:光阴的刻度与沙漏的低语 本辑聚焦于时间流逝的物理感知与心理体验。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极其细微的观察入手,描摹了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窗棂时留下的光斑移动轨迹,或是老旧挂钟齿轮缓慢而坚定的咬合声。这些具象化的描写,旨在唤醒读者对“当下”的敏感性。 书中详细记录了对“慢”与“快”的哲学辩证。在现代社会高压的节奏下,时间似乎被压缩、被透支。作者通过一系列散文式的记录,对比了手写书信的等待之美与即时通讯的瞬时满足感,探讨了这种速度的提升是否以牺牲了深度思考的为代价。其中一篇《钟摆的偏执》深入剖析了人类对“效率”的痴迷,以及这种痴迷如何扭曲了我们对生命长度的感知。时间的长短不再由经历的丰富性来定义,而由完成的任务数量来衡量。 此外,本辑也涉及了对记忆与时间错位的探讨。人脑对过去的重构往往带有情感滤镜,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如何重塑了我们对昨日的认知?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个人经历,比如童年夏天午后短暂的睡梦,或是某次旅行中偶然遇到的陌生人的眼神,这些瞬间如何跨越时间的鸿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今日的决策。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时间如何渗透并构建我们“自我”的细致解剖。 第二辑:自然的脉动与循环的秩序 如果说第一辑关注的是人类制造的时间刻度,那么第二辑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更古老的自然节律。作者走访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从潮汐起落的规律到植物的生长周期,试图从中寻找一种超越人类短暂生命的、永恒的秩序感。 书中详尽描绘了北地苔原的漫长冬季与短暂盛夏的鲜明对比,这种极端的季节交替,教会了生命关于“蛰伏”与“爆发”的哲学。有一段关于观察一棵百年老树的段落尤为引人入胜,作者描述了在树干年轮上看到的风暴痕迹、干旱年份的细密线条,每一圈都代表着一次与时间的博弈。树木的静默,成了时间最忠实的记录者。 本辑也探讨了“非线性时间”的概念,尤其是在神话与民间传说中,时间常常是循环往复而非简单向前推进的。作者对比了不同文明中关于“创世”与“终结”的故事结构,指出人类文化深处对于重复性与永恒性的向往。河流、星辰的运行,都暗示着一种无需被标注重置的自然规律。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地理学和天文学知识的融入,但其目的并非科普,而是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生命有限性的哲思媒介。 第三辑:个体与时代的交织:历史的侧影 第三辑将个体生命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审视了“历史感”的形成。时间在这里不再是沙漏中的沙粒,而是雕刻社会面貌的巨大凿子。作者通过搜集和整理一些家族的旧物件——泛黄的照片、磨损的工具、不再流通的货币——来重建一段段被遗忘的往事。 书中着重描绘了“错位感”。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体,对同一事件的感受是迥异的。例如,同一场战争,对于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在后方等待的亲人,以及几十年后阅读史书的后人而言,时间流逝的密度和意义完全不同。作者试图捕捉这种感知上的“时间差”。 更深入地,本辑探讨了“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一个时代如何决定哪些记忆应被铭记,哪些应被淡忘?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宣传口径的对比分析,作者揭示了“官方时间线”是如何被权力结构所塑造的。而个体微小的抵抗,比如保留一本禁书,或是不合时宜地提及某个被禁止的名字,便是对主流时间叙事的微妙挑战。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对社会权力运作的敏锐洞察力。 第四辑:未来的预演与存在的重量 收官之辑将目光转向“未来”,但这种展望并非科幻式的臆想,而是基于对现有时间累积的审慎推演。作者思考,我们今天的每一个行为,如何在未来被时间所定性? 书中描绘了一种对“延迟满足”的推崇。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无论是艺术创作、科学发现,还是人际关系的培养。过早收获的果实,往往缺乏深度和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作者回归到对“存在”本身的沉思。时间是我们衡量存在的方式,但如果抽离了时间的束缚,我们还能如何定义“我”?《无尽的一秒》一文中,作者探讨了在极度专注或冥想状态下,时间感似乎停滞甚至逆转的体验,指出在这些“非时间”的瞬间,我们或许才能最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岁月为笺》全书结构松散却内在统一,语言风格时而细腻婉转,时而犀利冷静。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概念,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喧嚣之下,由光阴精心编织出的、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纹理。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在旅途中,伴着一杯热茶,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度对话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用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传播科技研究所名誉教授
 

图书目录

课程语录101居礼夫人正名后?
课程语录102知识三问
课程语录103混龄教学?
课程语录104资讯素养是一种身体素养
课程语录105东西方智慧的互文本
课程语录106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
课程语录107有儿童期吗?
课程语录108内省性的共感(intra--active)
课程语录109教师「工」会?
课程语录110幽灵作祟?
课程语录111课纲修订的政治性
课程语录112日本课程改革的根
课程语录113日本课改的慎重
课程语录114课程改革的策略
课程语录115师道典范的建立
课程语录116九年一贯课程的教训?
课程语录117新自由主义
课程语录118谜样的82年国小新课程标准
课程语录119台湾省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
课程语录120台湾第一套乡土课程标准
课程语录121台湾国小社会科课程发展
课程语录122小童诗,大启示
课程语录123艺术教育路迢遥
课程语录124教科书何时不再是教科书?
课程语录125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观
课程语录126学习共同体是互学,而不是互教
课程语录127最高龄的公开授课者
课程语录128教学是聆听、串联和回归
课程语录129深度学习
课程语录130课程慎思(deliberation)
课程语录131从教中学
课程语录132美学社群
课程语录133课程史的复杂性
课程语录134对话是教师改变的催化剂
课程语录135统整课程——「整」老师?
课程语录136统整课程的模式
课程语录137口述历史   谁的历史?
课程语录138即兴演奏
课程语录139身体化(embodiment)
课程语录140课程是梦想文本
课程语录141活在自己的质的时间
课程语录142影像(image)的艺术功能
课程语录143再魅化(reenchanted)
课程语录144课程是灵性的旅程
课程语录145课程治理
课程语录146 do history
课程语录147纳入/排除?
课程语录148与陌生性共舞!
课程语录149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课程语录150触觉转向
课程语录151抗拒美学?
课程语录152第三空间?
课程语录153全球化?
课程语录154树的课程
课程语录155精致学习小组的空间
课程语录156解殖民课程
课程语录157钟摆效应?/盪秋千现象?
课程语录158现在的历史?
课程语录159知识?或常识?或?
课程语录160除夕「狂」言
课程语录161新春「疯」语
课程语录162假期 狂想曲
课程语录163批判论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课程语录164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课程语录165在黑暗中找路
课程语录166建立互学新文化
课程语录167释放美力    
课程语录168云林县偏乡小校优质转型的故事
课程语录169历史美学
课程语录170寻求偏乡小校的核心价值
课程语录171建构地方学的课程哲学基础
课程语录172谁来写课程史?
课程语录173国小生活与伦理价值教学模式的发展
课程语录174立基于地方的课程实践
课程语录175美感课程理论建构与实践
课程语录176行动研究转向?
课程语录177 A/R/T(ography)
课程语录178 A/R/P
课程语录179庆祝母亲节,教学活动不能只有护蛋ㄧ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课程语录(贰)》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也读过不少关于人生哲理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选择的智慧”的那部分。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隐藏着我们怎样的渴望和恐惧。他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说人生就像是在十字路口,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做出选择。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每次都做出“最优”的选择,而在于,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能带着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并且从中学习。这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学习的过程。 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但又不会显得矫揉造作。它就像是一首隽永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而且,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能够找到非常贴切的例子,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生活琐事,都能够生动地说明他的道理。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过往,然后会觉得,原来自己曾经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做得更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

评分

说实话,拿到《课程语录(贰)》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忐忑,因为“语录”这个词,总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干巴巴、一套一套的理论,读起来会有点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翻开第一页,我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不像那种标准的学术论文,也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文艺范儿,它就像是作者在和你聊天,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饱含深意的方式,把一些原本可能很抽象的概念,讲得清晰透彻。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成长的阵痛”那一章。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说成长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你会忍不住流泪,但最终,你会看到那个更清晰、更真实的自己。这个比喻太贴切了!回想我的人生,有多少次,为了突破某个瓶颈,经历了无数次的挣扎和迷茫,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了。但每一次,当我咬牙坚持下来,回头看时,都发现自己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都像是在为我过去的经历做注脚,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那些艰难的时刻,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道理的时候,从来不显得居高临下,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读着读着,感觉心里那些积压已久的愁绪,也渐渐被抚平了。

评分

《课程语录(贰)》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很多书拿到手,读了几页就放下了。但这本书,我真的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又反复回味。 其中关于“自我认知”的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作者没有直接说“你要了解自己”,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巧妙的提问和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比如,他会问,“你最害怕失去的是什么?”、“什么事情能让你忘记时间?”。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当你认真思考时,就会发现很多平时被忽略的东西。我记得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纠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也许我需要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书中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感受到了他所传达的情绪。而且,作者在提出一些观点时,总会引用一些古人的智慧,或者是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这让我想起,原来“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告诉你”道理,更是在“教你”如何去“做到”。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模式,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能有更清晰的思路,更坚定的步伐。

评分

《课程语录(贰)》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治愈”的感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很容易迷失方向,感到疲惫。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能够安抚浮躁的心灵。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关于“专注的力量”的章节。作者没有讲那些空泛的道理,而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比如如何在一天的开始,就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如何抵制那些 distracting 的诱惑。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我们的注意力就像是一束光,你可以把它散开,照亮很多地方,但这样会很弱;你也可以把它聚焦,照亮一个点,这样就会非常明亮。这个比喻让我很受启发。我以前常常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做多少事情,而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书中的语言非常精炼,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智慧。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道理时,总是带着一种温暖的鼓励,让你觉得,这本书不是在要求你改变,而是在邀请你,一起去探索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然后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评分

收到《课程语录(贰)》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那股低调却有力量的气息吸引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光鲜亮丽的书籍,而是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智慧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其中关于“同理心”的章节,对我触动尤其深。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解他人”这个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同理心”。他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说同理心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要照见别人,也要照见自己。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之所以常常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真正地理解和接纳自己。这种从内向外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我以前总是觉得,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先学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然后才能更真诚地去理解他人。 书中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句子时,会忍不住停下来,默默地品味,然后会觉得自己仿佛被点醒了,看到了过去忽略的东西。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更加懂得爱自己,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人生观,让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保持一份从容和乐观。

评分

《课程语录(贰)》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从头到尾都觉得“嗯,就是这样!”的书。不是那种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感,像是作者把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想法,用清晰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我尤其被里面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打动了。很多关于情绪管理的书,都会教你各种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等等,这些当然都很实用。但是,这本书更进一步,它探讨的是情绪的根源。作者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或者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总是因为小事发脾气,但深究下去,可能只是因为他觉得不被重视,或者感到疲惫。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以前也常常陷入情绪的漩涡,事后才后悔,但却不知道如何避免。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与其压抑或爆发,不如先去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然后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书中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它是一种温和的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和领悟。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句子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会拿笔在旁边做笔记。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评分

拿到《课程语录(贰)》这本书,我最先被它的“气场”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张扬的,而是内敛的、沉静的。封面和排版都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仿佛它本身就在诉说着一种“慢下来,去感受”的哲学。 书中关于“人生的价值”的探讨,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用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些非常细微的生活瞬间入手,比如一次真诚的微笑,一次温暖的拥抱,一顿有滋有味的家常饭。他告诉我,人生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业上,更多的是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之中。这种观点,对于常常被社会“成功学”裹挟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我以前常常会因为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而感到焦虑,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也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只是这种价值,需要用心去体会。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温度。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贩卖焦虑,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非常有力量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去感悟。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句子时,会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仿佛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勇气去面对,也有能力去解决。

评分

收到《课程语录(贰)》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它和市面上很多励志类的书籍不一样。没有那种“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的简单口号,也没有让人一看就觉得遥不可及的人生目标。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但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可以陪伴你,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领悟,慢慢成长的书。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沟通的艺术”这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讲怎么说漂亮话,而是从“倾听”开始。他强调,真正的沟通,不是你一个人在说,而是两个人都在“听”,并且是带着理解去听。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听一个人说话,就像是在听音乐,你需要捕捉其中的旋律、节奏,甚至是被省略的部分。这个观点,真的颠覆了我之前对沟通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对方说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对方,去感受对方的情绪,然后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连接。 书中的案例也很贴切,不是那种遥远的、不切实际的场景,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和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的误会。作者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让我觉得“哦,原来可以这样做!”。我甚至会把书里的某些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效果真的不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我身边有一个非常智慧的长辈,用一种非常耐心、非常有条理的方式,教我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是可以化解的。

评分

拿到《课程语录(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挺“厚实”的。不是指书的物理重量,而是指内容给人的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智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的讨论。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对未来充满迷茫。这本书没有给出“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不确定性的视角。作者认为,不确定性并不可怕,它更是机遇的代名词。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很多都是在无法预知的变化中诞生的。这种观点,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我以前总是想把一切都掌控在手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放下对掌控的执念,反而能让我们更自由,也更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书中的叙述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感悟。他会用很平实的语言,讲一些很深刻的道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启发。我常常在读某一段时,会忍不住点头,觉得“说得太对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可以被化解的。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非常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力量去面对。

评分

哇,拿到《课程语录(贰)》这本书,真的像是收到一份来自远方的厚礼。打开书的那一刻,一股温暖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不是那种强烈的香气,而是像刚烘焙好的吐司,带着淡淡的谷物香,让人心生安宁。封面的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花哨的插图,而是用了一些留白和质朴的字体,仿佛在告诉你,这本书要讲的,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而是沉甸甸的内涵。我立刻找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了杯乌龙茶,开始我的阅读之旅。 第一个点进去的章节,讲的是关于“学习的初心”的。作者没有用大道理来压人,而是用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小时候学写字,一开始总是歪歪扭扭,写得手指发酸,但爸妈总会鼓励,说“没关系,慢慢来,你已经在进步了”。这种回忆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很多少年时的场景。现在想想,有多少时候我们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别人的期待,而忘记了最初那种纯粹的,想要知道更多的渴望?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提醒我,别忘了那个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世界的自己。我尤其喜欢里面提到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真正的学习,不是把知识往脑子里塞,而是让知识在你心里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读到这里,我真的停下来,愣了很久,感觉很多困扰自己学习心态的问题,好像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的入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