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阅读素养之培育:谈不同学科领域的文 本引导

青少年阅读素养之培育:谈不同学科领域的文 本引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素养
  • 青少年
  • 文本引导
  • 学科阅读
  • 教育教学
  • 素养教育
  • 阅读策略
  • 学习方法
  • 中小学教育
  • 语文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素养导向的教学是台湾108新课纲的重点,而本书主要目的即在探讨中学阶段的阅读素养培育,尤其聚焦在故事体(narrative)、资讯体(informational text)以及论辨体(persuasive text)三种文本类型的引导。本书设定的主要读者是中学阶段的老师,以及关心中学阶段读写带领的读者,包括家长、学术工作者,甚至是民间的读书会带领者。
    
  本书以认知角度切入,探讨如何根据文本结构设计讨论问题与阅读单等读写引导活动,并透过主题、大概念等方式来设计多文本阅读内容。除了爬梳此领域相关文献并引述超过三百笔的中英文参考文献之外,更希望提供具体教学实例以供在学之师培生或是已进入职场之现职老师参考。由于目前坊间涉及阅读教学或阅读素养培育之书籍多以国小阶段为主,本书则以青少年阅读为主要诉求。希望透过本书能够提供读者一个具体的带领方向,也诚挚希望可以借由抛砖引玉方式唤起更多人对青少年阅读的关注。让我们共同为提升台湾学子之阅读与写作素养一起努力!

 
《科学思维与创新实践:面向未来挑战的跨学科探索》 图书简介 在知识爆炸与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代社会,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本书《科学思维与创新实践:面向未来挑战的跨学科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所有对科学与创新抱有热情的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一种融贯古今、贯通中西的、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模式。我们深知,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的“无人区”,要求个体具备强大的系统性思考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以及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工程思维。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从基础认知到高级实践的完整路径: 第一部分:科学思维的基石——认知、逻辑与怀疑精神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科学思维的本质,它并非僵化的知识体系,而是一套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认知过程。内容涵盖了归纳法、演绎法、溯因推理等基础逻辑工具的有效运用,并强调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健康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章节细述: 1.1 科学认知的演变与范式转移: 追溯科学史上几次重大的认识论变革,理解知识的相对性与进步性。 1.2 批判性阅读与信息甄别: 教授如何高效地评估信息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避免陷入认知偏见与伪科学的误区。 1.3 复杂系统的初探: 介绍系统思考的基本模型,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事物间的相互关联,而非孤立地看待单个元素。 第二部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结构化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之一,聚焦于如何打破“知识孤岛”。未来的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生物技术发展等,无一不是典型的跨学科难题。本书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指导读者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有效联结。 章节细述: 2.1 从学科边界到知识网络: 探讨不同学科(如物理学、经济学、艺术史)核心概念的底层逻辑共通性,建立知识的网状结构。 2.2 隐喻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分析如何通过类比和隐喻,将一个领域的成熟解决方案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催生突破性想法。我们选取了从生物启发工程到金融建模的经典案例进行解析。 2.3 数据素养与量化思维的培养: 强调无论从事何种领域,理解数据背后的统计规律和不确定性是现代科学素养的必备技能。本章侧重于数据解读和可视化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创新实践的路径——从概念到原型 科学思维最终要落实到创新实践。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从识别问题、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迭代原型的全过程管理。我们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与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一套实用的创新工作流。 章节细述: 3.1 深度洞察:如何界定“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 强调从用户需求或社会痛点出发,进行需求分析和情境调研的必要性,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3.2 假设驱动的实验设计: 讲解如何构建可检验的、具有明确变量的科学假设,以及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或证伪这些假设。 3.3 原型制作与快速反馈循环: 介绍低保真到高保真原型制作的技术路线,以及在快速迭代过程中如何有效吸收反馈并进行科学修正。本章将涉及基础的敏捷开发理念在非软件项目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创新绝非价值中立的行为。在技术力量日益强大的今天,对科学发现和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是成熟的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本部分引导读者思考技术发展的边界、伦理困境及社会公平问题。 章节细述: 4.1 科学进步的伦理边界: 聚焦于前沿技术(如基因编辑、强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学习应用伦理框架进行决策。 4.2 知识产权与合作共赢: 探讨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理念,以及如何在保护自身创意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协作。 4.3 个人在宏大叙事中的角色: 鼓励读者将科学探究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和公民责任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本书的特点: 本书不拘泥于任何单一学科的知识点灌输,而是致力于培养读者“如何思考”的能力。它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跨学科的思维导图和鼓励辩论的思考题,激发读者的内在驱动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任何专业领域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要求。它面向的对象是那些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渴望主动探索世界奥秘、成为未来问题解决者的求知者。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负责任地应用知识的行动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唐淑华  


  学历: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心理系哲学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学士

  经历:
  ‧德国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教育系访问学者(2016.08~2017.07)
  ‧美国康乃迪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教育心理系访问学者(2007.08~2008.07)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国立台东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系副教授
  ‧台北市立诚正国中教师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或专长:
  教育心理学、情意教学、阅读讨论
 

图书目录

前言iii

第一部分透过阅读而学习1
第一章绪论:本书的定位3
第二章青少年阅读的重要性13
第一节台湾阅读活动推动现况13
第二节台湾青少年阅读行为的「应然」与「实然」15
第三节台湾青少年在PISA国际阅读评比的起伏表现25
第四节阅读对于青少年的意义31
第五节一个阅读教学刍议37
第三章青少年需具备的阅读素养45
第一节青少年需具备的一般性阅读素养47
第二节青少年需具备的领域性阅读素养51
第三节青少年需具备掌握不同文本类型的阅读素养55
第四节青少年应追求多面向的阅读理解61

第二部分从「形式」切入——引导学生透视文本结构65
第四章根据文本类型进行分析式阅读67
第一节中学阅读教学新猷67
第二节分析式阅读的意涵73
第三节不同文本类型的分析式阅读79
第五章善用课堂讨论与图像化辅助93
第一节重访两项耳熟能详的教学作为93
第二节不同文本类型的讨论带领原则99
第三节不同文本类型的图像化辅助设计原则120
第四节小结134
第六章编选适合青少年的课内外阅读文本139
第一节美国高中生的指定阅读内容142
第二节台湾高中生的国文课本内容148
第三节台湾高中生的寒暑假阅读内容153
第四节小结173

第三部分从「内容」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转化177
第七章教学转化在「转」什么﹖179
第一节教学转化的意涵180
第二节教学转化在文史科目上的应用184
第三节小结188
第八章带领青少年进行多文本主题式阅读191
第一节「大量」阅读不等于「多文本」阅读191
第二节主题式阅读的重要性及寻找主题的方式197
第三节多文本主题式阅读的设计原则与进行方式207
第四节一则实例:德国高中的英文课本214
第九章两个研究实例:多文本主题式阅读在国中的应用221
第一节一个带领国中生理解历史概念之研究221
第二节一个带领国中生探讨人生大问题之研究239
第三节小结260

第四部分透过写作而思考265
第十章阅读与写作的整合267
第一节写作为什么这么难?267
第二节写作是「成品」也是「历程」272
第三节阅读与写作的双向关系281
第四节写作在不同学科领域上的应用295
第十一章两个研究实例:读写整合在高中的应用301
第一节一个以选修课程带领高中生探究人生大问题之研究301
第二节一个以营队带领高中生探究人生大问题之研究320
第三节小结339

第五部分成为终身学习者345
第十二章青少年如何看待阅读这件事347
第一节一个坏消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从阅读受益348
第二节一个好消息:学生能透过课外阅读而获得启发357
第三节小结362
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367
第一节不需远求的阅读材料367
第二节顺势而为的阅读引导372
第三节结语373
参考文献377

附件
附件一《大家都叫我食蚁兽》实验组学生使用之学习单403
附件二《蜕变》之各类学习单413
索引421

表次
表2-1台湾与亚洲各参照国历年阅读评比的高、低水准学生人数百分比29
表3-1本书将採用的三种文本类型58
表4-1故事体文本的元素81
表4-2资讯体文本的结构86
表6-1CCSS建议K-12学生应阅读的故事体文本143
表6-2CCSS建议K-12学生应阅读的资讯体文本147
表6-3台湾某版本之高中国文课文选文分析150
表6-4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所开列的课外阅读书单(故事体)156
表6-5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所开列的课外阅读书单(资讯体)157
表6-6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所开列的课外阅读书单(论辩体)159
表9-1「外侮」主题的多文本阅读书单229
表9-2人与他人学习单评分准则之说明与学生反应之范例254
表9-3实验组在阅读中与阅读后的t检定摘要表255
表9-4学生对于「大问题」的阅读感受256
表9-5学生对于讨论的阅读感受256
表11-1课程规划与安排305
表11-2论辩式文章评分标准307
表11-3实验组与对照组之前、后测分数变化比较308
表11-4学生之作文评分前、后测比较310
表11-5实验组学生课程参与自评319
表11-6实验组学生对课程之意见320
表11-7寒假工作坊课程规划323
表11-8学生之作文评分前、后测比较330
表11-9各学生之作文进步分数(D值)332
表11-10学生对工作坊活动「是否有帮助」之回馈336
表11-11学生对工作坊活动「是否有趣」之回馈336
表12-1学生在阅读功能分量表上之各项得分350
表12-2学生在阅读态度分量表上之各项得分351
表12-3学生在阅读习惯分量表上之各项得分352
表12-4大问题与其它心理适应等相关量表之相关矩阵354
表12-5定型心态组与成长心态组之平均得分差异检核355
表12-6智力定型心态与成长心态在各量表之差异检定结果355
表12-7访谈排序之书目358

图次
图2-1有意义的学习34
图2-2成功教学的模式39
图2-3不同类型学生所需的阅读教学重点42
图3-1PISA2018评量架构49
图3-2领域阅读素养的发展阶段53
图3-3Chambliss与Calfee对说明性写作常用之修辞模式的分类57
图4-1故事嵴的叙说流程82
图4-2论辩体文本的结构89
图5-1ToulminTAP论证模式115
图5-2TAP在生活事件上的应用116
图5-3TAP在写作上的应用117
图5-4人物性格地图124
图5-5人物性格度量衡124
图5-6人物性格对照表125
图5-7文学图126
图5-8人物关系图127
图5-9人物性格网128
图5-10资讯体文本图像组织图129
图5-11历史文本图像组织图132
图5-12论辩体文本图像组织图134
图5-13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讨论135
图5-14以学生为中心的问答讨论136
图6-1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课外阅读书单三种文体分佈比例160
图6-2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故事体课外阅读书单的主题161
图6-3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故事体课外阅读书单「文学类」主题分佈长条图162
图6-4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资讯体课外阅读书单的主题164
图6-5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资讯体课外阅读书单「学科专业知识」主题之分佈长条图166
图6-6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资讯体课外阅读书单「自我探索与潜能开发」主题之分佈长条图167
图6-7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资讯体课外阅读书单「职业探索」主题之分佈长条图168
图6-8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资讯体课外阅读书单「批判思考」主题之分佈长条图169
图6-9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论辩体课外阅读书单的主题170
图6-10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论辩体课外阅读书单「励志类」主题之分佈长条图171
图6-11全台高中老师2016年暑假开列之论辩体课外阅读书单「自我思考与心灵成长类」主题之分佈长条图172
图7-1翻译、欣赏和创作在本质上的差异186
图7-2「教学转化」的两层面意涵188
图9-1实验组学生使用之KWLA学习单(以清末外侮为例)232
图9-2实验组学生所使用之I-Chart学习单(以清末外侮为例)233
图9-3两组学生的外侮知识分数235
图9-4两组学生历史应用测验反应的层级分类结果236
图9-5「人物思考单」(以《一百件洋装》中的玛蒂为例)247
图9-6「角色关系图」(以《星空下的祈祷》为例)248
图9-7段落式「角色关系图」(以《大家都叫我食蚁兽》第一章为例)249
图10-1知识叙说模式268
图10-2以知识叙说模式所写成的文章样貌269
图10-3写作者的四种角色273
图10-496年学测论辩体题目283
图10-598年学测论辩体题目283
图10-6101年学测论辩体题目284
图11-1个人阅读单示例1325
图11-2个人阅读单示例2325
图11-3个人阅读单示例3326
图11-4小组阅读单示例1327
图11-5小组阅读单示例2328
图11-6小组阅读单示例3329
图12-1以学习信念预测关心大问题及心理适应之路径分析结果356
图13-1文本与上层概念的关系369
图13-2透过多文本以深化概念369
 

图书序言

前言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禁止阅读……


  对于许多不爱文字阅读的人而言,书本应该只是一堆无聊的符号。因此小说家创造了一些情节来让我们思考:一个不准阅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科幻小说《华氏451度》里,消防队员的工作不是救火,而是焚书。因为阅读会让人们变得爱思考而不快乐,所以人们被要求不准拥有书本,也不准阅读。而消防队员的工作就是烧毁世上所有的书本,华氏451度正是纸张燃烧的温度。

  在电影「明天过后」里也有一幕焚书的情节。这是一部科幻灾难片,描述受全球暖化影响,人类世界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为了逃避严寒,人们躲进纽约公共图书馆,最后,为了取暖,他们开始焚烧图书馆里的书。剧中人物一边将书页撕下焚烧,一边检视哪些书其实并没有继续留在这个世上的必要……

  非常有趣的小说情节,不但让我们反思并非所有的书本都具有同等价值,也让我们思考:阅读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可以想像在一个不准阅读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能再求助于书本,那么,遇到困难时,该如何解决问题?孤独无聊时,该如何排解无聊时光?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需要有智慧的前人指引时,又该去哪里寻找?

  我相信阅读有相当多功能,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它能够帮助我们继续学习。因为当我们离开学校,身边不再有老师,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挑战,这时,书本就是我们的「老师」,它帮助我们继续学习。而透过阅读,更让我们缩短犯错的时间,不用依赖个人亲身体验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智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阅读的目的无他,就是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

  相信这些都是能够阅读与喜欢阅读的人,才可以享受得到的乐趣。所以,青少年在踏上人生道路时,需要在行囊中装备许多能力,而「阅读」就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项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本书认为,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培育学生的读写素养当成最首要的任务来思考。

  台湾阅读推动的怪现象

  然而,台湾近年来的教改方向即使不断高倡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或是「关键核心素养」,实际上学校教学却仍然停留在记忆、背诵等颇低阶的作法。由于研究之故,我有许多机会进入教学现场,因此对于学校阅读活动的推动情形并不陌生。此外,由于家中两个子女一个刚进入高中,另一个则是刚进入大学就读,也让我有机会以家长身份近身观察他们的求学经验。我发现,即使是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亦未脱离字词解释之「学习如何阅读」(learn to read)的层次;至于视「阅读」为终身用得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透过阅读而学习」(read to learn)的作法,则可说大付阙如。  尤其是寒暑假的课外阅读,大多数老师也只负责开列书单,却很少会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与学科结合的阅读」。至于更进一步的设计高层次批判性问题或创新性想法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就更少见了。此外,我也很少看到哪一科老师是有系统的在教导学生如何阅读「教科书」这种文本。
    
  上述现象的确令人遗憾,因为观诸目前有关中学生阅读素养的文献,不但已着重于探讨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而且也强调多元诠释文本的能力,甚至包括每一种文类、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阅读目标与阅读方式。台湾教育工作者是否过于轻忽阅读这件事对于中学生的挑战性/重要性了。然而,唯有老师们更关注这件事,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透过阅读而自学的人,当他们离开学校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青少年阅读素养培育是一件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任务

  事实上,老师们真的要跟时间赛跑,要抢在青少年离开学校之前好好装备他们成为一个终生热爱阅读的人,否则他们长大之后就更不可能亲近书本了。2013年行政院及文化部公佈了有关国人阅读习惯的调查报告,指出台湾368个乡镇中有超过200个没有书店(文化部,2013),且每年每人平均阅读的书籍数仅有两本,显示台湾阅读风气不佳,相当令人忧心(行政院,2013)。虽然这些报告的原意是希望透过改善图书消费的赋税措施,以及扶持独立书店等作法来提升国人的阅读习惯,但这些作法是否有效,我想恐怕还有待观察。阅读是一个终身的旅程,它是一项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体验过阅读的乐趣,及被书本内容感动过的经验,那么等到长大之后,我们如何期待他/她在繁忙工作之余,还会拾起书本来单纯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也是近年来各先进国家莫不将儿童阅读运动列为重点工作之原因。我认为在检讨上述令人担忧的成人阅读问题之前,更重要的还是要将焦点放在年轻的学子身上,了解他们的阅读态度以及在学校中所获得的阅读经验究竟为何,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改善问题。

  我从阅读得到的救赎
    
  本书特别关心「透过阅读/写作而学习」(read/write to learn)的中学阶段。事实上,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件事的人。从小热爱阅读的我,一直对于「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信不移,透过大量阅读不但在知识层面上让我获得开发与启蒙,在情感层面上也陪我渡过漫长而寂寞的童年期与青少年期。透过阅读,更让我在面临许多人生的重要抉择与生命困顿时得到疗癒。尤其幸运的是,过去求学阶段,沉重的课业压力并没有让我放弃这项嗜好;现在工作之余,书本更是最快速带我离开平凡喧嚣生活的主要方式。郝明义(2007)说得极好,他把阅读比喻为饮食,有些阅读像主食,是「生存需求的阅读」;有些则像美食,是「思想需求的阅读」;有些只能算是蔬菜水果,是「工具需求的阅读」;还有些则是甜食,是「休闲需求的阅读」。在大学里教书、作研究的我,整天与文字打交道,阅读不啻是生活之必需。但在精神生活中,它也时常扮演一种救赎的角色。还记得有一次生命阶段正值茫然失意之时,正好读到托尔斯泰的《依凡伊里区之死》,那种像被电到的震撼感至今都无法忘怀。而《梵谷书简全集》,也同样激励了那个正迈入中年危机、一度自我怀疑的我。每一封他写给弟弟西奥的信,都彷彿是他写给在时间与空间皆与他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我一般。唉!人的生命经验何其有限,我却有幸能够跨越时空障碍,与一些有智慧的人相遇,试问:除了阅读,还有哪件事能够做得到?尽管「行万里路」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但却唯有「读万卷书」才能让我们快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出版人高希均(2009)曾经写了一本书《阅读救自己》,虽然书名听起来颇为耸动,但我相信通过阅读,我们的确可以打造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因此我也常常觉得遗憾,为什么会有人不愿意阅读?尤其当我在报纸的社会版看到一些人因为面临人生重大挫折而自伤或伤人的新闻时,就不禁联想:如果此人像我一样幸运,曾在生命中透过书本与一些有智慧的前人邂逅相交,不知道事情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转圜?每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都需要「好老师」的带领,但毕竟好老师难寻;尤其离开学校之后,要遇到好老师更难。但是,那些「好老师」其实就藏身在书里头——为什么不好好善用阅读,让书本成为自己的「源头活水」?尤其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生命中的「大问题」是没有办法立即找到标准答案的。然而透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暂时获得情绪上的安抚,了解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受苦的灵魂,也能够透过不断探问,终究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答案。我相信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本书的企图:理论与实务结合

  我是一个教育心理学者,很幸运的是,自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大学里所开设的课程,以及个人所研究的主题,大抵都没有脱离阅读教学这块范畴。早期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探讨文本的趣味性,以及以故事讨论取向为主的情意教学设计,研究对象多以国中、小学生为主。2009年回到台北任教,也开始在国、高中进行有关多文本阅读的实地研究。2015~2016两年间更持续在一所公立高中以高一学生为对象,带领阅读及写作相关的特色课程。这20余年,我的研究与教学对象不但跨越了国小、国中、高中、大学与研究所的学生,所思所想也都与阅读教学脱离不了关系,因此我很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将这些以往仅停留在学术殿堂的研究发现,整理为教学现场人人可用的知识。故而,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尽量摆脱掉学术写作的固定格式与语气,让现场老师感觉更为亲近。

  不过这本书毕竟是一项由科技部补助而完成的专书写作计画,  因此我希望它亦能够超越「经验谈」的层次,有学理作为基础。事实上,我始终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理论与实务乃是并行不悖的事情。尤其每当我读完国外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献之后,就更感慨为何台湾的阅读推动活动仍停留在颇「初阶」的状态。现今教育心理学非常强调有效教学,尤其重视以证据为本的教学策略,因此,本书亦希望可以透过梳理目前相关文献,提供关心阅读教学的中学老师一个具体参考架构。当然,一个读者若想要透过自修来精进个人的阅读能力,他/她也可以先行挑选书中较感兴趣的文类来练习。我相信这些阅读策略不论是用在研读教科书或课外书籍,应该都颇适用。本书对于大学生亦适用,他们已被期待是一群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因此更应该尽快熟悉这几类文本的阅读策略。此外,大学生还须要精进另一种文本的阅读能力,那就是有关原文书的阅读,不过由于涉及更复杂的阅读策略,应该是另一本专书的主题,本书将不会特别探讨这部分内容。

  虽然本书所设定的主要读者是中学阶段的老师,但是对于包括家长与学术工作者在内的任何关心中学阶段读写带领的读者,甚至是民间的读书会带领者,本书都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具体的方向。也诚挚希望本书可以借由抛砖引玉方式唤起更多人对阅读的关注——让我们共同为提升台湾学子之阅读与写作素养一起努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談不同學科領域的文本引導」這個副標題,瞬間勾起了我身為家長的責任感。我常常覺得,學校老師們很辛苦,但畢竟班級人數眾多,很難給予每個孩子個別化的閱讀引導。而我,在家裡,又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例如,當孩子拿到一本厚厚的歷史書,裡面充斥著年代、人名、事件,我該如何引導他理解這些資訊的關聯性?或者,當他讀到一本關於生物學的科普讀物,裡面有許多專業術語,我又該如何幫助他消化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引導方法」。比如說,在閱讀社會科文本時,是否可以利用地圖、年代表來輔助理解?在閱讀自然科文本時,是否可以鼓勵孩子動手做實驗,或是畫出概念圖來加深印象?我也希望這本書能談談,如何引導孩子們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例如,新聞報導、小說、傳記、甚至是網路文章,並且讓他們能辨識出文本背後的意圖和立場。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我更關心的是,如何讓閱讀不再是學習的負擔,而是孩子們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樂趣。

评分

老實說,看到「不同學科領域的文本引導」時,我心裡就覺得有點沉重。身為一個家長,我深知孩子在學校裡,面對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等科目時,各有各的閱讀難關。數學的應用題常常讓孩子一頭霧水,不知道題意到底在問什麼;社會科的歷史時間軸或地理空間概念,若沒有好的引導,很容易變成死記硬背;自然科的實驗描述或科學原理,更是需要精確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提供一些跨領域的閱讀策略。例如,如何運用圖像、圖表輔助理解科學文本?如何透過故事化的方式引導孩子進入歷史的情境?又或者,在數學應用題中,如何引導孩子拆解問題、辨識關鍵資訊?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了解如何在家裡就能幫助孩子提升在各學科上的閱讀能力,讓他們不再害怕閱讀,而是能將閱讀視為探索世界的工具。我特別關心,書中是否會討論到如何引導孩子們從比較「學術性」的文本,轉變到更有趣、生活化的閱讀材料,例如新聞報導、科普雜誌,甚至是網路資訊,並教他們如何辨別其中的真偽。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我真是太有感了!「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培育」這幾個字,完全說中了我的心聲。我觀察到,現在的青少年,好像很擅長在螢幕上快速滑動,接收大量的零碎資訊,但真正能夠靜下心來,深入閱讀一本長篇文本,並從中建構完整知識架構的能力,似乎正在流失。尤其是在不同學科領域,他們的閱讀挑戰更是不小。像是讀一篇關於文學評論的文章,他們可能抓不到作者的論點;讀一篇歷史事件的分析,他們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的敘述,而忽略了深層的因果關係。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引導技巧,像是如何帶領孩子們進行「主動閱讀」,例如預測、提問、澄清、總結這些步驟?又或者是,在面對不同學科的文本時,是否有不同的閱讀策略?例如,科學文本需要注重邏輯和證據,而文學文本則需要關注情感和意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讓孩子們不只「讀」,更能「懂」,並且能將所讀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生活中。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要求,更是他們未來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教育」這條路上摸索的家長和老師量身打造的!「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培育」,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了重量,因為我們都知道,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石。而「談不同學科領域的文本引導」,更是直指核心問題。我一直覺得,很多孩子並非不聰明,而是卡在「閱讀障礙」上。尤其是在國中階段,各科的文本難度都在提升,如果沒有好的閱讀策略,孩子很容易就會感到挫折,進而影響到學習的動機。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引導孩子「深度閱讀」的方法?例如,如何讓他們在閱讀時,不只是看文字,更能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以及作者的意圖。又或者,在不同學科的閱讀中,是否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閱讀科學文本,需要關注邏輯和數據;閱讀文學文本,則需要關注情感和意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實踐的引導技巧,讓我們能在家裡或學校裡,幫助青少年們克服閱讀上的困難,讓他們能夠自信地、有樂趣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讓閱讀成為一種主動的學習過程,而非被動的訊息接收。

评分

哇,這本書的標題就讓我眼睛一亮!「青少年閱讀素養之培育」聽起來就是現在台灣教育最需要關注的焦點之一。我一直覺得,隨著時代進步,資訊爆炸,很多孩子看似讀了很多東西,但真正能吸收、理解、內化並加以應用的能力卻似乎有點不足。尤其是在不同學科領域裡,如何引導他們讀懂那些看似枯燥但卻蘊含知識的文本,更是關鍵。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什麼角度切入,是提供具體的教學方法?還是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例如,在科學課本裡,那些複雜的實驗步驟和原理,怎麼讓孩子們讀得懂、有興趣?或是歷史文本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時間線,怎麼引導他們建立脈絡?我尤其期待書中是否能談到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讓他們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而是能主動提問、分析、判斷。畢竟,在這個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培養這樣的能力是無比重要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讓家長或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的建議,那就太棒了,不用等到進學校才能學。我現在腦中已經浮現出好多場景,想著如果能有這樣一本實用的工具書,那該有多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