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激励法:课堂注意力把控艺术

三分钟激励法:课堂注意力把控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课堂管理
  • 注意力集中
  • 激励技巧
  • 教学方法
  • 教师发展
  • 教育心理学
  • 学生行为
  • 高效课堂
  • 沟通技巧
  • 正向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在某个交通路口,喧闹闪烁的路障在列车接近时降下来,迫使司机们停车等候。当路障升起时,司机以最快速和最大程度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恢复行车。但是,如果路障没有能够成功降下来,司机没有立刻停车,这必将引发灾难。路障相当于一个快速的短暂休息,类似地,《三分钟激励法》也提供了这样一个快速的短暂休息时间,创造出这样的短暂休息时刻,通常在不妨碍课堂整体流程的情况下,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中断休息。

  每天,我们都要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应对焦虑的情绪,设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并且还要为学生们提供诚实的回馈。有时候,几分钟的即兴玩乐,重新调整精力,或者简单的分心,均可以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创造奇迹。这一直都是这类快速小活动的目的所在,但我认为这些小活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很显然,当今的学生每天都在遭受感官刺激的即时轰炸。那么,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否只能局限于用短信交流?教师是否也只能透过技术设备和媒体去联系他们的学生呢?不,完全没有必要。我们知道,良好的教学,在青少年社交,情感和智力的发展中永远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或许有一种不需要科技手段就可以成就一个伟大的老师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使用三分钟激励法作为区别于科技手段的突破口。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完全不提及《三分钟激励法:课堂注意力把控艺术》一书内容的,关于另一本新书的详细简介。 --- 书籍名称:《心流之径:深度专注力的构建与心智韧性的培养》 导言: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持续的通知、无休止的社交互动以及碎片化的任务安排,正在不断蚕食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持久专注的能力。这种“注意力分散”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深层次地影响着我们的心智健康和自我实现。我们是否能够重新掌控自己的心智资源,穿越噪音的迷雾,抵达心流的彼岸?《心流之径:深度专注力的构建与心智韧性的培养》正是为寻求这种掌控力的现代人而作。 本书并非提供速效的技巧手册,而是一场关于心智结构、环境设计与内在驱动力重塑的深度探索。它旨在帮助读者从根本上理解专注力的本质,识别限制我们潜能发挥的心理陷阱,并构建一个能够持续支持高效率和创造力的心智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专注力的解构——从生理基础到认知边界 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专注力背后的科学基础。我们首先会剖析大脑在执行控制、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复杂协作机制。专注力并非单一开关,而是一系列神经回路协同运作的结果。 1.1 注意力的生理学基础:大脑的“节能模式”与“激活模式” 我们将详细介绍前额叶皮层在维持目标导向行为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如何调节我们的警觉度和专注的持续时间。读者将了解到,疲劳和压力如何直接削弱这些生化机制,导致注意力“漂移”。 1.2 认知负荷的评估与管理 什么是“认知负荷”?本书将区分内在负荷、相关负荷和外在负荷。我们不仅要学会区分哪些是“必要思考”的负荷,哪些是“不必要分心”的干扰。书中提供了系统的工具,用以量化个体在特定任务中可承受的认知负荷上限,避免因信息过载而导致的“决策疲劳”。 1.3 分心的成本:时间、精力与机会的损失 我们探讨了“注意力残留”的隐形成本。每一次被打断后,大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重新聚焦于原来的任务?本书引用最新的实验数据,量化了持续分心对项目完成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实际负面影响,从而建立起维护专注的内在动机。 第二部分:心流的构建——进入“最佳体验”的状态 心流(Flow),这一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概念,代表着我们体验到的最高效率和最深层次的愉悦感。本书致力于将这种玄妙的体验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2.1 心流要素的精准校准 心流发生的四大关键先决条件——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以及对行动与意识的融合——将在本书中被细致拆解。我们将提供自测工具,帮助读者诊断当前任务与自身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失衡区”(焦虑区或无聊区),并教授如何通过微调任务结构来重新达到平衡点。 2.2 环境工程学:设计一个“不可分心”的空间 专注不仅依赖于内在意志,更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本章将聚焦于如何进行物理环境和数字环境的“工程化改造”。 物理空间优化:涉及光线、声学环境(噪音频率分析而非简单隔音)、工作站布局对潜意识的暗示作用。 数字环境重构:如何利用工具和习惯来自动化地管理通知、邮件和社交媒体的访问权限,建立“深度工作时段”的数字围栏。 2.3 锚定仪式:启动深度专注的信号 人类心智偏爱仪式感。本书提出了“启动仪式”的概念,即一系列简短、一致的动作(如特定的冥想、一杯水、整理桌面),用以向大脑发送“现在开始进行深度工作”的明确信号。这能显著缩短进入专注状态的潜伏期。 第三部分:心智韧性的磨砺——超越意志力的长期策略 专注力并非一劳永逸的技能,它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压力下的恢复能力,即心智韧性。 3.1 应对内在干扰:自我对话与认知重评 很多时候,最大的干扰源于我们自身的担忧、自我怀疑和计划外的思绪。本书引入了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核心技术,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这些“自动消极思维”,并进行有效的“认知重评”。关键在于:不压制思绪,而是改变对这些思绪的解读方式,使其不再具备中断我们行动的权力。 3.2 专注力的“肌肉疲劳”与恢复科学 心智资源是有限的。盲目地延长工作时间只会适得其反。本部分系统介绍了间隔训练法(Spaced Practice)和主动休息(Active Recovery)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冥想(正念训练)和体育活动如何作为“恢复性工具”,实际增强大脑维持专注的耐力。 3.3 长期目标与意义驱动:专注的终极燃料 如果缺乏宏大的、有意义的目标作为支撑,任何专注技巧都将是脆弱的。本书强调了“目标关联性”在维持长期专注中的作用。读者将被引导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日常任务与这些更高层次的意义连接起来,从而将“不得不做”转化为“渴望完成”的内在驱动力。 结语:成为心智的架构师 《心流之径》的终极目标是赋能读者,使其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外部世界的呼唤,而是主动地设计自己的心智体验。通过对专注力的科学理解、心流环境的精确构建以及心智韧性的持续培养,本书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刻且可落地的框架,帮助您在当今这个充满分心的世界中,真正掌握时间,挖掘出持续、高质量的创造潜能。这是一场从“分心者”到“掌控者”的心智旅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堂中的三分钟激励法1
不仅是动机 1
选择正确的三分钟激励活动 4
三分钟激励活动总览表 13
使用三分钟激励法的步骤23
 
第二章    课桌活动30
平静下来30
1. 腹式唿吸法31
2. 收集云朵32
3. 听见色彩32
4. 魔法飞毯33
5. 想像一下34
6. 时光机器335
7. 巧克力和砖块36
8. 戳泡泡37
9. 接地练习37
10. 拥抱大树38
11. 沉默的尖叫38
12. 一无所有!39
13. 神秘的钥匙40
14. 飞起来!41
15. 轻如羽毛的手臂42
16. 猫姿势42
17. 望远镜43
18. 罐子里的笑话43
19. 校园趣事44
20. 泡泡之旅44
 
铅笔和纸45
21. 涂画,揉皱并撕碎46
22. 禅意园46
23. 一分钟记忆47
24. 把我关进笼子47
25. 圆圈和方块48
26.O’s 和 X’s(翻转五子棋)48
27. 两釐米的小道49
28. 拼凑字母49
29. 词乐透50
30. 想像中的帽子50
31. 无限延伸的线51
32. 听音作画52
33. 疯狂的数字53
34. 纸上流言54
35. 合写的故事55
36. 泰迪熊还是老虎56
37. 放大显示56
38. 我的优缺点57
39. 混合拼字57
40. 盲人画画58
41. 雪花玻璃球画59
42. 镜像60
43. 空中书写60
44. 线条大挑战61
45. 涂鸦人61
46. 给我画一张图62
47. 快乐感恩63
 
第三章    嗨起来64

活跃起来64
48. 打开—闭合—摆手65
49. 木偶大师66
50. 吹玻璃67
51. 生活的节奏68
52. 雷雨68
53. 吹气球69
54. 不准动!69
55. 冷—热—无70
56. 黏住了!71
57. 临时冻结72
58. 平衡动作
59. 当头一棒
60. 拍膝盖
61. 暴露—隐藏
62. 正面还是反面
63. 冰块
64. 快速的脚步
65. 在你的怀里
66. 圈圈圆圆圈圈
67. 融化
 
参与其中79
68. 摇数字80
69. 全部颠倒81
70. 气球大战81
71. 幸运的 High 和 Low 82
72. 有样学样83
73. 身体与颜色83
74. 音乐沙袋84
75. 一起摇摆!84
76. 魔法镜子85
77. 在我手中轻敲86
78. 盲走87
79. 泰迪熊或灰熊88
80. 疯狂变身89
81. 这样做!那样做!89
82. 随着圆圈转动90
83. 信赖我91
84. 泥塑92
85. 握住我的手93
86. 沙包闪电战94
87. 黏在地上95
88. 绷着脸的人95
 
声音与运动96
89. 喧闹的“哪儿也不去”97
90. 人的一生98
91. 移动它99
92. 这样走100
93. 喧闹与缠绕101
94. 爆炸101
95. 老公爵再次到访102
96. 走或停103
97. 会面与问候103
98. 如果感到幸福……104
99. 疯狂乱转105
100. 柯达一刻106
101. 你所在的形状107
102. 吹笛手108
103. 发射!109
104. 单词拼写链110
105. 跟着节拍朗读111
106. 蜂鸟与乌鸦112
107. 同厂制造112
 
第四章    交流起来113
单词与声音113
10“8 喋喋不休”114
109. 胡言乱语115
110. 奥斯卡116
111. 互动式单词117
112. 报数117
11“3 三唿万岁”118
114. 一起吟诵119
115. 农场运动119
116. 打上标点!120
117. 爆米花121
118. 字母表金字塔121
119. 为“3”拍掌122
120. 编号的字母122
121. 快速接住123
 
对话活动124
122. 以歌代话125
123. 我是你126
124. 按字母表说127
125. 慢动作128
126. 一箩筐的问题128
127. 你做了什么?129
128 ─人们 130
129. 你不能说话131
130“. 是的,但是”无法 忍受的事131
131. 快乐的游戏132
132. 幸运的是/不幸的是133
133. 我欣赏……因为134
134. 但愿有……135
135. 用第三人称交谈1136
136. 高低之间的对话136
137. 可怜的我!137
138. 我是谁?137
 
脑风暴138
139.10 句话中的故事139
140. 不同角度看问题140
141. 真正的意思是……141
142. 同义词142
143. 最佳搭配143
144. 单词网球144
145. 变形记145
146. 重组/重构/刷新145
147. 神秘的单词146
148. 快速问答146
149. 雨伞之下147
150. 大词与小词147
151. 全都是借口148
152. 分解149
153. 单词扩展149
154. 如果它们可以说话150
155. 第一和最后150
156. 上面/下面151
157. 完形填空151
158. 挑战矛盾修辞法152
 
第五章    超越三分钟153
159. 障碍赛154
160. 让我们 Quiggle155
161. 给我一条线索156
162. 请具体一点157
163. 规则统治一切!158
164. 让“背”讲话159
165. 像这样讲故事160
166. 有意义还是没意义? 161
167 这是我的故事162
168. 专家163
169. 猜动词164
170. 永恆之后165
171.ScraPPl“e  拼词游戏”  166
172. 情绪诗167
173. 动作电话168
174. 超级英雄169
175. 厕所故事169
176. 算命先生170
177. 听音画像171
178. 我最喜欢的字母172
179. 我认识你!173
180. 没有它我们也能活174
181. 不寻常的用法174
182. 不公平的测试175
183. 两个真相一个谎言176
184. 一闪一闪亮晶晶177
185. 一点一点地啃178
186. 米球摇滚179
 
第六章    今天与明天180
科技氾滥180
187. 事实或虚构181
188. 那时和现在182
189. 好的,坏的,十分 糟糕的183
190. 科技搜索183
191. 回到过去184
192. 科学术语填字游戏184
193. 不同寻常&独一无二185
194.Web 2.0 185
195. 科技词汇赛186
196. 与科技相关联186
197. 按字母顺序谈论科技 187
198. 需要一个 App187
199. 它曾经是……188
 
释放压力189
200. 强颜欢笑190
201. 假装打哈欠191
202. 响亮的沉默191
203. 在颜色中跳跃1912
204. 肺部风箱192
205. 努力/成就的联系193
206. 敲打法193
207. 耳朵瑜伽194
208. 手指法194
209. 集中修复195
210. 扭动脚趾195
211. 嚼两下196
212. 倒着数数196
213. 面对它196
214. 高高站着197
215. 伸向天空197
216. 推墙198
217. 舒展胸膛198

图书序言



  “回应,非反应。聆听,勿讲述。思考,勿臆想。”——瑞吉卢珂  Raji  Lukkor,《心灵的朝圣》:十日修炼

  这句话为《三分钟激励法》的修订版提供了理论基础。透过使用本书,老师们将能有效地回应、聆听和思考学生们的日常需求,从而与之增进联系、调整节奏、统一步调。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在某个交通路口,喧闹闪烁的路障在列车接近时降下来,迫使司机们停车等候。当路障升起时,司机以最快速和最大程度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恢复行车。但是,如果路障没有能够成功降下来,司机没有立刻停车,这必将引发灾难。路障相当于一个快速的短暂休息,类似地,《三分钟激励法》也提供了这样一个快速的短暂休息时间,创造出这样的短暂休息时刻,通常在不妨碍课堂整体流程的情况下,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中断休息。

  每天,我们都要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应对焦虑的情绪、设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并且还要为学生们提供诚实的回馈。有时候,几分钟的即兴玩乐,重新调整精力,或者简单的分心,均可以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创造奇迹。这一直都是这类快速小活动的目的所在,但我认为这些小活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很显然,当今的学生每天都在遭受感官刺激的即时轰炸。那么,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否只能局限于用短信交流?教师是否也只能透过技术设备和媒体去联系他们的学生呢?不,完全没有必要。我们知道,良好的教学,在青少年社交、情感和智力的发展中永远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或许有一种不需要科技手段就可以成就一个伟大的老师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使用三分钟激励法作为区别于科技手段的突破口。

  《三分钟激励法》也可以用作应对挫折和压力的工具。以我本人作为教师和指导教师的经验来看,在学校里,令人失望的课堂学习气氛屡见不鲜,这可能会导致教师们的失望,这反过来又可能导致更为对立的课堂行为。这不禁让我思考:能否有一个重新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可以快速积极地改变这种消极的状况?

  所以《三分钟激励法》的这个新版本不仅保留了原书中使用过的真实活动,还增加了全新的、高科技的精彩活动,同时也探索了与身心健康相关的活动。我希望这些活动能够成为教师们的好帮手,让他们的教学更加容易,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集中精力、激发学习动机并增强自我意识。事实上,我知道这就是目前的实情。接下来的故事是在2013年北亚伯达(加拿大西部的一个省)教师大会上,一位年轻老师告诉我的。我也许不能完全描述出她的亲身感受,但我会尽量准确地重复出她的原话:

  《三分钟激励法》拯救了我的人生!那是我第一次教初中,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每一堂课都是失败的。学生们从不集中精力,他们所想做的就是和周围的人交头接耳,嬉戏打闹,或者在课堂上睡觉。七年级学生的情况是最糟糕的。我每天都害怕面对他们,以至于我开始讨厌我的工作。在我快要放弃这份工作的时候,一个朋友给了我一本《三分钟激励法》。几天之后,真的,事情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谁了解七年级的学生竟然喜欢“老公爵”?或者谁又知道他们竟然会如此积极参与“动物农场”这个游戏?这一切确实让我感到惊讶。但它真的起作用了。课堂活过来了!我们一起欢笑,一起学习。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的每一页——它是我值得依赖的好朋友,它拯救了我的事业!

  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像笑声、微笑和幽默一样具有感染力,并且,正如这位老师所发现的那样,《三分钟激励法》中的大多数活动正是利用了这些方面的特质。此外,积极的思维、运动、静止、煳涂、玩耍、沟通、认知,锻炼和心理健康等均(在活动中)得到了运用。

  既然我以一句引用的话语开了头,那就让我用一句瑞典谚语结束吧:

  少些恐惧,多些希望;少吃点,多咀嚼;少些牢骚,多做深唿吸;少些闲聊,多讲正事;多些关爱,所有的美好都将属于你。

  我希望这版《三分钟激励法》能够引导所有教师和学生们同憧憬、共唿吸、一起去爱、去学习。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真的太需要这本书了!平常在课堂上,光是要把小朋友的注意力拉回来就够呛了,更别说要让他们持续专注,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我每天都在烦恼,到底要怎么才能让他们像海绵一样,把知识牢牢吸进去,而不是像漏水的桶子,一下子就跑光光。而且,现在的小朋友,真的是…怎麼說呢,就是「多采多姿」吧!有的超活潑,一下跑一下跳;有的超級安靜,跟小木偶一樣;還有的是眼睛像雷達一樣,一分鐘能掃描一百個東西。要怎麼在這麼混亂又充滿變數的環境裡,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大家都能聽得進去,學得到東西,這真的是我每天下班後,腦袋瓜裡最燒腦的問題。我試過很多方法,像是講故事、玩遊戲,甚至是威脅利誘…(噓!),但效果都時好時壞,有時候只是暫時的,過了幾分鐘,又回到原來的樣子,讓我整個心都涼了半截。每次看到他們恍神的樣子,或者偷偷在下面玩小玩意兒,我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方法錯了,是不是我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我多希望能有一個像「武林秘笈」一樣的東西,可以瞬間點醒我,讓我掌握那些神奇的技巧,讓我的課堂瞬間變得像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孩子們的心。我真的好期待!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小朋友,注意力真的跟「限時動態」一樣,一下子就過去了。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要把該教的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塞進他們的腦袋裡,而且還要確保他們真的吸收了,而不是聽過就忘了。最讓我頭疼的是,有時候剛講到重點,就有人開始發呆、有人偷偷講話、有人把課本當畫板…簡直是兵荒馬亂。我常常覺得自己像個雜耍藝人,要同時顧好好幾個「球」,還要確保球不會掉下去。有時候,我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容易放棄,是不是應該再多撐一下,再多試試看?但看到孩子們那種「聽不懂」又「不想聽」的表情,我心裡真的會感到無力。我多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速效」的辦法,不是那種要花很久時間練習的,而是立竿見影的。我需要一些能夠在「關鍵時刻」出現的技巧,能夠在短短幾秒鐘內,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來,讓他們重新進入「學習模式」。我想要的是那種「點石成金」的魔法,讓我的課堂不再是「戰場」,而是充滿歡樂和學習的「樂園」。

评分

我以前是一位小學老師,現在轉戰線上教育。線上教學對老師的挑戰更大,因為你無法直接看到學生的表情,也無法用肢體語言來引導他們。很多時候,我只能透過螢幕跟他們溝通,但學生的注意力,卻比在實體課堂上還要難以掌握。他們可能正在玩遊戲,或者在家裡跑來跑去,根本沒有在聽我講課。我需要一些能夠在線上環境中,重新建立「連結」的方法,讓他們感覺到,我是在跟他們「對話」,而不是在對著空氣講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線上專屬」的技巧,讓我在虛擬的空間裡,也能像在真實的教室裡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我需要一些能夠讓他們在螢幕前,感受到「沉浸式」學習體驗的方法。我想要讓我的線上課程,不再是單調的講課,而是充滿互動和趣味的學習旅程。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學教授,雖然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但近年來,我也發現他們的注意力,似乎也越來越難以集中。課堂上,玩手機、滑社群媒體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個「背景音樂」,而他們才是真正的主角,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表演。我需要一些能夠「喚醒」他們求知慾的方法,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意義,以及知識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策略」,讓我能夠在學術的嚴謹性之外,加入一些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元素,讓他們願意主動去思考,去探索。我想要讓我的課堂,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智慧的啟發,一種對未來的嚮往。我真的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讓我在大學的講台上,成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思想傳播者」。

评分

作為一個班級導師,除了教學,我還要處理很多學生的個別問題,有時候,光是要讓全班安靜下來,進行一些重要的宣導,都已經是一場硬仗。我發現,現在的小朋友,真的太容易被「即時」的資訊和娛樂所吸引了,他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各種「亮晶晶」的東西,所以,傳統的課堂模式,對他們來說,可能已經不太奏效了。我渴望能找到一些方法,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更有效地傳達訊息,並且讓他們真正聽進去,並且記住。我希望能有那種「一針見血」的技巧,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溝通效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智慧」,讓我能夠在這個充滿競爭注意力的時代,成為一個更能吸引學生的「焦點」。我真的需要一些能讓我「脫穎而出」,讓我的話語更有「份量」的方法。

评分

我是一名幼稚園老師,每天都要面對一群天真可愛,但也超級「不受控」的小天使們。他們的專注力,真的可以用「秒殺」來形容。剛才還在認真聽故事,下一秒可能就為了搶玩具而打起來了。要怎麼在這麼混亂又充滿變動的環境裡,讓他們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並且能夠吸收我所教的知識,真的是讓我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我需要一些能夠「轉化」他們情緒,並且引導他們進入學習狀態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魔術」,讓我在課堂上,能夠瞬間變出魔法,讓他們乖乖地聽我講話,並且樂在其中。我需要一些能夠讓他們從「玩樂」中學習,並且真正學到東西的方法。我真的想讓我的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同時也充滿知識的種子。

评分

我在補習班教書,學生們的學習動機本來就比較不穩定,很多都是被家長送來的。所以,要讓他們在補習班裡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真的是一大挑戰。我遇過很多學生,上課的時候,眼神總是飄忽不定,一下子看窗外,一下子看天花板,一下子又在研究自己的指甲。他們的注意力,就像風箏一樣,隨時都有斷線的可能。我常常會覺得,我講得再怎麼精彩,如果沒有人聽,那也只是我在自嗨。我需要一些能夠「喚醒」他們的方法,讓他們意識到,我在講的內容,對他們是有幫助的,是可以改變他們分數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誘因」,讓他們主動想去聽,想去學。不是那種強迫式的,而是能夠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慾望。我需要一些能夠讓他們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我真的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秘密武器」,讓我的課堂充滿活力,讓我的學生們也能看到學習的希望。

评分

身為一個國中老師,我深深感受到,國中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緒波動很大,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對我來說,簡直是漫長的煎熬。我經常發現,我剛講完一個重點,回頭一看,已經有好幾個學生在傳紙條、玩手機,或者根本就在發呆。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像是改變講課的聲調、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者在課堂上設計一些互動環節,但效果都只是暫時的。有時候,我真的會感到一種深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的努力都被浪費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智慧」,讓我能夠看穿他們心思,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分心,然後用最有效的方式,把他們的注意力拉回來。我想要的不只是技巧,我更希望能夠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需要一些能夠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投入到學習中的方法,而不是讓他們覺得上課是一種「不得不」的負擔。

评分

身為一個家長,我也常常面臨孩子不專心聽我講話的問題。他們玩手機、看電視,我講的話就像耳邊風一樣,呼嘯而過。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不僅僅是老師的救星,也是所有家長的福音啊!很多時候,我跟孩子溝通,感覺就像對著空氣說話,他們的回應總是「嗯」、「喔」、「好」,但下一秒就又回到自己的世界裡。這種感覺真的讓人很沮喪,你會覺得自己在孩子心中好像一點份量都沒有,或者根本沒有被放在眼裡。我常常會想,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是不是我太囉嗦了?但是,我真的只是想告訴他們一些重要的事情,告訴他們怎麼做才是對的,告訴他們生活中的道理。我多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大人」也能用的技巧,讓我在跟孩子溝通時,能夠更有效率,更能讓他們聽進去。我想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說的話,是可以被重視的,是可以讓他們受益的。我真的需要一些方法,讓我在家裡也能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只是扮演「嘮叨者」。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上課的氣氛跟老師的「磁場」有很大的關係。有些老師,不管講什麼,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眼睛盯著黑板,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到。我以前的國文老師就是這樣,她講詩詞的時候,整個教室安靜得跟圖書館一樣,我們都能感受到她對文學的熱愛,然後那份熱愛就傳染給我們了。反觀我自己,有時候真的覺得很挫敗,我明明很努力準備教材,講課的內容也很豐富,但就是…就是差那麼一點點感覺。小朋友的眼睛常常是游離的,他們的思緒好像隨時都要飄到外太空去。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身上少了那種「吸引力」,所以沒辦法讓他們立刻進入狀況。我渴望能找到一些方法,不是硬梆梆的規定,而是能夠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讓他們自己願意去聽、去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魔法」,讓我在課堂上散發出更有魅力的光芒,讓我的聲音、我的眼神、我的肢體語言,都能變成一種無聲的指令,讓他們乖乖地坐好,專心聽我講課。我真的想讓我的課堂,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連結,一種讓孩子們渴望參與的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