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概念教学
  • 思考教学
  • 课程设计
  • 教学策略
  • 教育创新
  • 深度学习
  • 素养发展
  • 探究式学习
  • 建构主义
  • 教学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机敏、睿智又激励人心。借着提醒我们学科的本质,本书向学科致敬;抱持教师透过了解教学的力量而成为更好的人的信念,本书向教师致敬;借着期盼地球的子民暨未来世界的继承者成为守护地球的明智思考者,本书向学生致敬。」
  ─ 卡若‧安‧汤琳森(Carol Ann Tomlinson)威廉‧柯雷‧派瑞许二世讲座教授维吉尼亚大学柯芮教育学院

  「当事实性与程序性知识距离我们仅有一指之遥,教育需要聚焦于可迁移的概念性理解以孕育脉络化与高阶层次的思考,这本必备之书将概念为本的学习所需的精明奥妙转译成可执行的教室实作。」
  ─ 查尔斯‧法德尔(Charles Fadel)《四维度的教育》(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与《二十一世纪技能》( 21th Century Skills)作者课程重新设计中心创办人哈佛教育学院访问学人          

  超越事实的思考!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获得智识启发、能够有创意的解决问题、可以克服事物的复杂性,那么,知道事实还不够——其关键在于概念性理解。概念为本的课程重新攫取学生与生俱来对世界的好奇心,并提供吸引心神投入的惊喜感受。

  本书介绍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最新的思想领导,教育工作者将学习到如何
  ● 符合严谨的学业标准要求
  ● 运用知识性结构与历程性结构以设计教学单元
  ● 透过归纳式教学吸引学生投入探究
  ● 找出概念透镜并雕琢高品质的通则
  以及,探索深度层次的学习,以成为一位概念为本的专家教师。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的图书的详细内容简介。 --- 图书名称: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专属,而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和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然而,许多人对AI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缺乏对其深层原理、发展脉络和实际应用的系统认知。《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旨在填补这一知识鸿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人工智能知识框架。 本书不仅面向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的学生和从业者,也面向对AI充满好奇的商业领袖、政策制定者以及希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普通读者。我们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阐述核心概念,同时保持叙述的清晰性和实用性,确保读者能够真正“掌握”而非仅仅“了解”人工智能。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基石——历史、哲学与基础概念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溯人工智能的起源。从阿兰·图灵的计算理论,到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早期争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AI发展的关键里程碑。理解历史背景是把握当前趋势的前提。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AI的哲学基础。何为智能?机器能否真正“思考”?本书会审视这些经典问题,并引入计算复杂性理论、认知科学等跨学科视角,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智能观。 在基础概念层面,我们将详细解释什么是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神经网络(NN)以及它们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我们不会停留在术语的罗列,而是通过直观的类比和图解,解释算法背后的数学逻辑,例如线性代数在数据表示中的作用,以及微积分在模型优化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与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重点剖析主流的机器学习范式。 监督学习: 我们将详细讲解回归分析(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和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针对决策树,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构建过程、剪枝策略以及如何通过集成学习(如梯度提升和XGBoost)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无监督学习: 在缺乏标签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发现数据中的结构?本书将介绍聚类算法(K-Means, DBSCAN)和降维技术(主成分分析PCA,t-SNE)。特别是对于高维数据的可视化和特征提取,这些技术至关重要。 强化学习(RL): 作为连接决策与反馈的桥梁,强化学习是当前AI研究的前沿领域。我们将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出发,逐步介绍价值迭代、策略迭代,直至现代的Actor-Critic方法和深度强化学习(如DQN)。通过具体的游戏和机器人控制案例,展示RL在序列决策中的强大能力。 第三部分:深度学习的革命——神经网络的精髓 深度学习是推动当前AI浪潮的关键力量。本部分将系统介绍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架构及其应用。 基础网络结构: 我们将从感知机开始,构建多层前馈网络(MLP),并详细解释反向传播算法——这一核心训练机制的数学推导和实现细节。激活函数的选择(ReLU, Sigmoid, Tanh)及其对梯度流的影响也将被深入探讨。 计算机视觉(CV)的支柱: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图像处理的基石。本书将解析卷积层、池化层的工作原理,并介绍经典的VGG、ResNet、Inception等架构的创新点。同时,我们将讨论目标检测(如YOLO系列)和语义分割的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演进: 从词嵌入(Word2Vec, GloVe)到循环神经网络(RNN, LSTM, GRU)处理序列数据的挑战,再到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引入,我们全面梳理了NLP的发展脉络。最后,本书将聚焦于Transformer架构及其衍生的预训练模型(如BERT, GPT系列),解析它们如何重塑了机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的部署、伦理与未来挑战 技术的发展必须与责任并行。《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部分着眼于AI技术的落地与规范。 工程实践与M LOps: 模型训练完成后如何投入生产环境?本章将介绍机器学习运维(MLOps)的关键实践,包括模型版本控制、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模型监控与再训练策略。我们将讨论云计算平台(如AWS SageMaker, Azure ML)在模型部署中的作用。 AI的可靠性、公平性与伦理: 随着AI系统影响力的增加,偏见、可解释性(XAI)和安全性成为焦点。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和减轻模型中的数据偏见,介绍LIME和SHAP等可解释性工具,并讨论AI监管的全球趋势与挑战。 前沿展望: 我们将简要探讨生成式AI(如扩散模型)、具身智能(Embodied AI)和神经符号混合系统等新兴方向,展望未来十年AI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总结 《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指引读者穿越AI复杂迷宫的地图。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详尽的算法剖析和对前沿实践的紧密跟踪,本书致力于培养读者批判性思考AI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参与到这场重塑世界的智能革命中。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从“使用者”到“构建者”的认知飞跃。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琳恩‧艾瑞克森(H. Lynn Erickson)

 
  电子邮件:lynn.erickson@comcast.net
  网站:www.lynnerickson.net

  琳恩‧艾瑞克森,教育学博士,是一位协助学校与学区设计并实施概念为本课程与教学的独立顾问。在过去二十年间,琳恩和 K-12 教师与行政人员广泛合作,共同设计从教室到学区层级,符合学业标准以及课纲要求的课程。她曾经担任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中学课程(Middle Years Programme):下一章(The Next Chapter)的设计顾问。

  琳恩有三本由科文(Corwin)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唤醒脑、心、灵:重新定义课程与教学》(Stirring the Head, Heart, and Soul: Redefin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3rd edition, 2008);《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超越事实的教学》(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eaching Beyond the Facts, 2002);以及与洛薏丝‧兰宁博士合着的《转移到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如何整合内容与历程》(Transitioning to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How to Bring Content and Process Together, 2014)。本书系与洛薏丝‧兰宁、瑞秋‧法兰琪合着,是琳恩广受欢迎的着作《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Thinking Classroom, 2007) 的第二版。她还在罗伯特‧马赞诺(Robert Marzano)的《教学卓越》(On Excellence in Teaching, 2010, Solution Tree Press)一书中发表专章。

  在运用概念为本以达致深度学习的课程设计与教学领域,琳恩是国际闻名的讲师与顾问,她在教育领域长期耕耘,曾经担任教师、校长、学区课程主任、副教授而后教育顾问。除了美国,琳恩曾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与国家主讲与培训教育工作者,其足迹遍及亚洲、澳洲、南美、加拿大、英国、芬兰、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中国、沙乌地阿拉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以及塞普勒斯。

  现在琳恩和家人住在华盛顿州艾芙瑞郡,琳恩与肯恩有两个孩子以及崔佛与康诺两个孙子,这两个小孩持续唤醒着琳恩的心与灵。

洛薏丝‧兰宁(Lois A. Lanning)

  电子邮件:lanninglois59@gmail.com

  洛薏丝‧兰宁博士,是一位专长于读写素养以及概念为本课程与教学的独立教育顾问,她的演说与顾问工作遍及全美各州以及国际性场域。

  除了撰写专业论文以及教师教学资源外,洛薏丝的着作包括科文出版社与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共同出版的畅销书:《解救三到八年级阅读困难的四个有效策略:改善理解的小组教学》(Four Powerful Strategies for Struggling Readers Grades 3-8: Small Group Instruction that Improves Comprehension, 2009);《设计概念为本的英文语言艺术课程:具备智识整全性且符合 K-12 各州共同标准》(Designing a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in English Language Arts: Meeting the Common Core With Intellectual Integrity, K-12, 2013, Corwin);以及在莱丝莉‧劳德(Leslie Laud)主编的《科文精选:读写能力、数学与科学的差异化教学》(The Best of Corwi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Literacy, Math, and Science, 2011, Corwin)中撰写专章。她也和老同事暨朋友琳恩‧艾瑞克森共同撰写了《转移到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如何整合内容与历程》。

  从现场教师开始,洛薏丝在教学生涯曾经担任 K-12 阅读顾问、特殊教育教师、小学校长、学区课程主任、副教授等,最近十二年则担任公立学校的副教育局长。

  洛薏丝获颁无数奖项与表彰,她的嗜好包括阅读、骑单车、健行,以及旅行,洛薏丝目前和先生住在康乃狄克州西哈特福,她有两个孩子和两个全心钟爱的孙子:克里斯多福与莱恩。

瑞秋‧法兰琪(Rachel French)

  电子邮件:Rachel_french@prolearnint.com
  网站:www.professionallearninginternational.com

  瑞秋‧法兰琪是教育硕士,曾在南美、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等地的学校工作,是经验丰富的国际教育工作者。她是一位获得琳恩‧艾瑞克森与洛薏丝‧兰宁授证的独立顾问、讲师与培训员。她也是以提供国际学校优质专业发展的专业学习国际(Profession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LI)公司总监,目前瑞秋透过 PLI 提供概念为本课程设计的培训员与讲师课程,这是琳恩‧艾瑞克森博士与洛薏丝‧兰宁博士授证学院年度课程的唯一提供者。她曾在无数个欧洲与亚洲的工作坊中担任讲师,包括协助艾瑞克森博士举办的工作坊。她曾在AEM 国际文凭研讨会以及德国国际学校协会(Association of German International Schools, AGIS)研讨会中发表概念为本的学习。瑞秋担任顾问工作以支援学校规划并执行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她也带领教师团队进行课程发展并提供回馈。

  瑞秋目前任职于法兰克福国际学校(Frankfurt International School)担任小学部课程专员, 也是国际文凭组织培训的国小课程计画(Primary Years Programme, PYP)工作坊主持人,她具有整合概念为本课程教材与国际文凭课程的丰富经验。

  瑞秋和先生育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珍爱孩子,每天持续跟孩子学习。   

译者简介

刘恆昌


  电子邮件:julianhcliu@gmail.com  

  曾任公立国高中教师,现任职体制外实验教育。进入教育场域之前,历经台湾松下、渣打银行、奥美广告、KPMG、友讯科技及 Resources Global Professionals 台湾总经理等二十年工作历练。在这些以人为核心的工作经验与自省中,他发现我国学校教育中欠缺思考、沟通、协作、领导,以及态度、情绪与自我调节等对国民素养与国力发展重要的能力培养,因而投入国民教育,倡议哈佛零点计画(Project Zero)的思考常规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并从体验、冒险教育着手,深入探索在课堂中涵养孩子非认知能力的「远征式学习」(EL Education),致力有意识、有系统的融合思考力与非认知能力于学校学习中。

  教学之外,他也参与北市教师跨校社群与读书会活动,并积极参与各地教师与各级辅导团的研习及工作坊,曾于国立台湾大学师培中心协助「适性教学」课程。翻译本书之后,于 2018 年 7 月参加本书原作者主持的工作坊,取得「概念为本课程与教学独立讲师与培训师」(Independent Lynn Erickson and Lois Lanning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resenter and Trainer) 认证,计画配合本书出版,为读者开设工作坊与培训课程。

  为了追求教育改善的梦想,刘恆昌于天命之年修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此之前他拥有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Baruch)学院企管硕士以及国立成功大学企管学士,他同时是一位美国註册会计师。
 

图书目录

‧ 图表目次
‧ 关于作者
‧ 关于译者
‧ 前奏(荣恩‧睿察)
‧ 谢辞
‧ 出版社谢辞
‧ 序曲
‧ 致繁体中文版读者
‧ 中文版推荐文
‧ 教师社群推荐语
‧ 译者序
思考的统整
学习的迁移
‧ 启发智识
智识品格与智识倾向
1. 创造性思考
2. 批判性思考
3. 反思性(后设认知)思考
4. 概念性思考
‧ 各学科的思考与操作方法
‧ 会思考的教师和学生
‧ 汇总
‧ 延伸思考

CHAPTER1 思考的教室
‧ 教室快照
‧ 运作中的脑
‧ 综效性思考
概念透镜的威力

CHAPTER 2 知识性结构与历程性结构
‧ 知识性结构
数学科主题与概念的註解
知识性结构的组成元素
‧ 历程性结构
历程性结构的组成元素
‧ 知识与历程之间的关系
‧ 教育工作者的范式转移
‧ 逐年塑造概念性理解
‧ 汇总
‧ 延伸思考

CHAPTER 3 设计概念为本的课程单元
‧ 跨学科与学科内单元设计
‧ 概念为本的单元设计步骤
‧ 比较主题为本与概念为本的单元
‧ 了解单元网络
‧ 逐年升级的概念性理解
‧ 是活动还是理解的评量?
‧ 单元设计的问答
‧ 汇总
‧ 延伸思考

CHAPTER 4 概念为本教学单元中的探究式学习
‧ 演绎式与归纳式教学
‧ 探究式学习
‧ 设计概念为本教学单元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 社会研究与英文语言艺术的跨学科教学单元计画
概念为本的英文语言艺术教学单元计画
概念为本的社会研究教学单元计画
‧ 如何使我的教学单元更加以概念为本?
‧ 汇总
‧ 延伸思考
‧ 可行的解决方法:修改二维度拼字课

CHAPTER 5 发展中的概念为本教师与自我评量
‧ 概念为本之旅
‧ 教师的态度与信念
‧ 发展中概念为本教师的规准
了解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概念为本的单元规划
概念为本的教学单元计画
概念为本的教学
‧ 概念为本教学单元中的
差异化教学
‧ 流言与流言终结者
‧ 汇总
‧ 延伸思考

│资源│
‧ 资源 A 概念为本的课程:术语汇编
概念为本与国际文凭组织的术语对照
‧ 资源 B 第二阶与第三阶通则的动词样本
‧ 资源 C 概念为本的图形组织工具
‧ 资源 D-1 概念为本的课程:单元设计步骤
‧ 资源 D-2 概念为本的课程:单元规划范本
‧ 资源 D-3 概念为本的课程:单元范例与单元终点评量
‧ 资源 D-3.1 单元范例:圆几何学
‧ 资源 D-3.2 单元范例:我们真的被波浪包围吗?
‧ 资源 D-3.3 单元范例:在游戏中发展语言
‧ 资源 D-3.4 单元范例:英文语言艺术
‧ 资源 D-4.1 概念为本的教学单元计画范本
‧ 资源 D-4.2 概念为本的教学单元计画范例
‧ 资源 E 概念为本课程单元的评估检核表
‧ 资源 F 中学阶段数学通则
‧ 资源 G 早期美国殖民史:历史单元网络
│经常查询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译者序

思考、理解与迁移: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搭建通往素养的阶梯


  生命中的可能,常在逸出常轨后显现。十年前开始修习教育,四年前,我进入国中教授公民,打开呈现简介、专有名词、名词解释、文字或图片示例,以及一串练习题的课本,我傻住了,这要怎么教?直接讲解吗?工作多年,深知用语文解释抽象概念很难,听者接收到的讯息及意义诠释各自不同,常和讲者的期望出现落差。老师直接用文字讲述名词概念,学生都能了解吗?回想自己的求学阶段,许多学科内容其实也没弄懂,因而理解、学会的喜悦不常发生,往往死记硬背下来应付考试罢了,迁移与应用大多是工作后摸索获得的。

  于是我尝试依循脑部的思维路径,剪辑贴切课文的影片与文章,从影片、文章中看得到、听得见的事实开始提问,提供表单工具便于学生组织资料,逐步引导学生从脉络背景中,找出人、事、物的共通点以连结课本的概念。当学生发现概念不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从事实中找出共通点或共同属性的代表名称时,概念就不再那么玄妙难懂了,在找资料、讨论及动脑筋想像的过程中,上课也有趣多了!因此,当我看到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Thinking Classroom 这本书时,立即怦然心动,透过思考中获得理解、进而能够迁移的学习,正是我心中理想的教学模式!我兴奋的跟原作者琳恩‧艾瑞克森博士、洛薏丝‧兰宁博士与瑞秋‧法兰琪说:「我希望让每一位老师都看得懂『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作为素养导向课程设计与教学的参考书」,于是投入本书的翻译工作。

  之前我只会教到概念,从本书中我学到如何继续引导学生建构通则(generalization):用一句话写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最近在中、高年级设计了一个「节庆」单元,孩子们先看了影片剪辑,把看到的月饼、年糕、粽子、放鞭炮、围炉、划龙舟等内容记录在资料组织表中,我问:「如果用几个字代表月饼、年糕、粽子等吃的东西,你会怎么说?」我们很快的提取出「食物」这个概念,以及「节庆活动」、「缘起故事」、「团聚」、「习俗」、「传统」等与节庆有关的概念。在同侪与师生多次回馈与修改后,我们汇整出以下通则:

  人们在重要节庆时,通常会团聚在一起庆祝,共享节庆食物,并且进行节庆活动。
  节庆的起源包括度过灾难获得平安的各种传说和想像故事。
  为了祈福、团圆,以及延续传统,人们年复一年的庆祝节庆。

  透过通则撰写,我看到学生在思考、论辩及构思语言的历程中深化理解,学生更能够把知识、技能与通则应用到「创造一个节庆」的表现任务中。是的!孩子会思考,也乐于思考!我相信在国中、高中阶段,学生可以学会更丰富、更深奥的概念,建构更具洞见的通则。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与科技推动下,日益错综复杂、变化急遽又充满未知的世界,「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透过系统化的步骤,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事实与现象,归纳出有意义的概念与通则,同时也教导学科知识如何产生的历程、策略与技能,是兼顾知识与历程学习的双重目的教学方式。教学生在新的情境中,会观察细节、连结脑中既有的概念与通则,进而扩充或形成新的模式,换言之,学生能够迁移所学并且自主学习,在复杂未知的世界中自我导航。这本书的首要价值,即是从重视片段知识与离散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转移到运用知识与技能以思考、理解与迁移的「概念为本」课程与教学模式。

  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在这一波课程纲要变革中,海崃两岸同时採行充满理念与愿景的「核心素养」课纲。「核心素养」课纲界定出一套期待学生可以达到的成果目标,然而,素养的目标需要现场教师透过课程与教学,提供学生转化的历程才能达到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台湾新课纲导入的过程中,有许多教师跳出来参与官方或民间推动课程变革,这些老师大都早就自己设计课程,他们透过社群共备与聚会串联,感染同侪加入了解课纲以及设计课程的行列。然而,我观察到叙述式的「核心素养」总纲欠缺具体明确的相关构成概念,各领域的课程纲要也只提供重要的内容知识与技能,导致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大都以望文生义的方式连结总纲。这种模煳性固然有利于课程设计者自圆其说,但问题是学生上完课是否真的达到素养目标?如何确认学生的「核心素养」逐年成长?如何确认教师的课程设计涵盖所有的「核心素养」,没有过度重叠以及疏漏?这些都不是说了就算!我想「核心素养」中除了标示宏观概念,还需要明确的微观概念架构,帮助课程设计者跳脱从字面上连结「核心素养」,进而能真实的校准课程、教学与评量到高远的素养成果目标。同样的,领域纲要中若有一套领域的概念地图作为基础,那么学科学习的结构性与逻辑性将会更明确而强大。

  素养导向的课纲源自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从上个世纪末延续至今的教育方向,OECD 今年在「2030 年教育与技能的未来」(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专案中,订下「在反思、预见、行动的连续历程中,运用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以满足复杂的需求」的学习架构,其行动方案首先挑选重要素养与概念建立一套概念列表,再以概念列表为基础,重新进行课程规划,以吸引学生学习并获得深入理解,校准个人与全体福祉为目标。OECD 2030 课程重新设计与「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的主张在目标与路径上有高度一致性。当然,无论建构「核心素养」内涵的概念列表或领域纲要的微观概念架构都需要素养与学科专家投入,就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可以提供一套设计蓝图与共通语言,这是本书的第二个重要价值。

  当然,现场老师中不乏对于新课纲无感者,他们认为课纲是给教科书厂商编书的依据,等教科书编好,老师照着教科书与书商提供的资料上课即可。但是,别忘了还有校订必修以及选修课程需要老师自己规划!相较于其他以概念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书籍,「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提供了学科「知识性结构」与「历程性结构」图解,明确区辨「概念」与「通则」的定义,除了详细的课程单元与教学单元的设计步骤与模板范本之外,还有许多各学科领域及跨领域的真实课程范例,有助于欠缺课程发展的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恢复技能」,这是本书的第三个重要价值。

  从九年一贯课纲实施之后,课堂活动与跨领域课程常成了教学现场拥抱的游行花车,前者提供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有时为活动而活动,欠缺深入理解与评量,而「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细致而深入的课程转化,能力不只在接近生活情境的活动中应用,更要深入理解「如何」与「为何」运用这些策略与技能,否则课程容易迁就生活情境而浅薄化,反而偏离素养目标。而跨领域课程常与「特色课程」结合,有时口号远胜实质,以致嵌入的学科丧失学科本质沦为工具,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学科概念理解不够扎实,产出的结论自然空泛而难以落实。「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主张逐年由少而多、由浅入深的学习学科重要的概念与通则,以培养专家级的学科深度;而跨领域课程则发展网络支线延伸到相关学科领域,进而在个别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处理真实世界中兼具广度与复杂性的议题。就新课纲的持续发展而言,本书的第四个重要价值在于提醒校订必修以及选修等课程设计如何做到理解的评量,以及兼顾深度与广度的学习。

  本书的基本价值是作为中文读者与英文作者之间桥梁,译者虽然多次与原作者电邮讨论,并尽量加上译者註释,但仍然可能有疏漏或词意不达,祈请读者指正。翻译此书的初心在于帮助中文读者理解与实践「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因此我参加了三位原作者主持的培训课程,并取得「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独立讲师与培训师」认证,读者如果需要以读书会共学,或结合课程设计实作举办研习或工作坊,请迳行以电邮与我联络。

  最后要感谢中央辅导团的研究教师们,蓝伟莹老师与「思维与语言」读书会的老师们,「爱思客」教师社群的苏淑菁、李壹明等老师们,简菲莉前处长与宜兰国教辅导团王玲琬老师等参与试读并提出建议与讨论,还有陈佩英教授、丁亚雯前局长、高松景前校长与李丕宁校长的鼓励与支持;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的建议与陈文玲执行编辑细心校阅,以及我妻慧玲对我日夜俯首案前的包容与恆久的爱。
 
刘恆昌 谨识
电子邮件:julianhcliu@gmail.com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坦白说,起初翻开《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难以消化。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文字流畅易懂,即便对于初次接触概念本位教学的读者来说,也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创造思考」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和解析,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创造力狭隘的认知,让我明白创造力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培养的。书中对于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探索、并最终促进他们形成自身独特见解的课程,提出了非常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它不再是教学生「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教学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教师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实用且高效的教学策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老师们。

评分

**评价三:** 《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真的可以说是「重量级」的。它不只是一本讲求效率的应试教育读物,更是一本关乎教育本质的启蒙之作。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概念」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概念本位」的教学设计,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变得鲜活、有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里提到的「情境化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学习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应该紧密地联系着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通过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怕犯错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真正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将抽象的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教学技巧,更是在反思我过往的教学观念,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塑造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下一代。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它更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一次深刻探讨。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名家有学龄儿童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关注。《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给老师们看的,但我发现其中的许多理念,对于家长在家引导孩子学习,也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如何鼓励孩子提出疑问,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与其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如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尤其是一些培养孩子「跨领域」思维的建议,让我意识到,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型人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它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如何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书本本身,它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

评分

**评价一:** 最近拜读了《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醍醐灌顶」。我一直以来在课堂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能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并且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这本书给我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套可行的操作方法。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概念本位教学的精髓,强调了从宏观概念出发,层层递进,最终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案例,涵盖了不同学科,从语文的文意理解到科学的原理探究,都给出了详尽的示范。让我这个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设计思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规划教学目标,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教学的无限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接下来的课程中,相信我的学生们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评价五:** 《创造思考的教室: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实践性」并存。作者不仅在理论上对概念本位教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比如,书中对于如何设计探究式活动、如何利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真实理解、以及如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环境,都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关于「教师的角色」的论述,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如何真正地「创造思考」有了清晰的蓝图。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并且能够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社会的人。这本书,绝对是送给所有渴望在教育领域有所突破的老师们的一份宝贵礼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