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的「王者之声」 约莫二十年前,和伙伴们每年都要写上几十本电脑书,才能应付人们对于学习电脑,求知若渴的需求,几年下来合着的书累积将近两百册,杂志曾形容是「着作等身」,其实不只等身,书堆起来已经远超过自己的身高了。甚至2000年第一次到北京书店里逛逛的时候,赫然发现怎么自己写的书摆在架子上,封面、内容一模一样,可编着者却不是我的名字。
电脑书是工具书,编写者很难称得上是作家,因为只需要把软硬体的操作步骤写清楚就行了,缺少思想与文字的功夫。不过当年在编写电脑书的时候,规划内容编写格式、选取题材、叙事方式等积累了许多经验,虽然文字功力不是顶好,但能把电脑书写清楚,应该也算是有驾驭能力了。这些都使自己对写作有初步的感受。
后来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分别写过研讨会论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这些都是严谨的写作训练。在构思与撰写这些论文的时候,最常做的便是每天花固定时间,坐在研究室里、咖啡馆里,一图一图地画、一字一字地写,字斟句酌,务求完整而精准地传达所思、所想。虽然是用英文写,但使自己对于写作的想望又加深了一步。
2015 年接触到大陆知名的《罗辑思维》,每天60 秒语音和每週一支影片,天南地北地讲,「罗胖」持之以恆地做,除了佩服,终于触动了自己心里那个作家梦,心想:「我也可以吧?」就从那时起,「动笔吧」的声音一直在心里唿唤。
2017 年终于开设「王者之声」专栏,从1 月4 日第1 篇文章上线开始,每週三上午8 点钟都有一篇繁简体文章同步在Facebook 粉丝专页和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一整年仅有一次因为出差在外,手机无法上网以致延迟将近1 小时上线之外,其余都能准时发文,包括1 月份搭机到伦敦,赶在半夜1 点(台北时间上午8 点)一抵达民宿时将文章发布出去,没有延迟。虽然无法确知有多少人会准时进入专栏浏览这一篇篇文章,但基于对所有关注这个专栏读者的承诺,除非万不得已,再困难都得把它办好。
为了写好这个专栏,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要花上将近15 到20 小时才能完成,每週一篇的压力,逼得自己得把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到这上面来,每个假日都坐在电脑前面写,有时肠枯思竭,有时写了一半又全部删掉重来。年假期间写、飞机上写、度假海边写、顶着时差在国外饭店里写,为了赶上週三大限的週二晚上熬夜也写。
这个专栏到底在写些什么呢?自然是我在工作和过往学习经验总结出来的所见、所思、所得喽。
近十几年来的工作把我带到欧亚大陆上许多国家,接触到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旅途上难免偶有奇遇。像有一次在从约旦安曼前往死海的路上,人坐在车里,迎面而来的羊群有几百只,牧羊人赶着几只领头羊,领着庞大羊群优闲地朝车子走来,那种一般人难得的经验,实在让人兴奋异常。
不过接下来人虽然到了死海边上,却没时间下水去漂浮一番,也没能涂上死海泥美容一下就得朝机场赶,也算独特的经验吧。
也许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朋友很羡慕拥有这样的工作机会。也的确是,这的确是我的幸运,但其中的甘苦还真不为外人道。一年总有个几次,踏出家门要到24 小时后才能躺到饭店床上舒服地休息,作息也被打乱了。还记得有一次在阿曼教育部活动上我提到自己的工作需要经常旅行,坐在旁边的校长带着羡慕眼神跟我说,她也好想要这样的工作,我只能语重心长地回她,很多事情其实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到这许多国家,无论是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东欧的东正教国家,或是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最常做的事就是面对大众演讲、进入教室观课,以及与教育同行交流。透过观课,我发现不同文化间教育的相似与相异之处;透过交流,我理解不同文化对于教育的观点;透过演讲,我学会掌握听众情绪与精准的讯息传达要领。
在英国的中学课堂上,学生们虽然坐在阶梯教室里,但当进行小组活动时,他们自然的或站或坐围在一起,不需要特制的小组合作课桌椅,就能开始交流研讨与动手实作,完全不受环境不便的影响;又如在香港小学的英语课堂上,老师採全英语上课,学生不须任何中文翻译,全都跟得上脚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教学特性,老师们若能听到并了解,不仅能扩展教学视野,更可为学生的学习模式开创新的可能。
这些我想值得和广大的教育同行分享。
在这个资讯科技充满生活周遭的时代里,教育几乎是那最后一哩路,科技与教育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观课中经常发现许多老师对于运用资讯科技有不知从何下手的徬徨,当然也有一些极富创意的老师,透过科技使课堂展现不同的风貌。他们需要一座桥梁连接起来,我想我可以!
就这样,专栏的方向终于定调,写作终能展开。
我透过一篇篇文章,阐述教学必须「言之有理,行之有道」的思维。所谓「言之有理」是,当进行教学设计时是以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而不再理论是理论,实务是实务,基于理论的实务可以帮助教学设计更加周延,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说明要能立基于理论;「行之有道」指的是课堂上的教学策略是採用哪一种教学法,採用设计完善的教学法,教师就能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学生,每一个课堂上的细节处理都是言必有据,也就能减少随兴而至的不合宜教学策略。最后我在〈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这篇文章给出了资讯科技融入教学心法,也是给老师们的总结建议。
本书得以完成要特别感谢两岸三地老师们的协助,包括台北市双园国小林欣玫老师、台北市志清国小徐慧铃老师、台北市新生国小退休老师徐蕙君、香港学生辅助会小学李嘉涛副校长和黄恆之老师、福建上杭一中邱克荣老师、福州屏东中学郑天宇老师、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雷圣锋老师、福州宁化小学周肖禹老师等的杰出创意并提供相关素材,还有其他许多允许我观课并启发我思维的老师们。也要感谢海崃两岸读者对「王者之声」专栏的关注与支持,以及陈彦璘小姐平时和我的研讨并协助资料整理与校对,成书最后阶段柯华葳教授在文章选材上的指导和徐慧铃老师在编排阶段的尽心协助,更感谢幼狮文化公司刘淑华总编辑的支持及工作团队对本书出版的付出与辛劳,最重要的是,感谢在专栏集结成书时愿意带回一本收藏在书架上的您!
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帮助身处数位时代的老师们,每天反思自己的课堂,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2018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