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导读《中册》

剩余价值理论导读《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主义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经典著作
  • 导读
  • 理论研究
  • 学术
  • 经济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1861—1863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主要部分。马克思在这里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广泛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和观点,并且阐发了自己的理论,其中有些是新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连同手稿的其余部分的写作,为《资本论》做了重要准备,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册内容共十一章,主要研究的经济学家及其理论有:洛贝尔图斯、李嘉图、亚当·史密斯,主要内容环绕在地租理论、剩余价值论、利润理论、累积理论等方面。
 
剩余价值理论导读(中册) 本书简介: 本书是《剩余价值理论导读》系列的第二卷,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核心、最具颠覆性的概念——剩余价值。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家利润的真正来源,更系统地阐释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客观经济规律。本册内容紧密衔接前册对“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铺垫,将理论分析推向更为复杂和具体的层面,聚焦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在不同资本积累阶段的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本部分将详尽阐述资本家如何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榨取绝对剩余价值。 第一章:工作日长度的斗争 我们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围绕工作日长度的反复较量。这一斗争不仅是简单的工时争端,而是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资本积累需求之间尖锐矛盾的体现。 劳动力的商品化与价值的特殊性: 回顾劳动力的价值如何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强调劳动力作为一种“活的”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本身)能够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 详细界定工作日内,劳动者用于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的时间划分标准。 资本对“自然日”的侵占: 分析资本家如何试图突破社会规范和工人反抗所设定的工作日极限,追求无限制的延长时间,以及这种“蛮力”榨取方式的社会后果和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劳动强度的提升与技术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资本家如何优化劳动组织和引入技术改进,以在相同工作时间内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的萌芽阶段。 劳动强度的内涵与衡量: 明确劳动强度与劳动效率的区别。劳动强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它直接影响到剩余劳动的比重。 “边际”投入的增加: 分析资本家通过更精细的劳动组织(如泰勒制的前身)、更严格的监督和更高的劳动节奏要求,如何使工人在工作日结束时耗尽其全部生理和精神能量。 技术作为剥削工具: 探讨早期机械化和协作化如何首先被应用于提高劳动强度而非真正解放劳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往往是加速剥削,而非改善劳动条件。 第二部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技术变革与劳动力的重构 本册的核心理论篇章之一,系统分析资本主义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第三章:生产率的提高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导趋势,它标志着剥削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 区分社会层面决定商品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个资本家工厂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资本家通过提高自身工厂的生产率,使其产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利,但这只是其积累财富的次要途径。 技术革新对“必需品”价值的影响: 核心分析在于:资本家通过引入新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和流程,使得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如衣食住行所需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赛跑”: 当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时,工人用来补偿自身劳动力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缩短,从而在不变的总工作日内,剩余劳动时间被自动拉长。这种“技术性”的剥削更加隐蔽和有效。 第四章:协作、细化分工与机器大工业 本章将沿着马克思对大型工厂制度的分析,考察协作、分工和机器大工业在创造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关键作用。 简单协作的效能: 探讨数十名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劳动所产生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提高不依赖于个体技能的提升,而是劳动组织的优化。 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 分析亚当·斯密理论的局限性。在分工深化后,工人被固化在狭窄、重复的操作中,虽然个体劳动技能退化,但整体产出效率飞速提升,这是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强大引擎。 机器大工业的决定性作用: 机器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一个独立于工人的生产要素。机器生产率的巨大飞跃,使得生活资料的价值持续下降,为相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制生产打开了大门。分析机器对工人阶级身心、生活方式的深刻异化。 第三部分:资本的积累与周期的演进 本部分将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扩展到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扩张的宏观层面。 第五章:剩余价值转化为积累资本 剩余价值的最终目的不是消费,而是资本的积累,即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阐述资本家将大部分剩余价值投入到购买更多机器和原料(不变资本)而非雇佣更多工人(可变资本)的趋势,即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积累的内在矛盾: 分析积累过程如何同时导致“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与“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的悖论。生产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工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反而使得他们相对于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处于相对劣势。 再生产的一般规律: 简要引入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模式,揭示资本积累如何成为一个自我驱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并对社会资源分配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六章:资本的集中与集中化 本章探讨竞争如何推动资本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资本的集中(规模扩张)和集中化(合并兼并)。 竞争作为生产力的驱动力: 强调资本主义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苛刻的剥削手段来生存,从而普遍化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与垄断的萌芽: 分析大型资本如何通过吞并或击败小型竞争者,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减少生产成本,进一步控制市场和劳动力供给。 总结: 《剩余价值理论导读(中册)》通过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机制的细致解剖,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利润的秘密源泉。本书力求还原马克思在阐述这些理论时的逻辑推演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资本主义剥削的动态性、技术性和历史必然性。读者在阅读完本册后,将对资本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来维持和扩大其对劳动力的支配,形成深刻且无可辩驳的认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论》第四卷 )
中册

[第八章] 洛贝尔图斯先生.新的地租理论(插入部分) ----16
[(1) 农业中的超额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农业的发展比工业慢] ----19
[(2)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作为农业中的不变资本要素的农业原料价值] ----23
[(3) 农业中的价值和平均价格.绝对地租] ----24
[(a) 工业中利润率的平均化] ----24
[(b) 地租问题的提法] ----26
[(c) 土地私有权是绝对地租存在的必要条件.农业中剩余价值分解为利润和地租] ----28
[(4) 洛贝尔图斯关于农业中不存在原料价值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30
[(5) 洛贝尔图斯的地租理论的错误前提] ----33
[(6) 洛贝尔图斯不理解工业和农业中平均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平均价格规律] ----37
[(7) 洛贝尔图斯在决定利润率和地租率的因素问题上的错误] ----40
[(a) 洛贝尔图斯的第一个论题] ----41
[(b) 洛贝尔图斯的第二个论题] ----42
[(c) 洛贝尔图斯的第三个论题] ----44
[(8) 洛贝尔图斯所歪曲的规律的真实含义] ----45
[(9)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关系.地租的历史性.史密斯和李嘉图的研究方法问题] ----47
[(10) 地租率和利润率.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的关系] ----52

[第九章] 对所谓李嘉图地租规律的发现史的评论[对洛贝尔图斯的补充评论] (插入部分) ----53
[(1) 安德森发现级差地租规律.安德森理论的剽窃者马尔萨斯为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歪曲安德森的观点] ----53
[(2) 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李嘉图评价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马尔萨斯为统治阶级最反动的分子辩护.达尔文实际上推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56
[(3) 罗雪尔歪曲地租观点的历史.李嘉图在科学上公正的例子.投资于土地时的地租和利用其他自然要素时的地租.竞争的双重作用]----58
[(4) 洛贝尔图斯关于产品变贵时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关系问题的错误] ----60
[(5) 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他的价值理论中的错误的后果] ----61
[(6) 李嘉图关于谷物价格不断上涨的论点.1641—1859 年谷物的年平均价格表] ----63
[(7) 霍普金斯关于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之间的区别的猜测: 用土地私有权解释地租] ----64
[(8) 开垦费用.谷物价格上涨时期和谷物价格下降时期(1641—1859 年) ] ----65
[(9) 安德森反对马尔萨斯.安德森对地租的理解.安德森关于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它对级差地租的影响的论点] ----66
[(10) 洛贝尔图斯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批判不能成立.洛贝尔图斯不懂资本主义农业的特点] ----68

[第十章] 李嘉图和亚当·史密斯的费用价格理论(批驳部分) ----72
[A. 李嘉图的费用价格理论] ----74
[(1) 重农学派理论的破产和地租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74
[(2) 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是李嘉图理论的基本论点.作为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的李嘉图研究方法及其缺点.李嘉图着作的错误结构] ----76
[(3) 李嘉图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问题上的混乱.他不懂价值形式] ----79
[(4) 李嘉图对利润、利润率和平均价格等的解释] ----81
[(a) 李嘉图把不变资本同固定资本、可变资本同流动资本混淆起来.关于「相对价值」的变动及其因素问题的错误提法] ----81
 [(b) 李嘉图把费用价格同价值混淆起来, 由此产生了他的价值理论中的矛盾.他不懂利润率平均化和价值转化为费用价格的过程] ----87
 [(5) 平均价格或费用价格和市场价格] ----94
[(a) 引言: 个别价值和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94
[(b) 李嘉图把同一生产领域内的市场价值形成过程同不同生产领域的费用价格形成过程混淆起来] ----97
[(c) 李嘉图着作中关于「自然价格」的两种不同的规定.费用价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 ----100
[B. 史密斯的费用价格理论] ----103
[(1) 史密斯的费用价格理论的错误前提.李嘉图由于保留了史密斯把价值和费用价格等同起来的观点而表现出前后矛盾] ----103
[(2) 史密斯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自然率」的理论) ----106

[第十一章]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112
[(1) 安德森和李嘉图发展地租理论的历史条件] ----112
[(2)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同他对费用价格的解释的联系] ----114
[(3) 李嘉图的地租定义不能令人满意] ----116

[第十二章] 级差地租表及其说明----118
[(1) 地租量和地租率的变动] ----118
[(2)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各种组合.A、B、C、D、E 表]----119 [(3) 对表的分析] ----122
[(a) A 表(不同等级的个别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122
[(b)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同农业生产率递减观点的联系.绝对地租率的变动及其同利润率的变动的关系] ----123
[(c) 考察生活资料和原料的价值———以及机器的价值———的变动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124
[(d) 总地租的变动取决于市场价值的变动] ----125

[第十三章]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结尾) ----129
[(1) 李嘉图关于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前提.向新的土地推移取决于土地的位置和肥力] ----129
[(2) 李嘉图关于地租不可能影响谷物价格的论点.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原因] ----131
[(3) 史密斯和李嘉图关于农产品的「自然价格」的见解] ----134
[(4) 李嘉图对农业改良的看法.他不懂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变化的经济后果] ----136
[(5) 李嘉图对史密斯的地租观点和马尔萨斯某些论点的批判] ----139

[第十四章] 亚当·史密斯的地租理论----145
[ (1) 史密斯在地租问题提法上的矛盾] ----145
[(2) 史密斯关于对农产品的需求的特性的论点.史密斯地租理论中的重农主义因素] ----150
[(3) 史密斯关于各种土地产品的供求关系的论述.史密斯对地租理论的结论] ----152
[(4) 史密斯对于土地产品价格变动的分析] ----154
[(5) 史密斯关于地租变动的观点和他对各社会阶级利益的评价]----156

[第十五章] 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158
[A. 李嘉图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与他对利润和地租的见解的联系]----158
[(1) 李嘉图把剩余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混淆起来] ----158
[(2) 利润率变动的各种不同情况] ----162
[(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上的彼此相反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 ----164
[(4) 李嘉图在他的利润理论中把费用价格同价值混淆起来]----166
 [(5) 一般利润率和绝对地租率之间的关系.工资下降对费用价格的影响] ----168
[B. 李嘉图着作中的剩余价值问题] ----172
[(1) 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劳动与资本的交换问题按照李嘉图的提法无法解决] ----172
[(2) 劳动能力的价值.劳动的价值.李嘉图把劳动同劳动能力混淆起来.关于「劳动的自然价格」的见解] ----174
[(3) 剩余价值.李嘉图没有分析剩余价值的起源.李嘉图把工作日看作一个固定的量] ----176
[(4) 相对剩余价值.对相对工资的分析是李嘉图的科学功绩]----179

[第十六章] 李嘉图的利润理论----181
[(1) 李嘉图把利润和剩余价值区别开来的个别场合] ----181
[(2) 一般利润率( 「平均利润」, 或者说「普通利润」) 的形成] ----184
[(a) 事先既定的平均利润率是李嘉图利润理论的出发点] ----184
[(b) 李嘉图在殖民地贸易和一般对外贸易对利润率的影响问题上的错误] ----186
[(3) 利润率下降规律] ----187
[(a) 李嘉图关于利润率下降的见解的错误前提] ----187
[(b) 对李嘉图关于增长的地租逐渐吞并利润这个论点的分析]----188
[(c) 一部分利润和一部分资本转化为地租.地租量的变动取决于农业中使用的劳动量的变动] ----197
[(d) 在农产品价格同时提高的情况下利润率提高的历史例证.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可能性] ----201
[(e) 李嘉图对利润率下降的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同他的地租理论的联系] ----202

[第十七章] 李嘉图的累积理论.对这个理论的批判.从资本的基本形式得出危机----205
[(1) 史密斯和李嘉图忽视不变资本的错误.不变资本各部分的再生产] ----205 [(2)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产品的价值] ----207
[(3) 资本累积的必要条件.固定资本的折旧及其在累积过程中的作用] ----208
[(4) 累积过程中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直接转化为不变资本是农业和机器制造业中累积的特点] ----209
[(5) 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转化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11
[(6) 危机问题(引言).发生危机时资本的破坏] ----211
[(7) 在承认资本过剩的同时荒谬地否认商品的生产过剩] ----213
[(8) 李嘉图否认普遍的生产过剩.在商品和货币的内在矛盾中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214
[(9) 李嘉图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错误观点]----217
[(10) 危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的一切矛盾的表现] ----217
[(11) 危机的形式问题] ----219
[ (12)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消费品生产过剩转化为普遍生产过剩] ----220
[(13) 生产扩大和市场扩大的不一致.李嘉图关于消费增长和国内市场扩大有无限可能性的见解] ----222
[(14) 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关于普遍生产过剩不可能的理论的辩护论实质]----223
[(15) 李嘉图关于资本累积的各种方式和累积的经济效果的观点]----224

[第十八章] 李嘉图的其他方面.约翰·巴顿----227
[A. 总收入和纯收入] ----227
[B. 机器(李嘉图和巴顿论机器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问题)]----228
[ (1) 李嘉图的观点] ----228
[(a) 李嘉图关于机器排挤部分工人的最初猜测] ----228
[(b) 李嘉图论生产的改进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关于工资基金游离出来用于被解雇的工人的错误论点] ----229
[(c) 李嘉图改正他对机器问题的看法表现了他在科学上的诚实.李嘉图对问题的新提法中仍保留了以前的错误前提] ----230
[(d) 李嘉图对採用机器给工人阶级带来某些后果的正确判断.在李嘉图对问题的说明中存在的辩护论观点] ----233
[(2) 巴顿的见解] ----235
[(a) 巴顿关于资本累积过程中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的论点.巴顿和李嘉图不懂得这种现象同资本统治劳动有内在的联系] ----235
[(b) 巴顿对工资变动和工人人口增长的见解] ----236

附录----238
[(1) 关于农业中供求经常相符的论点的最初提法.洛贝尔图斯和18世纪经济学家中的实践家] ----238
[(2) 纳萨涅尔·福斯特论土地所有者和工业家之间的敌对关系]----239
[(3) 霍普金斯对地租和利润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239
[(4) 凯里、马尔萨斯和詹姆斯·迪肯·休谟论农业改良] ----239
[(5) 霍吉斯金和安德森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40
[(6) 利润率的下降] ----24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剩余价值理论导论(中册)》的时候,我有点望而却步。毕竟“剩余价值理论”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著者真的非常有心,他们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同时,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的讲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资本分成了“不变资本”(机器、厂房等)和“可变资本”(工人工资)。然后通过计算,说明了在机器设备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即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增加了,但只要可变资本相对于总资本下降,剩余价值率依然可以提高。这让我对“科技进步”和“自动化”对劳动者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不是越先进的工厂,反而对工人的需求越少,而对资本的利润要求却越高?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社会变迁。

评分

读到《剩余价值理论导论(中册)》这本厚重的书,心情真是百感交集。我本身是做基层劳工权益倡导的,平常接触到的都是最直接的劳动者声音,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把手术刀,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核心的秘密一点点剖开,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那几个章节,马克思用严谨的逻辑,层层递进地分析了资本家是如何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以及更巧妙地,通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像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但其成果并没有完全让渡给劳动者)来榨取工人劳动成果的。我常常在想,我们平时在工厂里遇到的那些加班加点,那些无休止的KPI,那些看似“公平”的计件工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这样深邃的经济学逻辑。书里那些对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分,让我对“剥削”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它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它在保证理论严谨性的同时,也照顾到了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用了一些比较易懂的例子和比喻,这点非常难得。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那些宏大的理论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遥远。这次读到《剩余价值理论导论(中册)》,才真正体会到理论的力量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书里面关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的讨论,真的让我脑洞大开。我一直以为资本家就是把钱存起来,或者拿去再投资,但这本书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它是一种不断自我增殖的螺旋,没有止境。 特别是关于“资本周转”的部分,详细讲解了从购买原材料、生产、销售到收回货币的整个过程。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棉纺织业,一步步地展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加速这个循环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提取。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各种营销手段、促销活动,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它们是不是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加速资本的周转,为了更快地把商品变成货币,然后再投入下一个循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现象背后更深层的驱动力,也让我对“消费主义”有了更审慎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花钱”,更是关于资本运作的链条。

评分

最近刚把《剩余价值理论导论(中册)》读完,感觉脑子里像是一场风暴过后的宁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的重塑。之前总觉得经济活动就是买卖交易,供求关系决定一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资本主义体系内部最根本的矛盾——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冲突。 书中关于“资本主义的矛盾”的论述,我读得尤为仔细。它指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扩张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周期性危机。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的萧条。作者分析了资本如何不断追求扩大再生产,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又受到限制,最终导致生产过剩。这让我对新闻里频繁出现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不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领域都特别感兴趣,而《剩余价值理论导论(中册)》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理论,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工具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资本的集中和积聚”这一章节所吸引。 作者通过详实的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合并、垄断的形成,以及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趋势。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身边经常听到的“巨头企业”、“寡头垄断”等词汇,以及那些令人咋舌的财富排行榜。书里解释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以及这种趋势对社会结构、劳动者地位可能带来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读完之后,我对“贫富差距”这个话题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也对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视角,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