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子道德经阐释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道家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阐释
  • 思想
  • 中国哲学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就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分别依序,逐句解释其句意,逐章申明其章旨。尤其老子于道德经中所揭示之主题,所谓「道」者,其宗趣,一则诠释自然宇宙化化生生之本源与过程;另则为世间生活开辟一精神境界,并启示自我超昇之义理途径。此外,老子于道德经中所表现之思想,每每运用辩证之思惟理路、诡谲之展示方式,而臻于圆融之境界。凡此诸义亦皆本书所着重以阐释者。
《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道德经>精讲与当代实践》 一本深度剖析老子思想,连接古今智慧的传世之作。 --- 引言:溯源与重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如恒星般闪耀,照亮后世的迷航。《道德经》,这部诞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东方智慧的璀璨瑰宝。然而,这部仅五千余言的文本,其深邃的内涵往往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晦涩,以及后世阐释的芜杂而变得难以捉摸。 本书《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道德经>精讲与当代实践》,并非对既有注疏的简单重复,亦非故作高深的玄学探讨。它是一次对老子思想本源的深度回归,一次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道”与“德”的勇敢尝试。我们力求穿透历史的迷雾,以严谨的考据、清晰的逻辑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将老子的哲学体系——那个关于宇宙本源、社会治理、个人修养的宏大叙事——重新带回我们身边。 第一部分:探寻“道”的本源——宇宙的终极原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之句,即定下了全书的基调:对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终极实在的追寻。 本书将“道”的阐释置于核心地位,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宗教或神秘主义符号,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宇宙生成论与自然规律论的统一体。 1. “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我们将详细剖析“无”如何生成“有”,探讨老子对实体与虚体、存在与潜能的精妙理解。这不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对事物生成演化过程的深刻洞察。 2. 自然无为的法则: “道法自然”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种遵循事物内在逻辑的最高智慧。本书将阐述“自然”的真正含义,它如何指导我们理解气候变迁、生态平衡乃至社会秩序的内在驱动力。 3. “反者道之动”的循环论: 老子的宇宙观是动态的、循环的。本书将结合现代科学中关于熵增与负熵流动的概念,重新审视老子对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深刻预见,展现其跨越两千多年的洞察力。 第二部分:重塑“德”的内涵——个体修养与内在秩序 如果说“道”是宇宙的宏观法则,那么“德”便是个体生命对这一法则的契合与实践。本书对“德”的解读,着重于其作为生命内在的定性、禀赋与践行的维度。 1. “玄德”与本真状态: 我们探讨老子推崇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强调去除人为矫饰、回归生命本初状态的重要性。这要求个体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剥离社会附加的身份标签,重拾内在的纯净与力量。 2. “虚静”的修炼之法: 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虚”与“静”?本书提供了具体的心性训练路径,包括呼吸的运用、感知的内敛以及对欲望的审视,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强大的精神内核。 3. 刚柔相济的生命哲学: 老子推崇“柔弱胜刚强”。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柔”的本质——它并非软弱,而是极具韧性、适应性与穿透力的生命姿态。我们将通过对水、婴儿等意象的分析,指导读者在人际冲突和困境中,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强大。 第三部分:经世致用之道——治理的智慧与时代的契合 《道德经》不仅是哲学经典,更是卓越的政治哲学与组织管理学著作。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老子的智慧引向社会实践,探讨如何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应用“无为而治”的原则。 1. “无为而治”的现代解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这一理念绝非消极不干预,而是主张“最小干预、最大授权”的治理模式。我们将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教育体制以及政府职能中,过度干预的弊端,并提出如何通过设定清晰的边界、培养自主性来实现高效治理的方案。 2. “不争”的竞争策略: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不争”显得格格不入。本书揭示了老子“不争”背后的战略智慧:通过避免无谓的消耗、聚焦核心价值、保持谦退的姿态,反而能获得持久的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竞争艺术。 3. “知足”与可持续发展: 物质的无限追求是现代社会诸多危机的根源。本书将老子对“知足”的论述与当代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又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 结语:回归生活,实践“道” 《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的最终目的,是让《道德经》不再是陈旧的典籍,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指南。我们相信,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空的心灵良方。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实践,读者将能够: 提升心性定力: 面对生活的波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优化决策模式: 洞察事物的底层逻辑,做出更顺应天道的选择。 实现和谐共生: 在个人、群体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平衡与共赢的支点。 这是一场对古老智慧的致敬,更是一次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回应。翻开此书,即是开启与老子同行的、返璞归真的智慧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维焕 


  福建省、惠安县人,一九二六~二○○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历任高中国文教师、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计四十年而退休。着作,专书计有《论语要义选释》、《国学导读》、《周易经传象义阐释》、《历代圣哲所讲论之心学述要》、《老子道德经阐释》等。论文则有〈儒家精神生活之境界〉、〈王船山宇宙观心性观之探源与阐释〉、〈中华民族之生命形态〉、〈周易古经之性质〉……等篇。
 

图书目录


原版序 释余附识─代自序 朱维焕3
改版序 吾常见笑于大方家 沈崇诗9
老子道德经 17

上经
道常无名 一 18
处无为事 二 24
无为而治 三 30
道沖不盈 四 34
天地守中 五 38
玄牝天地 六 42
天长地久 七 46
上善若水 八 50
功遂身退 九 54
抱一玄德 十 58
无之为用 十一 64
去彼取此 十二 68
寄爱天下 十三 72
致诘混一 十四 76
浊静徐清 十五 82
致虚守静 十六 88
事遂自然 十七 92
仁义孝慈 十八 96
见素抱朴 十九 100
有余若遗 二十 106
惟道是从 二十一112
抱一曲全 二十二118
同道同德 二十三124
有道不处 二十四130
道法自然 二十五134
燕处超然 二十六140
虽智大迷 二十七144
知雄守雌 二十八150
去甚去奢 二十九156
以道佐人 三十 162
恬淡为上 三十一166
知止不殆 三十二170
自知者明 三十三174
功成不有 三十四178
淡乎无味 三十五182
微明脱渊 三十六186
无朴无欲 三十七192
下经
处实无华 三十八196
天清地宁 三十九202
生于有无 四十 208
道隐无名 四十一212
负阴抱阳 四十二218
至柔至刚 四十三224
不辱不殆 四十四228
大巧若拙 四十五232
知足常足 四十六238
不为而成 四十七242
为道日损 四十八246
天下浑心 四十九250
出生入死 五十 254
尊道贵德 五十一258
见明守柔 五十二264
行于大道 五十三270
见观天下 五十四274
和常曰明 五十五278
和光同尘 五十六284
无欲自朴 五十七290
祸福相倚 五十八296
深根固柢 五十九302
若烹小鲜 六十 306
牝静胜牡 六十一310
道奥万物 六十二316
报怨以德 六十三320
慎终如始 六十四324
玄德深远 六十五330
江海善下 六十六334
慈俭忌先 六十七338
不争之德 六十八344
不敢为主 六十九348
被褐怀玉 七十 352
圣人不病 七十一356
知不自见 七十二360
天网恢恢 七十三364
民不畏死 七十四368
无以生为 七十五372
柔弱处上 七十六376
不欲见贤 七十七380
正言若反 七十八384
有德司契 七十九388
安居乐俗 八十 392
为而不争 八十一396
天道好还相反相成402
超然物外顺应自然403

图书序言

改版序

  大学及研究所求学期间,得缘与内子我沄相识相知,由此因缘得以亲炙 维焕教授教诲。然年轻不知珍惜,未能把握机会好好学习,转眼岳父竟已仙逝近二十年。

  当年泰山将毕生研究心得付梓排印,交学生书局发行。境迁时易,原版式、字体大小均不符现代人阅读习性,然思索岳父进德修业、寅夜伏案之心血,犹可供后之进修者参考。遂征求岳母、妻眷及学生书局同意,将《周易经传象义阐释》、《老子道德经阐释》两书搭配篇题之书法、篆刻,重行版排付梓面世。

  大学求学时,得缘追随栖安先生学习书法及篆刻,是时尚称勤学精进,哪知就业后俗事缠身,遂将此艺束之高阁,任其荒芜封尘!蓦然回首,匆匆已三十余年岁月…。

  近些年来,夜深人静之际,屡屡内心忖思:年过半百,随波逐流、随业沉浮而一事无成,更因愚痴无明造作诸多荒唐恶业。屡屡夜半梦中惊醒,汗涔涔而茫然不知所措…,此心此境岂是「惭愧」两字了得!然忏悔之余,亦庆幸一路走来,总有诸多善知识、贵人提携扶持。这些年虽是摇摆晃盪,不至扑倒不起,此情此景又岂是「感恩」两字可了得!

  经历岁月洗鍊及种种世间法考验,遂重拾研读岳父着作,原来这些年自己竟是怀珠行乞,圣哲之生命智慧唾手可得,却是心猿意马,外求奔波不歇!种种因缘促使吾人发心篆刻《易经》、《道德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借此自我沉淀静思,并期透过书法及篆刻与有缘人分享圣哲经典之智慧。漫长过程几度身心疲惫、肠枯思竭,几生退心之际,幸得诸多增上缘方不至退转,进而心生清净欢喜。已过知天命之岁,对于「天命」依然茫然懵懂无知;行将耳顺,却是耳背眼花手抖,还能于世事繁杂中偷空完成这些功课,因缘之不可思议,令人赞叹啊!

  衷心感恩所有相扶持之亲朋好友及一切因缘。感谢岳母李敏女士、内弟我帆、内子我沄、家父沈正德先生、家母邓玉江女士、手足崇圣、吉博及小女佳茵、小子昕牧的鼓励支持;感谢恩师栖安先生提供篆书;感谢潘燕玉老师协助校稿及指导编辑事宜;感谢学生书局及兰潭印刷厂鼎力协助,《周易经传象义阐释》及《老子道德经阐释》得以重新改版面世。

  掠借泰山所着的篇题,借篆刻之艺来诠释,旨在冰冷的铅字中赋予另一面貌。虽吾师评吾篆刻作品胆大于艺,然有篆书及经文阐释穿插其间,一来记录见证吾人与泰山维焕教授之翁婿情缘、与栖安先生之师生情谊,再者除掩篆刻之瑕,更祈使读者于观读印语之余,能见篆书、注文而晓经文真义;观印而见文,循文而得义,借此抛砖引玉尔!吾人不揣谫陋、野人献曝,稚嫩拙劣之作,尚祈方家笑而见教!

己亥夏    沈崇诗

图书试读

释余附识──代自序
 
老子、道德经者,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以为道德经乃老子所作,时代则在春秋末年。然而,近代考据大家并起,对史籍所记载,老子其人之生世、事蹟,以及道德经其书之原始作者、成书年代诸问题,重新检讨,抉发疑惑;因而多方假设,广博求证,不过一时尚无定论。(参见古史辨、罗根泽编、第四册、下篇;及第六册、下篇所收诸文章)迩来,大陆上又有古钞本之出土,亦无从缘之以釐清其正误。复以今之所传者,版本不一,异文尤多。凡此,莫不令人心生敬慎!无奈,本书之作也,乃以魏、王弼、老子注、新兴书局影印、华亭张氏本为依据,并参照校勘家之意见,校正其或有不妥者。
 
老子、道德经,论其学术源流,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自官制职掌所推衍而言者。论其精神形态,西汉初年有所谓「黄老」并称者,盖附会以称其託始于黄帝。论其思想渊源,当于周易古经之卦象系统有所契悟。夫周易古经,乃周民族之筮法用书,经日积月累,至西周初年,始编辑成书。(此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达史、第一章、二、之说)而周易古经乃以卦辞、爻辞解惑指迷;卦辞、爻辞则系于卦象系统之下,即以卦象系统为超越根据。
 
卦象系统,乃以「—」、「–– 」两符号为基础,表现心灵中之意象,而象征宇宙人间两种相对相反、相感相应、相生相克之象。凭此两符号,即足以穷尽宇宙人间诸现象,此其「变动不居」之一层次。而此变动不居之现象,乃永续无间断,此其「不变」之一层次。如斯,「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是为宇宙人间永无终止以发展之「规律」。至于卦象系统再由「 —」、「–– 」两符号交错重叠,成两画之「四象」、三画之「八卦」、六画之「六十四卦」,并依序排列,则所穷尽之宇宙人间诸现象之「规律」,更为普遍、周密。是以周易古经之卦象系统,实已蕴涵宇宙人间「变而不变」、「不变而变」之「规律」,此即宇宙人间之发展所共同遵行之途径,亦即所谓「道」也。

用户评价

评分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真的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它的解读往往充满了哲学性的门槛,让普通人难以企及。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将《道德经》的智慧,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反者道之动”的论述,过去我总是觉得有些令人费解,但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事物的发展周期、人生的起伏跌宕,来解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老子并非是悲观的,而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此外,书中关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解读也让我深以为然。作者指出,真正的领导者,并非是事必躬亲、劳心费力,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不仅适用于治国,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团队管理等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觉得,《道德经》的智慧,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生活的书。

评分

读罢《新老子道德经阐释》的初稿,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涤荡。我并非是哲学专业背景,也非道学大师,只是一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人,偶尔也会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纷繁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一片浓雾中给我指引了一盏明灯。它没有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用艰涩的术语堆砌,也没有用繁复的考据来论证。相反,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甚至有些口语化的方式,娓娓道来。读《道德经》原著,常常会因为文言文的隔阂和字词的歧义而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桥梁,它用现代的语言,却不失古籍的韵味,将老子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以一种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解读,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小心谨慎,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顺势而为”、“不扰不乱”的治理智慧,并将其与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协作进行了巧妙的类比,让我看到了《道德经》在实践层面的巨大价值。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背诵、去记忆,而是让你去思考、去感悟。它鼓励我们去观察生活,去体会自然,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我已经在很多章节中找到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的共鸣,也从中汲取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道德经》,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评分

当我拿到《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解读版本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显得千篇一律,或者过于枯燥乏味。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看到作者对《道德经》的理解,以及他想要传递的理念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它能够将《道德经》中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概念,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能够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关于“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解读,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说教,而是深入分析了“慈”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俭”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不敢为天下先”所蕴含的低调务实、厚积薄发的智慧。这些论述,都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也极具启发性。书中还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和现代社会现象,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强调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是让你去成为一个修道之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人。

评分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晰感。我过去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道德经》的解读,但往往因为其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玄奥而感到难以理解。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的解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去伪存真”,将老子思想中最核心、最实用的智慧,用一种非常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最让我受益的,是关于“无为”的阐释。作者并非将“无为”理解为消极避世,而是将其解释为一种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智慧。他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真正的“无为”,是能够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理念,对于我们理解领导力、管理艺术,甚至家庭教育,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此外,书中关于“知足”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作者并没有将“知足”理解为不思进取,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对当下拥有的深刻理解和感恩,从而摆脱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本书让我觉得,《道德经》的智慧,并不是古人的陈迹,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活生生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人性和事物本质的洞察。

评分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从装帧设计到内容编排,都透露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阐述印象深刻。过往我读到这句话,总觉得有些消极,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将“柔弱”提升到了“大智”、“大勇”的境界,让我看到了它在逆境中生存、在冲突中化解的强大力量。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比如水滴石穿、草木韧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柔弱”哲学的生动注脚。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硬碰硬,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僵局,而懂得适时地“柔”一下,反而能以退为进,获得更大的空间。此外,书中关于“知足常乐”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知足”理解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强调“知足”是一种内在的心态,是一种对“拥有”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道德经》并非一定要遁入山林,而是可以在喧嚣的都市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也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

评分

不得不说,《新老子道德经阐释》的出现,着实解决了许多像我一样,对《道德经》充满好奇却又无从下手的读者的痛点。我过去尝试过阅读几本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但总是因为文言文的晦涩和解读的过于学术化而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便也失去了继续探索的兴趣。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它打破了传统解读的藩篱,用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思维方式的方式,来阐释老子深邃的思想。比如,书中在解释“道可道,非常道”时,并没有停留在对“道”的形而上学的探讨,而是联系到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概念层出的现象,指出真正的“常道”并非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潮流,而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普适性规律。这种解读方式,既保留了古籍的原意,又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能够立刻产生代入感。书中对于“少私寡欲”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作者并没有要求我们完全禁欲,而是引导我们审视内心的欲望,理解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学会适可而止,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促膝长谈,听他分享人生的智慧。

评分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我一直对《道德经》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它过于深奥,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解读非常透彻,而且语言通俗易懂,让我能够轻松地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书中对于“道”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不同于很多版本将“道”神化,这本书更注重“道”的实践性,它强调“道”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的存在。书中通过对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细节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道”的无处不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上善若水”的解读,作者将水的柔韧、包容、不争的特性,与为人处世的智慧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柔弱”的力量,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平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智慧指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道德经》,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它那个充满东方韵味的封面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内容所散发出的独特智慧。我并非是研究《道德经》的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人生有困惑、对智慧有追求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恰恰满足了我这种读者的需求。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老子思想的精髓呈现出来。书中关于“道”的阐释,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道”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一种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生命力。他通过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例,来阐述“道”是如何运作的,让我感觉《道德经》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哲学,而是可以亲身感悟的自然之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争”的论述。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作者却引导我们去理解“不争”的智慧,他指出,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与他人争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从容,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道德经》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

《新老子道德经阐释》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道德经》这部著作心生敬畏,但又常常感到难以深入理解。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解读版本众多,有的过于晦涩难懂,有的则流于表面,很难真正触及老子思想的精髓。当我翻开《新老子道德经阐释》的扉页,看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心中便升起一股期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道”的阐释,不同于许多版本将“道”概念化、神秘化,这本书更加注重“道”的实践性,将其与日常生活、为人处世相结合,让我觉得《道德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典籍,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智慧。书中引用的例子也非常生动,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比如在讲到“无为”时,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和古代圣贤事迹的分析,阐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含义,让我茅塞顿开。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上善若水”的解读,不仅从水的特性出发,还联系到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管理之道,这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道德经》在新时代下的全新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典。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无尽智慧,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读物,并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为我带来新的感悟和启发。

评分

在我翻阅《新老子道德经阐释》之前,我对《道德经》的印象,还停留在“道可道,非常道”这类艰涩的句子上,总觉得那是属于哲学家们的领域,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而且非常贴近我们当下生活的方式,来阐释老子深邃的思想。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我觉得是它的“连接性”。它能够巧妙地将《道德经》中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人际关系、工作挑战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在解读“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通过分析许多现代人过度追求、用力过猛而导致失败的案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顺其自然”、“适可而止”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足”的阐释,作者并没有提倡人们放弃追求,而是引导我们去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这本书让我觉得,《道德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实用智慧。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悟生活中的“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