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绪论:唐朝对西南的经营—以蜀地为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蜀地群山环绕,山川形势险要,北有摩天岭、米仓山、大巴山等秦巴山脉,西北接岷山,斜向东南伸展,形成蜀地和汉中盆地的天然界线高1,000∼3,000公尺。东部巫山,由长江横断产生三崃险峻地势。南部有大娄山,西接云贵高原北侧边缘,高1,000∼1,500公尺,山虽不高但坡度陡峭,为川南障壁。西部有大雪山和松潘高原,为青康藏高原东侧,高2,000∼4,500公尺,地势最高。蜀地四周为高山,中部为四川盆地地势较低,此外,中部有河川由西向东依次为岷水(岷江)、涪水(涪江)、西汉水(嘉陵江)、渠水(巴江),呈向心汇聚水系入长江,三崃为唯一的水道出口。
蜀道的重要性在于唐朝皇帝遇到长安政权危机时,屡次入蜀避难,方得以度过危机,《谷山笔麈》卷12〈形势〉:
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长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土处其阃阈,辟如室之有奥,风雨晦明有所依而蔽焉。盖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矣。
唐朝皇帝选择蜀地作为庇护所,在于仰赖蜀地的特殊地理形势与丰富物产资源,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而不亡。
唐玄宗与僖宗第一次从长安南幸巴蜀,驻跸地点在剑州成都府,属剑南道管辖。而唐德宗与僖宗第二次入蜀均南幸梁州(汉中兴元府),也是继唐玄宗后因京师叛乱,利用蜀道南逃途经汉中避难,再成功返回长安继续执政。唐朝皇帝由京师长安南幸入蜀到成都府避难,沿途需经过京畿道、山南西道,至剑南道。因此,本文所指「蜀地」包含山南西道的汉中郡(后改为兴元府)和剑南道的巴蜀。
由于唐玄宗与僖宗第一次入蜀均驻跸在成都,德宗与僖宗第二次南幸则停留在汉中郡(兴元府),成都府隶属剑南道,汉中郡(兴元府)隶属山南西道,因此,考察山南西道与剑南道的发展状况,最能反映唐朝皇帝入蜀或南幸时的供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