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念,佛心自在:拜伦.凯蒂与《金刚经》的对话

转念,佛心自在:拜伦.凯蒂与《金刚经》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yron Katie, Stephen Mitchell
图书标签:
  • 佛学
  • 金刚经
  • 拜伦·凯蒂
  • The Work
  • 认知心理学
  • 自我探索
  • 顿悟
  • 心灵成长
  • 禅修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中的一切难题、一切苦难,都来自于你的心。
当我们不再向外追寻索求,而是向内探究,
真相会解放我们,让我们从一切执着中解脱。

  享誉国际的心灵大师拜伦.凯蒂,自一九八六年觉醒于真相以来,帮助上百万人与他们的人生难题和解。许多人称凯蒂是一位真正的开悟者,拥有一颗「佛心」,无论发生什么都能看见生命的喜悦。但是凯蒂教导我们,她所做的,只是对每一个想法做「觉醒功课」(The Work)。

  「透过『觉醒功课』,我们便能在平静中看见心的本质;一旦了解心的本质,痛苦便无法存在。」凯蒂说,「悲伤、愤怒、怨恨,都是相信我们那些恼人念头产生的后果。质疑这些想法,它们就会失去控制我们的力量。」。

  「觉醒功课」是凯蒂带给我们最深刻的礼物,它以单纯的四句提问及反转所组成,只要一张纸、一枝笔和一颗开放的心,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让自己的心探查到真相;而心的开悟,正是佛陀在《金刚经》中一再诉说的东西。

  继《道德经》之后,凯蒂与知名翻译家史蒂芬.米切尔拾起智慧的宝典《金刚经》,并借由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深入谈论生命最终极的课题──生与死、得与失、自我与他人、身分认同,以及心的真相。

  我们可以从对谈间发现,凯蒂的世界不受世俗的定义所束缚,她的生活里没有定义,每一刻都充满宁静与喜乐,自在地活出她那无所住之心,并持续将这份清明传递给所有人。
  
  如何拥有一颗佛之心?如何才能不执着、不迷惘?


  「任何从心中生起的念头,心都应该与它保持独立。如果心依赖任何事物,它便无可靠的安居之处了。」

  「当你静坐冥思,看见真正存在的事物,排除每一件记忆中或期望的事物时,佛心将昭然若揭,你也将清醒过来,一如尚未出生的时候。」
 
  让觉醒功课成为每天早餐的主菜,它会为你带来完美的一天

  「觉醒功课能提供你一个深入智慧的入口,一个挖掘答案的方式,让你能觉醒而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直到你领悟一切痛苦的原因与终结痛苦的方法。。」

  「觉醒功课能让你接触到本已存在于你内在的智慧,提供你一个机会去亲自了悟真相。真相不来也不去,它总是在此,永远能为开放的心所得。」

好评推荐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陈乐融/作家、作词家、主持人
  赖佩霞/作家、心灵讲师
  魏台凤/爱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罗卓仁谦
  Natalie Wen张嘉兰/拜伦凯蒂觉醒功课国际认证协导师
  Sophia Wu吴家芸/拜伦凯蒂觉醒功课国际认证协导师

  ◇◇◆◇◇◆◇◇◆◇◇◆◇◇◆◇◇◆◇◇

  拜伦.凯蒂的着作为我们这星球带来极大的祝福。──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作者

  拜伦.凯蒂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位灵性老师都还要彻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动、松绑了我的心。凯蒂在她这本最新着作里,给予我们一个珍贵的礼物,让我们能窥探在世间真正安适自在、放松自处之人的心,也就是她自己的心。我诚挚推荐这本书给任何一位像我一样的人,换句话说,给任何一位觉得自己的心好似自家附近那块危险地区的人。本书能帮助你学习如何感觉更安全、更舒服地在夜晚独自漫步在那个地区,无论心中生起什么样的想法都没有关系。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受用的。──伊莉莎白.吉儿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作者

  古老灵性师父的话语,透过现代灵性师父的话语获得阐明,告诉我们没有痛苦的世界是可能的,这些话语能带领每一位读者的心回家,回归至非凡、独一无二且无限珍贵的真实自我。──玛莎.贝克(Martha Beck),《找到自己的北极星》(Finding Your Own North Star)作者

  这是一部行文优美的精彩作品,直指我们内在的智慧,亦即那常存于我们开放心灵与寂静心念之中的究竟宝藏,它精确地告诉我们如何获取这份智慧。本书字里行间字字珠玑的智慧洞见闪耀着光芒,却如一座灯塔般常存不变。──保罗.霍肯(Paul Hawken),《看不见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愿意跳脱一己模式,这本书就能成为一道深入你本来面目与无限潜能的大门。深入,再深入,然后常驻。安适自在的感觉是有感染力的。──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疗癒力》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拜伦‧凯蒂(Byron Katie)


  心灵工具「觉醒功课」创始人。四十三岁时「觉醒于真相」,并自一九九二年开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种场合向广大群众传授「觉醒功课」,包括免费的公开活动、监狱、医院、教会、企业、受虐妇女辅导机构、大学、中小学、週末密集课程、「觉醒功课九日学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转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转》(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转念,佛心自在》四本畅销书作者。最新着作《没人喜欢我,这是真的吗?》(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将由一中心出版。官网请见: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

  诗人、翻译家、学者与文选编者,也是拜伦‧凯蒂的夫婿及凯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编译作品包括畅销书《道德经》、《吉尔伽美什史诗》、《伊里亚德》、《奥德赛》、《里尔克诗选》与《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译者简介

蔡孟璇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加州州立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出版社编辑多年,并曾获两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评审奖。译有《能量医疗》、《心灵能量》、《奥修心的十四堂课》、《空性之舞》、《释放更自在的自己》、《真正的静心》、《告别娑婆3》、《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经典对话录》、《觉醒父母》,以及一中心出版的《天使带我回家》等二十余部作品。
 

图书目录

探索生命书系总序
各方推荐
序言
关于探究
关于《金刚经》
关于本书的《金刚经》版本

1 宇宙开的玩笑
2 对一粒沙鞠躬
3 光明时刻
4 施即是受
觉醒功课实作:大卫不向我打招唿
5 日常诸佛
6 心是一切,心是善的
7 平凡中自在
8 究竟的慷慨大度
9 爱的自动回归
10 活在探究中
11 批评的礼物
12 教一只猫学狗叫
觉醒功课实作:母亲攻击我
13 超越名称的世界
14 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们
15 回家    
16 每件事都是为你发生,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
17 不分裂的生命
18 自由就是不相信你的想法
觉醒功课实作:苏菲亚不听话
19 不可思议的财富
20 完美的身体
21 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22 捡垃圾
23 感谢没有原因
24 一切痛苦的根源
觉醒功课实作:丹尼尔没有信守承诺
25 平等智慧
26 屋子里的佛
27 想法之间的空隙
28 「去刷牙!」
29 成为透明的
30 完全和善的世界
觉醒功课实作:葛兰又喝酒了
31 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
32 爱上这个梦

附录:如何进行觉醒功课

 

图书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慷慨大度(generosity)的书。我们要怎样才能不只是偶尔慷慨大度,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拥有慷慨大度的心境?这听起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但若不是呢?本书会告诉你具体做法。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一颗开放的心,一颗愿意去质疑心中生起任何恼人想法的心。当我们了解一切烦恼思绪背后那个真正的自己,就会发现一种持续且不费力的慷慨大度,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拜伦.凯蒂.米切尔(大家都叫她凯蒂)的话语发自深刻的了悟。她称为「觉醒功课」(The Work)的自我探究方法,是一种增进版的正念。我们在做觉醒功课时,不只要对自己的恼人想法保持警觉(恼人想法即是造成世上所有愤怒、悲伤与挫折的东西),还要质疑它们,透过质疑的过程让那些想法失去控制我们的力量。

  凯蒂说,「伟大的灵性文献描述了『是什么』──自由的含义是什么,而觉醒功课谈的是『怎么做』。它精确告诉你如何辨识、质疑任何阻碍你获得那种自由的想法。它给予你进入觉醒之心的一道直接入口。」这本书能让你透过一位觉醒于真相者的眼睛来看世界,让你看见光明的时刻,看见没有分裂、心灵洋溢着爱的恩宠状态。

  ◇◇◆◇◇◆◇◇◆◇◇◆◇◇◆◇◇◆◇◇

  对于尚未听说过拜伦.凯蒂的读者,以下是她的背景说明。凯蒂原本过着一个平凡的美式生活,拥有两段婚姻、三个孩子和一份成功的事业,却像坠落漩涡似的陷入一段长达十年的忧郁期,一个惧怕陌生环境、自我憎恨,而且有自杀倾向的绝望境地。她酗酒,她先生还买了几大桶的冰淇淋和可待因药丸给她当糖果吃,结果她的体重飙升至九十公斤。睡觉时,她会在床下放一只点三五七麦格农左轮手枪,每天她都祈祷自己隔天早上不要醒来;她之所以还没杀死自己,纯粹是仍顾虑到孩子。在这场磨难的最后两年,她几乎足不出户,有时会在自己房间里一待就是好几天,甚至无法起身淋浴、刷牙。(「有什么用呢?」她想,「反正到头来一切都成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的二月,就在她四十三岁那年,她安排自己住进一间专门照顾饮食失调女性的康复之家,也是她的保险公司唯一愿意给付的机构。那里的病患对她心生畏惧,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将她安置在一间位于阁楼的房间,晚上还在楼梯设置陷阱,因为他们认为她可能会跑下来对他们做出什么可怕的事。

  一天早上,大概在康复之家住了一个星期后,凯蒂有了一次翻转人生的体验。当她躺在地板上时(她觉得自己不够资格睡在床上),一只蟑螂爬过她的脚踝,一直爬到了她的脚背上。她睁开眼睛,剎那间所有的忧郁、恐惧,还有折磨她的种种念头,竟全部消散一空。「我躺在地板上时,」她说,「我了解到,当我睡着的时候,在蟑螂或脚之前,在任何念头之前,在任何世界之前,过去存在的,现在存在的是─空无。就在那一瞬间,觉醒功课的那四句提问诞生了。」她沉浸在醉人的喜悦中,那份喜悦持续了数小时,接着又持续了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

  回到家之后,总是害怕她突然情绪爆发的孩子们几乎认不得她了。她的眼神彻底改变。「那蓝色变得如此清澈、美丽,」她的女儿罗珊说,「如果你直视她的眼睛,会看见她像婴儿一样纯真。她整天都快乐无比,每天都如此,而且似乎洋溢着爱。」她多半时间都安静无语,会在窗边的椅子或外面的沙漠里坐上数小时。她的小儿子罗斯说:「改变发生前,我根本无法直视她的眼睛;改变发生后,则是变成无法不直视她的眼睛。」

  凯蒂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才学会如何谈论她的存在状态。她没有任何外在的相关情境来对照这份觉知,她从未读过灵性书籍,也从未听过灵性修炼的事。她只有切身经验能做为指引,而她唯一需要的就是活在她内在的探究。

  凯蒂重生的彻底程度,比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一书中记载的那种转变经验更为彻底;事实上,彻底到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当一个人类: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中活动、如何将现实区隔为名词与动词,才能与他人顺利沟通、如何假装过去与未来是真实的等等。而其影响与常见的转变经验结果完全相反,亦即它并未引导她去接受一个宗教信念。她的清明并没有,也无法允许任何一个信念的存在。它将宗教概念与所有其他思想念头全部烧得精光了。觉醒之后,她持续感受到,或说她就是一份不间断的爱的存在,那也是她觉醒后的身分。「我觉得我的喜悦若被述说出来,」她说,「那力道彷彿可以把康复之家的屋顶掀开,把整个地球的屋顶掀开。我现在还是有这种感觉。」

  头一年的时候,她虽然沉浸在莫大的喜悦里,各种信念与概念依然会继续从她心中冒出来,但她会透过探究一一处理。她位于加州巴斯托市住家附近几个街区的地方,有一片绵延的沙漠,她经常独自进入沙漠探究这些想法。

  「每当一个信念出现在我脑海(最大的一个就是:我母亲不爱我),它会像一颗原子弹在我体内爆炸。我注意到自己在发抖、紧缩,宁静在表面上遭到毁灭。那个想法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泪水和身体的逐渐僵硬。在旁观者眼里,我似乎全身从头到脚都受到沮丧和悲伤的侵袭,但事实上,当我在康复之家的地板上醒来时,我一直持续体验到同样的清楚、宁静和喜悦从心中生起,没有留下任何的『我』,也没有世界,欢笑就这么从我口中倾泻而出。头脑里生起的信念总是会在真理的光芒下褪去、消散。撼动身体的,只是信念的残余能量,借由一个不舒服的感受表现出来。透过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我自动知道这个信念不真实。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这份觉知在我的体验里变成极其愉快的幽默,一种绝妙的狂喜。」

  探究过程持续了数年之久,一直到所有的信念与概念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方法在她的经验实验室里接受检验,她对清醒的标准非常严苛,严苛程度更甚于任何头脑所能构想的最严谨科学家。所有可能让她失去平衡的念头或心理事件、所有导致她做出有损一己宁静和喜悦的事,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探究,直到那些想法获得了解为止。「我是一个只要如是状态的人,」凯蒂说,「以朋友的身分面对每一个生起的概念,最后成为我的自由。觉醒功课的起点与终点,都在我内在。觉醒功课为我们揭示,你可以热爱这一切,这一切如其所是的样貌,而且它会确切告诉你怎么做。」这段过程结束之际,也就是在她醒悟之后的第二年,留下的只有清明。

  凯蒂从康复之家回来后不久,有位「发光的女士」(lit lady)的消息在巴斯托市传开来,有些人发现自己受到她这个人和她的自由特质强烈吸引。前来拜访她的人与日俱增,于是她渐渐相信,如果他们需要什么,一定不是需要她本人的在场,而是需要一种方法,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她领悟到的真相。觉醒功课正是她内在甦醒的无言质疑之具体呈现,她已经实际活出它并测试过它了。现在,为了让其他人便于应用,她将它公式化,以慢动作播放的方式呈现这个过程。过去三十一年来,这个方法已经帮助了世界各地数百万人从焦虑、挫折、愤怒和哀伤中解脱。

  ◇◇◆◇◇◆◇◇◆◇◇◆◇◇◆◇◇◆◇◇

  本书是围绕着《金刚经》而作,《金刚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灵性文献之一。这部经典是对无我的进一步冥思。无我在一般的用法里就是慷慨大度的同义词,意思是「出于利他而非利己的动机而行动」。虽然它字面上的意思是「无自我」,既表示「没有一个自我」,也表示「领悟到没有自我这种东西的存在」。你可能会认为第二种意思是个灵性概念,因为试图除去你的自我似乎如同逃离自己的影子般不可能。但是,在你练习探究或静心冥思一段时间后,你会明白,其实「自我」才是一个概念,而非「没一个自我」。无论你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符合那个名词的东西。对一颗清明的心而言,既无自我也无他者,诚如这部经典所言,一旦你了解这个真相,「自私」心态会迅速消退。你的自我感在觉知之光的照耀下消融得越多,你会越自然而然地变得慷慨大度。这部经典运用种种变化的说法,试图让我们觉悟到这个最核心的真理。

  ◇◇◆◇◇◆◇◇◆◇◇◆◇◇◆◇◇◆◇◇

  我身为本书共同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凯蒂视为正确的事和广大听众可以明暸的程度中间,找出一个平衡点。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相对失败的,不过「失败」对凯蒂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她在距离我的扶手椅只有一公尺远的沙发上发电子邮件给我说:「《金刚经》所唿吁的是一种超越任何可言说之事的觉知。这部经典知道,要呈现这个真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否定任何可言说之事。这个做法很正确,也是慷慨宽宏的。我会说出或写下我的评论,你再赋予文章结构并整理,然后尽可能让它们接近我的生活体验。虽然如此,这些话语仍是谎言。你的工作很艰难,我最亲爱的。我是你必须搞定的难搞对象。」

  我很享受搞定艰难任务的过程。我在文字上力有未逮之处,凯蒂的话语似乎能跳出来独当一面;而我若成功表达,那些文句听起来就像凯蒂私下会说的:清楚、慈爱、有趣、慷慨、听起来很时髦、带着一些警世意味。

  我在本书收录了一些凯蒂觉醒于真相后的第一年到现在的故事。这么做有个缺点,就是必须指称凯蒂所谓的「那个女人」,亦即拜伦.凯蒂这个人,她通常会觉得没理由这么做。我必须对她展现出自己为之着迷的诚意,用甜言蜜语引诱她透露这些故事。将这些故事收录在书中有个好处,就是能让《金刚经》的真理更加鲜活生动、更贴近个人。这些故事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安,甚至感到害怕,他们可能会认为凯蒂的经验是一种精神崩溃,可以不予理会。书中有些故事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本质上它们说的都是一个女人透过狂喜的反覆试验,让心安顿下来,进入深刻且平衡之清醒状态的过程。

  从一个人的内在来描述深刻自我了悟经验的文字一向十分罕见,我们只能从古代大师的金句描绘出粗略概念:「当他看见桃树开花,」据说是如此,或是「当门一甩,将他的腿撞断那一瞬间,」「他突然醒悟了。」而关于这位震惊的求道者,他的世界如何粉碎并彻底改变,则没有任何说明,而且这些经验的后续状况如何,也几乎没有任何资料。此外,没有任何事先准备就突然醒悟的情况相当罕见,据我所知,二十世纪只有一个案例,其深度能与凯蒂的例子相提并论,那就是印度圣者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经历。拉玛那描述了自己觉醒之后的一些细节,但由于他形同僧人,而且生活在一个肯定且敬重这种经验的文化内,因此他没有融合的问题。有人会供应他食物和衣服,其他时间则不去打扰他,这让他能停留在三摩地(samadhi,或称禅定、三昧)的状态。他仍住在自己原住的山区,无需回归家庭生活或开车,或去超市购物。(凯蒂说:「『我』也不需要。」)

  透过密集静心或禅修而发生的觉醒经验通常较为零碎──它是闪现的洞见,能为你带来莫大鼓舞并清理你的生活到一定程度,之后,当洞见沉淀并转化你时,你必须再下苦功一段时间。「不是我不喜悦,」成为禅师前的洞山,在内在之眼开窍后对他的师父这么说,「而是我好像在一堆粪便里捞到一粒珍珠。」觉醒之后,可能还会有另一个或一连串的洞见闪现,以及更大程度的清明,需要你下更多苦功来清除残余的业。这些着实都是非凡的体验,每一个洞见都是价值不菲的珍珠,你会愿意为它抛售一切所有,但这些经验并非那么不寻常。如果,发生的是完整的彻悟,会是什么样子?透过凯蒂的故事,我们看到了。

  凯蒂评论此经典的所带来的利益之一,就是解除了「开悟」这个词汇的迷思。为何《金刚经》说没有所谓的「开悟」这件事?为何黄檗禅师说「开悟就是领悟开悟不存在」?透过凯蒂清晰的话语,我们得以发现个中原因。她说:

  「最简单来说,开悟的意思是以更轻松愉快的方式去体验表象世界。举例来说,如果你相信世界不仁慈,那么透过探究便可以发现它其实是仁慈的,于是你变得对自己更仁慈、更自由,也不会那么沮丧跟恐惧了。我在使用『开悟』这个名词时,不是指一种更崇高的心境,而是一种理解恼人想法的务实可行体验。例如,我过去曾相信『我母亲不爱我』这个想法,质疑它之后,我了解到这是不实的。我追溯相信这个想法的后果(该信念对我的情绪和行为所造成的影响),看见自己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会是什么样的人,接着反转到它的相反面,发现了每一种反转都成为活生生的真实例证。我对那个想法开悟(有所领悟)了,它从此不再困扰我……了解这一点太重要了。人们以为开悟一定是个神祕的、超验的经验,但它不是。它和你自己最苦恼的想法一样贴近你。若你相信一个和现实争辩的想法,你会感到困惑。若能质疑它并看见那不是真的,你就对那个想法有所领悟,并从该想法中解脱了。那一刻,你和佛陀一样自由。接着,下一个恼人的想法来临,你要不就是相信它,要不就是质疑它。你再次获得了下一个开悟的机会。生命就是那么简单。」

  这些故事说的是一个未经准备便体验到了悟真相的人。她不曾渴望过,也不曾练习达成过它,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她无法对这种经验定义、归类,身边也没有人能做到。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她的人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偏执、有广场恐惧症和自杀倾向的女人,顷刻间变得喜悦而安详,还得到一个持续根植于该状态的方法,让她永远不会再回到幻相世界。「我发现,当我相信自己的想法,就会受苦,」凯蒂说,「但是若我不相信它们,就不会受苦,这对每个人来说也是千真万确的。自由就是那么简单。我发现受苦只是一种选择。我发现了自己内在那份永不消失的喜悦,连一秒钟都不会消失。那份喜悦也永远存在每个人内在。」

  她对自己的前半生没有任何记忆,却以令人惊叹的姿态踏入她的家庭故事。她的先生和子女突然出现在康复之家的走廊,凭空冒出。「这位高大的陌生人是我先生吗?这三个年轻人,我不曾谋面的人,是我的孩子?好吧。」前尘往事一笔勾销,一切重新来过。当时,没有任何老师或灵性传统能针对她的经验提供任何帮助或参考资讯。她必须独自釐清这一切。她不知道社会规范为何,因此她在街上看见一个陌生人,会走上前去凝视他的眼睛、沉浸在爱里,或走进别人的屋子,只因她知道万事万物都属于她,而她根本不知道人们会把她当疯子看。在初次的经验之后,她从未筑起任何防御的围墙,但是度过了一段渐进调整的过程,她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热情,她学会如何说「我」和「你」、「桌子」和「椅子」,尽管她知道这些字眼其实是谎言。

  这些故事也说明了《金刚经》是多么深刻地洞澈真相。当经典作者说「无我亦无他」时,不是在胡扯敷衍。他的意思不是说一切事物都相互连结而已,而是真的没有一个做为实体的自我─那个「自我」只不过是个心理构想,如同一切存在于我们外在(或以此例子来说,是我们内在)的表象现实。凯蒂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从一己存在的核心了悟这个真相时,她的所见和感受是什么样子。无论这份觉知从外在来看的形相有多么疯狂,从内在来看,它的一举一动却呈现出完美的和谐。这艘船继续划呀划,缓缓地顺着溪流而下,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没有作梦者,只有梦(甚至连那个也没有)。

文/史蒂芬‧米切尔

图书试读

10活在探究中

佛说:「告诉我,须菩提,亘古之前我随着燃灯佛修学的时候,我是否达成了任何真理?」

须菩提说:「世尊,您随着燃灯佛修学时,并未达成任何东西。」

「我再问你,佛是否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没有,世尊,他没有。原因如下:一个美好世界并不是美好的,它只是被称为『美好的』。」

「确实,须菩提。以下是核心要义:所有的菩萨都应该培养一个纯净、清明的心,不依赖视觉、声音、触觉、味道、气味,或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菩萨应当培养一个不住于任何地方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最深奥的一个章节。它道出了最核心的要义,而且是以无懈可击的清楚语言表达出来。史蒂芬曾告诉我惠能大师的故事,他就是听见这个章节的最后一句话,顿时整个心豁然开朗,立刻悟出个中真谛。我并不讶异,如果你在寻找一句最清楚明白、简单明了的建言来描述如何保持宁静,这句话很贴切:「培养一个不住于任何地方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谈到在一个过去世师从一位古佛修学的事。在那遥远过去的当下,佛陀说,他获得开悟时,他其实并未获得任何东西。他在描述自己这一世的时候,也可能会指出同样的事:「当我坐在菩提树下,获得开悟,我并未获得任何东西。」我不知道这部经典的作者是否真的相信过去世。我认为他甚至不相信过去的「时刻」。他可能是使用过去世的语言在说明无论是三十一年前、十亿年前,或是一个片刻前,都同样地不真实,因为过去只是现在的一个念头(现在也是)。

佛陀在此想要表达的重点是:即使是一个全心全意修行、致力于开悟的人,一个专心一致、在千百万个过去世都将自己奉献于觉知的人,也不曾获得任何东西。没有什么要获得的东西不是你已经拥有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全宇宙获得最高开悟的人拥有,而你自己「现在」没有的。这太震撼了,不是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