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

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观学
  • 佛护论
  • 根本说一切有部
  • 论释
  • 佛教哲学
  • 印度佛教
  • 中观宗
  • 空性
  • 智慧
  • 佛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观应成派始祖「大中观师」佛护最重要的代表作,修学中观的必读论释。
附《中论》新译/藏中对照

■依《中观根本慧论》所做註释,助修行者破除自性、证悟空性
■应成派最重要的代表论着,阐明随应破之立场
■深入浅出完整呈现中观的内涵
■藏中对照,鸠摩罗什及蒋扬仁钦汉译版本并陈,具学术研究价值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应亚洲团请法,讲述《佛护论》时所用汉译版本讲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经典论著的图书简介,不包含《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的内容: --- 书名:《智慧的阶梯:阿毗达摩义解析与修行指南》 作者: [此处可以虚构一位作者名,例如:圣觉尊者] 出版社: [此处可以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觉醒之光书院]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探寻究竟真实的心性之学 本书《智慧的阶梯:阿毗达摩义解析与修行指南》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南传佛教中最核心、最精微的“阿毗达摩”(Abhidhamma),即“对上法”或“胜法”的教义。阿毗达摩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它不仅是对《阿含经》中“经藏”所阐述的教义进行系统性的组织、分析和逻辑化,更是构建了一个理解世间万法、心识活动以及解脱道次第的完整哲学和心理学框架。 本书并非对佛陀教法做泛泛而谈,而是着重于“实相分析”。它将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经验的表层认知,进入对物质(色法)、心识(名法)、心所(心法)、以及最终的涅槃(寂灭法)的究竟性分析。对于致力于深入理解缘起性空、诸法无我,并寻求通过系统性思维来指导禅修实证的修行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第一部分:名法与色法的究竟剖析 阿毗达摩的核心在于对“法”(Dhamma)的分类与解析。我们将此部分分为两大核心板块:色法(Rūpa)与名法(Nama)。 一、 色法(物质现象)的微观结构 本书详细剖析了阿毗达摩体系中对物质世界的终极分析。我们不再将物质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将其分解为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八大种性(Mūla-bhūta),以及由这些种性组合而成的二十八种色法。 重点解析了: 1. 四大界(地、水、火、风)的本质:理解它们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地球上的物质元素,而是代表了坚固性、凝聚性、暖热性与推动性的基本物理属性。 2. 色蕴的运作机制:如何从最基础的物质元素(色聚)聚合、生灭,构成我们所感知的身体乃至整个宇宙现象。 3. 心色相依的论述:详细阐述心识活动如何依赖于物质基础(如心所依处色)的生灭,为理解身心关系提供了严谨的逻辑基础。 二、 名法(心识活动)的精细分类 名法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因为解脱之道完全依赖于对心识的彻底了知。阿毗达摩将心识的活动,即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进行了极致的细分。 本书将深入探讨: 1. 八十九心的层级结构:从凡夫的世间心(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到出世间的道心与果心,系统梳理其生起、住立、灭去的因缘。 2. 心所(Cetasikas)的运作:详细解释五十二种心所,特别是二十五种遍一切心共行的心所(如触、受、想、思),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经验、情绪和认知。重点区分了“善心所”与“不善心所”的相互作用,揭示烦恼生起的具体步骤。 3. 心识流(Citta-santāna)的连续性:讲解意识的刹那生灭,以及如何通过“念住”(Satipaṭṭhāna)的修行,截断不善的心识流,培育善的心识流。 第二部分:对“我”的彻底解构——五蕴与十二处 阿毗达摩对“自我”概念的解构是其最富革命性的部分。本书将运用其分析工具,彻底瓦解“我执”的基础。 一、 五蕴的真实面貌 五蕴(色、受、想、行、识)并非构成“我”的五个部分,而是五种持续变化的“过程的集合”。本书将结合具体的禅修体验来解析: 1. 受蕴(Vedanā)的陷阱:解析苦、乐、不苦不乐受如何立即引发贪爱或嗔恚,从而成为轮回的驱动力。 2. 行蕴(Saṅkhāra)的复杂性:将此蕴视为所有意志活动、造作行为的总和,强调其作为业力(Kamma)根源的作用。 3. 识蕴(Viññāṇa)的虚妄性:揭示“能知者”本身只是依赖于对象和因缘而生起的刹那心识,并无恒常的主体存在。 二、 十二处与十八界 通过对十二处(六根六境)和十八界(六识身、六尘、六识)的细致划分,本书阐明了认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无主宰、无常、无我的独立法。我们所经验的一切,都是“缘起和合”的产物,而非任何实体所拥有或控制。 第三部分:业力、生死流转与涅槃的逻辑 在完成了对现象世界的微观分析后,本书将视角转向了生命的流转与解脱的究竟目标。 一、 业力的精确计算 阿毗达摩对业力的定义极为精细,强调“意志”(Cetana)是真正的造业者。本书将分析: 1. 业的生起与结果:区分身业、语业、意业,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心识的特定状态(如是否由贪、嗔、痴发动)来决定其成熟的品质。 2. 异熟果报的运作:解释业力成熟并非宿命论,而是基于当前心识状态对未来心识状态的决定性影响。 二、 生命的跨越:死与再生 本书系统阐述了阿毗达摩对临终心识(Maraṇa-āsanna Citta)的描述,以及如何根据临终前的最后心识活动来决定下一世的投生去处。重点解析了“有分心流”(Bhavaṅga)在生命延续中的作用,以及修行者如何通过训练正念和智慧来重塑这个流转的轨迹。 三、 涅槃的本质:非心非色法 最后,本书将阿毗达摩对“寂灭法”(Nibbāna)的界定,作为所有分析的终极目标。涅槃并非一个地方或一种状态,而是对一切构成本有的“法”的完全止息。我们将探讨: 1. 涅槃的不可思议性:为何涅槃无法用世俗语言(如“有”或“无”)来描述,因为它超越了心、色、时空的一切范畴。 2. 道的实践:简要总结八正道如何具体地运用在观照禅中,以证入涅槃——即通过智慧(Prajñā)来断除对一切法的执着。 结语:实践导向的智慧之钥 《智慧的阶梯》不仅仅是一部理论性的论著,它更是禅修者进入“内观”实证领域的路线图。它提供了辨识心识生灭的精确工具和语言,使得修行者在观察自身经验时,能够摆脱模糊的感知和概念的误导,直抵现象的究竟实相。掌握了阿毗达摩的逻辑,才能真正体会到佛陀教法的严谨性与彻底性,从而加速迈向解脱的步伐。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深入佛法核心、追求究竟智慧的有缘人。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佛护论师
出生于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内的昂巴则瓦。趋入佛门后,出家并受持近圆戒。依止龙树菩萨足下后,习得中观思想,得最上智。为了发扬佛教思想,为龙树、提婆等之论书作註释,着述《中观根本论释》,受月称与宗喀巴大师一致肯定,被视为根本中论八大註释家之一,在中观思想史上佔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佛护受清辨论师所批判,于此有应成派、自续派之别。及至月称论师,佛护的地位才又获肯定。


译者简介

蒋扬仁钦(黄春元)
自一九九六年起,担任尊者达赖喇嘛的汉语口译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达兰萨拉辩经学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学习长达十四年的五部大论、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后以〈心与空〉的哲硕论文,获取甲级成绩及「无别大教授师」之学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学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学位。着有《我的上师达赖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为什么学佛》;译有《善言初慧择眼》、《觉灯日光》、《达赖喇嘛尊者开示佛子行三十七颂》、《佛法科学总集》等。

图书目录

译序兼导读
第一品  观缘品
第二品  观已去、未去、跨步品
第三品  观入处品
第四品  观蕴品
第五品  观界品
第六品  观贪欲、贪心品
第七品  观生、住、灭品
第八品  观作者及作业品
第九品  观近取者及近取处品
第十品  观柴火品
第十一品  观轮回品
第十二品  观苦品
第十三品  观真实义品
第十四品  观合品
第十五品  观事物及非事物品
第十六品  观缚解品
第十七品  观业果品
第十八品  观我、法品
第十九品  观时品
第二十品  观因果品
第二十一品  观生灭品
第二十二品  观如来品
第二十三品  观颠倒品
第二十四品  观圣谛品
第二十五品  观涅槃品
第二十六品  观十二有支品
第二十七品  观见品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论》新译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根据大学士佛护的观点,《中论》以及其释《佛护论》都一致破除自性,而且其破除之理便是观待施设,也是圣者龙树所言的缘起,这正是月称论师为何大力赞赏《佛护论》的主要原因。从而可知,根据月称论师的立场,所破之宗就是「自性」!《中论》第十五品第二偈:「由自性造作,如何能应理?自性非造作,且不待他法。」佛护论师于此偈的解释中,又是如何定义所破的自性?佛护论师说:「观待因与缘、依赖他者、观待他法者,皆非由自己的体性而至极成立。此故,自性之说岂能应理?」「自性」二字是简写,其确切之义是:自己之力所形成的作用或体性,这与《六祖坛经》的「归依自性三宝」中的「自性」不同。虽是相同的「自性」之词,其义相差甚大。后者意指自心觉性中的三宝,即要皈依的三宝并非只有外在的三宝,更要涵盖自心觉性的三宝。
 
诚如上述月称论师引用的圣者龙树之《回诤论》说:「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在中观的思想家中,如三论宗的代表人物释吉藏(549-623)等诸多学者一致认为,中观就是只破不立。但以逻辑的角度而言,只破不立及毫不作意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只破,则会形成一个「只破」的所立点,犹如专注「毫不作意」时,则会形成一个作意、专注的点──「毫不作意」。
 
为证明《佛护论》亦破自性的同时亦立名言有──就以世间通俗的说法而说的存在,译者于下述摘取几段《佛护论》中的重要文句。
 
所破之宗为自性的摘要段落如下:
 
一、在解释《中论》第四品第八偈(4.8)时,此论说:「离空之一切回覆皆不成为答覆。」其中的要义是,远离自性空的答覆或主张自性的答覆则非自宗的答覆。
 
二、释《中论》9.12 时,此论说:「倘若以一切行相观察见等之前、现时同俱,以及见等之后,都无法以自力至极成立『彼是此』⋯⋯」其中的要义是,自性的正确解读是「以自力成立」。
 
三、释《中论》10.16 时,此论说:「如是,以自性所成的我、事物等,于诸多行相之中皆不合理⋯⋯」其中的要义是,若依自性角度诠释任何有、无、是、非,皆不应理。依自性角度所释之无与无不同:前者之无是不观待任何因缘,依事物自己之力而无。后者之无,是观待因缘而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佛教哲学里的那些“绕口令”式的概念感到有些头痛,什么“空性”、“实有”,听起来就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我一直很希望能找到一本能“接地气”一点的著作,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讲清楚。这本《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我看了大概一半,感觉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作者似乎没有直接抛出那些艰深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尤其是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引用,让我感觉那些抽象的概念突然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如来藏”时,并没有回避它与“空性”之间的张力,而是试图做出调和。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统一这些看似矛盾的教义。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个有些“功利心”的读者,总希望读的书能对我的人生有所启发,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这本《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虽然是佛学著作,但我更看重它能不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我读到其中关于“无常”的论述,感觉作者的笔触很细腻,能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对失去的恐惧和对改变的抗拒。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减少焦虑,那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还在努力消化书中关于“寂灭”的阐释,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平和、安稳的力量,让我在纷繁的尘世中保持一份宁静。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耳闻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拜读。最近终于入手,翻开来,那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就让人爱不释手,简直就是艺术品。内容方面,虽然佛护论我研究得还不算精深,但光是看目录就已经被深深吸引。特别是关于“无我”的论述,总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新的视角。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缘起性空”更深入的解释,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理解中观思想的关键。我常在想,如果能将佛护论的精髓,用更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出来,那该有多好?这本书会不会做到这一点呢?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佛学世界。

评分

我是一个长期在台湾学习和研究佛教经典的人,接触过不少不同的论著,但《中观根本论释‧佛護論》这本书,总给我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它似乎不像有些翻译过来的著作那样,读起来总是有些“隔阂”。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而且在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读上,作者似乎很注重保留佛教东方智慧的原汁原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慈悲”时,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一种情绪,而是将其与智慧的熄灭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想象作者坐在书桌前,用他那沉静而充满智慧的笔触,一字一句地写下这些文字,感觉自己仿佛与历史上的智者在对话。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相当“烧脑”的阅读体验,但也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我一直对“业力”和“轮回”这两个概念有些模糊的认知,觉得它们既神秘又有些难以捉摸。这本书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尝试从更根本的层面去解释。我特别被书中对“因果”的细致剖析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一切并非是简单的宿命论,而是存在着精妙的相互关联。我还在琢磨作者是如何将“中观”的智慧,巧妙地运用到对这些经典概念的解释上的。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但下一秒又会陷入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确实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