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我有智慧剑:创巴仁波切遗教法宝: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三——悲智菩萨道(上)

痛快,我有智慧剑:创巴仁波切遗教法宝: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三——悲智菩萨道(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创巴仁波切
  • 三乘法教
  • 悲智菩萨道
  • 智慧
  • 修行
  • 佛学
  • 密宗
  • 显宗
  • 菩萨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被「我」追杀得无路可逃吗?
本书传你不可思议的秘笈,
教你无招胜有招,成为真正的修行高手。

  把「我」当马铃薯泥般捣
  走在大乘道上,你对待自己,要像捣马铃薯泥般,那个「我」才会开始软化。所谓的「我」,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它很容易使人上当并轻信它,它永远在寻求安全感。慈也好,悲也好,都是为了要在自然的历程中让「我」解冻融化,而非一场抗争。

  菩提之月
  在大乘中,有许多情感和爱的空间,有着无尽的开放和冒险,只要对别人产生关爱,就没时间只管自己或者是否能干净脱身。在大乘中,借着菩提心、四梵住和四无量心的帮助,你终于觉醒了,此醒觉称为在心中种下菩提之月。

  别只想当大爷
  受菩萨戒的人并非寻求慇勤款待,且一旦受持菩萨戒,师长并不会发给你帽子、大衣、橡皮手套和靴子,好让你到外面的世界奋战。他什么也不给,你将能如实地呈现自己。

  把自己典当给众生
  受菩萨戒时,既相当个人,同时又非常公开。这个行为有如让自己成为当铺的抵押品:你典当了自己,把自己卖给别人,不再是自己的资产,而是有情众生的资产。

  最危险的懈怠
  你宁可用吸尘器清理地板也不想打坐;宁可外出寄信也不想打坐;宁可沖个澡也不想打坐;宁可先烤个派也不想打坐。这些是在侮辱佛法。

  真的,找不到
  我们或许已经用尽手段、噱头和新概念来尝试填满间隙,我们弹尽援绝了。通常我们能源源不绝地提供各种类型的弹药,但有时却用尽所有可能的方案仍束手无策。这般遍寻不获——找不到新的可能性、找不到新的策略、找不到新的技术,或找不到新的计划——就是空性。对于空性,不可能找得到任何东西。
 
书籍名称:智慧之光:探寻古老智慧的现代指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精神探索与内在觉醒的著作,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智慧指南。它并非对特定宗教教义的复述,而是聚焦于那些跨越文化与时空,被证明对个体心性成长至关重要的普世性智慧原则。全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与超越。 第一部分:觉察之径——现代困境与内在视角的重塑 在信息爆炸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失、焦虑与疏离。本书的开篇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如目标感的缺失、无休止的欲望驱动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误解。 作者以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引导读者认识到外在世界的纷扰往往是内在混乱的投射。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觉察”的实践方法,这是一种超越简单“冥想”概念的、更具生活化的训练。它强调的是对当下体验的如实观察,不加评判地捕捉思维的流动、情绪的起伏以及身体的感觉。 书中提供了多种日常实践工具,例如“五分钟静观呼吸法”的变体,以及如何将觉察融入到日常的通勤、工作和对话中。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内在观察者,从而不再被瞬间的情绪和自动化的反应所奴役。这部分的目的在于打下坚实的基础:唯有清晰地认识到“我是谁”以及“我正在经历什么”,真正的转变才有可能发生。它强调了自我认知的必要性,指出许多痛苦源于对“我”的僵化定义和执着。 第二部分:平衡的艺术——理性分析与情感深度的交融 当个体完成了初步的觉察训练后,本书进入了更精微的领域——如何处理和转化内在的二元对立。现代人往往过度偏向于逻辑分析(理性)或沉溺于纯粹的情感宣泄(感性),而缺乏将两者有效整合的能力。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平衡”在心性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理性,在这里被视为一种清晰的分析工具,用于解构复杂的概念和辨别表象背后的真相。书中并未贬低逻辑思维,反而推崇一种“智慧的理性”——能够认识到自身逻辑局限性的理性。 与此同时,本书对人类情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探讨,包括恐惧、嫉妒、爱和慈悲。它不是要求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引导读者以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它们。例如,书中探讨了“共情”与“同情”的区别,并提出了“带着觉察去感受”的方法。通过深入体验和分析负面情绪的根源,读者可以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书中引入了“中道”的理念,但这并非指平均分配精力,而是指在面对极端情况时,能够灵活地找到那个既不逃避、也不过度反应的最佳立足点。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基于心理学原理和哲学思辨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矛盾中寻找和谐,如何在行动中保持内在的稳定。 第三部分:效能与联结——智慧外显的生命实践 智慧的终极目的并非孤立的自我完善,而是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中。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将内在的觉察和平衡转化为有益于自我和他人的实际行动。 这一部分侧重于“联结”的力量。作者认为,人类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深层次的归属感和利他行为。书中探讨了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原则,重点在于“清晰的沟通”和“无条件的尊重”。这包括如何设定清晰的个人界限,同时保持对他人视角的开放性。 书中还讨论了“行动中的智慧”。这并非宏大的救世主情怀,而是指在日常的每一个选择中,都体现出深思熟虑和长远眼光。例如,在职业选择、资源分配或时间管理上,如何做出既能满足个人需求,又不损害整体福祉的决策。 最后,本书以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作结。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去定义属于自己的“高峰体验”和价值追求。这部分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读者将零散的经验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不断演进的生命叙事。通过培养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生命整体性的敬畏,读者可以发现,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持续的学习、深度的联结以及有意识的创造。 本书特色: 本书语言朴实,逻辑严谨,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致力于将深刻的内在洞察转化为人人可以理解和实践的步骤。它不依附于任何单一的教派或信仰体系,而是综合了东西方哲学、认知科学和深度心理学的精髓,是一本面向所有寻求内心平静、清晰思维和有意义生活的人的现代指引之书。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段由内而外的探索旅程,发现自己早已拥有的智慧潜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阳.创巴仁波切


  邱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 1940~1987),是一位禅修大师、导师兼艺术家,在科罗拉多州博德市创办北美洲第一所受佛教启发的那洛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并且发起创办香巴拉训练课程(Shambhala Training program)和香巴拉国际(Shambhala International)禅修中心。他出版许多着作,其中包括《觉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传承》、《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以及《自由的迷失》等。

译者简介

普贤法译小组


  译者:孙瑗瑗,淡江英文系学士,肯特州立大学企管硕士,曾服务于石油与国际贸易等行业。2003年开始接触藏传佛教,暇余学习佛法翻译,译作有《大成就者传奇:54位密续大师的悟道故事》、《追寻永恆的快乐:现代人的17堂佛法课》和《瞬间修心法:藏式智慧菩提心入门精要》等。

  一校:范思蕊,毕业自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以及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曾在媒体任职,目前专事华文教育工作,并致力于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佛法海洋之中。曾参与《椎击三要:噶千仁波切大圆满顿悟法》一书之英文中译校对。

  二校:李昕叡(Raye H. J. Lee),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商管及人类健康双学士,现为普贤法译小组成员。求学期间透过师长引导开始学佛,并有幸亲近具德善知识。热衷于佛法中英文翻译之学习,更希望透过每日不间断地修行,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

  审定:杨书婷,普贤法译小组发起人,官网:http://www.decode.org.tw/,个人网志:「在灵感中翻译佛法,在业力下努力微笑」。

  词汇协力:颜洳钰,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学士。曾于新加坡从事人文纪录片的工作。目前居住于印度达兰萨拉,学习藏文及佛法。
 

图书目录


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 序/ 慈悲与虔敬的愿力… 14
第九世堪千 创古仁波切 序/ 觉悟者的金刚语传承… 16
第七世雪谦‧冉江仁波切 序/ 狂智者的伟大心灵遗产… 17
祖古 东杜仁波切 序/ 圣者一生的智慧精髓… 20
戴安娜.茱迪丝.木克坡 序/ 是伏藏问世的时候了!… 22
英文出版者 序/ 成佛之旅的蓝图… 24
前言:萨姜.蒋贡.米庞仁波切 /上师之爱,如此丰饶… 27
英文版 致谢词/ 永不放弃!… 29
英文版 编辑导言/以小乘为基础辗转到大乘… 34
音译体例:梵语与藏文的发音… 55

第一篇、唤醒内心
第1章、    瞥见觉醒
醒了就没退路
找到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浅尝菩提
欣赏和幽默
培养无畏之心
开放收讯
第2章、    爱、远见和勇士身份
善巧方便与般若
别总是贴在一块
少了一点点「我」和「我是」之后
爱的双面
在爱中一尝自由
崇高之心
爱的特质
第3章、    疑惑和喜悦
正向的基础
绝望中冒出的大希望
佛性如同心灵的基因
菩萨的底线
迷乱之「我」

第二篇、佛性
第4章、    觉悟基因
佛性与菩提心
轮回世界的形成
有垢和无垢的佛性
第5章、    本初善
来来去去都安乐
超越调柔也超越你的恼怒
正向的天真
暂时的染污和心的五种分类

第三篇、打稳地基
第6章、    培养完善
正念:小心无聊
觉知:削弱自我中心才上道
第7章、    扩展修行
基础训练
做了才知道
第8章、    斩断我执
我们都是自大狂
无我有两种
无「我」的运作
出离和信心
第9章、    唤醒觉悟基因
觉悟基因甦醒之兆
觉悟基因未甦醒之兆
觉悟基因甦醒的障碍
觉悟基因甦醒的助缘
让觉悟基因甦醒的方法
三层次的成就
第10章、    善知识
良田、妙种,好农夫
善知识的角色
对善知识的态度
学会真诚
听闻佛法

第四篇、许下承诺
第11章、    无从毁坏的觉醒
胜义菩提心,绝不妥协的根据地
温柔的觉醒
三轮体空
无条件的悲心:无缘大悲
第12章、    在心中种下菩提之月
爱无限,道路无限
第13章、    培养大乘心态
大乘心态四要素
第14章、    七项大乘修持
顶礼
供养
忏悔:承认自己所做
仰慕:随喜他人善德
请师转动法轮
祈师久住不入涅槃
为利众生回向福德
第15章、    受菩萨戒
菩提心和菩萨戒
跃入佛法之海
放下求证之心
想要深入的发心
菩萨旅程的保留座
发心与运用
第16章、    成为菩萨
无我与孤独
五力
让自己与教法密切结合
第17章、    结合深度与广度
深度:深见
广度:广行
大悲心
结合深层与仁善

第五篇、空性与悲心
第18章、    空性
无参照点
不带技巧或目标的禅修
三种空性
第19章、    发现自我之外的世界
发展无我:小乘的基础
「我」的致命武器
失去「我」而重新发现年少的朝气
如实而来
真正束手无策的间隙
第20章、    空性与中观
龙树与中观
管它是左是右,摔下马就是摔下了
发现空性:以般若为工具
体验空性
菩萨无招胜有招
慧剑一路过关斩将
第21章、    证悟凡俗实相中的空性
基中观
世俗谛:一个巨大的乱伦世界
永不漏接的心理投捕搭档
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
世俗谛与空性
第22章、    体验最完整的实相
究竟真理的无根基性
空性与佛性
离于名言和概念
如宇宙孤儿的究竟真理
两种胜义谛
突破神经质的残渣
胜义谛的四重定义
第23章、    禅观空性
放下概念上的固着
避免繁文缛节
携手世俗谛和胜义谛
轮回的感知和随意贴标签
对治「随机贴标签」
第24章、    唤醒无造作的感知
以慈心与悲心看世界
把小题大作的习惯戒了
让步一寸,证悟一哩
圣者七财

第六篇、菩萨行
第25章、    波罗蜜多:不执取的技巧
波罗蜜多:无执的技巧
与他人共享良善
菩萨的工作
波罗蜜多方方面面通
人人可行的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修持的特色
做就对了
第26章、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空性
三胜学
第27章、    布施
自愿倒数第一名
克服匮乏心态
布施的三个层次
如何变得慷慨大方的演练
第28章、    持戒
保持简单
超越成见和忙碌
本初善和自我控制
念起和早觉
三种戒律
第29章、    安忍
克服瞋心
免于魔罗干扰
三类安忍
克服他人的破坏性
第30章、    精进
微笑面对障碍
精进主要的障碍:懈怠
精进的三种特质
幽默的火花
第31章、    禅定
两种禅定
禅定的三个层次
禅定的八种障碍
唿应四无量心
第32章、    般若
善巧方便与智慧
般若与空性
思择慧之智
般若剑
三般若
噼开情绪丛林

词汇解释
 

图书序言

编辑导言

以小乘为基础辗转到大乘


  《悲智菩萨道》(The Bodhisattva Path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为三册《法海甚深宝藏》(The Profound Treasury of the Ocean of Dharma)系列中的第二册,内容着重于大乘之道。在前一册中,邱阳.创巴介绍了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之道,在最后一册则介绍金刚乘,也称为全然觉醒之道。法道以自然的进程呈现,始于小乘,开展为大乘,而完熟于金刚乘,创巴仁波切为读者的心灵之旅,提供了一张从迷到悟的完整地图。

  创巴仁波切在教导法道的三阶段时,不仅引介各个阶段独自的整体性与优势所在,同时教导学生要视每个阶段本身皆为完整无缺。他特别告诫学生不可诋毁小乘,或逾越大乘而直接进入自以为更强大或有异域风情的金刚乘,而是应当视三个阶段─或称三乘,为一条彼此连结的完整道途,是一趟延续不断的旅程。

  为了使这个观点更深植人心,创巴仁波切甚至于1986年的研讨会中,半夜叫醒学生来场即兴对话。在这场精辟而激切的对话中,他说:「小乘应当被视为命根,那是无论你走在小乘、大乘或金刚乘道上都要带着的生命力。」

  创巴仁波切清楚表明,小乘法教不单是入门,且与法道处处唿应;整条法道是以小乘教法为基础而建立的。修道始于小乘的逻辑为:如果要帮助他人,你得先愿意从自己开始着手。

  与此同时,虽然对自己下功夫很重要,但创巴仁波切认为这样还不够。迟早你必须开始思及他人。这广大的世界是需要帮助的,因此,有必要往前踏入大乘的智悲合一之道,在个人修行与服务他人之间取得平衡。

  学习佛法

  创巴仁波切认为:「你应该尽力将所学到的内容,与个人的体验作连结。佛法的每个面向都是建立在个人体验之上。因此,在每个当下,都可以把体验与佛法相互连结。」在学习这些教法时,若能在智识学习(闻)与禅修练习和个人省思(修)之间取得平衡,将能加深理解。闻而无修的价值有限,修而无闻亦然;若能两者相合则强而有力,并且能带来转化。

  第二册的架构:大乘

  1. 唤醒内心
  本册的开宗明义章便是如何由小乘辗转到大乘,并介绍大乘的基础概念,例如菩提心(bodhicitta,意思是觉醒之心)、慈心(maitri)、崇高的悲心(karuna),以及善巧方便(upaya)等。这个部分讨论到菩提心与如来藏,也就是佛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且处处提醒读者小乘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以寂止与胜观(正念与正知的修持)作为进入大乘道的准备。

  2. 佛性
  这一篇着重在说明身而为人所拥有的哪些根本特质,能令其进入大乘。创巴仁波切称这种内在本具的成长和觉醒倾向为「觉悟基因」(enlightened genes)。他也介绍了「本初善」(basic goodness)的概念,即我们的心识在分别「我」和「他」之前的基本状态。仁波切指出,尽管证悟的潜藏力可能受到隐藏或染污,但这种染污只是暂时的,且能被去除。

  3. 打稳地基
  这一篇谈及在瞥见觉醒的潜藏力之后,如何将那一瞥之见延伸扩展,让自己准备好要严谨许下誓言而投入大乘之道。此外也引导读者要汲取、加强小乘中关于正念正知的训练,培养悲悯并深入对无我的理解。为了唤醒个人潜能或觉悟基因,仁波切解释了慈、悲、喜、舍四种方法。此时的关键是要与大乘导师,即「善知识」(kalyanamitra,原意为修道之友)一起合作。

  4.许下誓言
  打好基础之后,行者准备就绪,正式承诺进入大乘道,亦称菩萨道。这一章谈的是关于准备与受持令一切有情解脱的甚深戒律。当中介绍了为何菩萨、觉有情的概念会被视为觉醒的大悲勇士,也讨论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想成为菩萨的发愿(愿心)以及依循大乘之道的意涵。

  5.空性与悲心
  这一篇讲述大乘见地,即空性(shunyata)与悲心(karuna),据悉这两者是无二无别的。其中谈到了如何培养般若(prajna,或称出世慧transcendent knowledge),同时详细讨论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也就是个人的无我性(egolessness of self)和现象的无我性(egolessness of dharmas, or egolessness of phenomena)。此外,对于二谛,也就是世俗谛(relative truth)和胜义谛(ultimate truth)的教义也做了说明。其中强调以思惟空性来唤醒无造作的觉受,因而得以不带恐惧或扭曲而充分、全面地体验实相(reality)。

  6.菩萨行
  一旦受持菩萨戒并对空性惊鸿一瞥之后,就是将个人理解付诸实修、从事菩萨行的时候了。方法则为行持波罗蜜多(paramita,或称出世善transcendent virtues),也就是六种无执法(six techniques of nongrasping),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般若(知识)。此六波罗蜜多为菩萨修持和日常威仪的准则。

  7. 修心与口诀修持
  此处谈到的「修心」(lojong,音译:娄炯),是用来削弱瞋心并唤醒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的方法,其中讨论到「施受法」(tonglen,音译:通连)和自他交换的概念。在这一章里,创巴仁波切详细评论了修心的59则口诀。这些教授源自印度的阿底崃大师(Atisha),由伽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汇整而成。

  8. 菩萨的旅程
  这一章根据五道和十「地」(bhumis,或称心灵层次)这两种相关模式,为菩萨从始至终的行旅提供了地图。作者的总结是关于第十一地菩萨「普光地」(complete radiance)的描述,其乃证得无上正等觉的境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痛快,我有智慧劍》給我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啟發。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依然停留在原地,只是獲得了一些知識的書。相反,它彷彿在你內心埋下了一顆種子,等待著你去灌溉,去發芽。創巴仁波切的「遺教法寶」,確實具備這種轉化人心的力量。書名中的「痛快」,讓我聯想到一種擺脫束縛、重獲自由的感覺,而「智慧劍」則精準地比喻了達成這種境界的工具。我一直對佛法的「三乘法教」感到好奇,想了解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繫,又如何共同引導我們走向「悲智菩薩道」。這條道路,聽起來就充滿了慈悲與智慧的光輝,是如此的令人嚮往。更重要的是,書中的「上」字,預示著這可能是一個系列的開端,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與實踐。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如何真正地培養一顆慈悲的心,以及如何運用敏銳的智慧去辨別是非、斷除煩惱的方法。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導,對於我這樣渴望在生活中真正運用佛法的人來說,是無比寶貴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開闊、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最近接觸到幾本關於創巴仁波切的著作,特別是這套《痛快,我有智慧劍》的遺教法寶系列,著實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的標題就帶著一股強烈的吸引力,彷彿裡面藏著什麼不得了的秘密武器。我對佛法一直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坦白說,有時候一些傳統的說法聽起來有點遙遠,不那麼貼近生活。然而,創巴仁波切的智慧,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卻有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書名中的「痛快」二字,就已經暗示了這條修行的道路並非一味壓抑或苦行,而是可能帶來一種內在的解放與暢快。而「智慧劍」,更是將佛法的精髓比喻成能夠斬斷煩惱與無明的利器,這讓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樣的智慧,又將以何種方式來引導我們揮舞這把劍。「三乘法教」的提法,也表示了其涵蓋的廣度,似乎能讓不同根器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我特別期待書中如何闡述「悲智菩薩道」,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本身就充滿了張力與深度。菩薩道的修行,尤其強調慈悲與智慧的並行,這是否意味著在追求個人解脫的同時,也肩負著度化眾生的責任?而「上」的標示,又讓人不禁猜測,這是否只是個開端,後面還有更精彩的內容等待著我們。整體而言,這本書從書名就展現了一種不落俗套的風格,讓人充滿了探索的慾望。

评分

翻開這本書,瞬間就被一種古老而又鮮活的能量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故弄玄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學術論述,也不是照本宣科的經文講解。相反地,我感覺到一股強大的生命力在字裡行間流淌,彷彿創巴仁波切本人正坐在我面前,用一種非常直接、甚至有點不客氣的方式,點撥著我內心深處的迷茫。書中所提到的「遺教法寶」,聽起來就充滿了珍貴與神聖感,彷彿是祖師留下的寶藏,等待著有緣人去發掘。尤其讓我感到興趣的是「三乘法教」的架構,這暗示著書中內容並非僅僅針對某一個層次的學習者,而是涵蓋了小乘、大乘,甚至可能還有密乘的精髓。這對於我這樣對佛法充滿好奇,但又希望能夠有系統性學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更不用說「悲智菩薩道」這個核心主題,它所描繪的修行圖景,是如此的宏大而又充滿了人性的關懷。我一直覺得,真正的修行,應該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而「菩薩道」正是強調了這一點。書名中的「痛快」和「智慧劍」,也巧妙地點出了修行的關鍵——透過智慧來斷除煩惱,從而獲得真正的自在與痛快。這種由內而外的轉化,是許多人所嚮往的。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它並非以高深的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用一種極具穿透力的語言,直指人心。創巴仁波切的「遺教法寶」,確實名不虛傳,蘊含著能夠轉變生命的智慧。書名中的「痛快,我有智慧劍」,讓我聯想到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擺脫煩惱的糾纏,獲得真正的輕鬆與自在。而「智慧劍」的比喻,則巧妙地點出了實現這種「痛快」的途徑,那就是運用佛法的智慧。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將「三乘法教」的精髓,融會貫通地呈現在「悲智菩薩道」的修行之中。這條道路,聽起來就充滿了挑戰與無限的可能性。它不僅關乎個人的解脫,更強調了對他人的關懷與責任。這種將個人修行與普世關懷結合起來的理念,是我一直以來所嚮往的。書中「上」的標記,更讓我覺得這是一次深入探索的旅程,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境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關於如何培養深厚的慈悲心,以及如何運用敏銳的智慧去洞察事物真相的具體指引,最終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發自內心的「痛快」。

评分

這本書的確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之前接觸過不少佛教類的書籍,有些內容雖然博大精深,但有時會讓人覺得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彷彿是高高在上的理論,難以落地。但《痛快,我有智慧劍》給我的第一印象,卻是充滿了生命力與現實關懷。它沒有迴避修行中的困難與挑戰,反而以一種極為坦率的態度,揭示了「痛快」背後所需要的努力與覺醒。書名中的「智慧劍」,比喻得非常貼切,它點出了佛法最核心的功能——用智慧去分辨、去斷除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煩惱與執著。我特別好奇,創巴仁波切是如何透過「三乘法教」的脈絡,來闡釋「悲智菩薩道」的。這兩者之間的聯繫,究竟是怎樣的?是先從基礎的解脫道入手,然後再進入更廣闊的大乘和密乘,最終達到菩薩的境界嗎?還是有更巧妙的融合與轉化?「上」的標記,也讓我預感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和觀念,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培養慈悲心,並運用智慧去面對各種挑戰,從而達到一種身心自在的「痛快」狀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