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週年暨平装版纪念序
读懂《心经》的五个关键心要 2006年写了《图解心经》,至今已经超过30刷了。应出版社邀约写新序,主要是推出新的平装版本取代原本的精装版,目的是让书本能更亲民更加普及。在《图解心经》发行后的十几年,陆陆续续进行好几场演讲。演讲过程中总是会遇见听众突然眼睛一亮或是勐点头的时候,通常那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瞬间领悟。当然也会看到听众露出迷惘的表情,这时候就必须仔细地重复说明,当场解决听众心中的疑问。
而我最喜爱看到的是闪亮的眼睛与一抹微笑的神情,因为知道听众此刻已经达到心领神会的境态。再加上几年来出版社转来读者的信件,提出书中值得深入讨论的要点。于是,这个新序就以过往演讲与读者来函的互动,精简整理出五个关键心要,让读者能更快进入《心经》美好的智慧空间。
◎第一个分享,首先必须弄懂心经的「是」
玄奘大师《心经》的版本「是」一字总共出现九次。「是」字在先秦的用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正式文章的「此」(类似英语中的this),或是口语的「是」(类似英语is)的意思。简单的说,「是」在正式文章与生活口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由于《心经》是正式文言文章,经中的「是」应该翻译为「此」(this)。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确意思是「色即此空,空即此色」。还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应翻译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无上咒,此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接着让我们一起跳下智慧之海吧!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心经》是充满宇宙智慧的佛教经典,可以引领人们进入美好的心灵层面。其实,它是一本游泳的指导手册,指导如何渡至彼岸。虽然只有短短260个字,却能够完整告诉人们如何由此岸游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什么是有的世界呢?简单来说,有的世界是由人类的「感官意识」(眼耳鼻舌身)与「逻辑意识」(意)所创造出来的。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就是人类的六根,透由它们的运作创造物质存在「有的世界」。在佛教的概念之下,这一切「有的世界」都是虚幻的,非永恆实存。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那空的世界又是什么呢?空的世界就是超越「感官意识」与「逻辑意识」的心智境态所体悟的奇妙世界。这是什么样的心智状态呢?它是一种神圣的意识状态,在玄奘的《心经》译本称为「智」。「智」的梵语是jnanam,德国语言天才家孔兹(Edward Conze, 1904∼1979)精准译成cognition。中文将cognition 翻译成「认识、认知」,但中文意思不够精确。在牛津辞典里,cognition 的解释是除了人类原始的感官意识(perception)、经过教育学习的逻辑思考(reasoning),再扩展到无法透由言语表达的「直觉意识」(intuition)的认识、认知。请注意,启动直觉意识是《心经》中的一个大突破、大跃进。
◎启动直觉意识,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一开始提及观自在菩萨进入「照见五蕴皆空」的禅定状态。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并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作用。它既不是用感官意识的肉眼观看,也不同于以逻辑意识进行「分别观想」,而是集中心力不透由任何媒介的「直接观照」,接近上述具备直觉意识的认识、认知(cognition)。这种观被称为「直观」,与观自在菩萨的「观」意思是相近的。弄清楚感官意识(眼、耳、鼻、舌、身)、逻辑意识(意)与直觉意识(智),是安稳进入心经学习的第二步。
◎正确领略「无」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心经》全经最多的字就是无,共有21 个。像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的无。这里的无不是单纯的没有,更重要的含有「超越」的意思。当超越之后就没有了,没有的境态是种更优美的空性智慧领略,是「无」的境界。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超越感官意识与逻辑意识。这是心灵智慧走在观见真理的道路上,在一种直接且没有任何媒介之下去领悟空性。而「直接且没有任何媒介」(the direct and unmediated realizationof emptiness)的意思是说不透由文字、语言、逻辑判断,也不透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是触觉来观照空性世界,而是完全没有媒介的方式来认识空性。
◎更多的超越!「无智亦无得」!
让我们以哲学角度再次说明直观,因为太关键了,所以要连续强调三次。这种近似哲学中的直观,是指既不靠逻辑推理或实体观察,也不靠理性或经验而可获得知识的能力。人类认为它是原始的、独立的知识来源,不同于一些经过学校学习的世间真理与基本道德原则的知识。直观无关人类的智慧商数,也无关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当然也无关于文字语言,包含经文的范畴,也就是《心经》里面说的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法」。
无就是要超越!在超越眼耳鼻舌身意之后,还有更多的无,也意味着更多的超越。当来到「无智亦无得」已经是接近心经的尾端,那是超越「智」与「得」的心灵极致。所以《心经》的最终指导是告诉人们,超越感官意识与逻辑意识之后(无眼耳鼻舌身意),还要人们超越直觉意识(无智亦无得)。然后是「以无所得故」与「依般若波罗蜜多」,才能达到菩萨的圆满完美的寂静(究竟涅槃),与佛陀无法超越的、完全的、彻底的觉知境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无法在其上,也就是佛陀的觉知状态无法再超越了,是心经智慧的终点站。
无所得是全经最后的智慧分水岭,跨过去就是菩提萨埵与佛陀的修行境态。认识《心经》的「是」,明白「无」的概念,再加上清晰理解「感官意识」、「逻辑意识」、「直觉意识」这五件事,你就可以安稳地进入《心经》中空的世界。祝福你在阅读《心经》时也可以露出闪亮的眼睛与一抹微笑的神情。然后进入禅定实修,自在地启动你的智(jnanam)。
张宏实(写于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