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心经【畅销经典版】

图解心经【畅销经典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经
  • 佛教
  • 禅宗
  • 图解
  • 经典
  • 入门
  • 心灵成长
  • 哲学
  • 宗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带你真正读懂《心经》的经典作品
特别追加全新序文:让读者更快进入《心经》智慧的五个关键心要!

  260字的《心经》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却最深奥微妙的经典。
  本书以近两百幅图解与表格,介绍《心经》的义趣和佛学核心义理!


  ◎最新收录:作者解析读懂《心经》的五个关键心要
  ◎读懂《心经》的四大关键。
  ◎十个中英《心经》版本逐字交叉比对,还原心经的完整面貌。
  ◎达赖喇嘛精彩解释《心经》最后咒语所隐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师、中国的东初老人精辟分析《心经》是密教经典。

  这部简短的经广受世人喜爱,在佛教道场里,从日常课诵到大小佛事,无不念诵此经。然而,诵念者虽多,但是能真正了解义趣的人却很有限。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一部经过萃取浓缩度极高的经,但却能精确而完整地阐述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核心义理,并清楚告诉人们获得真正解脱智慧的修学次第。

  对于这部浓缩度极高的经典,「图解」正好是最好的表达与诠释工具。本书作者张宏实先生透过对十个《心经》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对与相互补充,整理出近两百幅图解与表格,让读者用图解读《心经》,不仅能准确地阅读到《心经》的关键要点,并能启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可以说是阅读《心经》的新方法新体验。

  ◎进入《心经》智慧的五个关键心要
  1.首先必须弄懂心经的「是」。
  2.跳下智慧之海,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3.启动直觉意识,照见五蕴皆空。
  4.正确领略「无」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5.更多的超越!「无智亦无得」。

  ◎读懂《心经》的四个关键
  1.关键佛法词汇的学习
  2.掌握关键词汇的梵语原义
  3.读《心经》略本,也要读广本
  4.掌握《心经》的修学次第: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精彩单元】

  ◎先睹为快!基础19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八个字该怎么唸?
  玄奘大师为何不将「般若」直接翻译成「智慧」就好?
  「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心经》起源于何时?
  《心经》是经还是咒?
  为何人人都爱读《心经》?

  ◎逐字解经:详解53句经文

  ◎追根究柢!进阶15问
  《心经》的文字是撷取自《大般若经》的哪些部分?
  《心经》咒语的原始出处在哪里?
  西方学者孔兹将般若思想的发展分为哪四个阶段?
  要到达佛陀境界可透过哪三种般若?
  小乘圣者与大乘菩萨获得的智慧有何不同?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不包含《图解心经【畅销经典版】》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相关或不同领域的书籍。 --- 《千年回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宏大著作。它不仅梳理了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墨、法、阴阳五家等主要学派的起源、核心概念与历史影响,更着重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碰撞与演化,最终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石。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力求在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同时,对关键概念进行微观的精细解读。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本部分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背景下,思想的爆发性生长。我们将详细考察孔子的“仁”与“礼”的内涵,辨析其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构建的意义。墨家“兼爱”、“非攻”的逻辑及其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将被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审视。此外,对老庄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阐发,不仅关注其形而上的探讨,更深入分析其对后世政治哲学与艺术审美的深远影响。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其“势、术、法”理论如何在秦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书将提供详尽的文本分析。 第二部分:儒家思想的定型与扩展 汉代“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儒家思想适应大一统帝国治理需要的复杂过程。本书将重点探讨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以及儒家如何与“天人感应”的宇宙观相结合,从而构建了一套维护皇权合法性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也会考察汉代经学(今文、古文经之争)对文本解释权的争夺,以及这种争夺如何塑造了后世士人的治学范式。 第三部分:玄学的兴起与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伴随着政治动荡和士人阶层的精神危机,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思潮应运而生。本书将详细解读玄学“崇有论”与“贵无论”的辩证关系,解析“名教与自然”的冲突。我们不仅关注王弼、何晏等人对《周易》《老子》的注疏创新,更关注这种思想倾向如何外化为独特的“魏晋风度”——那种超越世俗、追求个体生命本真的精神状态。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玄学对文学、绘画乃至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的影响。 第四部分:佛教的本土化与中国智慧的融合 佛教自东汉传入,历经数百年才真正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本书将追踪译经史上的关键人物和重要教派的兴衰,重点剖析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本土化佛教流派的形成过程。尤其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结合六祖坛经的文本,分析其如何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直觉和体悟的重视。我们会探讨佛教义理与儒家伦理、道家自然观的交融,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 第五部分:经学、史学与哲学思辨的交织 本书的这一部分,着重于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运用哲学思想来诠释历史和规范社会。例如,宋明理学(尽管主要在宋代成熟,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魏晋)对佛道思想的回应与吸收,朱熹的“理一分殊”与陆九渊的“心即理”,揭示了宋人对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刻反思。我们也会考察史学家如司马迁、范晔等人,如何在叙事中渗透其对历史规律的哲学理解。 第六部分: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当代启示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提炼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几个永恒主题:天人关系、人伦秩序、修身养性之道。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展示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旨在邀请当代读者,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这些古老智慧的价值,探讨其在构建个人价值体系与社会和谐中所能提供的独特视角。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论证严谨: 引用大量原典文献,辅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采用时间线与主题交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传统哲学史的枯燥与碎片化。 深度解读,拒绝浅尝辄止: 对核心概念(如“道”、“气”、“性”、“理”)进行多维度、历史性的辨析,力求揭示其深层意涵。 《千年回响》不仅是哲学史爱好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所有希望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读者,不可或缺的一部思想导览。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触摸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伟大思想。 --- 《现代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内容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AI)、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正站在一个由科技驱动的巨大变革的门槛上。本书《现代科技伦理》并非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聚焦于人类在掌握强大力量时所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社会责任的深度探讨。 全书以高度的时代感和严谨的思辨精神,系统梳理了当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前沿问题,并试图在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构建一套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道德框架。 第一部分:数字主权的重构与隐私的边界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数据即权力”的逻辑。我们不仅分析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成因——数据选择、模型训练中的隐藏假设——以及它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还聚焦于“数字人权”的构建。从GDPR等国际法规的实践经验,到用户在智能设备中的“感知数据”所有权问题,本书提供了多角度的法律与哲学辩护。核心议题包括:如何在个性化服务与个人匿名权之间划定一条可持续的界线?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自我与责任归属 强人工智能(AGI)的远景,引发了关于机器意识、主体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激烈争论。本书细致剖析了当前弱人工智能应用(如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系统)中的责任链条。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电车难题”时,决策权应归于程序设计者、车主还是算法本身?本书引入了“可解释性AI”(XAI)的伦理要求,强调透明度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基石。此外,对于AI在创意产业中对人类劳动和原创性的冲击,我们进行了详尽的经济学与伦理学分析。 第三部分:生命科学的边界——基因编辑与生物增强 CRISPR-Cas9技术的成熟,使得人类首次拥有了精确修改自身遗传密码的能力。本书将基因编辑技术分为“体细胞编辑”和“生殖细胞编辑”两大类,并对其伦理风险进行严格区分。对于“设计婴儿”的诱惑,本书探讨了其可能导致的社会分层固化——“生物学精英”与“自然人”之间的鸿沟。同时,对“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的讨论,超越了疾病治疗范畴,直指“人性的本质”这一哲学命题。 第四部分:科技治理的全球困境与跨文化视角 科技的进步是全球性的,但伦理规范的建立却是区域性的。本书对比了西方功利主义伦理框架与东方集体主义伦理观在面对科技风险时的不同反应。特别关注了新兴科技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时可能带来的“技术殖民”风险。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全球性的科技治理机制,避免因标准不一而产生的“监管套利”,是本部分聚焦的难点。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伦理框架构建 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提供一套积极的、前瞻性的伦理指南。我们主张从“预防原则”转向“韧性设计”(Resilience by Design),要求技术设计者在开发之初就嵌入伦理考量。讨论了“技术民主化”的必要性,确保普通民众对重大科技决策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最终,本书呼吁科技界、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承担起塑造人类未来形态的历史责任。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学的前沿观点。 案例驱动: 引入大量最新的科技事件和判例进行分析,增强可读性与现实意义。 思辨性强: 避免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鼓励读者进行深入的道德推理。 《现代科技伦理》是政策制定者、技术研发人员、法学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普通读者,理解并驾驭未来科技浪潮的必备指南。它提醒我们:科技的力量越大,人类的智慧与审慎就越不可或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宏实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研究者。

  擅长运用电脑工具以及各种图解、图表解析法,探讨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曾多次参与国际性藏传佛教艺术展览的作品翻译与解说工作,包括:「慈悲与智慧:藏传佛教艺术大展」(1998)、「清宫祕藏:承德避暑山庄藏传佛教文物展 」(1999)、「祕境宝藏:达赖喇嘛珍藏文物展」(2002)、「美的沉思:中国佛雕艺术」(2002)等等。

  个人着作包括:
  幸福10小咒:下载诸佛菩萨的愿力与功德,远离灾难与困境(2012)
  咒语:下载宇宙能量的通关密码(2012)
  开始读懂百字明:藏传佛教第一咒(图解版)(2010)
  图解无上瑜伽:金刚乘最高密法.脱离轮回的关键途径(2009)
  图解金刚经(2008)
  图解西藏生死书(2005)
  探索西藏唐卡:揭开藏传佛教即身成佛的祕密(2004)
  藏珠之乐2:古代神秘的眼珠与护身符(2000)
  藏珠之乐1(1999)
  探索唐卡.佛部与菩萨部(1998)
  璀璨琉璃.战国古珠(1997)
  古域瑰宝.圣眼传奇(1996)
  西藏神域.辟邪瑰宝(1995)
  沧海遗玉.细说琥珀(1994)
  法相庄严.管窥天珠(1993)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畅销经典版序】读懂《心经》的五个关键心要
【作者序】读懂《心经》的四个关键
十个《心经》版本的特色比较
 
Part 1 先睹为快!基础19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八个字该怎么唸?
‧透过般若智慧到达解脱彼岸
2 玄奘大师为何不将「般若」直接翻译成「智慧」就好?
‧般若=妙智慧
3 「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六波罗蜜多
4 《心经》起源于何时?
‧260字经文的来源初探
5 《心经》=《大般若经》?
‧萃取《大般若经》的精华
6 什么是《大般若经》?
‧般若十六会
7 《心经》第一个汉译本是由谁翻译的?
‧四大译经家
‧鸠摩罗什:西域最伟大的译经家
8 流传最广的汉译本是谁翻译的?
‧为了《瑜伽师地论》而远行印度
‧玄奘大师的西行足迹
9 《心经》到底有多少种译本?
‧存留下来的七个汉译本
10 「广本」心经与「略本」有何不同?
‧广本与略本的结构比较
‧《心经》广本的完整结构
11 佛陀到底在不在《心经》的说法现场?
‧《心经》里的三个主角
‧《心经》盛会的六幕场景
12 哪些人物参与了《心经》说法盛会?
‧《心经》人物表
13 佛陀和观自在菩萨在哪里开示《心经》?
‧印度灵鹫山
14 在佛教史上,王舍城为何那么重要?
‧历史古城王舍城
15 《心经》的核心思想是「空」?
‧空的三种层次
16 《心经》是为谁所说的?
‧三乘
17 《心经》是经还是咒?
‧《心经》的显与密
18 密教的「般若佛母」与《心经》有什么辟系?
‧般若佛母
19 为何人人都爱读《心经》?
 
Part 2 逐字解经:详解53 句经文
《心经》经文结构分析图
1 观自在菩萨(1)
‧「菩萨」和「菩提萨埵」
‧到底是「圣观自在」?还是「圣观世音」?
‧比较玄奘和鸠摩罗什的翻译
2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2)
‧般若有深浅之分?
3 照见五蕴皆空(3)
‧五蕴
4 度一切苦厄(4)
‧八苦
‧八难
5 舍利子(5)
‧最有智慧的佛陀弟子
6 色不异空(6) 空不异色(7)
‧空与色的定义
‧空与色的五种特性
7 色即是空(6) 空即是色(7)
‧空与色的比喻
8 受想行识(10) 亦复如是(11)
‧五蕴的代数法则
9 舍利子(12) 是诸法空相(13)不生不灭(14) 不垢不净(15) 不增不灭(16)
‧诸法皆空
‧六不的比喻
10 是故空中无色(17) 无受想行识(18)
‧小乘与菩萨乘追求的空性有何不同?
‧从人类观到宇宙观的空性概念
11 无眼耳鼻舌身意(19) 无色声香味触法(20)
‧十二处: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一)
‧六根与六尘: 主体与客体的对应
‧五蕴与十二处的关系
12 无眼界(21) 乃至无意识界(22)
‧十八界: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
13 无无明(23) 亦无无明尽(24) 乃至无老死(25) 亦无老死尽(26)
‧十二因缘
‧如何终止十二因缘,出生死轮回?
‧生命轮回的大漩涡
‧生命的接力赛
14 无苦集灭道(27)
‧初转法轮
‧四谛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谛中的「道」:灭苦的方法
‧从「四谛」到「四谛空」
‧「四谛空」和「无十二因缘」的修行比较
15 无智亦无得(28)
‧真正的「智」与「得」
‧比较凡常人、小乘圣者、大乘圣者的智慧
‧三兽渡河
16 以无所得故(29) 菩提萨埵(30)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31)心无罣碍(32)
‧菩萨要怎样做才能「无所得」?
‧空性智慧的总复习
17 无罣碍故(33) 无有恐怖(34)
‧初学菩萨有五种恐惧
18 远离颠倒梦想(35)
‧什么是颠倒梦想?
‧八颠倒
19 究竟涅槃(36)
‧涅槃与究竟涅槃的不同
‧法相宗的四种涅槃
‧中观派的涅槃城
20 三世诸佛(37)
‧诸佛的说法
21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38)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9)
‧解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与三世诸佛的境界有何不同?
‧阿罗汉、菩萨和佛的「觉」的境界有何不同?
‧《心经》正宗分总复习
22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40) 是大神咒(41)
‧咒语、真言、陀罗尼有何不同?
23 是大明咒(42) 是无上咒(43) 是无等等咒(44)
‧解读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24 能除一切苦(45) 真实不虚(46)
‧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
25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7) 即说咒日(48)
‧分析咒语结构
26 揭谛(49) 揭谛(50)
‧去啊!去啊!
27 波罗揭谛(51)
‧前往究竟彼岸!
28 波罗僧揭谛(52)
‧一起前往究竟彼岸!
29 菩提萨婆诃(53)
‧成就了圆满智慧!
 
Part 3 追根究柢!进阶15
1 《心经》的文字是撷取自《大般若经》的哪些部分?
‧《心经》文字的原始出处
2 《心经》流通分的结构有何特殊之处?
‧《心经》流通分的出处
3 《心经》咒语的原始出处在哪里?
‧唐代大慈恩寺
‧《心经》咒语是般若菩萨的咒语
4 《大般若经》的四处十六会分别在哪里举行?
‧四处:《大般若经》的说法地点
‧四处十六会的分析总表
5 西方学者孔兹将般若思想的发展分为哪四个阶段?
‧般若经的四个发展阶段
6 要到达佛陀境界,可透过哪三种般若?
‧三种般若
7 小乘圣者与大乘菩萨获得的智慧有何不同?
‧我执、我空、法执、法空
8 不同根器如何运用「三科」来修行?
‧三科与三门
9 《心经》里的「是」字并非「是」的意思?
‧「是」这个字的用法
10 观自在菩萨处于修观状态,可以说法吗?
‧东初老人的三种论点
11 达赖喇嘛怎么看《心经》咒语?
‧藏文版的《心经》咒语只有三种层级
‧一个修行者的成佛旅程
12 日本的空海大师怎么看《心经》?
‧空海的〈般若心经秘键〉
‧保坂玉泉的《心经》分析图
13 东初老人为什么认为《心经》是密教经典?
‧东初老人的《心经》研究
‧般若思想说法者的演变
‧《心经》密教化的证据
‧东初老人比对分析《心经》经文的出处
14 第一部《心经》英文译本出现在何时?由何人所译?
‧穆勒对《心经》的贡献
‧穆勒译本和玄奘译本的比较
15 德国学者孔兹的《心经》英译本为何那么盛行?
‧孔兹英文译经的独到之处
‧孔兹译本和玄奘译本的比较
附录
1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
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7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8 The Heart Sutra 穆勒译
9 The Heart Sutra 孔兹译
10 The Heart Sutra /Geshe Thupten Jinpa译
11 七个汉译本《心经》的比较
 

图书序言

12週年暨平装版纪念序

读懂《心经》的五个关键心要


  2006年写了《图解心经》,至今已经超过30刷了。应出版社邀约写新序,主要是推出新的平装版本取代原本的精装版,目的是让书本能更亲民更加普及。在《图解心经》发行后的十几年,陆陆续续进行好几场演讲。演讲过程中总是会遇见听众突然眼睛一亮或是勐点头的时候,通常那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瞬间领悟。当然也会看到听众露出迷惘的表情,这时候就必须仔细地重复说明,当场解决听众心中的疑问。

  而我最喜爱看到的是闪亮的眼睛与一抹微笑的神情,因为知道听众此刻已经达到心领神会的境态。再加上几年来出版社转来读者的信件,提出书中值得深入讨论的要点。于是,这个新序就以过往演讲与读者来函的互动,精简整理出五个关键心要,让读者能更快进入《心经》美好的智慧空间。

  ◎第一个分享,首先必须弄懂心经的「是」

  玄奘大师《心经》的版本「是」一字总共出现九次。「是」字在先秦的用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正式文章的「此」(类似英语中的this),或是口语的「是」(类似英语is)的意思。简单的说,「是」在正式文章与生活口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由于《心经》是正式文言文章,经中的「是」应该翻译为「此」(this)。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确意思是「色即此空,空即此色」。还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应翻译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无上咒,此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接着让我们一起跳下智慧之海吧!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心经》是充满宇宙智慧的佛教经典,可以引领人们进入美好的心灵层面。其实,它是一本游泳的指导手册,指导如何渡至彼岸。虽然只有短短260个字,却能够完整告诉人们如何由此岸游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什么是有的世界呢?简单来说,有的世界是由人类的「感官意识」(眼耳鼻舌身)与「逻辑意识」(意)所创造出来的。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就是人类的六根,透由它们的运作创造物质存在「有的世界」。在佛教的概念之下,这一切「有的世界」都是虚幻的,非永恆实存。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那空的世界又是什么呢?空的世界就是超越「感官意识」与「逻辑意识」的心智境态所体悟的奇妙世界。这是什么样的心智状态呢?它是一种神圣的意识状态,在玄奘的《心经》译本称为「智」。「智」的梵语是jnanam,德国语言天才家孔兹(Edward Conze, 1904∼1979)精准译成cognition。中文将cognition 翻译成「认识、认知」,但中文意思不够精确。在牛津辞典里,cognition 的解释是除了人类原始的感官意识(perception)、经过教育学习的逻辑思考(reasoning),再扩展到无法透由言语表达的「直觉意识」(intuition)的认识、认知。请注意,启动直觉意识是《心经》中的一个大突破、大跃进。

  ◎启动直觉意识,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一开始提及观自在菩萨进入「照见五蕴皆空」的禅定状态。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并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作用。它既不是用感官意识的肉眼观看,也不同于以逻辑意识进行「分别观想」,而是集中心力不透由任何媒介的「直接观照」,接近上述具备直觉意识的认识、认知(cognition)。这种观被称为「直观」,与观自在菩萨的「观」意思是相近的。弄清楚感官意识(眼、耳、鼻、舌、身)、逻辑意识(意)与直觉意识(智),是安稳进入心经学习的第二步。

  ◎正确领略「无」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心经》全经最多的字就是无,共有21 个。像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的无。这里的无不是单纯的没有,更重要的含有「超越」的意思。当超越之后就没有了,没有的境态是种更优美的空性智慧领略,是「无」的境界。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超越感官意识与逻辑意识。这是心灵智慧走在观见真理的道路上,在一种直接且没有任何媒介之下去领悟空性。而「直接且没有任何媒介」(the direct and unmediated realizationof emptiness)的意思是说不透由文字、语言、逻辑判断,也不透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是触觉来观照空性世界,而是完全没有媒介的方式来认识空性。

  ◎更多的超越!「无智亦无得」!

  让我们以哲学角度再次说明直观,因为太关键了,所以要连续强调三次。这种近似哲学中的直观,是指既不靠逻辑推理或实体观察,也不靠理性或经验而可获得知识的能力。人类认为它是原始的、独立的知识来源,不同于一些经过学校学习的世间真理与基本道德原则的知识。直观无关人类的智慧商数,也无关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当然也无关于文字语言,包含经文的范畴,也就是《心经》里面说的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法」。

  无就是要超越!在超越眼耳鼻舌身意之后,还有更多的无,也意味着更多的超越。当来到「无智亦无得」已经是接近心经的尾端,那是超越「智」与「得」的心灵极致。所以《心经》的最终指导是告诉人们,超越感官意识与逻辑意识之后(无眼耳鼻舌身意),还要人们超越直觉意识(无智亦无得)。然后是「以无所得故」与「依般若波罗蜜多」,才能达到菩萨的圆满完美的寂静(究竟涅槃),与佛陀无法超越的、完全的、彻底的觉知境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无法在其上,也就是佛陀的觉知状态无法再超越了,是心经智慧的终点站。

  无所得是全经最后的智慧分水岭,跨过去就是菩提萨埵与佛陀的修行境态。认识《心经》的「是」,明白「无」的概念,再加上清晰理解「感官意识」、「逻辑意识」、「直觉意识」这五件事,你就可以安稳地进入《心经》中空的世界。祝福你在阅读《心经》时也可以露出闪亮的眼睛与一抹微笑的神情。然后进入禅定实修,自在地启动你的智(jnanam)。
 
张宏实(写于2019 年)

图书试读

读懂《心经》的四个关键

【关键1】关键佛法词汇的学习
【关键2】掌握关键词汇的梵语原义
【关键3】读《心经》略本,也要读广本
【关键4】掌握《心经》的修学次第: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260 个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却最深奥微妙的经典。这部简短的经广受世人喜爱,在佛教道场里,从日常课诵到大小佛事,无不念诵此经。然而,诵念者虽多,但是能真正了解义趣的人却很有限。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一部经过萃取,浓缩度极高的经,它精简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界等皆空的佛教核心义理,最后归于无所得,且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厄,达到究竟涅槃与证得菩提的境界,清楚传达给人们获得真正解脱智慧的修学次第。

◎关键1 关键佛法词汇的学习

要能真正地了解《心经》,关键佛法词汇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认识,才能进一步探索《心经》的义理。因此,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带领读者透由认识佛法最根本、最重要的名词,去体会《心经》世界。特别是读者若能回归到这些词汇原始梵文语义的认识,将会对《心经》有一番新的体认。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佛学基础知识之后,往后更容易阅读其他的佛教经典。因此,在本书里,对于《心经》所提及的关键佛法词汇,特别开辟「梵语学习」的小栏目,提醒读者了解原始字义。对初学者来说,整部《心经》所要认识的关键词汇并不超过二十个。

◎关键2 掌握关键词汇的梵语原义

‧玄奘译本的优、缺点

玄奘的汉译本是我们最熟悉的《心经》译本,其文辞简洁优美,容易朗诵记忆,常被选作入门的佛经。玄奘在此经里,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优美简练和文字意境。这是许多古典经文的特色与优点,但比较可惜的是,某些梵语意思未被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过这并非玄奘译得不好,而是不同语言经过转译,可能会遗失掉某些语义,这是常见的事。所以除了要有深厚的中文基础,也必须有足够的梵语知识,才能完整掌握经文的正确概念而不会有所遗漏。也因此,学习梵语成为了解经文原始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近百年来,无论东、西方的佛学研究专家,都纷纷投入梵语的学习,视了解梵语为掌握佛学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年有在接觸一些心靈成長領域的朋友,「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這本書,我真的必須好好說說它。市面上關於《心經》的解讀書籍非常多,但很多都流於理論,或是講得過於深奧,讓人望之卻步。這本「圖解版」,老實說,一開始我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望,但它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 最讓我讚賞的是,它真的把「圖解」這件事情發揮到了極致!這本書的插畫風格非常獨特,不是那種傳統的佛教畫風,而是結合了一些現代的設計元素,同時又保留了經典的意境。有些圖甚至有點像是在講述一個小故事,引導你去思考經文背後的含義。 更重要的是,它在解釋經文的時候,非常注重「生活化」的應用。它不會只是告訴你「色即是空」,而是會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色」(物質、感官、情緒)出發,讓你理解「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無常」的觀念,一種不執著的智慧。這種由淺入深,由外而內的引導方式,真的非常適合現代人。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解讀。以前總覺得這是一種否定,但這本書把它解釋成一種「超越」,一種不被外在感官所束縛的自由。這讓我對「無」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負面的概念,而是一種積極的解放。 這本書的文字淺白易懂,但又充滿智慧。圖畫精美,賞心悅目。它讓《心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老經典,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生活,幫助我們觀照內心的寶貴指南。我真的覺得,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好書!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我抱持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面上類似的書籍也不少。但翻開後,我不得不說,它的「圖解」方式真的讓我印象深刻,而且非常不一樣! 它不是那種把經文拆解成像流水帳一樣,然後隨便配圖。這本書的圖解更像是一種「視覺詩」,每一幅圖都蘊含著深意,與經文的意境巧妙融合。例如,在講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它用了非常有意境的水墨畫,將流動的水和虛無的空氣結合在一起,讓人瞬間領悟到「色」與「空」之間那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這種圖文結合的呈現方式,遠遠超越了我過去看過的任何一本圖解佛經。 而且,這本書在解釋經文時,用語也相當貼切,不會過於學術化,也不會過於口語化,恰到好處地傳達了佛法的精髓。我尤其喜歡它在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彙旁邊,都會有簡潔的補充說明,並且配合著圖示,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順暢許多。 我以前總覺得《心經》的「五蘊皆空」講起來很虛無,很難捉摸,但透過這本書的圖解,我好像開始抓到一點邊際了。那種「了然於心」的感覺,是以前單純閱讀文字時無法體會到的。這本書的設計,真的讓經典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溫度。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即使是反覆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它不僅是一本學佛的入門書,更像是一本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同時滋養心靈。

评分

這次偶然拿到「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真的讓我非常驚喜,也顛覆了我對這類書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覺得《心經》是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雖然聽過很多次,但總是難以真正領會其精髓。這本書的「圖解」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巧妙地將現代美學與傳統經文結合。書中的插畫風格非常清新脫俗,不是那種常見的佛像或佛教符號,而是用更具意境和現代感的圖像來詮釋經文。例如,當解讀到「無苦集滅道」時,書中的圖畫並非直接展示苦、集、滅、道,而是用一種象徵性的方式,描繪出放下執著、獲得解脫的意境,非常具有啟發性。 這本書在解釋經文時,非常注重「前後文」的連貫性,以及「觀念」的鋪陳。它並非將經文一段一段拆開來硬解釋,而是會引導讀者去理解每一句話背後的邏輯關係,以及整部經文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這種結構性的解讀,讓我對《心經》的整體架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我特別欣賞它對於「般若」的詮釋。書中用許多充滿智慧的圖示,來展示「般若」並非只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覺知、一種智慧的展現。這種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能力,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心經》的智慧。 整本書的編排也相當用心,字體大小、行距都很適中,翻閱起來非常舒服。它讓《心經》變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聖經典,而是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學習、去實踐的智慧指引。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珍藏,也適合反覆閱讀的書!

评分

哇!拿到這本「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真的是太意外的驚喜了!我一直對佛教經典,尤其是《心經》很有興趣,但每次看文字都覺得有點艱澀難懂,常常看了幾頁就打退堂鼓。這本圖解版的出現,簡直是為我這種「視覺型」讀者量身打造的! 我最喜歡的是它「圖解」的部分,真的太貼心了!每一段經文都有搭配著非常精美的插圖,有時候是描繪經文意境的畫面,有時候是與佛教象徵相關的圖飾,色彩柔和,線條細膩,看著這些圖,彷彿就能讓抽象的佛法變得具象化,更容易理解。而且,圖解的編排也很用心,不是隨便放幾張圖上去,而是仔細思考過如何與文字呼應,讓人在閱讀時有更深的連結感。 書的開頭還有一些關於《心經》的背景介紹,像是它的由來、重要性等等,這些資訊讓我對《心經》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不再只是零散的片段。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的導讀非常重要,它能建立起一個基礎,讓之後深入理解經文內容時不至於茫然。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適,字體大小適中,紙質也很好,摸起來有質感,翻閱起來也很舒服。我常常會隨手翻幾頁,看看圖,讀讀文,覺得心情會漸漸沉靜下來。它不像有些學術性的佛教書籍,讀起來有壓力,反而像是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著我去感受《心經》的智慧。這是一本我願意推薦給所有對《心經》感興趣,又希望有個輕鬆入門方式的朋友們!

评分

我個人一直對佛經,特別是《心經》充滿好奇,但礙於自己對於佛學的理解程度不高,每次讀都覺得霧裡看花。「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這本書,真的像我盼望已久的光芒,照亮了我對《心經》的迷霧。 它的「圖解」方式,絕對是最大的亮點。它不是簡單地將文字旁加上圖片,而是非常用心地將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名詞,都轉化成視覺化的圖像。例如,在講解「五蘊」的時候,書中會用非常生動的圖示來呈現「色、受、想、行、識」的具體意涵,讓原本抽象的五蘊,變得具體可感。 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照見五蘊皆空」這一段時的設計。它沒有直接用文字硬梆梆地解釋,而是運用了一連串富有象徵意義的圖片,從「照見」的動作開始,到「五蘊」的各種面向,最後呈現出「空」的境界。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能夠慢慢進入經文的意境,而不是被大量的佛學術語所淹沒。 書中的文字,也都經過精煉,用詞簡潔,卻能精準地傳達經文的意涵。它並非那種賣弄學術的書籍,而是真正希望讓讀者能夠理解並受用。我常常會翻開書,隨意看其中一個圖解,然後讀旁邊的文字,頓時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經》的導讀,它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引導。它讓我體會到,佛法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貼近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觀照內心,獲得平靜。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想要認識《心經》,又覺得有點卻步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