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沟通难题从未消失,突破对立从对话开始 在我阅读《高难度沟通》这本书时,高难度的沟通问题并未停止而难以回避。长荣航空服员的罢工事件进入关键的第十天,行程大受影响的旅客,焦虑地期盼对立的劳资双方达成协议。国际上,世界各国紧盯着在大坂举行的G20峰会,猜测中美贸易大战的僵局能否在川习会面中打开死结。
僵局不只存在严肃的政商议题,娱乐圈里的沟通难题也不时传出。范冰冰、李晨这两位在2015年公开「从朋友到爱人」的明星,四年后无奈宣布「我们不再是我们」。约略同一时间,超人气的韩星宋仲基与宋慧乔各别宣布两年婚姻结束。从社群媒体里与日常接触中,我们了解不论人类科技如何发达、生活水平如何提升,沟通类型可能转变,但是难度却不见得降低。
沟通难题从未消失,因而人类研究与学习沟通的努力也从未停止。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下研究公众沟通的专着《论修辞》,当中不仅谈修辞策略,也广泛地分析人类的各种情绪。沟通研究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成为普遍的学科,大量心理、教育与管理学者投入相关研究,主要大学也纷纷设立聚焦沟通问题的专业学系,最普遍的是「口语传播学系」(department of speech communication)或「沟通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而人际沟通或演讲学(公众沟通)在许多大学也被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显示美国大学教育对于沟通技能的重视。
《高难度沟通》一书由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高阶讲师杰伊,与拜伦教育基金会共同创办人格兰特合着。他们体认到美国社会近年在环境、移民与政治议题上都面临巨大的分歧,因而多年在各项讲座与工作坊中,尝试发展一套透过对话突破对立的课程。本书的英文原版书名是「突破僵局:对立世界中的对话力量」(Breaking Through Gridlock: The Power of Conversation in a Polarized World)。分析这项标题,作者设想的处境是「对立世界」,目标是「突破僵局」,而关键的作法则是有力量的「对话」。
为了让「对话」发挥力量,作者将本书设计为由一系列练习贯穿的「实务指南」。练习的原则是以「认真玩」(serious play)的态度来培养沟通技能。也就是通过认真反思、包容自己人性缺点、并期望与别人合作来挑战自己。一系列练习活动的背后,是作者从众多个案分析中发展出的沟通观点。作者认为,打破僵局的关键是「真诚」(authenticity),如果人们聚焦在真正想要的未来(也就是作者所称的「动态真诚」),避免陷入僵局的诱饵,并巧妙运用有效的道歉,便可能将对立转变为创新与行动的能量。
如作者所言,读者可以把《高难度沟通》当作一本发展沟通技能的练习指南。两个特点是练习来促进反思,以及观点来导引行动。本书聚焦在实作练习,并不强调理论的丰富,书中许多概念有发展的空间,读者如有深入思考的兴趣,可以参考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以及谈判协商的文献,这些研究在当代的沟通研究领域都相当多元而丰富。面对从未消失的沟通问题,发挥对话力量来突破对立僵局,的确实是追求优质生活的必经之路,而这本《高难度沟通》或许就是您学习有效对话的重要一步。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教授 温伟群
推荐序 也许有人会说,对话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的世界已经充满歧见,进入连对话都无济于事的状态。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非赢即输的世界,不管我们的立场为何,只要确保我们这边能赢就好。也就是说,我们在打仗,重要的是谁的战术比较高明。
但我们是在跟谁打仗呢?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像气候变迁、物种灭绝、严重的不平等、低度就业、年轻人焦躁不安、社会不安定、经济上财富过剩而有意义的工作却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不是「别人」造成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生活方式无法为我们和跟我们共享这个小小星球的其他众多生物的福祉,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在我们跟自己对打的这场战争中,输赢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只是不停地原地打转。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以疯狂、愤怒和恐惧,取代造福所有生物的实质进展。
我相信,现在有愈来愈多人明白这一点。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必须改变。他们知道,你不能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上,继续追求物质上的增长。而且,现在不管是国与国之间或人与人之间,一昧追求物质增长的愚蠢行为,只会引发日益严重的恶性竞争,大家只想着「我拿到的这份」要比别人多。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知道问题已经不在于「我们对抗别人」,而在于「我们所有人想要创造怎样的未来」,也就是我们自己必须求新求变。讽刺的是,这种理解可能让现状变得更加恶化,因为我们认为别人应当做的事情,和我们周遭实际发生的状况之间,出现更强烈的反差。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基本上只有同样的选择:继续依据「争夺控制权来追求进步」这种定义,来「为自己的信念而战」,不然就是选择改变。不过,这里的改变是指什么?它和「放弃」有何不同?首先,它不是要你不再那么努力达成自己深信的目标,而是要你改变达成目标的方式。简单讲,它是要你明白,要实现真正的改变,你必须同时跨越外在障碍和内在障碍。如果你只想跨越外在障碍,而忽视内在障碍,那么进步就只是空谈。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真正的选择只剩下:同时关注外在障碍和内在障碍,不然就两者都不理会。身为懂得反思的实践者,我们真正要做的不仅是强调行动力,还要追求觉知力,我们不仅要处理「外在的问题」。也要同时探索「内在的阻碍」。
所以,最后,身为对生活怀抱使命感,时时致力于为下一代创造美好未来的维权人士,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如何进行下一次的对话。诚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言:「科学源自交谈。」社会变迁的情形也是如此。我们是为了赢,还是为了到到启发?在交谈结束后,我们跟对方的关系更紧密了吗?我们更清楚哪些事情是有可能的吗?还是,情况正好相反?我们的行为是在创造可能出现的未来,还是在巩固把我们困在固有思维和行为模式里的过去?
面对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杰伊‧杰伊和加布列‧葛兰特提出一套既完备又实用的协助。他们知道,根本的改变从来不是光有意图就能实现的,始终还需要练习。所以,他们详述做法,让我们借助日常问题,不断地开启我们自己的觉知。他们也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独的旅程,你必须与他人结伴同行。找人跟你携手并进,持续探索在正视当今影响深远的变革挑战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意见。
如同神经学家所言:「在压力下,大脑的功能会退化。」这时,我们也会退回到最原始、最习惯的行为模式。以人类社会来说,这一点完全正确,如今,我们在全世界都能看到这种大脑减速的模式。如果我们想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取得真正的进展,那么重新唤醒彼此倾听、真诚交谈和一起思考的能力,就是关键所在。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于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
作者序 还记得上次你跟意见相左的人,讨论重要话题时的情况吗?你们谈得怎么样?
如果当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环保话题上陷入僵局时,你可以介入让对话得以进展下去,结果会怎样?如果在重重阻碍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忠于自我,还能增进彼此的关系,并且产生有影响力的新想法和成效,结果会怎样?
萝拉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她正和朋友一起在海边,享受大学时期最后的快乐时光。大家一起为四年大学生活划下美丽的句点,并庆祝彼此即将毕业。然而,就在这趟海边度假的第三天,其中一位朋友突然说,他不相信全球暖化那套说词。萝拉难以相信朋友会这么说,后来她狠狠教训对方一顿。接下来三天里,气氛很僵,大家都很尴尬。后来,萝拉静下心来想想,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不仅伤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无法说服任何人改变想法。她跟朋友道歉,也跟朋友更详细地说明自己对气候暖化的看法和感受。这次交谈不仅让他们重修旧好,也让她的朋友重新思考气候变迁这个问题。
年纪轻轻的凯文在一家迅速成长的再生能源技术公司,担任客户开发经理。有一天,他接触到一个新观念并且深受启发。他觉得这个新观念有可能让整个产业彻底改观。他喜出望外,直奔新任执行长的办公室。这位执行长过去从事创投,受新东家邀请接掌此职。凯文自认为在执行长面前,做出这辈子最棒的推销。然而,他渐渐从对方冷漠的表情里看出,问题大了。他慌乱比划一阵子后,终于发现执行长不想再听下去,只好赶忙结束话题走出去。他觉得自己遭到拒绝,所以开始思考这家公司是否适合他继续待下去。经过一段时日的慎重考虑后,他发现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或投资报酬率,跟执行长关心的事情相结合。于是,他调整说服策略再向执行长报告一次,结果如愿以偿。后来这家公司创造新的服务模式,迅速扩大再生能源在世界各地的应用。
热衷健康生活方式的米凯拉再三劝告母亲要减肥,可是每次聊到这个话题,俩人就会唇枪舌战,最后不欢而散。米凯拉发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的对立情绪。后来她改变做法,承认一直以来她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没有真正给予母亲协助。所以,她陪母亲逛超市。一起计画饮食。原本母女俩已经一年多没有一起吃饭,现在则是每週三天一起开心共进晚餐。
诸如此类的事情并非常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我们立意良善地推动我们倡议的事情,但在各种想法、优先要务和种种理念争相获取关注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突破僵局,实现我们真正想为自己、为我们的关系和我们的世界,获得想要的结果。只有在少数时候,我们确实能做到这样。我们喜欢听这类善用对话的力量让世界更美好的故事,因为我们想要更多这样的故事成真,而且我们有办法协助大家创造这类故事。所以,我们写了这本书。
◎我们的旅程
这本书从我们收集自己的故事揭开序幕,有我们的反思、学习和尝试。一直以来,我们俩人都在追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论我们的角色是在学的维权人士、是管理谘询顾问、还是大学老师。一路走来,我们错过许多原本可以获得丰硕成果的机会,而我们也跟家人和同事之间制造许多隔阂。有时,我们最后终于打破这些隔阂。然而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只是陷入僵局,任由我们在政治、社会和环保等议题上的对立继续扩大。
经年累月下来,我们一起学会如何打破僵局,获得重大成功。我们也受邀帮助他人达成同样的目标。杰伊辅导过许多家公司的管理高层,譬如:百健(Biogen)、博士公司(Bose)和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他帮助这些管理者破除内在障碍,强化永续发展策略。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他在这个顶尖商学院里,将永续发展计画从只有一小群学生和教职员感兴趣的课程,打造成整个商学院的策略发展重点。他激励史隆管理学院几百名学生关注永续发展,并从事相关职业。葛兰特在传统机构建立致力于环境保护的联盟,同时透过创办拜伦教育基金会(Byron Fellowship),发展出扩及美国本土以外的变革领导者社群。他也与资诚(PwC)、星巴克(Starbucks)、全食超市(Whole Foods)、新比利时(New Belgium)、永续品牌(Sustainable Brands)、美国零售业领导者协会(Retail Industry Leaders of America)和绿色商业公司(GreenBiz)等多家机构合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培训服务。
在刚开始那段期间,我们公开反思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在哪里成功了,在哪里失败了。很多人要求我们开课,所以我们设计一个课程。我们开始开办研习班,教导学员如何在意见分歧时展开真实的交谈,以及如何在永续发展和社会正义等话题上,摆脱「跟志同道合者宣传」这种多此一举的做法。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我们发展出自己的方法论。并且把它提供给更多人。目前,包括康乃尔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在内,有多所大学开办我们设计的这套课程。他们证实我们的成功做法是可以教授和复制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受邀到企业内部服务,为一百五十多家知名品牌的副总裁或总监等永续专业人士提供训练。我们总共指导将近二千名支持永续发展理念的管理者。
我们的研习班学员有年轻的维权人士,也有老练的领导者,有还在求学的大学生,也有叱咤商场的管理者。从他们慷慨分享的经验当中,我们得知人们在提出倡议时,可能落人的种种陷阱。我们也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学到,人们如何在对立和僵局中找到出路,而能互相理解达成共识,一起激发出有创造力的新做法。虽然起初我们的方法只针对环境保护相关议题,但现在已经发展到支持永续发展、社会正义和公共卫生等涉及层面更广的「进步」运动。
若说我们的方法中存在一个基本见解,那就是──没有特定的说词或论点能保证对话得以进展。打破僵局不是要「找对事情说」,而是要做出更根本的转变,也就是要改变我们本身的状态。当人们固执己见,坚持以往的思维方式和状态,只会让对立和僵局持续下去。唯有挣脱束缚,扩大思维和行为模式,才能打破僵局,让情势有所改观。这样,人们就能认清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未来,也会营造一种与未来相唿应的立场与当下状态。之后,对话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展下去。透过这种过程,我们就能巧妙地迈入尚未探索的新领域。我们可以真实地回应人们的抗拒。在探索新想法却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而让关系紧张时,我们可以忠于自我。在摸索之际我们得以重建共识,让对话持续进展。
这本书跟一般讨论沟通僵局的书籍不同,我们并不是讨论发生在世界上某个地方的抽象现象。没错,我们所说的僵局是跟政治领域的僵局和对立有关,因为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党派的人们很难对话。这本书讨论的僵局,也跟组织或行政领域的僵局有关,有不同优先要务和待办事项的人们,很难达成共识并採取行动。但在这些情况下,要打破僵局都得从对话开始着手。而且我们已经发现,要精通这种对话的最佳训练机会,就藏在你跟最亲近的亲友沟通不良时,譬如在餐桌上或在节庆聚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