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刑法专论:现代国际刑法暨其相关重要国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与论述

现代国际刑法专论:现代国际刑法暨其相关重要国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与论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刑法
  • 国际犯罪
  • 战争罪
  • 种族灭绝
  • 危害人类罪
  • 国际刑事法院
  • 国际人道法
  • 人权法
  • 国际法
  • 刑事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现代国际刑法之渊源、发展和演进,暨其相关重要国际问题为研究和论述之重心;所探讨的主题包括:现代国际刑法之意义及其内涵、重要的国际刑法公约与法规、纽伦堡大审、东京大审、亚美尼亚大屠杀及种族灭绝罪、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安达国际刑事法庭、联合国与国际刑法之发展及法典化、罗马规约、国际刑事法院及其与安理会之关系、侵略罪之定义及其管辖权之行使、赤色高棉暴行与柬埔寨特别法庭、巴勒斯坦当局之加入国际刑事法院、非洲国家与国际刑事法院、以及ISIS之暴行和其处罚、美国与国际刑事法院,暨国际刑事法院之对阿富汗美军和美国中情局之暴行的调查及关于缅甸罗兴亚人被迫害案的初步审查之进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于《现代国际刑法专论:现代国际刑法暨其相关重要国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与论述》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图书名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治理与跨国秩序重塑:比较法学视角下的制度演变与挑战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下,国家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与跨国秩序的重塑过程。本书并非聚焦于国际刑法领域,而是从比较法学的宏观视角出发,系统考察了不同法域(特别是宪法、行政法和社会法)在面对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时的内在调整与外部张力。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当代国家在维持主权、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公平之间所进行的复杂权衡。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比较”方法的精细运用。我们摒弃了简单的案例罗列,而是着重于发掘不同法域、不同法系(如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新兴的混合法制区域)在应对相似挑战时的制度选择差异、历史路径依赖及其运作效能。通过对一系列关键议题的深入比较研究,本书揭示了法律制度在适应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全球化对国家主权与国内法秩序的冲击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对传统国家主权概念的结构性挑战。本书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信息技术和资本自由流动如何侵蚀了国家对边界、数据和金融流动的传统控制能力。 我们详细分析了“数字主权”的兴衰。在数据跨境流动日益常态化的背景下,各国如何通过国内立法(如数据本地化要求、隐私保护法规)来重建其在数字空间中的管辖权。这一讨论贯穿了对《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区域性法规的深入比较,并对照了东亚和北美地区在数据治理模式上的显著分野。我们着重考察了国家在监管跨国科技巨头时所展现出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国内行政法和竞争法的形态。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全球性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对传统法律等级体系的冲击。从国际非政府组织(NGOs)在环境治理和人权倡导中的作用,到跨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事实上的法律制定权,我们审视了这些“软权力”如何渗透并重塑了国家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方面的地位。 第二部分:比较宪法视野下的权利重构与社会契约的再协商 在全球不平等加剧和身份政治抬头的背景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参与模式正经历深刻的再定义。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比较宪法学,分析了各国在维护社会契约有效性方面的努力。 社会权利的全球化与国内保障: 我们对比了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法国)的社会宪法传统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福利供给方面的差异。在经济压力下,各国如何界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宪法边界?本书通过对住房权、医疗权等社会权利在不同司法管辖区解释和实施的个案分析,探讨了“社会国家”原则在全球化压力下的脆弱性与适应性。 身份政治与包容性宪政: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构成,各国在处理族裔、宗教和性别认同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宪法策略。例如,我们比较了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制度设计(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与强调国家统一性原则的制度(如法国的世俗主义模式)。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这些选择对国内政治极化、司法审查的边界以及公民身份认同构建的长远影响。 第三部分:行政法制的现代化与风险社会治理 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职能——风险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正因技术的复杂化和风险的全球化(如气候变化、流行病)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第三部分从行政法和行政过程的角度,检视了国家应对新时代风险的制度创新。 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与问责制: 随着大数据分析和算法决策日益融入公共管理,行政权力的“黑箱化”风险加剧。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法域在规制“算法正义”方面的努力。我们探讨了行政信息公开制度(FOIA类法规)在全球不同版本下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应对涉及人工智能的决策时所遭遇的技术性障碍。问责机制的重建,特别是针对跨部门和跨国界合作项目的问责,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 紧急状态权力的界限与制约: 过去数年的全球危机凸显了行政权力在紧急状态下扩张的趋势。本书通过对不同国家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或重大自然灾害时所援引的紧急状态条款进行系统比较,分析了宪政民主体制下,如何在外力压境时维持法治的刚性约束。重点分析了司法审查权在紧急状态期间的自我克制与积极介入的临界点。 第四部分:社会法域的碎片化与劳动关系的未来 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和零工经济的兴起对传统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了根本性威胁。本书的第四部分关注社会法的演变,这一领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稳定。 劳动法的域外适用与管辖权难题: 跨国公司如何利用管辖权套利以规避严格的劳动法规?本书分析了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中隐含的劳动保护标准,并比较了各国法院在认定“雇佣关系”的法律性质时,如何应对远程工作和平台经济带来的新挑战。我们考察了如何通过合同法和侵权法原理,延伸本土劳动保护的触角。 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可持续性与全球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结构的改变,传统基于固定雇佣关系的社会保险体系面临资金枯竭的风险。本书对比了以“全社会投入”为特征的社会安全网(如北欧模式)与以“雇主/雇员强制缴费”为特征的体系(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美国模式),分析了各国在引入“普遍基本收入”或“个人养老账户”等改革措施时,所面临的宪法合法性挑战与社会接受度差异。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终总结道,全球化并非终结了国家法治,而是迫使国家在更复杂的网络结构中重新定义其法律边界和治理工具。法律制度的未来将取决于它们在吸收外部冲击的同时,维护国内社会契约核心价值的能力。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学者以及致力于理解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重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扎实而细致的比较分析工具和思想资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守博


  学 历
  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法学博士(S.J.D.)

  曾 任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处长、省府委员、社会处处长,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财团法人228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省政府主席,总统府国策顾问,及总统府资政等职;暨中央警官学校(现中央警察大学)客座副教授及专任教授;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及劳工研究所、东海大学政治系及法律系、国立中兴大学农产运销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等校兼任教授,及高雄义守大学管理研究所讲座教授;以及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中华职业棒球大联盟会长、台湾工商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财团法人祥和社会发展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际社会福利协会(ICSW)中华民国总会理事长、中华民国水上救生协会理事长、中华民国童军总会理事长、亚洲太平洋地区童军委员会主席。

  现 任
  财团法人博观致远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亚洲太平洋地区童军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及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工业教育与技术学系博士班兼任教授。

  着 作
  《国际私法中亲属关系的准据法之比较研究》(学生书局印行)、《法治与革新》(幼狮文化公司印行)、《家庭福利、社区发展与社会政策》(英文论文集,台湾省政府社会处出版)、《社会问题与社会福利》(中华日报出版)、《劳工政策与劳工问题》(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赢的人生管理》(正中书局出版)、《置身事内──我的留美观感今昔谈》(正中书局出版)、《欧洲日记──三十年十三次欧洲行脚的我见我思》(城邦文化出版)、《与青年有约─赵守博与名人对谈青年问题》(幼狮文化公司印行)、《童军笔记──谈我对童军运动的体验、论述与展望》(中华民国童军总会出版)、《任凭风浪急──赵守博人生回顾暨论述、散文自选集》(城邦文化出版)、《现代国际刑法专论──现代国际刑法暨其相关重要国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与论述》(元照出版公司出版)暨相关重要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另有《二十一世纪台湾的问题与对策──赵守博国是建言暨关于国家社会重要问题之论述文集》及《世界童军运动的理论、实际与体验》两书即将于近期内出版。

图书目录

自 序  
作者简介  

第一篇 现代国际刑法之发展、纽伦堡大审暨国际刑事法院之成立和运作概论
壹、前 言/5
贰、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7
参、纽伦堡大审及其影响/28
肆、联合国对国际刑法发展的贡献/48
伍、国际刑事法院之设立及运作/50
陆、结 语/71

第二篇 论侵略罪的定义及其管辖权的行使
壹、前 言/80
贰、侵略罪之起源和发展/81
参、《联合国宪章》之禁止使用武力及联合国大会之界定侵略/86
肆、《罗马规约》修正案的侵略罪定义/92
伍、侵略罪管辖权之行使/98
陆、结 语/108

第三篇 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争议谈二次世界大战后之东京大审及日本战犯
壹、前 言/114
贰、谈一谈靖国神社/115
参、细究中、韩为何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强烈抗议谴责/116
肆、东京大审及14位甲级战犯/121
伍、东京大审的审判、判决及其在国际刑法上的意义/132
陆、东京大审中的法律争议/135
柒、日本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149
捌、结 语/156

第四篇 由教宗评亚美尼亚大屠杀案论该案是否构成种族灭绝罪
壹、前 言/164
贰、亚美尼亚大屠杀与其是否为种族灭绝的争议暨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种族灭绝罪公约》/165
参、Genocide的由来及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种族灭绝罪公约》/172
肆、亚美尼亚大屠杀是否为种族灭绝行为的争议及土耳其政府的立场/175
伍、结 语/183

第五篇 论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及其关于种族灭绝罪之审理
壹、前 言/187
贰、南斯拉夫及其解体和所引发的冲突与战争/187
参、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之设立及其权责运作之分析/192
肆、国际法院有关种族灭绝罪之判决暨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就种族灭绝罪的追诉与审理/203
伍、前南斯拉夫法庭对前南斯拉夫总统米罗塞维奇的起诉与审判/216
陆、对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之检讨与评价/228
柒、结 语/232

第六篇 卢安达国际刑事法庭与种族灭绝罪
壹、前 言/236
贰、卢安达的内战及大屠杀/236
参、卢安达国际刑事法庭/237
肆、第一个以种族灭绝罪定罪及判刑的法庭/240
伍、强姦及性暴行的构成种族灭绝罪/242
陆、首位首长自认有罪及首位妇女被判刑/243
柒、媒体负责人被判决犯种族灭绝等罪/245
捌、刑事法庭余留事项国际处理机制/248
玖、结 语/250

第七篇 红色高棉暴行与柬埔寨特别法庭
壹、前 言/256
贰、红色高棉大屠杀/257
参、大屠杀的终止及柬埔寨政府与联合国的协议/259
肆、特别法庭的混合特色及其运作和审理/264
伍、特别法庭的审理及判决/268
陆、关于柬埔寨特别法庭审理的争议及批评/273
柒、结 语/276

第八篇 论非洲国家与国际刑事法院──从非洲国家开出退出《罗马规约》的第一枪谈起
壹、前 言/282
贰、国际刑事法院追究的非洲刑案/284
参、非洲国家与国际刑事法院之争议暨其从《罗马规约》退约的行动/316
肆、结 语/339

第九篇 论巴勒斯坦当局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意义及其冲击
壹、前 言/346
贰、先回顾巴勒斯坦地区长期的纷争/347
参、巴勒斯坦当局是个国家吗?/350
肆、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对巴勒斯坦当局的意义/353
伍、国际刑事法院对以、阿双方可能追诉的情形/354
陆、巴勒斯坦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对中东地区情势及「两国併存」方案的冲击/357
柒、结 语/359
主要参考文献/359

第十篇 论联合国安理会与国际刑事法院之关系──并论苏丹前总统巴希尔及利比亚格达费父子的移送案暨安理会对国际刑事法院之延缓调查及追诉的请求
壹、前 言/366
贰、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的关系/367
参、安理会对国际刑事法院的移送管辖及苏丹总统巴希尔的移送案/370
肆、利比亚格达费父子的移送案/380
伍、有关安理会对国际刑事法院移送的争议和评论/385
陆、安理会对国际刑事法院推迟调查或追诉的请求/388
柒、结 语/393

第十一篇 论ISIS之恐怖暴乱罪行的追究与处罚
壹、前 言/398
贰、伊斯兰国之兴起及败亡/399
参、伊斯兰国罪行之追究处罚/402
肆、结 语/420

第十二篇 从川普总统叫嚷ICC「没有管辖权」、「没有合法性」和「没有权威性」论美国与国际刑事法院
壹、前 言/425
贰、美国于《罗马规约》协商时之做法及对《罗马规约》之立场/426
参、《海牙进攻法》之通过暨《有罪不究协定》之签订/430
肆、《罗马规约》第16条及联合国安理会1422号决议/435
伍、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演变/440
陆、结 语/448

第十三篇 论国际刑事法院对阿富汗动乱中之美军暴行及缅甸少数民族罗兴亚人被迫害之调查与初步审查
壹、前 言/456
贰、美军入侵阿富汗与阿富汗之动乱/457
参、国际刑事法院对阿富汗情势的管辖权及调查暨美国政府的反应/460
肆、国际刑事法院对缅甸罗兴亚人被迫害案之展开初步审查/479
伍、结 语/492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495

图书序言

自序

  对于国际刑法及其相关的问题,我一直就有很大的兴趣。记得我在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法律学院进修博士学位(S.J.D.)时,曾一度考虑以国际刑法作为论文的研究重点,嗣因指导教授为美国当时关于法律之冲突(Conflict of Laws,即国际私法)领域的权威,力劝我在此一方面也做研究,我乃撰写一有关国际私法的博士论文。自美学成回台工作之后,我先应聘在中央警官学校(现中央警察大学)担任客座副教授及专任教授,不久转往政府部门长期服务,惟我仍在政大、中兴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师大、台大等大学兼任教职,并曾在中央警官学校、政治大学外交系及东海大学政治系等处讲授国际法,当然也涉及到国际刑法的问题。2001年我自有关公职退休后,获聘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国立彰化师大、国立中山大学及高雄义守大学等校的研究所任教;并在台湾海大海洋法律研究所讲授《国际刑法专题研究》一课,前后超过十年,使我更为广泛而深入地蒐集国际刑法的相关资料,经常关注国际刑法的各项发展,暨对国际刑法的重要问题予以更系统性的探讨。五年多前,为满足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及鉴于目前台湾关于国际刑法的专着不多,乃起心动念决定将多年来就国际刑法方面的研究所得,撰成专书。此为本书之问世的最初起源。

  我于2015年年初开始动笔,最初只想以评论与国际刑法有关的国际事件为内容,但随着资料蒐集之增多、增广及研究层面之加大,深感此一做法不够全面,也无法就国际刑法之发展更系统性地介绍和探讨,乃决定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之纽伦堡大审及东京大审为起点,就战后以迄目前重要的国际刑法的发展与演变,特别是几个有指标性的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之成立、运作及审理作为本书探讨所涵盖之重点所在。

  本书共有十三篇,以下列为研讨论述的主题:现代国际刑法之渊源及发展和演进、国际法之犯罪(即国际犯罪)、重要的国际刑法公约与法规、纽伦堡大审、东京大审、亚美尼亚大屠杀、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安达国际刑事法庭、种族灭绝罪、联合国对于国际刑法发展及法典化的努力与贡献、罗马规约、国际刑事法院及其与安理会之关系、非洲国家与国际刑事法院、赤色高棉暴行与柬埔寨特别法庭、侵略罪之定义及其管辖权之行使、巴勒斯坦当局之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美国与国际刑事法院、以及国际刑事法院之对阿富汗美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之暴行的调查暨关于缅甸罗兴亚人被迫害之初步审查,暨ISIS之暴行和其处罚。为使阅读者能快速掌握各篇内容之重点,本书每篇之前均附有各该篇之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不过,为节省篇幅,本书未编制索引(Index),可能因此而稍微影响阅读者查阅资料的速度,特此敬表歉意。

  由于国际刑法就做为国际法律的规范体系而言,或做为一个学术研究的科目来说,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成形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可说是现代国际社会一个愈来愈受重视的重要议题;而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很多均与当前的国际情势和重要的国际事件有关,因此将本书命名为《现代国际刑法专论》,并加上〈现代国际刑法暨其相关重要国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与论述〉的副题,以说明本书的主要涵盖内容。

  作者恳切希望本书之出版能有助于大家对国际刑法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大家能够加强努力,共同致力于使所有违反国际刑法之犯罪者均可被绳之以法而负起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并强化对国际犯罪的预防,以增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保障。

  对于本书的内容与观点,欢迎各位有关先进不吝批评指教。
 
赵守博
2019年8月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国际刑法领域耕耘多年,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他对现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和概念的梳理,例如管辖权、共同犯罪、国家豁免等,这些都是理解复杂国际司法案件的基石。书中对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灭绝种族罪等重大国际罪行的详细剖析,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穿插了大量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罪行在实践中的认定和追究。作者在论述中,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国际条约、法院判例,还对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和评价,展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尤其注意到他对新出现的国际犯罪,如网络犯罪、环境犯罪在国际法层面如何被规制,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对于我们了解未来国际刑法的走向至关重要。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现代国际刑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国际正义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各国如何通过法律的利剑,去惩治那些超越国界、挑战人道底线的罪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条理,从宏观的历史沿革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国际刑法制度。作者对于国际刑法起源、发展,以及其与国内刑法之间关系的论述,为读者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我个人认为,书中关于国际刑事法院(ICC)运作机制的章节是本书的一大亮点。ICC作为现代国际刑事司法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其管辖权、起诉程序、证据规则以及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关系等,都被作者剖析得细致入微。通过对ICC相关案件的介绍,我得以了解国际社会在追究个体刑事责任方面的努力和挑战。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引渡、司法协助等国际合作机制在打击跨国犯罪中的作用,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国际刑法的执行层面至关重要。作者在行文中,虽然涉及大量法律条文和概念,但表达方式相对平易近人,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可读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份对全球正义事业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民族国家林立的世界中,依然存在着超越国界的普遍正义,而国际刑法正是实现这一正义的重要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惊叹。作者在处理复杂国际刑法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现实的国际政治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例如,在探讨国家责任和个体责任时,书中对政治考量、外交博弈等因素的分析,为理解国际刑法在实践中的局限性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国际刑法与国际人道法、国际人权法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这三者在维护人类尊严和福祉方面息息相关,而作者的论述使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国际刑法领域实践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各国在刑事司法合作、立法完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在阐述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时,也能做到深入浅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从全球化的角度去审视犯罪与惩罚的问题,也让我更加关注国际社会在应对跨国犯罪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学术上的严谨。作者通过对现代国际刑法最新发展动态的关注,特别是对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趋势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预防性措施”和“国际刑事合作的未来”等章节所吸引。这些内容不仅着眼于当前的法律制度,更着眼于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创新来应对。作者对打击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等新兴国际犯罪的论述,也极具前瞻性,让我意识到国际社会在法律层面所面临的持续挑战。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国际刑法这个复杂而迷人领域的探索之路。它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智慧的源泉,激励我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法律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国际法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方面的作用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对于国际刑法中“人道”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其如何体现在各项国际刑事司法文书中,让我对“人权”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国际刑法原则的溯源,特别是对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深入探讨,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国际刑法奠基性贡献的肯定。作者在分析这些历史性案件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着重于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法律逻辑和国际法理,这对于理解国际刑法的演进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国际刑事案件的论述,例如针对国家元首或高级官员的起诉,以及“正义与和平”之间的权衡,都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法律条文,更是在讲述人类社会对正义的永恒追求。它让我意识到,国际刑法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承载着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对未来和平的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