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佛教
  • 哲学
  • 智慧
  • 人生
  • 修行
  • 顿悟
  • 心灵成长
  • 彼岸
  • 赏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家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佛教、佛法、佛学。佛教是一个信仰体系;佛法是经由系列的身心修行而达到开显本有智慧以实现生命之究竟觉醒与人生之终极关怀的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由生命哲学与生命实践学组成。佛法既含有高深的生命哲学,也拥有丰富的生命实践体系);佛学是关于佛教和佛法的学术性研究。此三者,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差异:

  任何一个宗教,皆由教主、教民、教义和教团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同样也是如此。

  教主:在佛教中最大的教主,当然是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其次是菩萨,再其次则是历代佛教各教派中的高僧们。在教民心目中,这些教主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有着超自然的神力。教民们志不在理解佛陀及历代高僧们的教导之真义,只是一味地把佛菩萨们无限地神化,将佛菩萨视作无所不能的神灵、无所不能的救世主,看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自然力量(The power of super nature)而加以信仰和膜拜,以期达到禳灾、延寿、祛病、增福等目的。

  教民:教民作为某一宗教的信仰主体,是任何一个宗教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基础。教民之所以是教民,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坚定地信仰教主与神灵所拥有的超自然力量,从而将教主与神灵们视为救世主,给予信仰和膜拜。同时也将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与自己的禳灾、延寿、祛病、增福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包括佛教徒在内的任何宗教信徒,都具有两个主要特色:

  其一是甘当神奴。教民们匍匐在教主和神灵的脚下,不敢心生「僭越」之想。其中最不敢想像的,就是与崇拜对象并肩而坐。故而,在几乎所有的信众那里,你说让他成佛会吓破他的胆子。释迦牟尼是佛——假若我成佛了,不就和释迦牟尼并肩而坐了?那是万万不可以的!于是便永远地把自己匍匐在崇拜对象的脚下,永远不敢生起齐肩之念。

  不只是佛教徒如此,天主教徒等其他教徒也是如此。你说让我和上帝齐肩而坐,对很多基督教徒而言,是不敢想像的。怎么敢和上帝称兄道弟呢?那是万万不可以的。永远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当上帝或其他神灵的一个顺民,当上帝或其他神灵的一只羔羊,这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性。不敢与崇拜对象齐肩而坐,只愿意(不管这个愿意,是主动愿意还是被动愿意)匍匐在被崇拜对象的脚下,甘当神奴。这是作为一名教徒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非理性倾向。由于教徒接受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正常的理性认知就会被非理性思维所取代,被强烈的信仰式情感所取代。如此久之,则出现教徒所独有的特征:越来越非理性化和情绪化,越来越非逻辑化和神秘化,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生活与人生之真实体验,而形成一个独有的群体——教徒团体。

  教义:任何一个宗教教义都是围绕着神灵构建起来的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信仰体系,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亦复如是。佛教在创立之初,就向它之前的印度各宗教(如婆罗门教)继承了很多神灵(如大梵天神、天龙八部、罗刹女、大力鬼、山神、风神、火神等等),供佛教徒们信仰和膜拜,还有一些神灵(如四大天王、各大小魔王、各类空行母、各类护法神、各类佛菩萨之化身如二十一度母等等)是佛教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围绕着这些鬼神,佛教中存在着难以尽数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构成了丰富博大的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信仰理论体系,其鬼神谱系包含有高级神(如恒河沙数之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中级神(菩萨、罗汉及其种种之化身)、低级神(天龙八部、山岳神、土地神等等)及业力论、因果论、护佑论等相关的教义与学说,构成了一个迄今为止可能是世界上最为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最为错综复杂的神灵谱系。

  教团:宗教的另一个主体,即教团组织。教团组织由宗教教职制度与宗教活动场所(如基督教的牧师与教堂,佛教的僧伽与寺庙等)构成,它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社会化和实体化。教团一方面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现空间;另一方面对其教义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构成一个宗教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来看,佛教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流派,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成熟化、高度系统化的宗教教派。而宗教的制度化,被认为与政治独裁化、经济垄断化、艺术功利化一起,构成了人类各种罪恶与腐败最主要、最持久的源泉与温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麟


  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着名生命学家,千古绝学——皇冠瑜伽(心传体系)、茶道(正宗禅茶体系)、禅舞(飞天舞体系)、香道(秘传丹香体系)、医道(生命医学体系)、狮子吼(梵音唱诵体系)、光明大圆满(阿底瑜伽,虹身成就体系)、倒拨生物钟(时轮学体系)等若干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人。

  代表着作有《家门没上锁》《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瑜伽经〉直解》《〈大学〉广义》《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以心传心——潘麟先生讲授皇冠瑜伽》《直指生命的真相——〈心经〉直解》、Crown Yoga: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Life Awakening (英译本)。其英文着作Come up to the Great Guru于2010年在印度出版发行。

  生命科学系列经典:
  《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
  《〈瑜伽经〉直解》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
  《以心传心——潘麟先生讲授皇冠瑜伽》
  《直指生命的真相——〈心经〉直解》
  Crown Yoga: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Life Awakening (英译本)

 

图书目录

前言 论佛教、佛法与佛学之区分/
着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开经偈/
金刚与般若/
到彼岸与何谓经典/  
《金刚经》的个性/
分品原由/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附录/
《金刚经》的流传及文本/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图书序言



  《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翻译版本,此次讲授的《金刚经》版本,选自着名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让我们先对此经的翻译者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鸠摩罗什(西元344~413年),梵语是Kumarajiva,又译为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省称罗什,意为童寿,意思是他明明是一个儿童,但他的智慧却像一个老人。罗什出生于古代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地区),是东晋时后秦的一位高僧、译经家。(鸠摩罗什画像见附图一)

  其父鸠摩炎,出身天竺望族,家世显赫,世代为相。鸠摩炎倜傥不群,天赋异禀且有节度,驰名遐迩,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反而毅然出家,开始了修行生涯,成为一个游方僧人。他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到达龟兹国——一个信奉佛法的小国家。龟兹国国王听说来了一位印度高僧,非常敬慕他,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公主,是龟兹国王的妹妹,年方二十,才悟明敏,过目必解,一闻则成诵,是位才女,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征。当时虽有诸国争聘,她都不应,可是一见到相貌伟岸的鸠摩炎时,十分倾心,决意嫁他。国王便劝鸠摩炎还俗,无奈鸠摩炎怎么都不答应。为此,国王将其软禁,颁佈圣旨:鸠摩炎必须还俗,娶他的妹妹耆婆为妻。就这样,鸠摩炎被迫与耆婆公主结婚了。结婚不久,耆婆就怀上了鸠摩罗什。怀孕期间她常去城北省梨大寺听法,并于突然之间,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地讶异。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耆婆便顿时忘却天竺语。当时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

  西元344年,即东晋建元二年,鸠摩罗什在龟兹出生了。母亲是王妹,父亲是国师,这是龟兹王国中最为显贵的家庭。然而这个家庭深深信仰着佛教,一家人似乎并不迷恋世俗的荣华富贵,父亲鸠摩炎刚刚被逼迫返俗从政,在城北省梨大寺听法着了迷的母亲耆婆,又撇下她曾钟情的丈夫,带着鸠摩罗什出家为尼了。

  7岁时,鸠摩罗什随信佛的母亲生活于寺庙之中,每天和母亲一起学经、读经。他天资极高,每天能背诵三万二千字经文,号称「日诵千偈」。为了修行的需要,母亲在鸠摩罗什9岁时,又带着他渡辛头河至罽宾(今喀什米尔地区)学习深造,师从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学习小乘佛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没几年,鸠摩罗什就把小乘佛法的经、律、论全部通达。

  12岁时与母亲自印度返回龟兹国途中,在今新疆疏勒地区驻留一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国(位于今新疆于阗之西、疏勒东南)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一学习即通达。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这段时间他学习的《中论》《百论》和《放光般若经》,都是大乘重要的经典,鸠摩罗什曾叹道:「我过去学小乘,好比是蠢人不识金子,错将黄铜当成宝贝。」在辞别他的大乘师父们后,他回到了龟兹国。

  龟兹国国王出城门迎请他为龟兹国国师,并皈依鸠摩罗什。西元363年,鸠摩罗什20岁时,在王宫受具足戒,标志他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此后龟兹王给鸠摩罗什更尊贵的礼遇:为他造金狮子座(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铺上大秦(即罗马帝国)产的锦褥,请罗什升座说法。罗什说法时,西域各国的国王跪在座边,俯伏在地,让罗什踏在他们的背上,一步步登上法座。世俗的国王屈尊伺侯,表示对名僧极崇的尊礼。他留住龟兹二十多年,广传大乘经论。

  虔诚向佛的母亲,十年来辛苦地领着青少年时代的鸠摩罗什在国内外拜师游学,现在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学业有成,自己可以放心地离开了。她在再次前往天竺时谆谆嘱咐儿子,勉励他到中国内地弘传大乘佛教。他毅然应允,表示愿到中国内地传教,纵使千辛万苦,也要实现母亲此愿。

  鸠摩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成为中观大师,名声大震西域,传扬四方。

  苻秦(史学家又称之为前秦)建元十五年,中土僧人悦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向前秦国君苻坚称述龟兹佛教盛况,特别推崇法师鸠摩罗什才智过人,精通大乘佛法。前秦建元二十年(西元382年),苻坚在高僧释道安的一再劝说之下,遣平西将军吕光(西元337~399年)带领十万精兵进军西域,「降服焉耆,攻破龟兹,归服者三十余国」,他嘱吕光在攻下龟兹后,从速送鸠摩罗什入关。吕光不负使命,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先后攻陷了焉耆、龟兹等西域三十余国,虏获了罗什。但因吕光将军原不奉佛,莫测罗什智量,又见他未达高年,故生轻慢之心,恒以常人待之,并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了婚,还时常让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西元383年,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了一次战略性大决战。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郎(禁卫军)三万,共九十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七万从巴蜀顺长江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东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大伤元气。先前被征服的各部族酋豪,纷纷背叛苻坚,建立割据政权。其中前燕宗室慕容垂在西元384年称帝,建立后燕。羌帅贵族姚苌也于西元385年缢杀苻坚称帝,史称「后秦」。前秦遂告瓦解,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与战乱中。

  西元385年3月,吕光用两万匹骆驼驮着一千多种珍奇的西域货物,带着一万多匹西域骏马撤离西域,班师回朝。但在回师的途中听说故国易主,无奈佔据姑臧(今甘肃武威)一带以自守,并随后于西元386年建立政权,号「大凉国」(西元386~403年,史称「后凉」),都于姑臧,统治范围包括今日甘肃的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部分地区。因此,鸠摩罗什便随吕光滞留于凉州(大凉国)达十八年之久。在这十八年里,鸠摩罗什完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精通了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时常于大凉国中讲经说法,渡化众生,使大凉国的文教礼俗大为改善,因而受到吕光及其皇位继任者的重视。罗什于大凉国中其身份几乎等同于国师。

  姚苌缢杀苻坚后称帝于长安,与其旧主苻坚一样,也非常仰慕罗什之高名,曾多次遣使去大凉国邀请,但吕光父子忌他智计多能,不放他东行。

  到了姚苌之子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西元401年)决定出兵西攻大凉,大凉国主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因宫室内乱等原因无力抵抗,无奈归降后秦,大凉国亡。如此罗什终于被迎请入关,时年58岁。以迎请鸠摩罗什为契机,先后有三十几个大小国家因此而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也因此见出佛法东流过程中,经历了无以计数的曲折与传奇。

  姚兴亲自迎请鸠摩罗什入驻长安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译场的一切用度皆由国库供给。就这样,鸠摩罗什前后持续翻译佛经达十二年之久。

  后秦弘始十五年(西元413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圆寂前告众弟子曰:「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典三百余卷。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且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法体火化后,百骨成灰,其舌果然不坏,而成「舌舍利」。以此验证佛法不虚,以此验证其所译经典无误。故我们今天学习罗什所译之《金刚经》,大家尽可放心地去信受奉行,不必生疑。因为法师的舌舍利为我们证实了:其翻译之经文语句与佛陀当年亲口所宣者,毫无差别。

  鸠摩罗什及其众弟子辛苦译经十二载,翻译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金刚经》《圆觉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除了在译经事业上鸠摩罗什取得了后人难以超越的伟大成就,同时,鸠摩罗什在译经之余,广开普渡之门,培养出了数千名杰出弟子,其最着名者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什门四圣」。

  佛教虽说在两汉之交时就已传入中国,但真正开始翻译佛经却是在汉末。早期翻译的佛经不仅词语不规范,很难看懂,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佛经没有翻译出来。与前人相比,鸠摩罗什主持翻译佛经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来他少年游学印度,梵文水准极高;二来他来自龟兹,懂西域其他小国的一些语言;三来他在凉州生活了十八年,对于中土人文风情非常熟悉,在汉语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佛经东传的里程上,鸠摩罗什缔造了一个空前的盛况。

  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义净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当时堪称独步空前。他不仅第一次有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大乘空宗的理论,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创造出一种具有外来语和华语调和之美的新文体。他主持翻译的经论,特别为中国佛教徒所乐诵,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