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解心经

从易经解心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经
  • 心经
  • 佛学
  • 道家
  • 哲学
  • 文化
  • 玄学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易经》解析《心经》,
  佛易会通,开创了一种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仅有两百六十个字,但含义广博精深,大乘佛法的精要统统都浓缩在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心」是这部经的总名称,意思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

  《心经》的缘起,地点在灵鹫山中部,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蜜多,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这部经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一般佛经都记载佛说,《心经》却是观音菩萨担纲说法,将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谛阐述无遗,且能以最少的篇幅,以简驭繁、化繁为简,把这些最深刻、最具深厚含蕴的义理讲出来,这种成就真是不可思议。

  刘君祖学易四十年,擅长将深奥难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实例佐证,近年更以易经为根柢,遍及群经和佛经。在他品读过的经典中,大概只有《易经・杂卦传》堪与比拟,文字很精简,二三个字就蕴藏无尽的密码。本书以《易经》的义理来解析《心经》,佛易会通,开创了一种以易解佛的路径。

  今日国际纷争越演越烈,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日益严重,造成全球暖化灾难不断,真正的缘由还是因为人心不净。刘君祖新解《心经》,希望对于学者能有帮助,对于世道有所补益。

名人推荐

  王立文(前元智大学副校长、佛学与科学期刋主编)
  林安梧(前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姚仁喜(建筑师、大元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
  游祥洲(前佛光大学教授、世界佛教大学执行理事)
  赖贤宗(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龚鹏程(前佛光大学校长)
  ――衷心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君祖  


  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

  曾任牛顿出版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咸临书院山长。

  大学时期深受满清皇族爱新觉罗毓鋆老师的启迪,从浩瀚的中国经典中汲取养分、反覆辨证,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础。尔后以发扬中华经典文化薪传为职志,沉潜研修、着述、讲学四十余年;学生上自总统,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贤达。他擅长将深奥难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实例佐证,并切合世局现况、经营挑战,从变易中找出不变的法则,解读以简御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学为骨干,将四书五经及诸子书贯串为一思想整体,旁通于佛、道等演绎发挥。

  着有《天道惊险人惊艳:易经的第一堂课》、《易经密码1-8辑:易经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导览》、《易经之歌:易经系辞传》、《一次看懂四书》、《易断全书1-4辑:理解易经断卦的实用宝典》、《从易经看孙子兵法》、《从易经看鬼谷子》、《从易经看冰鑑》、《从易经看黄帝阴符经》(繁体)。《易经与现代生活》、《刘君祖易断全书》、《详解易经系辞传》、《易经与管理》、《孙子兵法演义》、《新解论语》、《新解冰鑑》、《新解鬼谷子》、《新解黄帝阴符经》、《忧患》、《干坤》(简体)等书。
 

图书目录

龚序 
自序:观行天下
 
绪论
《心经》概述
依经解经
正法明佛,乘愿再来—观音菩萨
《心经》与《易经.杂卦传》
《心经》的本文
《心经》的译本
 
上篇 观空度厄 遯世无闷
《心经》的缘起
观自在
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空不异」和「色空即是」
剥极而复
八苦
五蕴
色是质碍
受是领纳
想是想像
行是迁流造作
识是了别
对「色」的深层思考
 
下篇 风生缘起 品物咸章
《心经》与《易经》
「空」与「有」
从「不异」到「即是」
十八界
再谈「五蕴」—剎那生灭
自性随缘
还灭门和流转门
顺观、逆观
机缘带动一切
声闻、缘觉
苦逼迫、集招感、灭可证、道可修
《易》说「色、受、想、行、识」
无明
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无明尽
 
附录 历代名家心经书法

图书序言

龚序

龚鹏程/前佛光大学校长


  君祖这本书,以《易经》的义理来解析《心经》,生面别开,但实际上是远有渊源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开始与《易经》结合了。三国吴僧人康僧会即已用《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解释佛教轮回说。其后这种解释流行一时,支遁、慧远、梁武帝、法通等各有论述。其所以如此, 是因佛教思想初入中土,中国人对其义理还很陌生,故不能不用「格义」的方法来传播。当时用来格义的材料,主要就是《易》与老庄。

  这本来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僧家因此而钻研《周易》,熟悉《周易》的儒者也因此而接近了理解了佛理,对佛学与易学两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两方义理因此交流,竟开出一朵奇花异卉来。

  据唐初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说,南朝时这种会通佛易的《易经》注解有十几家,内容多是「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可见当时解《易》以般若性空之理为主,也有主客能所的分析。

  孔颖达代表了唐代官方经学的立场,他是不赞成这种佛易会通方式的。但趋势已成,难以遏止。到柳宗元写「道州文宣王庙碑」时,就介绍当时官学里教《易经》的,乃是沙门凝辩。可见僧人熟悉《易经》,甚至能在文庙里讲经而世不以为异。一时风气,可想而知。

  凝辩的讲稿,现在看不到了。可是其他僧界大德对《易经》的阐发和会通,仍有许多材料留下来。如华严长老李通玄以《易》解《华严》,且特重艮卦,对后世的影响就很大。

  但我觉得唐代佛易会通的路数可能最特殊之处乃是象数。

  六朝时,王弼扫象之思想势力很大,故南朝的佛易会通,绝少就象数说,唐朝就不然。如密宗大师一行,着有《大衍玄图》、《大衍论》等,他就最重视大衍之数,甚至还制作了大衍历,并依孟喜之说作了卦气图。宗密的朱墨十重图,是用来表示修炼过程中之染净状况的,也与《参同契》的纳甲月体说有关。禅宗临济义玄讲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曹洞宗石头希迁作禅门《参同契》;洞山良价作《宝镜三昧歌》,讲六爻偏正回互;曹山本寂讲五位君臣,更与《周易参同契》都有直接关联。

  我认为这与道教内丹学之发展有关。内丹学兴起于中晚唐,特重《周易参同契》。禅宗濡染风气,故亦重此。厥后道教内丹学讲性命双修,又都吸收禅宗,以禅为性功。两家融合,此其契机也。

  宋代以后,讲易佛会通的更多,如王安石、苏轼、朱长文、李纲等都是。朱长文、李纲均是讲《华严》的。以禅解易,则始于南宋。如沈作?、杨简、王宗传,下开明代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之先声。智旭法师《周易禅解》以禅入儒、诱儒以知禅,影响尤大。如焦竑《易筌》、张镜心《易经增注》、郑圭《易臆》等多承其风。所以《四库提要》说:「明末心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

  清代以来,佛易会通的讲法渐少。清末唯识学大盛,可是用唯识以说易者却少见,反而是有熊十力《新唯识论》这一类以易学来反对唯识的。

  以上大略介绍古来会合佛易的历史,并说明其合会之不同路数,是希望提供读君祖这本书的读者一些背景知识,了解佛易结合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学脉,不可轻忽。

  其次,这也可以让读友们知道君祖之解,在佛易会通方面究竟居什么地位。

  由上文的介绍,大家应可以看出:历来之解,以佛解易为多,以易解佛却罕见;周濂溪、程伊川曾说《华严经》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艮卦来概括,也语焉不详,佛教徒则多不以其说为然。以佛解易者,儒者也多表异议,认为是比附或扭曲。因而此事有两个难点,一是对佛教和《周易》的义理均须精熟,且能解释得铢两悉称,无比附歪曲任何一方之嫌。二是要开创一种以易解佛的路数。

  君祖选择的是《心经》。这也是历来讲佛易会通者罕及的。过去,正如我上文所介绍,或说空有,或讲主客,或论华严,或云象数,或道心禅,并没有以《心经》来阐述两家义理的。以《心经》之重要性而言,如此言佛易会通,不啻失之眉睫。君祖此书可谓补足了历史缺憾。

  所以这虽是一本小小的讲录,其实价值甚大,我是十分佩服的。唯一需要做些补充的是「阿赖耶识」的问题。

  「阿赖耶识」,摄论宗谓为染杂,要转识成智时,须另依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则认为「阿赖耶」就是「如来藏」、是「真如」。但其说实际上是取消了第七识「末那识」,或把「末那识」和「染法阿赖耶识」合併了。《大乘起信论》又以为它既是染又是净,染时是「阿赖耶」,净就是,「如来藏」。君祖採取的,是把「阿赖耶识」视为染而未净的立场。这在佛教中也是有依据的,读友不必依不同经论或宗派主张而起疑情。

自序

观行天下


  《心经》二百六十字,将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谛阐述无遗,这种成就真是不可思议,难怪赢得千古赞叹。在我所品读过的中外经典中,大概只有《易经.杂卦传》堪与比拟。《大易》为华夏文化之源,畅演天人奥义,世所共尊。《杂卦》为十篇《易传》压轴,两百五十字排比诠释六十四卦,精彩生动,余韵无穷。《心经》若不算后面咒语,似乎更精简,《杂卦传》去掉「也」字不到两百,篇幅仍是最短。何况《心经》用了「亦复如是」、「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的省略表述,又掐头去尾不提法会因由及效果,才有如今传世的风貌。看来中国人还是言简意赅的翘楚,意在言外,不尽风流。

  一般佛经都记载佛说,《心经》却是观音菩萨担纲说法,噼头一句「观自在菩萨」,欲观世音,先「观自在」。菩萨即自觉觉人,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而后行,想到做到才是最深刻的妙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知行合一了,便可照见俗尘虚幻,济度众生解脱一切痛苦烦恼。

  道藏中的《黄帝阴符经》不到四百五十字,底蕴极深,也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开章明义即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仍是先观而后行,道法自然,包罗万有,修习者善观真行,必然成道。

  《易经.系辞下传》次章称述《易》之源起:「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华最高经典的智慧,也是从观察而来。《彖传》于咸、恒、萃卦分称:「观其所感、观其所恒、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易经》还有观卦,卦辞云:「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就是宗庙中虔诚祭祀之象。《大象传》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设教施政都得行脚四方,观察风土民情,因人因地制宜才行得通,这与观音现身说法的道理全合。观卦六爻由内而外、从低至高的精进历程,亦通众生、声闻、缘觉、菩萨而佛的进阶修行。《心经》从空五蕴、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乃至无智无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层层突破的妙智慧,观卦足以尽之。儒、释、道三教探讨宇宙人生真理,大道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啊!

  今日世风之乱,灾难不息,真正缘由还是人心不净。我习《易》四十年,兼修儒、释、道,近年来教学研多作三教会通之事,希望于学者有帮助,于世道有补益。

图书试读

《心经》概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样广为人知。《心经》非常短,全文仅两百六十个字,其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心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品、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说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心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心经》堪称佛法的精华,「般若波罗蜜多心」为这部经的总名称,译为白话就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波罗蜜),而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心」实相。《心经》的心,一方面是我们的心,如天地之心、佛心、如来心,另一方面也代表精华的意思,即荟萃精要,也就是说大乘佛法的精要统统浓缩在这二百六十个字中。所以它是「大」,也是「心」。
 
要把整个大乘佛法的精华按照层次一层一层往上超越,在这么少的篇幅之中表达得那么好,真的不是凡手。我们现在採用的《心经》译文,是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版本。玄奘自西游回来,重新翻译《心经》,他翻译的版本与魏晋时期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相比,稍有出入。当然,后世都普遍认为,玄奘的译本是最好的,文章也非常优美。
 
据说,玄奘西行取经,在自己受难的时候,所持念的也是《心经》,当然那是别人翻译的版本。《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间接地说明唐僧那一趟历程,中间的确遇到很多的艰险考验。只要碰到难关的时候,他就会诵念《心经》,念时,邪魔外道不能沾身,鬼神都得让位。所以,大概他的体会很深刻,回来之后就自己译了这么一个传诵千古的版本。
 
《心经》内容精粹,又涉及佛教的基本道理,加上文辞很短,我们必须要下功夫把它背熟。在讲述《心经》的时候,我们还是贯彻以《易》证佛、以佛证《易》的基本路线。像《法华经》的讲述,全部都是取自《易经》的卦象,《心经》也是如此。但是经文一定要掌握,《心经》这么短,凡是学佛的人,如果说《心经》还没有看过一遍,那真的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生命議題充滿好奇的人,當我在書架上瞥見《從易經解心經》時,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這名字本身就充滿了一種神祕的吸引力,彷彿預告著一場跨越時空、融合東西方智慧的探索之旅。我一直覺得,無論是易經那深邃的哲思,還是心經那簡潔卻力道千鈞的教誨,都蘊含著關於人生本質的線索。 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這兩部偉大經典的智慧編織在一起的?易經所講的「天道、地道、人道」,以及那種順應自然的運行法則,會不會在書中被用來闡釋心經裡那種超越自我、融入宇宙的境界?比如說,易經裡的「謙」卦,那種內斂低調卻能容納萬物的智慧,是否能幫助我們理解心經裡「無我」的真諦?抑或是,易經裡的「鼎」卦,象徵著安定與轉變,這種動態的平衡,能否幫助我們領悟心經裡「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並在生活中找到那份內心的平靜?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將這兩部經典視為獨立的學術範疇,而是能看到它們在探尋人生意義上的共通之處,進而幫助我們在紛擾的塵世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安寧與智慧。

评分

我是一個科技業的工程師,平常工作壓力很大,常常覺得心力交瘁。最近開始對一些比較「玄」的東西產生興趣,想從古老的智慧中尋找一些慰藉和啟發。《從易經解心經》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而且感覺能夠觸及到我們內心的深層問題。 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用易經那種「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觀點,來解釋心經裡面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不是說,我們執著的那些「為法」,最終都會像易經裡說的,走到盡頭然後轉變?或者,易經裡講的「損」和「益」,那種不斷的調整和取捨,跟心經裡講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有沒有什麼聯繫?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我用易經裡那種「隨機應變」、「知命不憂」的態度,來面對心經裡講的「無所得」,是不是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煩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人生說明書」一樣,用一種比較生活化、比較接地氣的方式,來引導我們這些現代人,如何在快速變遷的世界裡,找到一份不被外在環境左右的內在安定。

评分

天哪,這本書的名字《從易經解心經》光是聽起來就讓人好奇心爆棚!我是一個平常對佛經和老祖宗的智慧都很有興趣的讀者,看到這個組合,心裡就想:「這下可有得學了!」 易經,那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講的是陰陽五行、物極必反的道理,用在生活上,解釋各種情況都好像有道理。而心經,則是佛教裡最精簡卻又蘊含無比深意的經典,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夠我們琢磨一輩子了。現在竟然有人要把這兩者連結起來,而且是用「解」這個字,讓我充滿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的?是不是能從易經的卦象、爻辭中找到心經的智慧?例如,易經裡講求時機,所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這跟心經裡講的「無所得」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易經的「變」與「不變」的概念,能不能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心經裡的「無常」?我特別想知道,如果能用易經的觀點來解釋心經裡的「照見五蘊皆空」,會不會更容易讓人理解,不再覺得那麼高深莫測?這本書的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力去鑽研,把這麼複雜的兩個系統融會貫通,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看到書裡是如何闡述的,希望能給我帶來全新的啟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從易經解心經》簡直太酷了!我平常喜歡看一些哲學、宗教類的書,對於易經和心經都稍微有點了解,但總覺得它們之間好像隔著一層紗,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現在有人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讓我眼前一亮。 我非常期待書中會探討哪些實際的應用。例如,易經裡面提到的「象」,能不能用來解釋心經裡「觀自在菩薩」所見到的「五蘊」?或者,易經的「數」,能不能幫助我們理解心經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更深層次意義?我還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從易經的「變」與「不動」的觀念,來詮釋心經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無」?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將易經的「時位」觀念,應用在理解心經的「緣起」和「無常」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修習方法,或者像易經一樣,提供一些「占斷」的思路,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時,能有更清晰的指引,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幫助我,不僅僅是「讀懂」心經,更能「活出」心經的智慧。

评分

第一次看到《從易經解心經》這個書名,我第一個念頭是:「這是在開玩笑嗎?」畢竟,一本是道家的哲學,一本是佛家的經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怎麼會扯上關係?但越是這樣想,越是引發我的好奇。我平常對易經的了解僅止於皮毛,知道八卦、知道卜卦,但對於它深層的哲理認識不深。心經倒是讀過不少遍,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但很多時候還是覺得抓不住重點,尤其是那些關於「空」的論述,總讓我感到一種高遠的疏離感。 我開始想像,作者是不是會從易經的「象」和「數」入手,來解讀心經裡的「空性」?比如,易經裡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不是可以對應到心經裡「無眼耳鼻舌身意」的「無」?或者,易經裡講的「損益」、「剝復」,這些循環往復的變化,是不是能用來解釋心經裡「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的過程?我最感興趣的是,如果我能透過易經的「變」與「通」,來理解心經裡「無罣礙」,那將會是一種多麼豁然開朗的體驗?書中會不會有實際的案例,用易經的卦象來分析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煩惱,然後再用心經的智慧來化解?我希望這本書不是艱澀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能真正幫助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日常生活中領悟到更深層次的人生智慧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