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只有相信自己「随时都能换工作」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现在的公司真的可以继续待下去吗……?我心里有股莫名的不安,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她在电话另一头说出这句话时,我可以非常清楚地想像出她此时的表情。为什么?因为她是我的亲姊姊。此时的她正为了该不该换工作而烦恼,我非常能够理解她心中的不安。事实上,我也曾经从某大企业跳槽至某外商公司,后来又跳槽至某新创公司,也就是换过两次工作。
──不管是谁,第一次换工作总是会害怕。
第一次换工作时,势必会伴随一些「烦恼」,把自己搞得心烦意乱。常见的有:「自己的专业性不足」「不想降低现在的生活水准」「明明没有特殊才能却又期盼发挥长才」「家人或交往对象可能会反对」等等……诸如此类。
但是请放心,其实换工作本身就像是一种「特殊疾病」。请冷静想想看,天底下不会有一个人长相和你一样、成长环境和你一样、工作和你一样,就连结婚时的年纪也一样,对吧?每个人的长相、成长环境,以及性格都不相同。换句话说,你想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供参考的「完美前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既然如此,当然会感到不安。
每个人都不想在「挑选工作」时做出错误的决定,但世界上的公司多得数不完,随便在一个求职网站上登录资料,快速浏览每一则征人启事,可能就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在如此数量庞大的公司之中,想要第一次就选到「最适合自己的公司」,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在日本大部分期望转职者的做法,都是偷偷向「转职经纪人公司」送出履历表。
但,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就算在一般的人力银行(或猎人头公司)的网站上登录资料,也绝对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绝大多数人事顾问的观点大多过于短视近利,而且基于其商业性质(后文详述),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劝你「尽快找一家公司面试」。
可是,这通常并不符合我们的真正需求。求职者想要知道的应该是「何确保一辈子衣食无缺」「如何累积自己的工作资历」及「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真正符合求职者需求的「答案」,必须以上述这些条件为前提,并且具备长远的视野。
求职者的这些「本质上的烦恼」,才是我真正想解答的问题。过去我曾亲身参与过征才媒体的创办活动,也曾发表过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在那段时期里,我为许多人提供过谘询服务,对谈的内容也曾多次提及这些「本质上的烦恼」。
不管对任何人而言,这些「本质上的烦恼」才是必须立即解决的当务之急。事实上,我过去经历过的一件往事,更是让我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认。
那件往事是这样的,当时举办了一场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为主题的活动。这不仅是一场收费性活动,而且举办日期选在例假日,再加上我只在部落格上宣传,原本还以为来参加的人数相当有限,所以只安排了十个名额。没想到,当天竟有三百人报名参加,整个会场人满为患。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些报名者的资历,不乏来自三菱商事、三井物产、麦肯钖公司、野村证券、日本生命、电通、博报堂、里库路特、经产省等超一流企业。换句话说,这些曾被视为「求职胜利组」的一群人,在面临了职业生涯的分歧点时,还是想追求一个审慎检视未来规划的契机。
从数据资料来看,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现在这个时代,日本社会平均每两个人就会有一人转职。就算是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六十%在求职时就已经意识到「职场第二春」的问题。换句话说,「终身僱用」制度在日本早已彻底消失。
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日本企业根本没有给予职员增进职业技能的机会。许多职员是以「综合职」(是指不限职务性质的非专业职)的身分进入公司,配属单位为随机决定,而且在各种不同的单位调来调去,结果造成这群人在转职市场上根本不具任何优势。更可怕的是,在职员年龄超过四十五岁之前,公司绝对不会老实告知这个残酷的事实。唯有真正聪明的人,才能凭着直觉发现这个职业结构上的重大问题。因此,越是聪明的人,越会认真思考转职的必要性。
思考转职的问题,除了会改变职场生涯之外,对生活型态当然也会造成影响。
整体而言,不管是「必须忍受烂上司的不合理要求」「必须无奈地推销毫无价值的商品」,还是「被迫接受突如其来的人事异动」,问题的核心都在于职员自身的「市场价值」不足,无法拥有「随时都能转职」的自信。反过来说,只要能有这样的自信,当工作上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时,大可以立即跳槽走人。就算不辞职,也可以靠着自身的优越能力,与公司谈条件。
我真诚地希望借由本书,让所有读者都成为「随时能转职」的状态。因为当所有人都具备了随时能够转职的「市场价值」,生活型态当然也有可能随之改变。要实现这个理想状态,重要的不是只具表面意义的「转职资讯」,而是能够判断资讯价值的「思想轴心」。
如今我们所面临的变化,其本质为「传统日本雇用模式的瓦解」,以及「替代方案的匮乏」。这是一个每两人就会有一人至少会转职一次的时代。你愿不愿意也借由这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价值呢?
北野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