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诗里的情

说唐诗里的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情感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古典文学
  • 爱情
  • 人生
  • 解读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恆。

  隋唐史学、中国诗词评论家 蒙曼教授
  精选20位初唐到晚唐诗人、35首经典之作,
  以「喜怒哀乐怨」五味人生五味诗,
  道出那些在你我心中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情感。


  忧国忧民的杜甫为何一反沉郁的个性,高唱「白日放歌须纵酒」?
  朱庆余私下写了首闺情诗给主考官,因此而进士及第?
  出门散步居然激发李商隐用短短十个字道尽人生的况味、世事的感慨?
  元稹以「贫贱夫妻百事哀」悼念亡妻,究竟是深情、感叹、或是内疚?
  李白不惜用「五花马,千金裘」换来美酒,是要销什么愁?

  诗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的。人的一生少不了五情,五情就是喜怒哀乐怨,而唐诗之美,就在于有情。酣畅是情;狂放是情;哀痛是情;泪水也是情。唐朝诗人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凝练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传唱千古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更是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故事与情感,那是诗人的心境,也是你我的写照。

  「人生也罢,诗歌也罢,不正应该如此吗?飞上天时,别忘了俯瞰大地;踩在地上时,也能够仰望星空。把喜怒哀乐怨都尝一遍吧,那才是唐诗,才是人生。」――蒙曼

  「绝大多数人对唐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蒙曼老师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两点看似容易,其实非常不易。」——王立群 (着名文化学者)
 
《江山风物录:盛唐气象与山河人文》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诗歌的文本细读或情感剖析,而是以盛唐的广袤疆域为底色,追溯那些塑造了伟大诗篇的真实山河、风物与历史脉络。我们将在书中展开一场跨越地理与时间的旅行,探寻唐诗背后那座座巍峨的青山、奔腾的江河,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征战、怀古的鲜活人群。 第一卷:大地的骨骼——山川形胜与地理底蕴 盛唐的气象,首先根植于其辽阔的地理版图。本卷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唐帝国赖以强大的地理基础。我们从关中平原的沃野千里讲起,这里是帝国的核心,是隋唐两代得以奠定基业的粮仓与兵源地。我们将细致描绘渭水、泾水如何滋养了长安的繁华,以及秦岭的阻隔与庇护,如何塑造了关中人特有的内敛与坚韧。 继而,目光转向东部。长江、淮河的航运系统,是唐代经济的生命线。书中会详细考证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枢纽,如扬州、淮南等地,它们如何成为诗歌中描绘的富庶与奢靡的源头。长江天险,不仅是军事上的屏障,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壮阔背景。我们将借助当时的地图测绘与现代地理信息,重构唐人眼中那条自西向东、连接天下的水脉。 更向北望,是雄浑的塞北。从雁门关到阴山,燕山山脉的线条定义了唐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动模式。我们将探讨河套平原的战略意义,以及唐军北伐、戍边将士的生存环境。诗歌中常见的“风沙”、“胡笳”、“雪夜”,其背后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的严酷性,在本卷中有细致的描摹。这不仅是地理的描述,更是理解边塞诗题材形成条件的基石。 第二卷:流动的生命——风物、物产与生活细节 一首诗的意境,往往由其描绘的具体物象构成。本卷聚焦于唐代社会日常可见、可感的“风物”。 我们将从“茶”的视角切入。唐代饮茶之风的兴起,与巴蜀、江南地区的物产紧密相关。通过考察茶马古道、陆羽《茶经》所反映的社会接受度,可以理解为何“煎茶煮雪”成为一种士大夫的雅好,而非仅仅是口腹之欲。 粮食与农事,构成了最底层的生存景观。书中会梳理唐代的五谷结构、耕作工具的演变,并联系杜甫“三吏三别”中对农家疾苦的记录,展示土地与人力的关系如何影响了诗歌的基调。 城市风貌的描摹不可或缺。长安城——这座规划严谨的国际大都市,其坊市制度、朱雀大街的恢弘,是盛唐自信的物质载体。我们将结合考古发现,复原曲江池的宴饮盛景、西市的胡商云集,以及平康里(教坊)的灯火阑珊,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可见的城市想象。 此外,对“马”与“丝绸”的探讨将贯穿始终。马匹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媒介。丝绸之路的繁荣,意味着异域香料、珍宝、乐器的输入,这些“他者”的符号,如何被唐人吸收并内化到他们的审美体系中,形成独特的“大唐气度”。 第三卷:历史的投影——疆域变迁与人文交流 盛唐的诗歌是其开疆拓土、万邦来朝历史的直接反映。本卷将侧重于地缘政治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我们追溯安西、北庭的军镇设置,探讨这些遥远的边疆,如何通过健将与文吏的往来,被不断地纳入中原文人的视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些宏大的事件,背后是坚实的地理空间作为支撑。通过地理位置的变迁,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的文化自信是如何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成功整合之上的。 本书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这一主题下的地理意象。诗人为何热衷于描写黄河的湍急、函谷关的险要、巴蜀的雾气?这不仅是抒发乡愁,更是对自身所处地理位置与帝国秩序关系的认知。例如,流放岭南的诗人,其笔下的瘴疠、蛮烟,实则是对中央帝国边缘化的一种地理表达。 最后,本书将探讨盛唐的“天下观”。依托于完善的驿道系统和清晰的地理坐标,唐代文人构建了一种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大唐天下”概念。山川河岳不再仅仅是自然景观,它们被赋予了政治、伦理的意义,成为维系帝国向心力的隐形纽带。 结语: 《江山风物录》旨在通过对山川形胜、风物流变、地理格局的细致梳理,为理解盛唐的文化精神提供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试图还原的,是一个拥有清晰脉络、具体面貌的唐帝国,让读者得以“足踏实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触摸到构成伟大时代的真实山河脉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蒙曼


  蒙曼,知名历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着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

  2007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先后讲述《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节目,并出版相应图书,引起广大回响。

  2016年起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图书目录

自序/五味人生五味诗
 

(邂逅初恋)崔颢《长干行》
(新婚燕尔)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金榜题名)张籍《酬朱庆余》
(亲人关切)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亲人重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友人来访)杜甫《客至》
(闲居访友)孟浩然《过故人庄》
(仕途得意)虞世南《蝉》
(复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廷不用)李白《行路难》
(军旅不公)高适《燕歌行》
(蒙冤受屈)骆宾王《在狱咏蝉》
(举国麻木)杜牧《泊秦淮》
 

(国破家亡)李商隐《马嵬》
(衰败流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壮志未酬)杜甫《蜀相》
(后继无人)刘禹钖《蜀先主庙》
(生命)李商隐《登乐游原》
(青春)李贺《将进酒》
(悼亡)元稹《遣悲怀‧其一》
(悼亡)元稹《遣悲怀‧其二》
(悼亡)元稹《遣悲怀‧其三》
 

(宴饮)王翰《凉州词》
(宴饮)李白《将进酒》
(知音)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青春)王昌龄《採莲曲》
(青春)李白《採莲曲》
(青春)白居易《採莲曲》
 

(不归)李白《春思》
(不宠)杜荀鹤《春宫怨》
(不宠)刘禹钖《和乐天春词》
(不宠)李白《玉阶怨》
(贬谪)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无人赏识)李商隐《蝉》
(奸邪当道)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图书序言

自序

五味人生五味诗


  诗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的。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四季;从横向看,是五情。四季是什么?春夏秋冬,对应着人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情是什么?喜怒哀乐怨,对应着人心,就是那些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心情。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文字。终日和宝姐姐林妹妹痴缠的宝玉被贵公子冯紫英请出来,和呆霸王薛蟠、俊小生蒋玉菡以及锦香院的妓女云儿一起喝花酒。滥饮无趣,宝玉提了一个酒令。这酒令听着就新鲜: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又要说出女儿来,还要註明这四个字和女儿之间的关系。这个酒令可真复杂,宝玉自然要先示范一下。他说:「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想想看,这悲愁喜乐的心情,不是和本书说的喜怒哀乐怨如出一辙吗?何况,宝玉还恰如其分地引用了一句现成的唐诗:「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事实上,唐诗之美,正在于有情。这情里,有酣畅之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忧国忧民的老杜,看到国家复兴有望,也一改平日的沉郁,变得轻狂如少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谓家国有庆,欣喜若狂,读诗至此,谁人不感同身受呢?

  这情里,也有雷霆之怒。谁都知道战争的残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的牺牲不令人愤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的辛劳也不令人愤怒;但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腐败、漠视与不公却十足令人愤怒。当年,唐雎以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来对抗秦昭王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赢了,因为他代表的是正义之怒。正义可以推迟,但永远不会退场。喜和怒都是直接而又强烈的感情,但哀不是。哀是那样绵长,却又那样隐曲,彷彿眼角的泪痕、镜里的秋霜,更适合留在心头,而不是挂在嘴边。但是,唐诗是那么善于表达这种幽微的境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落日熔金,古原如醉。这夕阳西下的风景如此美好,只不过黄昏已经逼近,而一入黄昏,也就万象俱灭了!美景转瞬即逝,人生不也如白驹过隙?推而广之,这大唐,这地球,这宇宙,又何尝不是如露亦如电!面对斯景斯情,一种无法言说却又铺天盖地的惆怅出现了,虽然不是大开大合、荡气回肠,但却缭绕盘旋、低回不已。人的心灵,因此变得细腻了。

  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粗略地说,乐就是小巧、轻快而短暂的喜。拿贾宝玉的酒令为例,「对镜晨妆颜色美」是喜,而「秋千架上春衫薄」则是乐。自然,少女的青春美貌也短暂,但无论如何,也比盪一次秋千的快乐来得长久,也更重要些。那用唐诗来解释呢?「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是喜吧?这可不是一般的喜,(白居易〈採基本上是古代女子一生中最重大的喜事。而「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莲曲〉)则是乐。看到了,害羞了,簪子掉了,脸上却笑了。这是一瞬间的小美好,却又像电影画面一样定格在心里。等到老奶奶七八十岁的时候,这画面还会浮现:你看老奶奶坐在门口晒太阳,晒着晒着,忽然笑了,别去问她原因,她笑,是因为在她心底,那艘小船又来了,那根簪子又掉了。

  最后说说怨吧。怨是一种节制的怒。传统的儒家哲学说中庸,美学则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都是一种节制主义。这种节制,在诗里显得格外蕴借。蕴借到什么程度呢?「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这深宫的女子,枯坐在寝殿的台阶上,她对君主怀抱着爱和希望,所以她只是痴痴地望着月亮,盼他来,怨他不来,却不会恨他,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他。同样的,这写诗的男子困顿在不如意的现实中,他对理想怀抱着爱和希望,所以他也痴痴地望着月亮,盼这理想实现,怨这理想未能实现,却不恨这理想,更从未想过要抛弃理想。她的情和他的情都是怨,她的心和他的心都像水晶一样剔透玲珑。我们无法知道那个望月的女子是谁,但我们知道,那个写诗的男子名字叫做李白。他属于大唐,更属于诗歌。

  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恆。

图书试读

崔颢《长干行》(二首)(邂逅初恋)
 
《诗经》的第一首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好多人认为是爱情歌曲,也有学者认为是婚庆歌曲。无论 如何,人生五伦以夫妇之伦为首,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 君臣。夫妇之礼至为重要,所以《关雎》才能成为《诗经》的首篇。我 们这本书,也沿袭着《诗经》的思路,以婚姻之喜为先。只不过,按照 现代人的观念,结婚必须以恋爱为先导,初恋的喜悦感,虽然没有结婚 那样浓烈,却更加清纯如水,隽永如诗。
 
长干行(二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行》本来是民歌。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汉人南迁,中国的民歌发展也就分成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民歌深受少数 民族影响,质朴粗犷,带着白马秋风的肃杀与豁达,比如传唱至今的《敕 勒歌》;南方民歌则温婉细腻,以刻画爱情见长,带着杏花春雨的滋润与 芬芳。《长干行》就是典型的江南民歌,后来又成了乐府的题目,用这个 题目写出来的诗一般都是绝句,短小轻灵,诉说着船家儿女的生活和情思。
 
到了唐朝,诗人对这些乐府旧题加以提炼昇华,写出了真正的精品。 崔颢的《长干行》就是其中之一。它本来是一组诗,一共四首,《唐诗 三百首》选了其中的前两首。这两首诗,其实就是两段对话,每首 四句话、20 个字,加起来 40 个字,但它解决了一个古往今来的世界 性难题——爱情。而且解决得既天真又含蓄,直抒胸臆却又意在言外, 充满着中国人的情趣。先看第一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说唐诗里的情》这个书名,我真的被勾起了浓浓的兴趣!我平常就超爱读唐诗,但总觉得诗歌里的情感,有时候好像隔了一层纱,虽然能懂字面意思,却没办法完全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温度和心境。《说唐诗里的情》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能帮我掀开这层纱的向导,让我能更贴近李白、杜甫、王维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把唐诗里的那些山盟海誓、离愁别绪、家国情怀,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我们现代人感受的方式来解读?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引用一些我之前没太注意过的典故或者诗句,然后透过这些来串联起诗人细腻的心思?而且,如果它能讲讲诗人在写下这些诗句时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那简直太棒了!像是李白在长安的落魄,杜甫在战乱中的忧愁,王维在山水间的隐逸,这些都像是故事的骨架,让诗歌的情感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根基。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让我重新认识唐诗,不只是品味文字的美,更能走进诗人的灵魂,感受他们用诗句传达的,穿越千年的真挚情感。

评分

老实说,《说唐诗里的情》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这本书会不会很“小清新”?因为“情”这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爱恋、思念这些比较柔美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唐诗里除了家国情怀和哲理思考,更多的是那些属于个人内心的情感抒发,比如对爱人的思念、对故友的怀念、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等等。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唐诗中这些比较细腻、比较个人的情感层面,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我希望能读到关于苏轼对王朝的无奈但又充满韧性的爱,或者李清照那种细腻又充满力量的闺阁之情。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它能解读那些关于普通人情感的诗句,比如春闺梦里人不见,或者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这本书会不会把那些隐藏在诗句里的,关于情感的种种细微之处,都一一呈现出来,让我觉得唐诗里的情感,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评分

《说唐诗里的情》这个名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象这本书会像一个时光机,带我回到那个辉煌的大唐,去亲身感受诗人们当时的心情。我不只是想知道诗句本身的意思,我更想知道,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在那一刻,他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情感驱使他拿起笔?是离别时的不舍?是思念故乡的愁苦?是看到山河壮丽的赞叹?还是对人生起伏的感慨?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解读唐诗,来讲述唐朝人的情感世界,讲述他们如何表达爱、如何承受离别、如何思念亲人、如何怀揣梦想,那我觉得这本书就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让我在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而是能真的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思念,那种孤寂无依的心情。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让我觉得唐诗里的情感,充满了真实的人性温度,那它就绝对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读的书。

评分

最近在书店闲逛,不经意间瞥见《说唐诗里的情》这本书,名字就很吸引人。说实话,我对唐诗的感情其实挺复杂的,从小到大都接触,学校里也学了不少,但总觉得有时候背诵得多了,反而少了点那份最初的感动。这次看到《说唐诗里的情》这个名字,我立刻联想到,会不会这本书会从一个更生活化、更人性的角度来剖析唐诗?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比如“床前明月光”,是不是真的只是关于思乡?还是背后有更复杂的情感纠葛?或者“劝君更尽一杯酒”,除了朋友分别的伤感,是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把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挖出来,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能感受到诗人当时那种真实的情绪,无论是喜悦、悲伤、孤寂还是爱恋。如果能用一种很通俗易懂,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来讲述,那我会觉得非常受用,就像在听一位长辈在娓娓道来,一点点地引导我去体会唐诗的精髓。

评分

我一直有个感觉,很多关于唐诗的书,都偏重于考据、文学分析,或者仅仅是诗句的解读。但《说唐诗里的情》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不一样。它似乎更侧重于“情”,也就是说,它不是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要讲诗歌背后的“人”和“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唐朝那些伟大诗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写出那些诗句。比如,李白是不是真的那么豪放不羁,他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友情和对自由的渴望,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杜甫的“三吏三别”,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又是源于他怎样的经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诗人们的情感,是如何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孕育而生,又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化为流传千古的诗篇。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不再只是“读”唐诗,而是能“感受”唐诗,体会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作品中的情感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