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先秦
  • 诸子
  • 散文
  • 中国古典文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文献
  • 国学
  • 经典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习先秦诸子的智慧  展现独特的语言风格,提升阅读与写作素养
  词义理解X语文应用X哲学思辨X赏析评论

  传颂千古的经典好文,值得反覆诵读,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经籍典故,是写作、说话绝佳的取材来源,让论述更具说服力及生动性!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商君书、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孟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荀子──取譬引喻的千古奇文

  反映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学说,文章说理透彻、善用譬喻、辩锋犀利、逻辑性强,深刻的哲思内涵,绝妙的修辞手法,使其影响力持续不坠。百家争鸣、大放异采的思想成就,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代国学大师 吴宏一  重现古典文学名作的光灿与风华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其经典地位与艺术成就举世公认。国学大师吴宏一教授透过注解、语译、分析、说明,带领读者认识先秦文学的思想、内容及特色,重现古典文学名作的光灿与风华。

  解题:清楚扼要,顾及名着特色
  选文:具代表性,呈显名家风格
  注释:力求简明,并陈不同说法
  语译:浅白通顺,以直译为原则
  析论:兼採众说,提供阅读方法
 
《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篇目。这些作品代表了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是后世散文写作的典范。全书按作者及篇目编排,力求展现八大家各自独特的文风、思想精髓及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 导言:古文运动的辉煌与八大家之地位 唐宋时期,散文文学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即“古文运动”。这场运动旨在摆脱六朝以来骈文形式僵化、内容空疏的弊端,力求恢复汉魏两晋散文的质朴、自然与言之有物的精神。韩愈与柳宗元作为这场运动的先驱和旗手,以其雄健的笔力、深刻的哲理和开创性的文学主张,为古文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继承并发展了古文的传统,尤其在欧阳修的倡导下,古文再度繁荣。苏轼的旷达豪迈、曾巩的平易精深、王安石的理趣盎然,以及苏洵父子的议论卓绝,共同构成了宋代散文的黄金时代。这八位大家,不仅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文章更因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精湛性,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书的选篇,侧重于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代表性,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唐宋散文鉴赏平台。 --- 卷一:唐代:革新的先声(韩愈、柳宗元) 一、韩愈:雄浑磅礴,气势恢宏 韩愈的文章气势磅礴,立论精深,尤善于以奇特的想象和排山倒海的气势进行论辩。其散文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和思想穿透力。 《师说》精读: 论述了“士无定师”的道理,抨击了当时士人“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文章结构谨严,逻辑缜密,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核心论点,体现了韩愈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其文字刚健有力,对比鲜明,极具说服力。 《谏迎佛骨表》深度解析: 这篇奏章是韩愈“以文载道”的极致体现。作者面对强大的皇权和迷信的思潮,义无反顾地直陈利害,文字悲壮,情感真挚。其“人非尧舜,谁能无过”的直谏精神,以及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展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 《原道》(节选): 阐述了韩愈对“道”的本体论理解,追溯先秦诸子,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为古文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柳宗元:清峻冷逸,山水寄情 柳宗元在继承韩愈论辨精神的同时,更以其独特的忧郁气质和山水写景的艺术成就著称。他的文章清峻冷峭,意境深远。 山水游记系列(如《永州八记》选篇): 选取《小石潭记》和《钴鉧潭记》。柳宗元被贬谪后,其山水游记融入了深沉的政治失意和孤独的生命体验。景物描写细腻入微,以“清”、“幽”、“寂”为主调,借景抒情,以物咏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特别是对水声、光影的描摹,尤为精妙绝伦。 政论散文(如《封建论》): 展现了柳宗元卓越的史学洞察力和政治远见。他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论证了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其论述逻辑严密,富有前瞻性。 --- 卷二:宋代:成熟与多元的议论之美(欧阳修、苏氏父子、曾巩、王安石) 宋代散文,重议论分析,讲究条理清晰,文风趋向平易自然,但各大家之间仍有显著区别。 一、欧阳修:平易冲和,开创气象 欧阳修以其宽厚的胸襟和提携后进的功绩,被尊为北宋古文复兴的实际领导者。其文章风格平易近人,感情充沛,不事雕琢。 《醉翁亭记》: 经典之作,以写景开篇,自然引入对人生的感悟。“乐亦在其中矣”的哲学意境,表达了与民同乐、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文字清新明快,情景交融的典范。 《泷冈阡表》: 记述其先父的生平事迹,情感真挚感人,文笔赡丽而不失古朴,在叙事中蕴含深沉的伦理思考,是著名的“传状”典范。 二、苏洵:警策独到,气势慑人 苏洵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议论著称,其文章多为论事说理之作,立论角度常能出人意表。 《六国论》: 针对当时宋朝对辽、夏采取的岁币政策,引古鉴今,分析六国速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文章气势雄辩,逻辑严密,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批判锋芒。 三、苏轼:旷达超逸,汪洋恣肆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融入了诗歌的意境和哲学家的思考,风格多样,或豪放或清丽,达到“不可名状”的境界。 《赤壁赋》(前后): 将人生哲理、宇宙变幻与对历史的凭吊完美结合。前赋写景抒情,以江水之无穷对比人生之有限,充满哲思;后赋则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为喻,阐发旷达的处世态度,文笔灵动飘逸,想象奇绝。 《记承天寺夜游》: 短小精悍,以月夜所见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何陋之有”的豁达与宁静,体现了苏轼哲理与美学的高度统一。 四、苏辙:平淡冲和,深思熟虑 苏辙的文风继承了其父的议论之风,但更为平和冲淡,注重条理的推衍和道理的阐释,长于议论时事。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篇著名的求职信。苏辙以谦逊的姿态,详细陈述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条理清晰,循循善诱,展现出其为人沉稳、深思熟虑的特点。 五、王安石:精辟入理,切中时弊 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法家思想和改革家的务实精神影响其散文,文字精炼,论述切中肯綮。 《答司马谏议书》: 回应司马光对其变法的质疑。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想自勉,维护了改革的合理性,体现了政治家的坚定信念。 六、曾巩:平实细腻,学力深厚 曾巩的散文以“平”著称,即朴实无华,语言洗练,结构严密,论证细致入微,学问根基极深。 《墨池记》: 记叙王羲之墨池的遗迹,通过对遗址的描摹和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赞扬,阐发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文章布局平稳,细节描写见功力。 --- 结语:散文精神的传承 唐宋八大家,他们以血肉之躯,承载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以笔墨为武器,革除了文坛的积弊。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忧患意识、批判精神与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本书所选篇目,旨在让读者领略其“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份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思想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宏一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中正大学筹备处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曾主编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诗教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

  已出版《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作文课十五讲》、《从阅读到写作》、《诗经新绎全集》,以及人生三书之《论语新绎》、《老子新绎》、《六祖坛经新绎》等专书三、四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语文教科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编注凡例

壹、论语
《论语》解题
论语选
论学
孔子与弟子言志

贰、墨子
《墨子》解题
墨子选
兼爱上
非攻上
公输盘

参、商君书
《商君书》解题
商君书选
更法

肆、管子
《管子》解题
管子选
牧民

伍、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解题
晏子春秋选
晏子使楚

陆、孙子
《孙子》解题
孙子选
势篇

柒、孟子
《孟子》解题
孟子选
论义利
齐桓晋文之事
四端

捌、老子
《老子》解题
老子选
《老子》六章

玖、庄子
《庄子》解题
庄子选
逍遥游
养生主
胠箧

拾、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解题
公孙龙子选
白马论

拾壹、荀子
《荀子》解题
非相
天论

附录:经典常谈论诸子/朱自清
 

图书序言

前言   
 
  一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进入台大中文系以后,受到一些师长的鼓励,更对中国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想将来以此做为谋生餬口的职业,而且还想以此做为终生努力的志业。

  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获得国家文学博士、留校任教以后,我拟定了下列四个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一、撰写学术论着。这是大学教师应尽的本分,对自己负责,要不断有研究成果。不但要常发表单篇论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出版专书着作。

  二、加强学术普及。这是对学生及后学者负责,也是做为教师应尽的本分。《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闻道固有先后,术业各有专攻,教与学本来就可以相长相济。在这方面,教学、演讲、座谈之外,编写深入浅出的大众化普及读物,应该是最宜採行的方式。

  三、从事语文教育。这是对社会大众负责,和前一项一样,贡献给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另一种方式。这也是我个人遭逢的一种机缘。在我获得博士、留校任教的同时,开始在国立编译馆实际参与中小学以及大专国语文教科书的编审工作。它让我知道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各有重点,也各有难处。从事的人不应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

  四、继续文艺创作。这是我个人的兴趣,从小就养成的,有的可以对外公开发表,有的只是自我心灵的寄託,「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个学者,同时,也是个作家。
 
  二 

  以上四项,别的暂且不说,这里只说与本书有关的第二项。

  在编写大众化的学术普及读物方面,从民国六十二年以后,我参与了不少公私机构有关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丛书或套书的编撰工作。有的是主编,是策划,有的还参与实际的撰稿。其中,有几个是比较受人注意、印象比较深刻的。略加说明如下:

  一、主编长桥出版社的「中国文学精选丛书」:《江南江北》(唐诗赏析)、《晓风残月》(宋词赏析)、《小桥流水》(元曲赏析)、《闲情逸趣》(明清小品赏析)。参与撰稿的朋友,有张梦机、颜崑阳、周凤五、叶国良、吕正惠、何寄澎、洪宏亮、刘汉初、谢碧霞、刘翔飞、陈芳英、陈幸蕙等人。这套图文并茂的赏析丛书,以诗歌为主,当时不仅在台湾风行一时,引起同类书籍出版的热潮,在香港也曾出现盗印本(封面主编的姓名改为「吴宏」)。这套书版权后来由长桥负责人邓维桢转售给当时负责时报出版公司的高信疆夫妇,至今不知已再版多少次。由于我坚持不再挂名「主编」,如今很多读者已不知此书与我有关。这套书触发了我想整理中国古典诗歌系列的念头。后来的《白话诗经》、《诗经新绎》,就是重新踏出的第一步。

  二、译注台湾新生报的《白话论语》。这是当时谢东闵副总统倡导家家读《论语》、由新生报石永贵社长邀我白话直译《论语》而促成的。《白话论语》一书,我几个月内就完成全稿,由该社连载、出版。据石社长告诉我,该书销售量达百版之多,后来还附加辜鸿铭的英译《论语》,出版了中英对照本。这本书的畅销,使我明白经典名着可以千古不朽的含意,也更加坚定了我用白话译注整理中华文化古代典籍的信心。后来新绎「人生三书」:《论语新绎》、《老子新绎》、《六祖坛经新绎》,就是由此而起。

  三、编着桂冠出版社的「先秦文学导读」四册。这是我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名着导读」的开始。当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编着时争取出版的朋友颇有一些,最后我决定交给桂冠的赖阿胜先生,他的背后支持者是杨国枢教授。那时候,我想结合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从流传后世的经典名着中,选些名篇佳作,大致依照时代的先后,经过整理,分类编辑。第一辑就称为「先秦文学导读」,分为《诗辞歌赋》、《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神话寓言》四册。

  那时候,我虽然眼睛患了白内障及视网膜剥离,三次开刀,却还同时负责主编了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的「中山文库」人文类三十四种、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的「文学与思想丛书」十几册,和图文出版社的「语文图书馆」中小学生读物数十册,等等,有的已涉及语文教育类,卷帙都很繁富可观。记忆中还不止这些,就不一一赘举了。量是够多,忙是够忙,但不管如何,我总坚守一个原则:我应该认真工作。对有意义的事,一次没做好,我会继续努力做。

  古人说得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

  「先秦文学导读」四册,一九八八年九月三十日由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当时,我曾赋诗二首,七绝七律各一首,来抒写我的欣喜之情。兹录之如下:
 
  (一)
  每爱明清溯汉唐,忍看坟典竟沦亡?
  不因病目伤零落,十载编成翰墨香。
 
  (二)
  十载编成翰墨香,书中至味不寻常。
  守先唯是传薪火,汲古何曾为稻粱。
  左策庄骚无欿憾,诗书易礼细商量。
  今朝了却平生愿,凭付旁人说短长。
 
  由于编印精美,校对确实(多谢张宝三教授义务帮助),这套书初版四千套不久就销售完了。后来桂冠结束营业,市面上开始出现盗印本。其间,有人知道我已收回版权,曾怂恿我修订再版。像吴兴文学弟就是其中热心者之一。不过,我因为工作忙,从学校退休后,仍然一直忙于新的写作计画,所以不以为意。而且,真要修订,其实也不容易。

  我所有编着的学术普及读物,上文说过,都坚守着一个原则。对读者而言,它们不但要能增进学术知识,而且要能陶冶身心,做为修身处世的参考,最少也要有益于阅读及写作能力。在写作体例方面,我也一直坚持着:版本要经过挑选,注解要力求简明,翻译要浅白、能直接对照原文,析论则须参考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最好还能说明时代的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特色与价值,等等。

  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修订一套书,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是谈何容易!因此这一次远流出版公司有意重印这套书,经我考虑答应之后,与责任编辑曾淑正女士商议决定这样处理:一、由我重新审阅全书,修订文字;二、改动部分内容,略作调整补充,例如在《神话寓言.山海经》中增加笔者近作〈读山海经札记〉十五则;三、尊重版权新规定,删去若干附录,例如游国恩、傅斯年、沈刚伯、钱穆、陈大齐等人所作的参考论文。除此之外,在内容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在我心目中,这些先秦文学的名篇佳作,虽然都是两三千年前的古人所作,经历的时间久远了,时代的环境改变了,语言的习惯不同了,但经过注解、语译、分析、说明后,他们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可以保存下来,永远有光辉,与我们同在。它们就像一串串珍珠一般,也许经历的时间久了,有些尘污晦暗,但经过擦拭,仍将恢复原来的光泽,值得大家欣赏。
 
  四

  我从小就喜欢弘一和尚李叔同的诗词,爱唱他填词的歌曲。除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之外,我还记得他有一首短诗。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四月,他到惠安崇武净峰寺为当地僧众讲演佛法,还种了菊花。十月下旬离开净峰回泉州时,他留下〈净峰种菊临别口占〉五绝一首。诗前有序:「乙亥四月,余居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犹复含蕊未吐。口占一绝,聊以志别。」诗是这样写的: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诗句简短,造语平淡,但读了却令人觉得它蕴含襌趣,情味深长。我一直喜爱这首诗,现在发现它颇能反映我修撰此书时的心境,因此抄录在这里,权且做为前言的结语。

  是的,「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二○一九年四月台北惜水轩
 
  校后附记:六月中旬,此书远流新版初校交稿后,即因上次视网膜手术扣镮脱落,再度入住台大医院开刀摘除。一切顺利,目前正静养中。主治杨长豪医师在此书桂冠版出版时,尚为实习医师,三十年来,已巍然成为眼科名医矣。今使我有眼力能为此书二校排印稿,尤所感念,值得一记。真所谓岁月静好,人间有情也。
 

图书试读

《墨子》解题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生卒年月不详。据后人考证,他做过宋国大夫,大约活动于战国初年,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他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书,汉时有七十一篇,宋时还保存六十三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可能是墨子自作,〈兼爱〉、〈非攻〉等篇则是弟子或后学者所记。书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说明了他的思想主张。他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兼爱」和「非攻」,而「兼爱」更是他的最高理想。他反对儒家厚葬久丧等等繁文缛节,重现功利和实践,抱着积极救世的精神,在政治上反
 
对世族政权,主张「尚贤事能」,打破阶级身分的限制。
 
他的学说,基本上代表庶民的利益,和儒家的学说相对立,而同时并称显学。他本人志在救世,善于制造器械,传说他曾制造木鸢,能飞翔天空。他的弟子也都刻苦力行,严守纪律。他们重实践,不重文采,组成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一书,文字朴实,条理谨严,很接近口语;比喻生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清代中叶以前,研究《墨子》的人很少,此后校注论述的着作才慢慢多了起来。其中,俞樾的《墨子平议》和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最为读者熟悉。李渔叔的《墨子今註今译》则便于初学者。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非常精美,硬壳封面,纸质也很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书页的印刷也很清晰,排版干净大方,整体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实体书。我最近在整理书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不像那种市面上泛滥的普通读物,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特别吸引人。我一直对先秦时期那段思想文化大爆发的时代非常着迷,觉得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科技,但他们的思想却如此深刻、如此富有创造力。这本书虽然没包含我期待的那部分内容,但光看它的装帧设计,就已经让我觉得物超所值了,非常有收藏价值。我甚至打算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作为一件装饰品,也随时可以翻阅,感受那种古朴典雅的韵味。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情有独钟的观众,总觉得先秦时期那种风云变幻、群星璀璨的年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对先秦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思想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我特别期待能从中看到诸子百家争鸣的生动场景,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而,打开书本,我发现内容并非我所想象的那么具象化,少了一些我期待的史料考证和人物故事的细节。虽然书中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偏爱故事性和场景感的读者来说,确实是少了一些“对味”的地方。我希望未来的版本或者其他书籍,能在这方面有所补充,让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不仅仅是文字,更能活起来。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散文非常着迷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先秦散文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后世散文的典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精选,并且有详细的赏析和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籍的魅力。我期待能看到对《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篇章的细致分析,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独特视角。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与先秦诸子有关,但似乎并不聚焦于我所期望的文学赏析和文本解读。它更像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述,而我个人更偏爱那种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体会文字韵味的学习方式。不过,光从书名来看,它确实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强烈兴趣,也让我对先秦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先秦时期那种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时代氛围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各种思想碰撞、交流,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基石。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先秦诸子散文》时,立刻就被吸引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了解诸子百家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他们独到的见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思想的碰撞,理解不同流派的异同,并且能有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来对照我们当今的社会。尽管这本书并没有完全展现我所期待的那些具体内容,但它还是成功地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兴趣,让我愿意继续去探索那个伟大的时代。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期望值还是挺高的。我一直觉得,先秦诸子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闪烁着光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他们思想进行系统性、层次感十足的解读,并且能看到一些比较新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他们的思想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当我仔细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架构和切入点,和我预设的“期待”有所偏差。它更侧重于某些特定的方面,而我所关注的那些更宏观、更具普适性的议题,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本书在它所侧重的领域内,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是对我个人而言,还需要寻找其他更契合我阅读口味的书籍来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