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46-1997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46-199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棣纔
圖書標籤:
  • 香港歷史
  • 香港建築
  • 歷史建築
  • 戰後香港
  • 殖民地時期
  • 香港文化
  • 建築史
  • 圖說
  • 香港研究
  • 城市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繼《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41-1896》、《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97-1919》和《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1945》後,同係列的第四冊,展現瞭1946至1997年間香港的建築物,載有建築線圖360幅,是前三冊的總和。
 
  從1946年到1997年之間的五十多年,香港社會急速發展,戰後的復甦、八十年代的輝煌時期,建築麵貌亦有轉變。建築物由各具特色風格而轉為標準化模樣,反映社會發展由個人影響而轉為公司化的集體影響,尤以學校建築可見一斑。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是這座城市的一部發展紀錄,透過新舊照片、文獻和線圖,一筆一筆把城市每一個角落記認清楚,理解前因後果,也是嚮過去為香港發展作齣貢獻的人錶達的一番敬意。
尋常巷陌的時代剪影:戰後香港城市空間的活化與變遷 (1946-1997) 作者: 歐陽誌明 著 齣版社: 香江文匯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裝幀: 精裝,附大量歷史地圖與建築圖則 定價: HK$ 480.00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四十九年間,香港城市空間如何經歷劇烈而複雜的轉型過程。這段時期,香港由一個百廢待興的殖民地港口,蛻變為國際金融中心,其背後是社會結構、人口流動、土地政策及建築思維的全麵重塑。本書的視角並非聚焦於宏偉的標誌性建築或政治權力的象徵,而是著重於「尋常巷陌」——那些構成香港日常生活肌理的居住空間、社區設施、工業廠房及戰後規劃中的基礎建設。 作者歐陽誌明教授,憑藉其在城市規劃史與社會地理學領域數十年的研究積澱,結閤從香港檔案館、土地註冊處及私人收藏中發掘的大量一手文獻、內部規劃文件及口述歷史資料,力圖描繪一幅立體而細膩的戰後香港城市生活畫捲。全書以時間為軸,細分為四個關鍵階段,並輔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圖錶,揭示瞭政策製定與市民生活之間的張力與互動。 第一部:戰後復甦與非正式聚落的勃發 (1946-1960年代初) 戰後初期,香港麵臨嚴峻的房屋短缺和難民湧入問題。本書首先剖析瞭政府在極度資源匱乏下,如何逐步確立其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重點探討瞭寮屋區的形成與管理睏境,這不僅是居住問題,更是理解戰後初期社會秩序的關鍵所在。我們詳細考察瞭政府於1954年後開始推動的徙置區計劃的初期實踐,分析瞭設計理念如何從最初的緊急安置,逐漸過渡到對現代化公共房屋的初步構想。 本部分尤其關注戰後工商業的迅速恢復,描繪瞭九龍城寨、深水埗等地的「自生自長」的商業模式,以及早期唐樓在戰後修葺和加建過程中齣現的結構性及法律灰色地帶。通過對比戰前英式規劃與戰後實際發展的脫節,本書展現瞭香港城市肌理在壓力下展現齣的強大適應性。 第二部:高速發展下的現代化嘗試與公共領域的建構 (1960年代中後期) 隨著經濟起飛和人口的進一步膨脹,香港進入瞭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時期。本書深入分析瞭屋邨的「工業化」建造模式,探討瞭由巴馬丹拿設計的模範屋邨(如石硤尾邨重建初期規劃)如何試圖引入現代主義的簡約與效率,以及這些標準化設計在麵對複雜的華人生活習慣時所產生的摩擦。 城市交通的壓力成為此階段的焦點。本書詳細追溯瞭戰後第一批隧道、高架橋和地鐵規劃(如地下鐵路早期可行性研究)的決策過程,並分析瞭這些基礎設施如何重塑瞭舊區的連結性與可達性。此外,對戰後新界鄉郊地區的快速城市化現象,特別是屏山、元朗等地的土地利用轉變,提供瞭詳細的圖則對比分析。 第三部:跨越維度的空間重組與地域認同的浮現 (1970年代) 1970年代是香港城市麵貌轉型的關鍵十年。本書將焦點投嚮瞭「新市鎮」概念的引入與實踐。我們不僅僅描述瞭沙田、荃灣、屯門等新市鎮的硬體建設,更著重於分析「居、業分離」的規劃邏輯對社區凝聚力的潛在影響。通過對比戰前以街坊為核心的舊區結構與新市鎮的「分區使用」原則,探討瞭香港人對「社區」概念的重新定義。 此外,本書還專門開闢章節討論戰後工業北移與市區重建的關係。隨著大量工廠遷齣市區,原有的工業用地被釋放,引發瞭關於商業地產和公共設施用地分配的激烈爭論。對旺角、油麻地等傳統商業區垂直擴張的研究,揭示瞭在土地極度稀缺背景下,香港如何發展齣獨特的「立體商業空間」文化。 第四部:後過渡期的城市張力與功能轉化 (1980年代至1997) 進入八十年代,香港的國際地位日益鞏固,城市發展的目標從「解決居住問題」轉嚮「優化城市環境與提升國際形象」。本書分析瞭大規模填海工程對維多利亞港空間的根本性改變,探討瞭中環填海計劃的政治經濟動因及其對傳統海岸線的消解。 本部分的亮點在於對「保育與發展」的早期辯論的梳理。雖然當時的保育意識尚未成熟,但本書通過對若乾具歷史價值但麵臨清拆的戰後公共建築(如舊郵政總局、早期體育館)的案例分析,展現瞭社會對城市記憶和建築遺產的初步萌芽的關注。同時,對公共交通專營權的確立及其對城市交通流動性的深遠影響,亦進行瞭細緻的考察。 結論:一個未完成的城市敘事 本書總結認為,戰後至1997年的香港城市發展,是一個充滿矛盾、不斷適應與自我修正的過程。它既是殖民政府遠見規劃的結果,更是數百萬市民在極端環境下自發組織與營建的產物。本書試圖捕捉的,正是隱藏在宏大發展藍圖之下的,那些關於空間、生活和適應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城市建築史,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邊緣地帶建立傢園」的社會編年史。 --- 讀者對象: 歷史學、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社會學研究者,以及對戰後香港社會變遷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特色: 首次結閤戰後土地使用管製鬆弛期與嚴格規劃期的城市空間演變進行對比研究,附錄包含大量未公開的早期城市規劃部門內部備忘錄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棣纔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環境科學),香港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從事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保育和教學法之研究,對歷史文物興趣濃厚,一直緻力拍攝、紀錄及繪製香港中西式歷史建築,部分建築繪圖更曾作公開展覽。
 
  現任教於香港教育學院科學與環境學係,常為教育刊物撰寫文章,介紹本地生態、古蹟文物和風俗,並擔任文物和生態導賞課程的導師。

圖書目錄

序(陳天權)
自序
感言
歷史建築位置索引
第一章校園建築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教學及行政設施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 羅富國科學館
– 化學樓
– 香港大學學生會大樓和香港大學圖書館
– 鈕魯詩樓
– 包兆龍保健中心
香港大學捨堂
– 明原堂
– 聖母堂
– 何東夫人紀念堂
– 利瑪竇宿捨
– 聖約翰學院
– 大學堂
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
香港崇基學院
香港聯閤書院
嶺南書院
香港理工學院
珠海書院
香港浸會書院
樹仁書院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淩月仙小嬰調養院
皇仁書院
香港真光中學
慈幼學校
寶覺女子職業中學
拔萃男書院
聖保羅書院
聖馬可中學
鄧鏡波學校
民生書院
何東女子職業學校
香港培道中學
伊利沙伯中學
香港華仁書院
麗澤中學
德望學校
聖芳濟書院
瑪利諾修女學校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
高主教書院
拔萃女書院
崇真英文書院
九龍工業學校
英華書院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聖若瑟書院
培英中學
香港航海學校
聖若瑟英文中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
伍少梅工業學校
喇沙書院

第二章 宗教建築
香港佑寧堂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九龍教會
中華循道公會九龍堂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聖安多尼堂
印度廟
聖五傷方濟各堂
禮賢會九龍堂
聖公會聖雅各堂
信義會真理堂
聖若瑟堂
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
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香港聖殿

第三章 醫療機構 
香港防癆會
贊育醫院
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伊利沙伯醫院
明愛醫院

第四章 政府團體
政府閤署
北九龍區裁判司署
香港電颱廣播大廈
九龍消防局 
堅尼地城屠塲
和平紀念碑
威爾斯親王大廈
美國總領事館
救世軍總部

第五章 交通設施
皇後碼頭
香港天星碼頭
啟德機場客運大樓
山頂纜車總站

第六章 商業機構
中國銀行大廈
荷蘭行
渣打銀行大廈
滙豐總行大廈
公主行
愛丁堡大廈
歷山大廈
中華總商會大廈
萬宜大廈
東英大廈
康樂大廈
九龍電話大廈
麗的呼聲
電器大廈
邵氏片場行政大樓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香港商業電颱
生力啤酒廠
香港中華煤氣公司
嘉頓公司
九龍殯儀館

第七章 娛樂場所
百老滙大戲院
京華戲院
樂宮戲院
璿宮戲院
紀念殉戰烈士福利會
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青年遊樂場館
摩士大樓
大會堂
美麗華酒店
文華酒店
香港希爾頓大酒店
富麗華大酒店
香港會所大廈
皇傢香港賽馬會

第八章 洋房住宅
香港大學校長宿捨
輔政司官邸
荷李活道已婚警員宿捨
南昌街146 號
蘇屋邨
華富邨
勵德邨
全書建築繪圖總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59316
  • 規格:平裝 / 340頁 / 21.2 x 28.4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自序
 
  香港是中國初期進行西式都市化的自由港,西方學術文化、宗教、法治、城市規劃和經濟模式等紛至遝來,成就瞭這個國際中西文化交匯之都,開埠至今踏入180 周年瞭。上世紀90 年代,社會各界開始留意本土歷史、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育,然而在急速的都市發展下,大部分文物與建築早已湮沒,相關的歷史亦模糊不清。
 
  文物保育是環境學其中一環,筆者從事生態、環境和文物保育研究和教育,過程中明白人和事不能永存,但紀錄卻能讓物事永續流傳的道理。二十年來走遍香港各地,從不同角度拍攝所有歷史建築,並參考六十多萬張香港舊照片,搜羅的資料圖書逾韆部,像砌圖一樣將零碎的影像組閤,再運用Excel 繪畫建築繪圖,展現香港開埠至今所有重要建築物的完整麵貌,至今已繪製瞭1,068 座建築,包括瞭筆者的母校、以往參與崇拜的教堂、工作和居住地方,並對其相關的歷史和人事進行考證和記錄。部分建築繪圖曾作公開展覽,亦得多間院校、公司團體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雅邦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利安顧問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大酒店、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垂青,藉用作展覽或其他用途,或索取收藏。
 
  本書是繼《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41-1896》、《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97-1919》和《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1945》後,同係列的第四冊,展現1946 至1997 年間香港的西式建築物共計120 項,從相關年代的344 幅建築繪圖中選齣瞭281 幅,另加79 幅相關的戰前建築繪圖,閤計360 幅──但隻有173 座建築仍然保存。每篇以建築物名稱為主題,內容由建築物的結構繪圖、設計導賞、歷史掌故、發展檔案,以及建築物或其位置現貌的照片組成,力求精簡扼要地指齣各建築物的歷史意義和風格,以及相關的人和事,讓大傢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瞭解香港歷史麵貌和城市規劃發展。由於舊照片的版權問題複雜,本書未能附上相關舊照,有意者可登入Facebook專頁「香港文物Hong Kong Heritages」(www.facebook.com/HKHeritages/)參考舊照。
 
  本書選取建築物的原則,是著重於已消失的、體現時代風格的、具代錶性的、獨特性及相關重要人事五項,冀能完整地展現香港歷史建築原貌的同時,展現香港歷史。有關香港西式建築物的發展,介紹如下:香港西式建築發展大緻可分為四個時期,期間受中國內地動盪的局勢影響至大,當時大量華人和資金因避亂遷至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這一個避風港。但由於香港土地有限,而大量人口遷入,隨之延伸的大規模開山填海工程,便使社區發展和建築分齣瞭年代界線。
 
  首階段大約介乎1841 年香港開埠至1896 年間,即西環至中環新填海土地上新一代建築物完成之前。政府和軍部建築承襲英國的一套,按照「模式手冊」(Pattern Book)建造,如仿照帕拉第奧(Palladian)風格建造的旗杆屋(1846 年)、天文颱(1883 年)和尖沙咀水警署(1884 年)等。西式建築主要為二至三層高的柱廊式或拱券遊廊式設計,發展地區以中上環和灣仔為主,代錶建築有聖約翰座堂(1849 年)、聖保羅書院(1848 年)、渣打銀行(1871 年)、維多利亞書院(1889 年)、大會堂(1869 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886 年)、鐵行(1881 年)、聖母無原罪教堂(1888 年)、皇座樓(1890 年)、香港大酒店(1892 年)等。19 世紀末的維多利亞城,範圍包括西端的堅尼地城至東端的銅鑼灣,南端至堅道一帶。維多利亞城以外各區,除薄扶林外,僅以警署為西式建築。建築師事務所如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和李柯倫治(Leigh & Orange,今稱利安顧問有限公司,內文以「利安公司」稱之),要到1870 年代纔告齣現。1888 年山頂電車啟用,加速瞭山頂區西式建築的發展。
 
  第二階段大約介乎於1897 年中區填海工程至1919 年灣仔填海工程啟動之間。1903 年中區填海工程完成,得齣德輔道中以北至乾諾道中一帶的土地。該處開始齣現以古典文藝復興式為主的洋行建築和官方建築,代錶建築有香港會所(1897 年)、皇後行(1899 年)、太子行(1904 年)、亞歷山大行(1904 年)和高等法院(1912 年)等。由於電力的使用和升降機的引入,洋行高度增加至六至七層,而半山範圍則擴展至堅尼地道、乾德道和般鹹道一帶。般鹹道一帶為富裕華人的住宅區,建有學校和教堂,如香港大學(1912 年)、聖士提反書院(1903 年)和禮賢會堂(1914 年)等。乾德道和堅尼地道一帶為洋人住宅區,西式建築有雲石堂(1902 年)和德國會(1902 年)等。港府於1903 年豎立多塊刻有「維多利亞城1903」字樣的界石,確立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的範圍。1904 年港府又訂定「山頂區保留條例」,把山頂劃為洋人住宅區,現存西式建築有明德醫院(1907 年)和法國領事官邸(1878年)等。1894 年太平山區爆發鼠疫,港府製定更嚴格的公共衛生及建築條例,對新建樓宇和街道有瞭明確的規定;太平山區住宅更因鼠疫在1894 年重建,代錶建築有中華基督教青年會(1918 年)、中華公理會堂(1901 年)和香港細菌學院(1906 年)等。九龍方麵,尖沙咀被開闢為歐人住宅區,建有西式住宅、教堂和公共建築,如玫瑰堂(1905 年)、聖安德烈堂(1905 年)、尖沙咀街市(1911 年)和九龍英童學校(1902 年)等。九廣鐵路(1912 年)和天星小輪的啟用,使住宅區可以在更遠離中環商業區的地方發展。
 
  第三階段為1920 至1945 年香港重光為止,為現在港九舊區的形成期,灣仔新填地上樓宇林立,九龍開發的新社區有旺角、深水埗、九龍城的啟德濱等,住宅大多建有騎樓。公共設施則以西式建築為主,如南九龍裁判司署(1936 年)和警署;九龍塘的花園洋房區和加多利山上則全為西式建築,設有學校和教堂,如拔萃男書院(1927 年)、喇沙書院(1932 年)、瑪利諾修院學校(1936 年)和聖嘉勒撒堂(1932 年)等,社區發展因受到1929 年的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放緩。1932 年港府修訂建築物條例,住宅樓宇一般高度為五層,其他建築為三層。港島的新社區有銅鑼灣的大坑、掃帚埔及對上半山,開始有中國文藝復興式之稱的中西閤璧建築齣現,如虎豹別墅(1935 年)、景賢裏(1937 年)和聖馬利亞堂(1937 年)等;西方的摺衷主義、芝加哥建築學派、工藝美術主義、包浩斯學派等建築主要在中上環和灣仔等處齣現,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935 年)、東華東院(1929 年)和灣仔街市(1937 年)等。
 
  第四階段為1945 年戰後的摩登時代。新中國的成立,大量人口及資金湧入香港,使香港於戰後能夠迅速發展,1939 年訂立的城市規劃條例正式生效。經典建築有愛丁堡大廈(1950 年)、萬宜大廈(1955 年)、天星碼頭(1958 年)、希爾頓酒店(1961 年)、大會堂(1963 年)、文華酒店(1963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廈(1969 年)、爐峰塔(1972 年)、鈕魯詩樓(1973 年)和威爾斯親王大廈(1979 年)等。戰後首20 年流行蛋格外牆、結構主義和實用主義。1962 年恆生大廈落成,是香港首座玻璃幕牆大廈,為往後流行的玻璃幕牆建築拉開序幕;1973 年香港首幢摩天大樓康樂大廈落成,成為東南亞最高建築。五花八門的建築不斷齣現,而這些地標建築大多由外國人設計,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1985 年)和中國銀行總行(1990 年)為代錶。
 
  邇來,人們開始將建築與文化扣上關係,認為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美學的錶現。建築營造理想的生活環境,反映當時當地的文化氣息、人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質素、政治、經濟以至宗教和道德狀況。這些建築經歷漫長歲月的建築成瞭古蹟,成為過去人類生活文化歷史的憑證和標誌、大眾的集體迴憶,讓人對本土歷史文化的根源產生認同並加深對成長地的歸屬感,提升生活品質──古蹟保育的重要性乃在於此。最後,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齣版本書。謹藉此書與大傢穿梭香港古今,共享集體迴憶。
 
黃棣纔
2021 年7 月
richardwonghk@yahoo.com

用戶評價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46-1997》的齣版,對於任何對華人世界城市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筆重要的文化資產。它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有紮實的歷史考證作為基底,又透過豐富的視覺材料和深入的建築分析,將複雜的歷史議題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個人認為,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那個特定歷史區間,香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展現齣驚人生命力的建築實踐。書中那種既保有對過往的尊重,又積極擁抱變革的態度,深深地打動瞭我。它不隻是在記錄建築物,更是在記錄一種精神,一種麵對變局時,香港人獨特的韌性與創造力,絕對值得反覆品味,並且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城市記憶保存的朋友們。

评分

對於一位關心城市紋理變遷的颱灣讀者而言,這本關於香港的著作,提供瞭一個極為珍貴的「他山之石」。我們自己的城市發展歷史中,也經歷瞭類似的快速都市化和身份認同的拉扯,但香港在那個關鍵的半個世紀,所展現齣的獨特應對策略和美學取嚮,確實值得我們仔細玩味。書中對於戰後都市更新的倫理睏境,以及如何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發展齣獨有的「香港式」建築語言的探討,尤其精闢。它促使我反思,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究竟保留瞭多少屬於在地、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載體。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隻是在講香港的故事,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引導著我們去重新審視和珍視自己生活周遭那些即將被忽略的歷史建築的意義。

评分

這本《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46-1997》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於像我這樣對戰後香港的城市發展脈絡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書裡選取的案例,從那些戰後重建時期的簡樸公屋,到殖民地末期那種帶著「英式優雅」的公共建築,每一張照片、每一張圖說,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麵貌和建築美學的轉變。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歷史脈絡上的細膩度,他們不隻是單純地羅列建築物,而是將每一棟建築置於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下去解讀,像是探討徙置區的興建如何應對急速膨脹的人口壓力,或是摩天大樓的拔地而起,如何象徵著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崛起。這種深度剖析,遠遠超越瞭一般旅遊指南的層次,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骨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人不禁聯想到颱灣同期在都市規劃和建築風格上的異同,引發瞭許多有趣的對比與思考。

评分

說實話,翻開這本書,那種懷舊的情緒是立刻被勾起來的。雖說我們在颱灣看的歷史建築多半是日治時期或更早期的風格,但這本關於1946到1997這段「轉型期」的香港建築,卻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感覺。書中對於那些帶有「後現代」風格的政府建築,或是那些充滿功能主義色彩的工業遺構的描繪,特別引人入勝。攝影的品質更是沒話說,那些泛黃的底片感,配上精準的建築線條描述,簡直是視覺饗宴。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材料選用和工藝細節的著墨,例如如何利用當時可得的材料,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搭建齣兼具實用性與一定美感的建築群。這不僅是建築史的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在限製中創造美學」的實踐手冊,對於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朋友來說,絕對是極具啟發性的參考資料。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相當獨到,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閱讀的親和力。它並沒有採取那種枯燥的年代時間軸鋪陳,而是採取瞭主題式的分章,像是「集體居住的空間實驗」、「商業效率的垂直擴張」或是「過渡時期的文化符號」等等。這種結構處理,讓讀者可以跳著看,也能輕鬆地進入特定的建築議題。對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最棒的一點是,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冰冷的鋼筋水泥,賦予瞭「人味」。作者在描述建築的同時,總會穿插一些當時市民的生活片段或社會軼事,使得這些歷史建築不再隻是靜態的紀念碑,而是活生生地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容器。這讓閱讀過程變得非常生動,彷彿能聽到維多利亞港邊的喧囂聲,感受到那股在時代巨輪下掙紮前行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