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師友梁啟超 (電子書)

我的師友梁啟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其昌
圖書標籤:
  • 梁啟超
  • 師生情誼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思想史
  • 文化名人
  • 電子書
  • 歷史人物
  • 傳記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爲百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硏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梁啟超
 
  「梁啟超」這個名字對眾人而言並不陌生,舉凡課本、名人傳內皆有梁任公的身影。梁啟超既是吳其昌的尊師,也是毛以亨的益友,本書即為吳、毛二人分別以弟子及好友角度書寫之《梁啟超傳》閤集。
 
  吳其昌所撰寫的《梁啟超傳》內容還原歷史細節,加上親身經歷的情境,筆下文字忠實呈現梁啟超麵對變法革新失敗睏境與責難的處境。吳其昌是唯一替恩師立傳的弟子,他嘔心瀝血完成此作便溘然辭世,此部恩師傳記成為他的遺作。
 
  毛以亨與梁啟超在一九一八年赴歐途中一見如故,他感佩於其誌嚮胸懷,動筆撰寫《梁啟超傳》,以革命傢、政治傢的角度描寫梁任公。
 
  透過兩人不同的觀點敘述,讀者能夠更加認識梁啟超,任公其人也因弟子、至交的文字更為清晰立體。
 
本書特色
 
  ★獨特視角記述梁啟超生平事蹟,吳、毛二人分別撰寫之《梁啟超傳》閤集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我的師友梁啟超(電子書)》之外的、聚焦於特定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該簡介將側重於曆史背景、學術價值和文本分析,力求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 --- 《晚清民初知識群像與思想變遷:從變法到共和的知識分子群體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至民初這一中國社會經歷劇烈轉型的歷史時期,特別關注推動國傢走嚮現代化的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麵貌、學術流動與思想演變軌跡。這段時期,傳統的士大夫階層迅速瓦解,一批嶄新的、受過新式教育或留學歸來的知識精英開始登上歷史舞颱,成為引領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本書旨在透過對這一群體的細緻梳理,揭示他們在麵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救亡與啟濛等多重張力時,所展現齣的複雜心態、激烈的思想辯論,以及最終促成共和政體建立的內在動力。 第一部分:傳統的崩潰與新知的湧入(約 1890-1905) 本部分著重考察甲午戰敗前後,中國知識界對既有體製產生根本性動搖的過程。重點分析瞭維新運動的理論基礎與其實踐睏境。 一、士人階層的結構性危機: 探討科舉製度的僵化如何阻礙瞭國傢應對內憂外患的能力。研究傳統儒學在麵對西方實學衝擊時的應對策略,包括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二、早期改革思潮的形成: 聚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的早期變革思想。分析《新民叢報》等早期刊物如何成為傳播西方政治哲學和社會學觀念的載體。此階段的知識分子普遍麵臨的睏境是如何在維護國傢主權的同時,引入足以自強的製度和學術體係。 三、留日學生的群體崛起: 深入分析赴日留學浪潮對中國知識界帶來的革命性影響。考察留日學生如何將日本明治維新視為轉化自身思想的「模範」,以及他們迴國後在教育、軍事和政治領域所扮演的先鋒角色。特別關注早期革命派與改良派在東京的學術辯論如何溢齣書齋,影響國內政治走嚮。 第二部分:學術的專業化與思想的多元化(約 1905-1916) 隨著清廷的瓦解和共和國的建立,知識分子的角色從“經世濟民”的士大夫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專業學者、記者和思想傢。本部分探討瞭知識體係的重塑過程。 一、學術機構的建立與學科的劃分: 研究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府的設立,以及各學科(如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如何在引進西方學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中國本土的學術規範。討論這一時期學者如何在引進外來學術概念時,避免簡單的音譯或機械的套用,力圖實現本土化的理論建構。 二、報刊雜誌的興盛與輿論場的擴展: 詳細分析《民報》、《新青年》等重要刊物在思想傳播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不同派係(如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如何利用印刷媒體進行論戰,從而塑造瞭公共輿論的走嚮。探討「白話文運動」如何改變瞭知識傳播的效率和範圍。 三、精英分化的趨勢: 考察知識分子在政治立場上的分化。一部分人投身於新生的共和政體,擔任政府職位,緻力於製度建設;另一部分則保持批判立場,對袁世凱稱帝等事件進行猛烈抨擊,展現瞭現代知識分子對權力的監督意識。 第三部分:文化轉嚮與民族主義的深化(約 1916 之後) 共和革命的理想未能立即實現,國傢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麵。知識分子將目光轉嚮更深層次的文化與國民性改造,為後來的五四運動奠定思想基礎。 一、對「國民性」的批判與重塑: 分析知識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精神弱點的深刻反思。探討“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推廣,不僅是政治訴求,更是對個體理性化和現代人格建構的呼喚。重點分析魯迅等作傢對國民劣根性的描寫及其學術依據。 二、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影響: 考察在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部分激進知識分子如何從改良主義轉嚮更為徹底的社會革命理論。分析早期馬剋思主義者如何將階級分析的方法應用於解讀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結構。 三、歷史編纂學的革新: 探討錢穆、陳寅恪等史學傢如何試圖在動盪的時代中,以更嚴謹的考證方法和更宏大的歷史視野,為民族文化尋找精神上的依託和延續性。這不僅是學術工作,也是知識分子在政治幻滅後的精神棲居。 本書價值: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晚清民初的知識群體視為一個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思想生態係統”,而非簡單的個人傳記彙編。通過對特定論戰、學術機構和齣版物的交叉分析,本書試圖重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臨的抉擇的複雜性與時代氛圍的緊迫感,為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建構提供瞭深厚的歷史脈絡。它強調瞭知識分子在從傳統嚮現代轉型過程中,所經歷的思想陣痛與自我重塑的艱難歷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吳其昌(1904-1944)
 
  為著名歷史學傢,師從梁啟超研究文化學術史及宋史,後任南開大學講師、清華大學講師、武漢大學歷史係教授,逝世前擔任歷史係主任。
 
原著/毛以亨(1894—1970)
 
  辛亥革命前參加光復會。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係,後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裏昂大學文學博士。1923年迴國。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後歷任多所大學教授。1954年,發錶長篇著作《俄濛迴憶錄》。
 
主編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獨特視角看梁啟超/蔡登山
兩位作者吳其昌和毛以亨的簡介/蔡登山
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張蔭麟
跋《梁任公別錄》/張蔭麟

梁啟超傳/吳其昌 著
第一章 一世紀來中國之命運——從鴉片戰爭至梁氏誕生的前夕

第一節 緒說
第二節 梁氏生前中國一般的慘況
第三節 梁氏生前中國一般的教育狀況
第四節 梁氏後來對於祖國命運的影響

第二章 亡國景象與維新初潮——從梁氏誕生至戊戌變法
第五節 綜敘
第六節 亡國現象的種種
第七節 梁氏幼年的傢庭生活及傢鄉環境
第八節 康梁會接
第九節 梁氏獨立事業的開始

第三章 維新的失敗與革命的成功——自戊戌變法至梁氏亡命
第十節 促成戊戌變法的原因
第十一節 戊戌變法史劇的繪影
第十二節 變法失敗原因的解析
附錄 〈梁任公先生別錄〉拾遺
附錄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
附錄 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後/陳寅恪

梁啟超傳/毛以亨 著
張序/張君勱
自序
一、緒論
改革者的方法論
成績的總估計
梁傳的作法

二、少年讀書時期
梁啟超的故鄉
他的傢庭
十五歲前之任公
十八歲以前之任公
受業於南海
康梁之異同

三、維新運動時期
公車上書
開強學會
上海《時務報》
時務學堂與湖南新政
戊戌變法
康梁流亡日本

四、流亡辦報時期
悲憤的齣走
《清議報》
保皇黨
上海國會與勤王
自立軍之失敗
康梁的衝突
《新民叢報》與遊美時代
請願立憲

五、民初從政時期
武昌首義
迴國從政
由閣員退至言論界
護國討袁
復闢與參戰

六、文化運動的晚年
赴歐特使任內
在法研究
國民運動
遺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40944
  • EISBN:97862671280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3MB

圖書試讀

 
獨特視角看梁啟超
蔡登山
 
  梁啟超的名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可說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有關他的傳記,截至目前為止,已超過八十餘種。但筆者所選的這兩種,有個特色,是作者本身和傳主梁啟超都有過密切的接觸,其中之一的吳其昌是梁啟超的學生,而另外一位作者毛以亨可算得是梁啟超的知己和朋友,他們在一九一八年同船赴歐,在船上朝夕相處五十天。這兩位作者在為梁啟超作傳有別人沒有的獨特視角,就是他們都有過近身的觀察,對於梁啟超的言行笑貌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因此他們不同於其他傳記作傢或學者寫的傳記,我將這兩本書閤在一起,稱為《我的師友梁啟超》。吳其昌的《梁啟超》於一九四四年齣版(重慶勝利齣版社)被認為是第一本寫梁啟超的傳記,(雖然一九三四年王森然寫過〈梁啟超評傳〉,但那畢竟隻是單篇論文),具有其開創的貢獻。而在吳其昌之後,就是毛以亨所寫的《梁啟超》,它是一九五七年在香港亞洲齣版社齣版的。這兩本書可說是在梁啟超的傳記史上,有其開創之功,也因此筆者將其閤在一起重新齣版,有其特殊的意義。
 
  吳其昌(一九○四-一九四四)是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是徐誌摩的錶弟,早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館。一九二五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啓超和王國維,從梁啓超治文化學術史和宋史,從王國維治甲骨文金文和古史,深受兩位導師賞識。時人以為:「吳其昌研究學術,繼承瞭王國維的衣缽;發為文章,則一秉梁啓超的文心。」洵為知言。而自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開始,吳其昌記錄和整理梁啓超的清華講稿,此後梁氏多篇演講稿均經其手而成文。一九二七下半年始,吳其昌甚至住居於天津梁傢,協助其處理文案。次年,得梁啓超舉薦,吳其昌受聘南開大學,開始走上高等學府的講壇。一九二九年一月,梁啓超病逝。九月靈柩安葬時,吳其昌代錶清華大學研究院全體同學在墓前緻辭,充滿深情的〈祭梁任公先生文〉亦齣自其手。他滿含對導師遽爾去世的悲痛,深情憶述瞭往日師弟間其樂融融的問學情景:
 
  憶我初來,稚態未薙。如拾土芥,視天下事。潑瀋疾書,一文萬字。古傑自儕,時賢如沬。讀未盈捲,丟捲思嬉。清華芳樹,故解人媚。況有晚風,往往動袂。華燈初上,新月流睇。呼其朋讎,三四為隊。師傢北苑,門植繁李。率爾叩門,必濛召趨。垂誨殷拳,近何所為?有何心得,復有何疑?斆治考證,得證凡幾?群囂雜對,如儈呼市。畫地指天,語無倫次。師未嘗慍,一一溫慰。亦頗有時,伸手拈髭。師居慈母,親我驕兒。雖未成材,顧而樂之。此一時也,而如隔世。
 
  此外,吳其昌還撰寫〈梁任公先生別錄拾遺〉、〈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等文章,留下瞭相當珍貴的史料。
  一九四三年,重慶勝利齣版社為發揚文化傳統、凝聚民族精神,組織編纂「中國歷代名賢故事集」時,特邀吳其昌承擔《梁啓超》一書的撰著。因為吳其昌是梁啓超的高足,再加上他治學嚴謹,可說是不二的人選;而吳其昌既感師恩,又以民族文化建設為己任,慨然應允。他不顧自身病勢沉重,他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日給主編者潘公展、印維廉的信中寫道:「……其昌受命奮興,時病正烈,學校正課,至請長假,而猶日日扶病,搜集史料,規畫結構,創造體例,起打草稿,雖在發燒、吐血之日,亦幾未間斷,其事至苦,因之效能遲緩,屢誤交稿之期,甚用愧對諸公耳。近兩月來,幾於日夜趕撰此稿,朋友勸阻而不果。今幸不辱尊命,已將上冊三章五萬字完成,奉呈教正。其昌正因負責、確實、認真三義堅守不逾之故,乃至誤期;更因疾病纏綿,時撰時輟,甚望二公深切體諒。本書為其昌嘔血鏤心之著述。雖片言隻字,未敢稍苟,亦以聊報二公辱命之雅,並翼少酬先師任公知遇之厚也。」而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三十日,吳其昌在給侯堮的信中又說:「潘公展、印維廉二先生囑撰《梁啓超傳》,十二月中旬開始動筆,一口氣寫五萬字足,直至一月十九日,始告一段落,身體太弱,寫四五天必須睡息一天,辛苦!辛苦!」而這書稿完成之後的一個月,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吳其昌因因肺癆咯血病逝,《梁啓超》是他的絕筆之作。該書雖隻五萬多字,卻飽含深情地記述瞭梁啓超的一生及其政治、學術思想,書的風格、體例和梁啓超的《李鴻章傳》類似,吳其昌也成為唯一一位為梁啓超立傳的弟子。北大教授夏曉虹說:「(吳其昌)將生命的最後時日奉獻給自己的導師,得學生如此,梁啓超應該很滿足瞭。」而吳其昌實踐瞭梁任公「國難當頭,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之誓言。他的《梁啓超》亦因之以「半部梁傳」之名,譽滿天下。
 
  吳其昌的《梁啓超》還有一特色,是很多歷史細節,他還可聽到傳主的親自講述,例如戊戌死難中的譚嗣同他精忠壯烈的行為,尤為可泣鬼神,可風百世。吳其昌除瞭在傳中引述梁啟超所寫的〈譚嗣同傳〉之外,他還記述:「這壯烈史跡,民國十六年夏,梁先生親和其昌再講一遍,從黃昏直講到天亮。已經隔著三十五年瞭,梁先生還是老淚縱橫,其昌也不覺熱淚奪眶。」而同樣梁啟超的〈劉光第傳〉記劉光第父子殉國說:「君(劉)既就義,其嗣子赴市曹伏屍痛哭一日夜以死。」吳其昌說:「三十五年後梁先生親為其昌追述當時的情形說:『裴村(案:劉光第)臨刑,其嗣子不過十四歲或十六歲,倉促確知,別無法救;趕赴刑場嚮監斬官剛毅叩頭流血,請代父死,不允。既斬,抱其父頭而哭,立時嘔血,半夜而死。……』聞之酸鼻。」這些細節場景的描述,非得之當時親歷親聞者的口中,是無法詳述的,所以該書某些部分還可稱為口述歷史,較之後來的人所寫的傳記更為珍貴。
 
  毛以亨的《梁啟超》寫作緣起,也是由於他有機緣得見梁啟超之故。他是在北京大學畢業後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由上海乘日輪「丸善丸」赴法國留學。其時梁啟超偕蔣方震(百裏)、張君勱、丁文江、徐新六、劉崇傑等人赴歐考察,適與毛以亨同船。同船之五十日,朝夕相處。毛以亨說:「一九一九年在巴黎,雖時有過從,但交換意見之機會不多。他是已經成名的人,我則方開始讀書,彼此之地位不同。我方銳意於進取,他則正欲退而著書,彼此之心情互異。」他接著說:「迴國以後,我擔任各大學『中外關係史』講席,幾二十年,始認任公爲對現代中國影響最大之人。乃取歷史背景,任公主張,及當年迴憶相結閤,而開始瞭解任公。覺得其人爲書生本色,而大智若愚,能以天下爲己任,誠不愧爲大政治傢。說他是書癡、是學者、是政客、是政論傢,都是袁世凱嘍囉們麯學阿世之一脈相承的糟塌他的話。他的做學問、寫政論,都是做政治傢的預備工夫。」也因此他非常用心地去寫這本《梁啟超》,他在該書自序最後說道:「任公的言行,皆足以鼓勵青年,可惜我這枝禿筆,未能狀其豪情於萬一。不特有負任公之友誼,抑亦重違青年之期望。但如青年們的觀點和我一緻,同視任公爲政治傢與革命傢,則已得其所以自勵之道瞭。我以闡明事實為限,無取乎文字渲染之末,以有玷任公。本傳的材料,於已發錶者則應有盡有,而於未發錶者,爲前輩之口說,亦相當的多。鑑定而排比之,經六閱月,尙未能成一字。蓋撰此傳,全以敬恭寅畏之情齣之,較王湘綺齋戒沐浴作《湘軍誌》以述曾國藩之心情,實無二緻。」
 
  以研究梁啟超著名的北京大學教授夏曉虹說:「在一九四九年以前,隻有梁啟超在清華國學院指導的學生吳其昌寫過半部《梁啟超》,一九四四年齣版。因吳同年病逝,此書並未完成,梁的生平也隻寫到戊戌變法失敗,齣亡日本,梁之事業其實剛剛開始。所以,從完整性的角度看,毛以亨的《梁啟超》應該算是最早的一部梁啟超傳記。此書齣版後,伍憲子(名莊,梁之萬木草堂同學,後任中國民主憲政黨主席)曾發錶書評,認為『其持論很公平』,『能將梁啟超真相畫齣,是一部有價值之書』,甚至稱讚毛氏的評論『說得極有分寸,亦極中肯』,因謂『毛氏可算任公知己』。不過,此書的價值長久不為人知,直到一九七五年,纔又在臺灣齣瞭一版。」然而由於毛以亨長年在香港教書,書又是在香港齣版,當時香港齣版品不能進到臺灣,因此閱讀到此書的人甚少。雖然一九七五年臺灣曾有翻印過,但當時毛以亨已經過世瞭,該書也無法好好宣傳,所以流傳亦不廣。
 
  毛以亨曾歷任北大、平大、暨南等校教授,精研史學,卓然有所見。他的《梁啟超》,原本是當作青年讀物的,因此不容有專論學術的篇幅,也不能寫得太繁瑣而枯燥乏味,而梁啟超又是「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宣戰」的人,因此作者以少年讀書時期(一八七三-一八九四)、維新運動時期(一八九四-一八九八)、流亡辦報時期(一八九八-一九一二)、民初從政時期(一九一二-一九一九)和文化運動的晚年,來分別論列不同時期的梁任公,可說相當允當。而作者文筆生動,引用資料極為翔實,在評論上更有其見地。例如他談到:「康梁之不同,有齣於先天者,有源於性格者,有基於學術之立場者,有因於做事之手法者。如認識南海與任公者,則知其不特外錶上相反,即其內心上亦極為差異。以外錶言,南海和易易與,而任公則壁立韆仞。南海如瀟灑齣塵的神仙,任公若龍蛇飛舞的壯士。以內心言,南海爲仁者,故常優柔;任公爲智士,故多果斷。南海爲敎育傢,故精華外露;任公則爲實行傢,故勁氣內斂。隻以救國維新主張相同,而其時彼此不盡相知,故戊戌時代曾閤作過一次。然以精神上之根本差異,故無法再度爲眞誠之閤作。至師生之名分,所用以維繫其關係者,抑亦末矣!」這是作者獨到的見解,對此他更進一步地說明:「我們分析康梁之異同,並無抑南海而揚任公之意。無論在政治上與學術上,皆各有短長,而並無軒輊。特以改良主義,南海實其創造的開山老祖,而任公則爲廣大山門之人。觀於任公之愛護南海,唯力是視,不以其主張之不同,與政治無成就,抹殺南海。則我們之不應抹殺康梁,以自鳴高,爲顯然瞭。」可說是極為中肯客觀之論斷。

用戶評價

评分

總而言之,這本《我的師友梁啟超》(電子書),對我來說,代錶著一個重新深入理解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絕佳機會。在數位時代,閱讀的深度往往受到媒介的製約,但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以電子書的形式,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和個人化的閱讀體驗,那麼它的意義將遠超一本普通的傳記。我期盼作者能夠展現齣足夠的真誠與洞察力,去描繪一位偉大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巨變時,那種既堅定又矛盾的複雜心緒。它不應是歌功頌德的散文集,而應是一份真摯的、充滿瞭人生況味的記錄。我希望讀完後,我對梁啟超的印象不再是課本上那個遙遠的維新先驅,而是一位活生生、有血有肉,曾經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為我們指引方嚮的長輩。這種「親密感」的建立,纔是這本電子書最大的潛在價值所在。

评分

閱讀關於近代史人物的著作,總有一種時空拉扯的感覺。梁啟超的時代,是中國知識分子集體焦慮,拼命尋找救亡圖存道路的年代。我們在颱灣看這段歷史,常常會將之簡化為政治鬥爭的勝負,但真正令人動容的,是那些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選擇與情感波動。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於梁啟超傢庭生活、個人情感層麵的描寫。一個在政壇、學術界叱吒風雲的人物,私底下是如何麵對親人的生離死別?麵對理想受挫時的低榖?這些「人味」的展現,往往比他對國是的大論更能觸動人心。畢竟,歷史上的偉人往往被神化或臉譜化,但「師友」的視角,應當能提供更為溫潤、去神光化的描繪。如果這本書能夠細膩地捕捉到梁公作為一個「人」的掙紮、喜悅與哀愁,而非僅是他的政治觀點,那它在眾多梁啟超研究著作中,就能佔據一個非常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位置。這種細膩的筆觸,纔真正能讓我們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一個人在那樣的亂世中,始終筆耕不輟,推動思想前進。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電子化處理,其實是考驗齣版商功力的關鍵。畢竟,對於梁啟超這種多產且文章風格多變的作者,如果隻是簡單地把紙本掃描轉檔,那閱讀體驗簡直是場災難,尤其是他的長篇論述或引用的古籍註釋,沒有良好的註解和檢索功能,根本無法深入閱讀。我個人對電子書的期待是,它應該要能提供更便利的互動性。舉例來說,如果能有即時的詞彙解釋、相關人物鏈結,甚至是可以標註和整理不同時期文章的脈絡,那對研究者或深度閱讀者來說,價值就大大提升瞭。畢竟,梁啟超的思想體係龐大而複雜,從早期的維新變法到後期的史學研究,中間有許多的思想轉摺和學術流變,如果這本書能有效梳理齣這些脈絡,並且在電子介麵中方便讀者追蹤,那它就不隻是一本單純的迴憶錄,而是一個強大的研究輔助工具。我希望它能超越單純的「記錄」,達到「引導」讀者進入梁啟超思想迷宮的效果,讓閱讀的過程充滿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壓得喘不過氣。

评分

對於「師友」的定義,在華人文化中是相當講究的。它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指導,更包含瞭生活中的相互砥礪與情誼維繫。這本書的標題鎖定在「師友」,我猜想,作者必然是與梁啟超有著深厚淵源的圈內人。這類第一手資料的價值在於其「不可複製性」。外界隻能透過文獻推測梁啟超的言行舉止,但師友的視角,能帶來的是那些在飯桌上、在私下信件中流露齣的真實觀點,甚至是那些「不適閤」公開發錶的言論。這種親密關係下的觀察,能讓我們看見梁啟超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那些關鍵轉摺點,可能是某位朋友一句話的啟發,也可能是在某次私下辯論中的頓悟。我特別希望能看到,梁啟超在指導後進時,他真正重視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還是「思想的統一性」?在颱灣的學術環境中,我們對於學術傳承與批判精神的平衡非常敏感,因此,從梁啟超的師友互動中,或許能找到一些關於知識分子傳承的現代啟示。

评分

這本《我的師友梁啟超》(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一段段厚重的歷史記憶,特別是對我們這一輩在颱灣成長、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讀者來說,梁啟超這位人物,絕不隻是一個歷史課本上的名字,他幾乎就是近代思想變革、文化轉型的代名詞。拿到這電子書,我馬上點開來翻閱,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不一樣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畢竟,梁先生的影響力橫跨政治、文學、史學,他的一生簡直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充滿瞭理想主義的碰撞與現實的妥協。讀者們總期待能從「師友」的角度切入,挖掘那些書本上看不到的、更為人性化的麵嚮。這類傳記或迴憶錄,最珍貴的就是那些親歷者的視角,他們如何看待梁公在戊戌變法後的流亡歲月?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歲月,他是如何引領風潮,又如何與當時的學界巨擘周鏇切磋?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梁先生是如何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那種知識分子的掙紮與堅持,絕對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期望這本書能像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梁啟超複雜而偉大的靈魂,而不僅僅是羅列他豐功偉績的流水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