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方法與周易新解 : 運用科學方法破解周易謎團 (電子書)

科學方法與周易新解 : 運用科學方法破解周易謎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翁樂天
圖書標籤:
  • 周易
  • 科學方法
  • 易經
  • 哲學
  • 預測學
  • 文化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
  • 思維模式
  • 解密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簡易讀易~用科學方法破解《周易》中所存在的謎團,並彰顯《周易》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廣泛智慧都存在《周易》裡!
  ◎《周易》歷時兩韆多年解讀,仍留有許多疑闕,運用「科學方法」可破解其中謎團。
  ◎針對《周易》難懂之原因進行分析,並提齣因應對策,讓您獲得進入殿堂的金鑰。
 
  《周易》是一部包含人生哲學及政治哲學的著作,
  除瞭造就周朝勢力的興起,更成功綿延政權近八百年,
  成為中國目前國祚持續最長的朝代。
 
  就個人而言,小自修身、處事,
  中至擇偶、成傢,大至創業、治世,
  都可以從《周易》中得到啟發,
  進而明白趨吉避凶的道理而使終生受益。
 
  《周易》的智慧如無盡寶藏,您願意接收嗎?
  作者從易學的源流和基本知識談起,
  進而對讀易的方法提齣科學分析與對策,
  精確捕捉《周易》透露的訊息避免誤讀,
  讓您讀懂《周易》而不再隻是夢想!
探尋宇宙秩序的奧秘:從古老智慧到現代視野的交匯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文明史上兩大思想體係——源遠流長的東方哲學智慧與蓬勃發展的西方科學理性精神——之間的深刻聯繫與互補性。這是一趟跨越時空的思維旅程,旨在揭示隱藏在看似截然不同的知識體係背後的統一規律與思維模型。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古代文明如何試圖理解和描繪世界的結構。在缺乏精密儀器的時代,先哲們依靠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內省,建立起一套宏大的宇宙圖景。這些早期模型並非僅是神話或迷信的堆砌,而是建立在對自然現象(如天文運行、季節更替、生物繁衍)的長期、係統性觀察基礎之上,試圖捕捉潛藏於萬物變化之中的基本模式和相互作用的法則。 第一部分:哲學思維的基石與演變 本部分著重梳理瞭人類認知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我們迴溯到早期的本體論探討,考察不同文化如何定義“實在”的本質。探討瞭從早期“四元素說”到更為精微的“陰陽五行”概念體係,這些模型雖然語言學和操作方法上大相徑庭,卻共享著對“變易性”和“對立統一”核心概念的關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哲學體係中蘊含的整體觀。它強調世界萬物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任何單一現象的理解都必須置於更宏大的係統背景之下。這種整體觀與當代複雜性科學(Complexity Science)所強調的係統思維有著驚人的契閤點。我們將分析這些古代模型如何嘗試描述動態平衡的狀態,以及如何處理不確定性——這在早期文明中常被視為一種自然節律,而非需要徹底消除的“噪音”。 第二部分:科學方法的興起與理性分析 隨後,我們進入科學革命的時代。這一時期,人類認知模式發生瞭決定性的轉變,強調經驗主義、可量化性、可重複性和邏輯演繹。這套嚴謹的方法論,極大地推動瞭對物質世界微觀和宏觀層麵的理解。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科學方法的核心步驟:提齣假設、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模型建構與模型驗證。我們將分析牛頓力學、熱力學定律,以及後來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如何逐步精煉瞭我們對自然規律的描述。特別是,我們探討瞭還原論(Reductionism)在科學進步中扮演的雙重角色:它極大地促進瞭對複雜係統的分解和理解,但也帶來瞭在試圖理解整體時可能忽略“湧現現象”(Emergent Phenomena)的挑戰。 第三部分:當代科學對係統與模式的再認識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科學自身也開始反思純粹的還原論觀點。隨著信息論、控製論、耗散結構理論以及非線性動力學的發展,科學界重新拾起瞭對“係統”和“信息流動”的關注,這恰恰呼應瞭古代哲學中對“結構”與“氣”的體悟。 我們將重點分析以下領域的進展: 1. 信息與熵(Entropy): 如何從信息論的角度理解係統的有序性與無序性之間的辯證關係。 2. 複雜適應係統(CAS): 研究諸如生態係統、市場經濟等大量獨立個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宏觀規律,揭示“自組織”現象。 3. 模式識別與拓撲學: 現代數學如何有效地從雜亂的數據中提取齣穩定的結構和幾何關係,這些結構往往具有超越具體物質內容的普遍性。 第四部分:跨界對話——結構的普適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對“世界如何運作”的根本性問題,發展齣瞭一套具有驚人結構同構性的思維工具。 我們將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探討古代哲學中描述的動態結構與現代科學中描述的數學結構之間的映射關係。例如: 循環與迭代: 古代關於時間和歷史的循環觀,與現代計算科學中的遞歸算法和反饋控製迴路之間的相似性。 對稱性與守恆定律: 哲學中對“平衡”狀態的追求,與物理學中愛因斯坦強調的對稱原理如何導齣能量、動量守恆等基本定律之間的內在聯繫。 層次結構的認知: 從原子、分子到細胞、器官,再到社會群體,不同層級的組織方式在古代的層級分類體係和現代的生態學分級中如何體現齣對“組織原則”的共同需求。 本書的目的不是要將古老的文本“科學化”,或將現代科學“神秘化”。相反,我們試圖建立一座橋樑,展示人類理性和直覺在追尋自然真理的道路上,雖然路徑不同,但所抵達的某些關於結構、變化、平衡與信息的深刻見解,是具有普遍意義和持續價值的。這將為讀者提供一種更為整閤和豐富的知識視角,以應對當代世界日益增長的複雜性挑戰。這是一部關於人類認知邊界擴展的探索史,鼓勵讀者用開放的心態去審視那些看似久遠的智慧,並在當下的科學前沿中尋找古老思想的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翁樂天
 
  公元一九五二年齣生於颱北市,曾擔任中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科技公司研發部經理。一生喜好讀書,年輕時接觸到《易經》即產生濃厚的興趣。職場退休後,將心力投注於《周易》古經之研究;運用科學方法成功破解《周易》中長久存在的謎團,對於許多難解之卦、爻辭能作齣明確、貫通且輔以佐證的解釋。曾齣版《品味人生:品齣人生趣味,提升生活品味》、《多用立體思考,人生可以很幸福》兩本著作。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科學方法解易 
第二章、易學源流 
第三章、易學基本知識 
【太極】 
【兩儀】 
【四象】 
【八卦】 
【六畫卦與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與二進位數的關係】 
【卦象】 
【爻象】 
【錯卦與綜卦】 
【互卦】 
第四章、周易難懂之原因分析及因應對策 
第五章、周易卦序所透漏的訊息 
第六章、如何避免錯誤的解讀 
第七章、解讀周易的方法及實例 
第八章、更多的卦、爻辭新解 
(一)格物緻知 
(01)乾卦 
(02)坤卦 
(10)履卦 
(28)大過卦 
(23)剝卦 
(24)復卦 
(二)誠意正心 
(25)無妄卦 
(48)井卦 
(61)中孚卦 
(三)修身 
(15)謙卦 
(57)巽卦 
(58)兌卦 
(四)齊傢 
(31)鹹卦 
(32)恆卦 
(37)傢人卦 
(38)睽卦 
(五)治國 
(03)屯卦 
(07)師卦 
(16)豫卦 
(18)蠱卦 
(19)臨卦 
(42)益卦 
(六)平天下 
(49)革卦 
(50)鼎卦 
(51)震卦 
(52)艮卦 
第九章、新解與傳統解讀之比較 
(一)屯卦之比較 
屯卦卦辭 
屯卦第一爻 
屯卦第二爻 
屯卦第三爻 
屯卦第四爻 
屯卦第五爻 
屯卦第六爻 
(二)需卦之比較 
需卦卦辭 
需卦第一爻 
需卦第二爻 
需卦第三爻 
需卦第四爻 
需卦第五爻 
需卦第六爻 
(三)艮卦之比較 
艮卦卦辭 
艮卦第一爻 
艮卦第二爻 
艮卦第三爻 
艮卦第四爻 
艮卦第五爻 
艮卦第六爻 
第十章、結論 
參考資料 
主要經傳部分 
其他書籍及影音 
期刊及論文 
博碩士論文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51273
  • EISBN:97862671890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就讀高中時,第一次接觸到《周易》,就被神秘的卦畫符號及玄妙的文字所吸引,雖然很想瞭解其中之奧義,隻可惜翻閱瞭不少白話文譯本,結果隻能是似懂非懂,發覺其中存在著許多謎團。當時是一九六○年代末期,沒有手機,不能上網,也沒有筆電,與朋友聯絡主要靠寫信,要不就打公共電話,傢用電話還不十分普及。
 
  歲月如梭,匆匆走過半個世紀,見證瞭一般手機乃至智慧型手機的興起,眼看著個人電腦、網際網路、自動提款機、虛擬實境電玩、人工智慧機器人、遠端遙控無人機等科技產品相繼問世,而元宇宙、物聯網、電動車、飛天車、磁浮列車、極音速載具、人造太陽、量子技術等新科技更是方興未艾,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將登陸火星,甚至移民火星。短短五十年,科技進展如此神速,不禁讓我聯想:科學的方法是否可以用來破解《周易》中所存在的謎團?
 
  經過一番摸索與嘗試,終於有所突破而日漸纍積齣成果,也因此逐漸體認到《周易》確實是一部値得研習的經典;小自個人修身、處事,中至擇偶、成傢,大至治國、平天下,我們都可以從書中得到啟發,進而明白趨吉避凶的道理而使終生受益。
 
  近年來全球新冠疫情爆發,為瞭配閤防疫而深居簡齣,於是不揣淺陋,將研究成果彙集成冊,提供易學愛好者參考。易學博大精深而筆者纔學淺陋,掛一漏萬或疏失之處在所難免,如濛賜教,請寄電郵go.hiking@msa.hinet.net,不勝感激。
 
翁樂天 寫於桃園
二○二二年 季春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