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電子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瞭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傢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
 
  本書共收文十七篇,以討論有明一代之理學思想為主,尤以陽明一派為中心。特於王龍谿、羅念菴兩人平日交往言論異同,詳加闡申,以見浙中江右王門之歧趨所在。公安三袁學一篇,從其學術思想之基本處發論,則其文學上成就之利弊得失高下深淺,亦可言外得之矣。蕺山一案,所收材料,多為梨洲遺棄不錄者,從此可深窺梨洲所為學案之偏失處。編末附〈硃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詳論李退溪、李栗榖、宋尤菴、韓南塘四人。宋尤菴以前皆在明代,惟韓南塘已及清初,可見宋明理學成就影響遠及韓國以至日本之一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雲「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硃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圖書目錄


明初硃子學流衍考
讀《程篁墩文集》
羅整菴學述
陽明良知學述評
讀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
說良知四句教與三教閤一
略論王學流變
王龍谿略歷及語要
摘錄《龍谿集》言禪言三教
羅念菴年譜
讀陳建《學蔀通辨》
記公安三袁論學
顧涇陽高景逸學述
讀《劉蕺山集》
宋明理學之總評騭
硃子學流衍韓國考

圖書序言

 
  餘治宋明理學,首讀《近思錄》及《傳習錄》,於後書尤愛好,及讀黃全兩《學案》,亦更好黃氏。因此於理學各傢中,乃偏嗜陽明。民國十九年春,特為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編撰《王守仁》一冊,此為餘於理學妄有撰述之第一書。民國四十三年來臺北,流亡喪亂,群思振奮。總統蔣公提倡王學,友好勸餘重刊舊著,遂稍加增潤,改名《陽明學述要》,由正中書局印行。前後相距,則已二十有餘年矣。然餘於此二十餘年中,思想逐有變。民二十六年在南嶽,多讀宋明各傢專集,於《王龍谿》、《羅念菴》兩集深有感。餘於程硃,亦素不敢存菲薄意。及民國三十三年在成都華西壩,病中通讀《硃子語類》百四十餘捲,又接讀《指月錄》全部,因於硃學深有體悟。民國四十年、四十一年,寫《中國思想史》及《宋明理學概述》兩書,於舊見頗有更變。及民國四十九年赴美講學耶魯,始創為《論語新解》,前後三年,逐章逐句,不憚反覆,乃知硃子之深允。民國五十三年,始竟體通讀《硃子文集》百四十捲,翌年又再讀《語類》全部。遂於民國六十年,完成《硃子新學案》。前後凡六年。此後又為《硃學流衍考》,自黃東發以下,迄於清代之羅羅山,逐傢參究,乃於王學,更深覘其病痛之所在。本編彙集討論明代學術,乃若於王學多有指摘。迴視最先所為《王守仁》一書,則已相距四十七年矣。餘不喜門戶之見,尤念民國五、六年間,餘授課於本鄉蕩口鎮之鴻模小學,暑假護送學生至蘇州考中學,隨身獨攜陽明《傳習錄》,於考場外客室中研玩不輟,距今則踰六十年矣。雖此六十年來,迭經喪亂,而古人書本,迄未放棄。尤於宋明理學傢言,是非得失,始終未敢掉以輕心。讀斯編者,於編中各篇著作年月,及先曾刊布之諸種,幸能循其先後,統加披閱。餘縱未敢自認為已得定論,然畢生心力所萃,決不願於先賢妄有軒輊,則區區之誠,所欲掬誠以告於讀者之前也。又餘為〈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篇,收入前編,發明元儒皆高蹈不仕,隱遯林野,其風迄明之開國不變。尤於讀《草木子》一書有深感,因悟宋明兩代政風不同。宋崇儒道,明尚吏治。永樂族誅方正學一案後,明儒淡於仕進之心,益潛存難消,故吳康齋特為明代理學之冠冕。陽明稍不然,乃遊其門者,皆多無意於科第。故王學末流,惟盛唱人皆可以為聖之高論,而治平大道,多不顧及。道釋兩傢乘機暗滋,而三教同歸之說遂成時代之潮流。東林蕺山起而矯之,而明祚已不永。此亦治明代理學者一極當注意之問題也。此乃關涉明史之部分,此冊所收各篇,於斯未有詳論,故特著於此,幸讀者其繼續深研之。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九月錢穆識,時年八十有三。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