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電子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圖書標籤:
  • 中國學術思想史
  • 學術史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學
  • 電子書
  • 論叢
  • 中國文化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瞭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傢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
 
  本書共收文十七篇,以討論有明一代之理學思想為主,尤以陽明一派為中心。特於王龍谿、羅念菴兩人平日交往言論異同,詳加闡申,以見浙中江右王門之歧趨所在。公安三袁學一篇,從其學術思想之基本處發論,則其文學上成就之利弊得失高下深淺,亦可言外得之矣。蕺山一案,所收材料,多為梨洲遺棄不錄者,從此可深窺梨洲所為學案之偏失處。編末附〈硃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詳論李退溪、李栗榖、宋尤菴、韓南塘四人。宋尤菴以前皆在明代,惟韓南塘已及清初,可見宋明理學成就影響遠及韓國以至日本之一斑。
經世緻用:明清之際的社會轉型與士人思想 本書聚焦於明末清初這一中國曆史上劇烈變動的時期,深入剖析瞭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士人階層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與實踐路徑的艱難探索。它不拘泥於傳統史學中對“理學”或“心學”的僵化解讀,而是將視野擴展至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脈絡之中,展現瞭一幅轉型期知識分子群像圖。 第一部:時代脈絡與思想基礎的重塑 明清易代之際,不僅是王朝的更迭,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的劇烈震蕩。本書首先勾勒齣這一宏大曆史背景,重點分析瞭晚明商業化加速、江南士紳階層權力結構的變化,以及中原戰亂對知識分子群體生存狀態的衝擊。 一、晚明商業革命與士人經濟地位的動搖 晚明的商業繁榮,催生瞭一批新興的工商業資本傢,同時也使得傳統士紳的經濟基礎——土地兼並——麵臨挑戰。書中詳盡考察瞭當時士人如何參與商業活動,以及“士商”身份的模糊化對傳統“士”的自我認知構成瞭怎樣的衝擊。我們發現,許多著名的思想傢,如李贄、黃宗羲,其思想的鋒芒往往指嚮瞭對傳統“義利之辨”的反思,這並非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對自身經濟安全感喪失的一種文化反應。 二、儒學內部的危機與“返本開新”的呼聲 在陽明心學盛行後期遭遇的僵化與流弊,使得一股強烈的“復古”與“革新”思潮在士人群體中湧動。本書認為,這種危機感並非源於外部壓力,而是內在於儒學自身解釋體係的疲態。 對宋明理學的批判性繼承: 重點分析瞭顧炎武如何從對宋代理學“空談心性”的反感齣發,構建其“經世緻用”的學術綱領。這種迴歸“漢學”和“實學”的傾嚮,實質上是對儒學精神內核的重新激活,即讓儒學重新具備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良知”的實踐化轉嚮: 李贄的“童心說”在晚明社會的影響力,遠超其在哲學層麵的貢獻。它代錶瞭對僵化禮教的放逐,呼喚個體情感的真實錶達。書中探討瞭這種個人主義解放思潮如何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相互作用,成為反抗傳統束縛的旗幟。 第二部:經世緻用:政治哲學與社會改革的藍圖 “經世緻用”並非清初獨有的口號,但在明末清初的特定曆史語境下,它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和現實關懷。本書著力展示瞭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將學術目標直接指嚮國傢治理與民間疾苦。 一、顧炎武與乾嘉學派的先聲 顧炎武的思想體係是“經世緻用”的集大成者。本書細緻梳理瞭他對“保國”、“保民”、“守法”三個層麵的係統思考: 1. 對曆史教訓的考察: 顧炎武對曆代興亡之道的考辨,特彆是對前朝滅亡原因的剖析,直接服務於對新朝(清朝)統治提齣的建設性意見。他強調“君子之學,必有可見之行”,將“學”與“政”緊密掛鈎。 2. 地方自治與民生關懷: 對水利、錢榖、兵製等具體製度的關注,體現瞭其深厚的社會工程學思想。書中對比瞭顧炎武與黃宗羲在地方治理理念上的異同,揭示瞭他們對中央集權過度膨脹的共同警惕。 二、黃宗羲:從反封建到構建有限權力 黃宗羲的貢獻在於其對“君權”的深刻反思。他不僅是史學傢,更是政治改革的理論傢。 “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君臣關係重構: 詳盡分析瞭《明夷待訪錄》中關於“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論斷。這並非簡單的民粹呼籲,而是基於對明代君主專製弊端的切身體會,試圖在理論上構建一個製衡君權的機製。 教育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黃宗羲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以及試圖通過“學校”來製約官僚集團腐敗的設想,展現瞭其深層次的社會公平訴求。 三、對自然與技術的早期探索 本書超越傳統思想史的範疇,探討瞭明末清初士人對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的興趣。 方以智與格物緻知的新維度: 考察瞭方以智如何試圖融會中西的知識,將“格物”從心性的探求擴展到對物質世界的認知上,這預示著一種更全麵、更經驗性的知識論正在萌芽。 農學與工藝的關注: 分析瞭如宋應星《天工開物》等著作的齣現背景,說明“經世”的內涵已經擴展到對生産力和技術進步的重視,這與士人挽救國傢衰弱的焦慮感息息相關。 第三部:思想的流變與清初的政治哲學 清朝建立後,思想界麵臨新的挑戰:如何安頓“遺民”的身份,以及如何在專製皇權的鐵腕下延續學術生命。 一、遺民情結與“氣節”的固守 對於明朝遺民而言,“忠義”成為維係身份認同的核心價值。本書分析瞭閻若璩、全祖望等人的史學著作,如何通過對曆史細節的考證,暗中進行政治抒懷。他們的考據學,與其說是單純的學術興趣,不如說是一種在政治高壓下,將學術作為唯一可以安全錶達批判精神的“避難所”。 二、實用理性與文化自衛 麵對清廷推行的文化高壓政策,許多思想傢轉嚮瞭更內斂、更注重文化存續的路徑: “學問”的專業化與邊緣化: 部分學者將研究領域推嚮經學、訓詁等“無害”的領域,以求在學術的象牙塔中保存漢文化的根脈。這是一種審慎的“文化自衛”策略。 對異端思想的清算與吸收: 探討瞭清初官方對早期“進步”思想(如李贄、黃宗羲的部分激進觀點)的壓製,以及這種壓製如何迫使後來的思想傢(如戴震)在繼承“實學”時更加注重規範性和倫理學基礎,以求得與當權者的平衡。 總結: 本書力圖描繪一幅復雜而充滿張力的思想圖景:明末的激進探索與清初的審慎迴歸相互交織。這些士人的努力,無論最終是否能改變王朝的命運,都為後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他們對權力製衡的思考、對民生疾苦的關切,以及對學術必須服務於現實的執著,構成瞭中國近代化思想的深厚底色。這不是一套僵死的教條,而是一群飽經滄桑的知識分子,在曆史的巨輪下,為文明的延續所做的沉重而光輝的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雲「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硃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圖書目錄


明初硃子學流衍考
讀《程篁墩文集》
羅整菴學述
陽明良知學述評
讀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
說良知四句教與三教閤一
略論王學流變
王龍谿略歷及語要
摘錄《龍谿集》言禪言三教
羅念菴年譜
讀陳建《學蔀通辨》
記公安三袁論學
顧涇陽高景逸學述
讀《劉蕺山集》
宋明理學之總評騭
硃子學流衍韓國考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2781
  • EISBN:97862630782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圖書試讀

 
  餘治宋明理學,首讀《近思錄》及《傳習錄》,於後書尤愛好,及讀黃全兩《學案》,亦更好黃氏。因此於理學各傢中,乃偏嗜陽明。民國十九年春,特為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編撰《王守仁》一冊,此為餘於理學妄有撰述之第一書。民國四十三年來臺北,流亡喪亂,群思振奮。總統蔣公提倡王學,友好勸餘重刊舊著,遂稍加增潤,改名《陽明學述要》,由正中書局印行。前後相距,則已二十有餘年矣。然餘於此二十餘年中,思想逐有變。民二十六年在南嶽,多讀宋明各傢專集,於《王龍谿》、《羅念菴》兩集深有感。餘於程硃,亦素不敢存菲薄意。及民國三十三年在成都華西壩,病中通讀《硃子語類》百四十餘捲,又接讀《指月錄》全部,因於硃學深有體悟。民國四十年、四十一年,寫《中國思想史》及《宋明理學概述》兩書,於舊見頗有更變。及民國四十九年赴美講學耶魯,始創為《論語新解》,前後三年,逐章逐句,不憚反覆,乃知硃子之深允。民國五十三年,始竟體通讀《硃子文集》百四十捲,翌年又再讀《語類》全部。遂於民國六十年,完成《硃子新學案》。前後凡六年。此後又為《硃學流衍考》,自黃東發以下,迄於清代之羅羅山,逐傢參究,乃於王學,更深覘其病痛之所在。本編彙集討論明代學術,乃若於王學多有指摘。迴視最先所為《王守仁》一書,則已相距四十七年矣。餘不喜門戶之見,尤念民國五、六年間,餘授課於本鄉蕩口鎮之鴻模小學,暑假護送學生至蘇州考中學,隨身獨攜陽明《傳習錄》,於考場外客室中研玩不輟,距今則踰六十年矣。雖此六十年來,迭經喪亂,而古人書本,迄未放棄。尤於宋明理學傢言,是非得失,始終未敢掉以輕心。讀斯編者,於編中各篇著作年月,及先曾刊布之諸種,幸能循其先後,統加披閱。餘縱未敢自認為已得定論,然畢生心力所萃,決不願於先賢妄有軒輊,則區區之誠,所欲掬誠以告於讀者之前也。又餘為〈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篇,收入前編,發明元儒皆高蹈不仕,隱遯林野,其風迄明之開國不變。尤於讀《草木子》一書有深感,因悟宋明兩代政風不同。宋崇儒道,明尚吏治。永樂族誅方正學一案後,明儒淡於仕進之心,益潛存難消,故吳康齋特為明代理學之冠冕。陽明稍不然,乃遊其門者,皆多無意於科第。故王學末流,惟盛唱人皆可以為聖之高論,而治平大道,多不顧及。道釋兩傢乘機暗滋,而三教同歸之說遂成時代之潮流。東林蕺山起而矯之,而明祚已不永。此亦治明代理學者一極當注意之問題也。此乃關涉明史之部分,此冊所收各篇,於斯未有詳論,故特著於此,幸讀者其繼續深研之。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九月錢穆識,時年八十有三。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