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事品质管制已有多年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汇集的成果就是这本「品质管制」。书中以品质管制的认识、全面品质管制、品管小组、目标管理与例外管理、无缺点计划运动等五个要点来灌输品质管制观念,再介绍统计技术、管制图之制作、抽样检验等方式让读者能实际运用,书末附有各种数据表格,方便查阅,非常适合做为私大、科大「品质管制」课程教材,对一般业者而言,也是本绝佳的工具书。
1章 品质管制之认识
1-1 品质管制的定义1-2
1-2 品质管制之发展1-4
1-3 企业生产品质观念的演进1-5
1-4 台湾品质管制的演进1-8
1-5 品质管制的重要性1-9
2章 品管组织
2-1 依据组织型式区分品管架构2-1
2-2 依据品质管制演进的品管组织2-4
2-3 全面品质保证各阶层的品质管理2-8
3章 品质检查
3-1 品质检查之流程阶段3-1
3-2 品质管制有关的统计技术3-12
3-3 检验与测试3-44
3-4 查核表3-45
4章 抽样检验
4-1 前 言4-1
4-2 检验的定义4-2
4-3 术语与代表符号4-2
4-4 全数检验与抽样检验4-4
4-5 单次抽样与双次抽样4-5
4-6 OC曲线4-7
4-7 抽样检验分类4-8
4-8 缺点与不良品分级4-9
4-9 正常、加严及减量检验4-10
4-10 MIL-STD-105D计数值抽验表4-12
5章 品质管制
5-1 制程管制的定义5-2
5-2 制程管制工作要点5-3
5-3 QC七大手法5-4
6章 管制图的基础
6-1 管制图的由来6-1
6-2 管制图之术语6-3
6-3 机遇原因与非机遇原因6-3
6-4 管制界限与管制状态6-4
6-5 管制图之两种错误6-5
6-6 管制图之种类6-7
7章 计量值管制图
7-1 平均值与全距管制图7-1
7-2 平均数-标准差管制图7-11
7-3 中位数-全距管制图7-21
7-4 个别值-移动全距管制图7-27
7-5 最大值与最小值管制图7-31
7-6 管制图统计之研判7-33
8章 计数值管制图
8-1 前 言8-1
8-2 不良率管制图8-2
8-3 不良数管制图8-13
8-4 缺点数管制图8-16
8-5 单位缺点数管制图8-18
9章 全面品质管制
9-1 品管小组(品管圈)9-1
9-2 新QC七大手法9-12
9-3 5S推行与品管9-39
9-4 提案改善制度9-41
9-5 制程能力分析9-44
10章 管理与改善
10-1 方针管理10-2
10-2 QC Story10-4
10-3 标准化10-5
10-4 改善就是进步10-9
11章 品质保证
11-1 ISO 9000系列品质保证制度11-1
11-2 企业建立ISO 9000国际标准实务11-18
11-3 品质保证所运用的其他关键技术11-22
附录
作为一个有着一定从业经验的质量管理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管理水平、拓展视野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老调重弹”的品质管理理论基础上,融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它对于“服务质量”的探讨,是我之前接触到的同类书籍中比较少见的,这对于我们公司正在拓展服务业务的情况非常有参考价值。书中关于“六西格玛”的讲解,不仅详细介绍了DMAIC模型,还提供了很多数据分析的实操指南,让我对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来解决复杂质量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注也让我意识到,质量控制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需要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这一点对于我们与供应商协同合作、提升整体交付质量非常重要。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质量问题,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进阶读物。
评分这本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一看就很有专业感,当初选择它,主要是因为“品质管制”这个主题在我的工作领域里至关重要,而“三版”更是说明它经过了不断的打磨和更新,应该能涵盖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翻开目录,就看到了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丰富内容,包括统计过程控制、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关键概念,让我对如何系统性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部分,这对于我们公司正在进行的ISO认证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理论工具,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期待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更有效地识别潜在的质量风险,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最终为公司带来更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个章节,相信它会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工具书一开始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这本书的表现绝对是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实操案例,将复杂的品质管理概念变得非常直观易懂。比如,在讲解“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时,书中就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案例,从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到评估风险等级,再到制定预防措施,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我很容易就能理解并照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接地气,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我这样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提到了很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痛点,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读者着想”的。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就尝试着书中的一些方法,发现效果确实不错。这本书让我觉得品质管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而是可以融入日常工作的实用技能。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理论的书,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技巧和工具应用。比如,在讲解SPC(统计过程控制)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控制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还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生产线上实时监控和调整工艺参数,以防止出现不合格品。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车间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捉摸的质量波动,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另外,书中对于“质量改进文化”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强调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理念,这对于我们企业内部推动质量意识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对标杆企业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可以让我们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品质管制领域的初学者,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系统性的知识构建和清晰的学习路径。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品质管制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比如“抽检”、“合格率”等等。但这本书从最基础的质量定义、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各种工具和方法。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统计公式,而是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每个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场景。特别是关于“过程导向”和“客户导向”的讲解,让我深刻理解到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后期的检验,更是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作。书中的一些流程图和示意图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比如PDCA循环、鱼骨图等,我尝试着在工作中运用这些工具,发现确实能够更有效地梳理问题、分析原因。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并运用品质管理基本原理的“入门者”,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