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权利决定各级学校的课程呢?又是谁有权利决定哪些人可以担任那些课程的老师呢?老师到底是单纯的课程使用者,或者是课程研发者、执行者与评量者的多重身分呢?以九年一贯课程来分析,或许您会质疑为何要将低年级的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艺术与人文三大领域做结合呢?要将这三个领域不同的能力指标统整在一起,是否就会沦为「为统整而统整」的迷思呢?如果有学校想要以团队的模式进行课程发展,是否有比较恰当,不会让认真的老师沦为「教学计画书奴隶」的可能呢?从美国的经验,或许我们可以避开美国已经经历过的错误。
【第1篇】国家阶层与州阶层的政策发展
【第2篇】州阶层的课程改革发展与管理
【第3篇】课程改革时学区和学校的角色
当看到《学校课程的决定:1994年美国视导与课程发展学会(ASCD)年鑑》这个书名时,我便联想到台湾教育界近年来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对于“课程”的争论和探索,相信是贯穿古今的。这本书让我好奇的是,在1994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美国是如何定义“学校课程”的,以及“决定”这个词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是决策的机制?是影响决策的因素?抑或是决策的原则?我很想知道,当时他们是如何平衡传统知识与新兴技能的传授,如何在标准化教育与个性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台湾,我们常常面临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僵化的问题,而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应对挑战的。 ASCD年鉴,这个名字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我期望从中能获得关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教育评估的深刻见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触及到实践层面的具体方法和考量。
评分读到“1994年美国视导与课程发展学会(ASCD)年鑑”这个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课程”的既定印象。总觉得课程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里面装满了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但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更多,它谈的是“决定”,这表示课程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考量与选择。台湾的教育,我们常听到“108课纲”之类的改革,每次改动都伴随着激烈的讨论。我很好奇,在1994年的美国,他们是如何面对类似的挑战?是政府主导,还是专家委员会,亦或是学校自主?书中是否探讨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如家长、教师、学界、产业界)在课程决策中的角色和影响力?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课程的“决定”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平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以及如何设计一套能够兼顾不同背景学生需求的课程。此外,ASCD作为一个专业的学会,其年鉴的内容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提供的视角很可能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学”和“为什么学”的哲学层面。
评分《学校课程的决定:1994年美国视导与课程发展学会(ASCD)年鑑》这个标题,立即勾起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台湾,我们习惯于谈论“课纲”、“科目”,但“课程的决定”这个说法,则更加宏观,触及到了教育的根源。1994年,那个年代的美国教育界,究竟是如何“决定”一门学科的存废,如何“决定”知识的优先级,又如何“决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这其中一定充满了理念的碰撞和现实的权衡。我很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课程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和价值观?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工人,还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公民,抑或是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台湾的教育体系,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出既有扎实基础又不失创新能力的学生。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反思,在制定课程时,我们是否真正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是否为学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SCD年鉴,这个头衔本身就代表着一份权威性,让我期待其中能有关于课程发展理论、评估方法,甚至是一些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程”这个概念,并从中汲取灵感。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让我眼睛一亮,"学校课程的决定",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宏大的议题。1994年,ASCD(美国视导与课程发展学会)的年鉴,这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历史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年代教育界对于课程规划的思考。我很好奇,在那个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的前夕,人们是如何界定“重要”的知识,如何平衡学科的广度与深度,又如何去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台湾的教育体系一路走来,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未停歇,每一次的变动都牵动着家长、老师和学生的神经。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跨越时空的参照,让我们反思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呼应了时代的脉搏,是否有效培养了下一代所需的核心能力。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决定”过程的论述,究竟是谁在做决定?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考虑到地方性、文化性的差异?而这些“决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怎样的公民,又或者,是为了适应怎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些疑问,促使我迫切地想翻开它,寻找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学校课程的决定:1994年美国视导与课程发展学会(ASCD)年鑑》——引发了我对教育核心议题的强烈好奇。在我成长的台湾,教育体系的演进过程中,“课程”始终是焦点,但它常常被理解为一份固定下来的“内容表”,要填充进学生的脑袋。然而,这本书强调的是“决定”,这让我意识到,课程的设计背后,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博弈的过程。1994年,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我想象中的那个年鉴,或许会深入探讨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学生构建一套前瞻性的课程体系。书中是否会分析,当时美国教育界是如何预判未来社会的需求,从而在课程中引入新的知识领域,或者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台湾而言,借鉴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模式,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教育蓝图,避免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迷失方向。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于“视导”这个词的理解,它是否暗示了一种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用以调整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