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二部分:第一部份收录自西元1994年至2003年7月共十年间,台湾、大陆及香港两岸三地学者之训诂学研究成果;第二部份收录自西元1945年至1999年五十余年间,韩国学者之训诂学研究成果;收录范围涵括训诂学研究之相关专着、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研讨会论文等,共计七千余篇。全书依内容区分为训诂理论、训诂学史、训诂考释及其他等四大类,所收录之各篇论着皆以类相从,以便检索。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训诂学之工具书,尤其对于掌握当前训诂学研究之脉络与成果,具参考价值。
凡例………………………………………………………………………………………vi
序…………………………………………………………………………………………ix
壹、台湾、大陆、香港训诂学研究论着目录(1994-2003)……………………… 1
一、理论………………………………………………………………………………1
(一)通论……………………………………………………………………………… 1
(二)专论………………………………………………………………………………5
1 名称、性质、定义、范畴、目的……………………………………………… 5
2 训诂体式………………………………………………………………………… 7
3 训诂方法、方式………………………………………………………………… 11
(1)形训、以形索义…………………………………………………………… 16
(2)声训、因声求义…………………………………………………………… 17
假借、通假…………………………………………………………………………22
同源字、语源………………………………………………………………………30
(3)义训………………………………………………………………………… 49
词义、引申、词义系统……………………………………………………………50
同义词………………………………………………………………………………66
反义词、反训………………………………………………………………………72
(4)语境、文例………………………………………………………………… 76
(5)训诂方式…………………………………………………………………… 77
(6)训诂方法、方式?其他…………………………………………………… 81
4 训诂术语………………………………………………………………………… 83
5 相关学科………………………………………………………………………… 91
(1)汉语………………………………………………………………………… 91
(2)词汇学……………………………………………………………………… 94
连绵词(联绵词、连语、謰语)、叠字(重言)…………………………………… 110
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新词、外来语…………………… 115
(3)语义学、词义学…………………………………………………………… 123
(4)字典学、词典学…………………………………………………………… 125
(5)语法学、虚词……………………………………………………………… 136
(6)文字学……………………………………………………………………… 162
(7)声韵学……………………………………………………………………… 173
(8)方言学……………………………………………………………………… 179
(9)文献学、校勘学、古籍整理……………………………………………… 186
(10)修辞学………………………………………………………………………199
(11)考古学、出土文献………………………………………………………… 201
(12)文化语言学、汉语文化学………………………………………………… 202
(13)历史比较语言学、对比语言学…………………………………………… 213
(14)相关学科?其他…………………………………………………………… 217
6 训诂教学………………………………………………………………………… 222
二、训诂学史…………………………………………………………………………236
(一)训诂学史通论……………………………………………………………… 236
(二)先秦………………………………………………………………………… 237
1 先秦?概况……………………………………………………………………… 237
(三)两汉………………………………………………………………………… 241
1 两汉?概况……………………………………………………………………… 241
2 两汉?传注……………………………………………………………………… 243
3 两汉?专家专着………………………………………………………………… 253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281
1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概况…………………………………………………… 281
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注…………………………………………………… 290
3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专家专着……………………………………………… 301
(五)宋元明……………………………………………………………………… 307
1 宋元明?概况…………………………………………………………………… 307
2 宋元明?传注…………………………………………………………………… 314
3 宋元明?专家专着……………………………………………………………… 321
(六)清代………………………………………………………………………… 326
1 清代?概况……………………………………………………………………… 326
2 清代?传注……………………………………………………………………… 329
3 清代?专家专着………………………………………………………………… 339
(七)现代………………………………………………………………………… 360
1现代?概况……………………………………………………………………… 360
2现代?传注……………………………………………………………………… 363
3现代?专家专着………………………………………………………………… 392
三、训诂考释…………………………………………………………………………440
(一)传注类……………………………………………………………………… 440
1 训诂专着……………………………………………………………………………440
2 一般典籍………………………………………………………………………… 442
(二)个别考释……………………………………………………………………525
四、丛书及其他…………………………………………………………………… 732
贰、韩国训诂学研究论着目录(1945-1999)……………………………………… 735
一、理论…………………………………………………………………………… 735
(一)通论…………………………………………………………………………735
(二)专论…………………………………………………………………………735
1 训诂体式………………………………………………………………………… 735
2 训诂方法、方式………………………………………………………………… 736
(1)声训、因声求义…………………………………………………………… 736
假借、通假…………………………………………………………………………736
同源字、语源………………………………………………………………………736
(2)义训………………………………………………………………………… 737
词义、引申、词义系统……………………………………………………………737
同义词………………………………………………………………………………738
反义词、反训………………………………………………………………………738
(3)训诂方式…………………………………………………………………… 738
3 训诂术语………………………………………………………………………… 738
4 相关学科………………………………………………………………………… 739
(1)汉语………………………………………………………………………… 739
(2)词汇学……………………………………………………………………… 741
(3)字典学、词典学…………………………………………………………… 741
(4)语法学、虚词……………………………………………………………… 742
(5)文字学……………………………………………………………………… 746
(6)声韵学……………………………………………………………………… 746
(7)方言学……………………………………………………………………… 747
(8)文化语言学、汉语文化学………………………………………………… 747
(9)历史比较语言学、对比语言学…………………………………………… 748
二、训诂学史……………………………………………………………………… 749
(一)训诂学史通论……………………………………………………………… 749
(二)先秦………………………………………………………………………… 750
(三)两汉………………………………………………………………………… 750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752
(五)宋元明……………………………………………………………………… 753
(六)清代………………………………………………………………………… 753
(七)现代………………………………………………………………………… 758
三、训诂考释…………………………………………………………………………761
(一)传注类……………………………………………………………………… 761
1 训诂专着………………………………………………………………………… 761
2 一般典籍………………………………………………………………………… 762
(二)个别考释…………………………………………………………………… 774
四、丛书及其他 777
老實說,在台灣,我們談論「訓詁學」,有時候會覺得它像是一個比較古老、甚至有些邊緣的學術領域,但事實上,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將「中韓」這個地域性的概念與「訓詁學」結合起來,更是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學術界在努力搭建跨國、跨文化的學術橋樑。 我一直對漢字的演變,以及漢字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在地化」過程感到著迷。韓國,作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員,其歷史上對漢字的接受、演變,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訓詁傳統,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非常希望這本目錄能夠幫助我了解,韓國學者在研究漢語經典、文獻時,有哪些獨特的切入點和研究方法,他們如何解讀那些在中國學術界可能已經有定論,或者仍有爭議的詞句。 而且,我對「初編(三)」這個標記充滿了想像。它是否意味著編者在不斷地更新、擴充這個目錄?是否代表著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化?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個清晰的中韓訓詁學研究的學術地圖,讓我能夠快速找到與我感興趣的議題相關的論著,進而拓展我的學術視野。對於在台灣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研究生,這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评分這本《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的出現,對我們這些長年浸淫在文字遊戲與古籍考證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尤其是在台灣,對於學術資源的獲取,有時候確實會感受到一些不便。我還記得,大學時期為了完成一篇關於《詩經》異文的研究,翻遍了系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甚至還透過跨校借閱系統,但始終覺得拼湊起來的資料零散,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脈絡。這本「初編(三)」的問世,意味著一個系統性的梳理和匯總,對於想深入了解中韓兩國在訓詁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學者、研究生,或是對漢字源流、古音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我特別注意到,編者在目錄的編排上,似乎下了不少功夫。一本好的學術工具書,不僅在內容的廣度上有所建樹,在結構的邏輯性上更是關鍵。一個清晰、有條理的目錄,能夠讓讀者快速鎖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可以想像,編者在收集、整理、分類這些論著的過程中,必然是耗費了無數的心力,尤其是在跨語言、跨學術體系的學術研究上,如何確保條目的準確性、分類的合理性,以及避免重複和遺漏,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精耕細作的學術研究者而言,這樣一本紮實的工具書,無疑是開啟新研究領域、拓展學術視野的絕佳敲門磚。
评分說實話,看到《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這個書名,我心裡就湧現出一股莫名的激動。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卻又對中華文化傳統,特別是文字學、古籍考證有著深厚情感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很多學術資源的獲取,在地理位置上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阻隔。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海島,對於來自對岸的學術動態,有時候消息的傳遞速度和深入程度,都還是有些延遲。 這本「目錄」的重點在於「中韓訓詁學研究」。這兩者的結合,本身就充滿了學術的張力。漢字作為一種表意文字,其起源、演變,以及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傳播和發展,是無數學者致力探索的領域。而韓國,作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一環,其歷史上對漢字的借鑒、運用,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訓詁傳統,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希望能從這本目錄中,窺見到兩國學者在這些共同的學術母題上的對話、碰撞,甚至是觀點的異同。 我特別好奇的是,編者在「初編(三)」這個標記下,是代表了什麼樣的編輯思路?是按照時間順序的遞進,還是研究方向的深化?如果是前者,那麼這本書能夠幫我梳理出近幾十年來中韓訓詁學研究的發展脈絡,了解學界的研究熱點和學術演變。如果是後者,那麼它可能針對某個特定的訓詁學分支,進行更為詳盡的介紹。無論如何,這本目錄的出現,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在中韓訓詁學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台灣讀者,都將是一份珍貴的學術地圖。
评分收到《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這本著作,我內心充滿了期待。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讀者,儘管我們共享著漢語的根基,但在面對中韓兩國在漢字文化圈內的學術交流,特別是像「訓詁學」這樣專業且細緻的領域時,總會感覺到資訊的隔閡。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搭建一座學術的橋樑。訓詁學,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文字來探究古代的義理,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文化深度的工作。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中韓兩國時,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套文字符號,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各種解讀和研究。我希望這本目錄能夠收錄一些探討古代漢語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演變,以及韓國學者如何運用訓詁的方法來解釋那些可能在中國學術史上已有定論,或是尚有爭議的詞句。 「初編(三)」這個名稱,讓我感覺到這是一本不斷豐富、持續更新的學術工具。它可能是在為我們呈現一個正在發展的學術圖景,讓我們能夠跟隨編者的腳步,一步步深入了解中韓兩國在訓詁學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對於在台灣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研究生,或是對漢字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目錄無疑將是一個極其寶貴的學術資源。
评分身為一個在台灣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學者,我一直對訓詁學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尤其是在比較語言學的視角下,探討漢語與朝鮮語在詞彙、語音、語義上的聯繫與差異,更是我研究的重點之一。然而,長久以來,關於中韓兩國在訓詁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的系統性匯總,卻相對匱乏,這也使得我們在進行相關研究時,常常陷入資訊孤島的困境。因此,《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的出現,對於我來說,不啻為一本及時雨。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涵蓋近年來在中韓兩國學術界發表的、與訓詁學相關的重要論著。所謂「訓詁學」,其內涵極為廣泛,從字源的考索、詞義的辨析,到句讀的釐定、音韻的推求,乃至於文獻的辨偽、考訂,都屬於其範疇。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目錄是否能夠收錄一些關於古代漢語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演變、朝鮮古代漢譯文獻中的訓詁現象、以及中韓學者在音韻學、詞彙學、文字學等領域,對漢字的共同研究與獨特見解。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面而精確的梳理,將極大地便利我進行跨學科、跨文化的比較研究,為我打開新的學術思路。
评分這本《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對我來說,簡直是一份無價的學術禮物。在台灣,雖然我們擁有豐富的中華文化傳承,但有時候,對於來自鄰近國家,尤其是韓國,在漢學研究,特別是像訓詁學這樣專門的領域,其學術發展的脈動,總會顯得有些遙遠。 我對「中韓訓詁學」這個結合點充滿了好奇。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系統,在傳播到韓國後,如何與朝鮮語融合,又如何被韓國學者所理解和詮釋,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學術魅力的課題。我非常期待這本目錄能夠收錄那些能夠體現這種跨文化視角的論文和專著。例如,是否有關於韓國古代學者如何運用漢字來解釋朝鮮本土詞彙的研究?或者,韓國學者如何從他們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語境出發,來重新審視和解讀中國古代經典中的詞句? 「目錄初編(三)」的編排方式,讓我對這本書的系統性和權威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它暗示著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意味著編者在努力建構一個清晰、有序的學術導航圖。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在中韓訓詁學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台灣讀者,這本書都將是開啟新視野、發現新線索的關鍵。
评分這本《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的出現,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學術上的「尋寶」。作為一個在台灣的古籍愛好者,我一直對漢字的奧妙,以及古人如何透過精密的考據來理解文字的本義、引申義,充滿了好奇。尤其是在接觸到一些韓國學者的研究後,我發現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往往會帶有一些獨特的視角,這與我們傳統的漢學研究,又有所不同,也因此,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個管道,系統性地了解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學術交流成果。 我預期這本書會涵蓋許多我可能從未聽聞過的、卻又極具價值的學術論著。要知道,學術研究的版圖是廣闊的,很多精彩的論文、專著,可能因為語言的隔閡,或者是在某些特定地區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而難以被廣泛知悉。這本「目錄」的出現,恰恰扮演了一個重要的橋樑角色,它能夠將這些散落在各處的學術珍珠,匯聚起來,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對古代漢語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演變,以及韓國學者如何運用訓詁方法來解釋朝鮮古代文獻中的漢語詞彙或語法的研究。同時,我也好奇,在當代,中韓兩國的學者在面對一些共同的訓詁難題時,是如何透過對話、協作,甚至是對立,來推動學術的進步。這本目錄,將是我們了解這些學術動態的關鍵線索。
评分身為一個對語言學,特別是歷史語言學懷有濃厚興趣的台灣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系統性地了解中韓兩國在訓詁學領域研究動態的資源。過去,我曾嘗試透過零星的學術期刊、會議論文集來拼湊,但總覺得缺乏一個完整的圖像,也難以掌握學術發展的脈絡。《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的出現,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寶貴的平台。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涵蓋的範圍廣泛,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字詞考釋,更希望它能觸及訓詁學在語音、語義、文法,甚至是在文獻學、版本學等領域的交叉研究。特別是在中韓交流的背景下,我對韓國學者如何運用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語言習慣,來解讀漢語文獻,以及他們如何構建自己的訓詁理論體系,感到非常好奇。 同時,我也關注到「初編(三)」這個標記,這暗示著這可能是一個持續的編纂過程,也可能代表了研究方向的深化或擴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呈現近幾十年來,中韓兩國在訓詁學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包括一些具有開創性的研究,以及一些爭議性的觀點。對於台灣的學術研究者而言,能夠有一個這樣全面、權威的參考工具,將極大地節省我們在文獻檢索上的時間,讓我們能更專注於學術內容本身。
评分在台灣,我們談到「訓詁學」,總會不自覺地將其與中國傳統學術連結在一起。然而,漢字的影響力早已跨越國界,在東北亞地區,尤其是韓國,同樣擁有悠久的漢字使用歷史和深厚的訓詁學研究傳統。《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的出現,對於我這種對跨文化學術交流深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 我對這本書所能提供的「論著目錄」抱有很高的期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書目列表,更應當是一個能夠引導讀者深入了解中韓兩國在訓詁學領域研究動態的導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涵蓋從字源考索、詞義辨析,到音韻、文法、文獻考訂等各個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在中韓的學術互動中,我對韓國學者如何吸收、轉化,並在訓詁學研究中形成自己獨特見解的過程,感到非常好奇。 「初編(三)」這個標示,讓我覺得這是一項持續進行的學術工程。它可能代表著編者在不斷累積、更新研究成果,並可能在編排上有所側重或深化。對於我們這些身在台灣,卻渴望掌握國際學術前沿動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認識那些我們可能未曾接觸過的、卻又極具價值的學術研究。
评分當我在書店的學術區看到《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三)》時,眼睛真的為之一亮。身為一個在台灣從事語言學研究、對歷史語言學和文字學有著深厚興趣的學者,我一直覺得,學術研究的發展,離不開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與整合。而對於中韓兩國在訓詁學這樣一個專門領域的學術動態,我總是有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 我預期這本目錄能夠提供一個系統性的、全面性的梳理。訓詁學的範疇很廣,從古代字書、韻書的考訂,到經史子集的字詞義疏,再到音韻、詞彙、語法的演變研究,都屬於其範疇。而中韓兩國在這些方面,必然存在著獨特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成果。我特別關注的是,這本目錄是否能夠收錄一些關於古代漢語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演變、韓國學者如何解讀中國古代文獻、以及兩國學者在漢字源流、字義辨析、音韻推求等方面的學術交流與對話。 「初編(三)」這個標記,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編纂是具有持續性和前瞻性的,它可能代表了編者在不斷地更新學術信息,並對研究方向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開掘。對於我們這些身在台灣的學者來說,能夠擁有一本這樣的工具書,無疑能夠極大地便利我們進行跨國學術研究,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並從中汲取靈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