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又有保健效益者不多,而且喜好经常改变;目前最受欢迎者非「寒天」莫属。
寒天由深海红藻萃取而成,包括角寒天、粉寒天、丝寒天与种助四种,还可添加蒟蒻、南瓜等,制成果冻、蛋糕、慕斯、奶酪,口感绵密柔嫩;加在各式菜餚、汤品与酱料中,可以变化出无穷口味;这是目前最火红的食品。
由于富含膳食纤维与胶质,具有凝固、解冻、再凝固也不变味的特点,使用方便;又有消除便秘、美颜、减肥、预防慢性病等效用,可以说是现代人最具魅力的食品。书中附数十种食谱,封面截角还有<寒天甜品饮料免费尝鲜券>,请尝尝看!
作者简介
李锦枫
台大农化系毕业,美国维斯康辛大学食品科学系博士,台大食科所教授,
现为名誉教授。
李华枫
成功大学会统系毕业,曾任味全食品公司经理。
序:寒天应该就是洋菜 李锦枫
第一章 寒天是什么 —寒天的成分、种类与特性
第二章 寒天的魅力在那里?
第三章 寒天的作法与应用
第四章 问与答:何谓「迟效食品」?
序
寒天应该就是洋菜∕李锦枫
最近编者偶然经过附近的传统市场,看到有人贩卖「寒天」,旁边还贴着「寒天带给你苗条、美丽、健康」的广告。但我看那明明是洋菜,为什么要叫寒天呢?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就上前了解一下;不料小贩竟回答「寒天是日本人发明与制造的,绝对不是洋菜」。
我说:「据了解,洋菜是中国话,寒天是日语,台湾一般叫菜燕。」他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事实上,编者所学的正是食品科技,而且半辈子都以这个专长行走学术界与相关的事业体,经他抢白,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跟他争论,只好惆怅地离开。事后查询才知道,现在寒天在超级市场等各大卖场很红,虽然不便宜,但一上架就很快被抢购一空,坊间还有很多专卖店,由此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据我所知,寒天、菜燕、洋菜、石花冻都是从海藻萃取而来,中医称为「琼胶」或「琼脂」,也就是「美丽的凝胶」之意,其差别只是海藻的种类不同而已。依照业者的说法,寒天主要取自深海红藻,与一般从潮间带或亚潮间带的大型藻类提炼者不同。
《本草纲目》记载,海藻能润肺清痰,治疗支气管发炎、咳嗽、痰结、气喘等唿吸道疾病。现代研究也证实,红藻比其他藻类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20碳5烯脂肪酸),以及铁、钠、钾、钙等微量元素,甚具营养价值。以前的人吃不起燕窝,就以红藻或石花菜做成的洋菜替代,打碎以后确实有点像燕窝,故名「菜燕」,意思是「植物性燕窝」。直到现在,市面上还是有人将石花冻称为「海燕窝」。
文献显示,「菜燕」早在三百多年前就由我国传至韩国、日本,后来日本人在偶然的机缘中发现,没有吃完、丢弃在屋外的海藻冻,在风吹日晒、反覆结冻与解冻的考验之下,寒天会脱水、干燥,比较容易保存,但要用时只需添水、加热就可以恢复原来的胶冻状,非常神奇、方便,因而成为滨海人家的营养补充品。现在因为大家都以苗条为美,而寒天富含膳食纤维,几乎没有热量,正好符合爱美、怕胖者的需要,经过媒体报导之后,一跃而为保健塑身食品,从此大受欢迎。所不同的是,现在为了因应大量生产的需求,已经舍弃天然制作法,改以机具冷冻、干燥,速度加倍。现在市面上所见的各种寒天产品虽然大多数来自日本,其实台湾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设厂生产,代理进口的业者也不少,所以说寒天并不算新产品,只是过去比较少受到重视而已。
台湾懂日本话的人很多,加上最近第四台大量拷贝、播出日本节目,以致很多流行趋势也多跟着日本走,现在正红的寒天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可讳言,寒天等海藻类食物确实有益健康,如果制作得法,口感也相当好;但若在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一窝蜂赶时髦,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误解,那就可惜了。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台湾或日本,多数介绍寒天的书籍都偏重在食谱与减肥,很难充分了解寒天的来源与作用机转,因此编者乃着手蒐集资料,并在中泽勇二教授与郑水淋、李华枫先生等人的协助之下,详细介绍寒天的原料、历史、制法、特性、应用、功效,同时列出十大类、数十种食谱,希望读者深入认识之后好好地加以利用,并因而获得美丽、健康与快乐,那才是出版本书之价值。
二○○六年七月于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虽然我并未经历过书中所描写的具体情境,但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却如同潮水般涌入我的心底。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世界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那些在严寒中挣扎、却又不失温暖的生命的理解与尊重。那些孤独的背影,在风雪中前行的脚步,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酸,却又夹杂着一丝崇敬。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孤寂的时刻,人性中依然闪烁着温情的光辉。那种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场景,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仿佛也化身为其中的一员,一同感受着寒冬的严酷,一同分享着那份来之不易的温暖。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复杂的情感在翻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生命顽强不息的敬意。
评分这部作品,初初翻开,便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所笼罩。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国度,世界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的沉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寒意,却不觉刺骨,反而带来一种纯净、清冽的触感。文字的流动如同冰晶凝结,每一个词汇都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勾勒出那些在严寒中依然挺立的生命姿态。我能想象到,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氛围中,一点一滴地雕琢出这些场景,如何捕捉住那稍纵即逝的寒冷之美。那是一种超越季节的魅力,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本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冰封的湖面上漫步,脚下传来细微的碎裂声,却也感受到了湖底深沉的静流。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感悟的美,不是那种热烈奔放的激情,而是如寒冬初雪般,悄然滋润心田的温柔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细节,那些在寻常生活中,被温暖所掩盖的,别样的精致与力量。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简直就像是冬日里缓缓升起的太阳,缓慢却坚定。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自己会无法适应这种沉静的步调,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被这种节奏所吸引,甚至沉醉其中。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描写,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不急不躁,将细节一一呈现。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现代小说,让你一口气读完,而是让你放慢脚步,去品味,去回味。我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情感时的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没有刻意的渲染,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真实。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情感,在寒冷的背景下,反而显得更加动人。我看到了在沉默中蕴含的深情,在孤独中绽放的坚韧。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耐心和情感,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一种在平凡中见伟大的智慧。
评分这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样的感官体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被精心渲染的油画,将一种独特的韵味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我仿佛能闻到那股混合着冷冽空气和某种不知名植物的清新气息,那是一种带着泥土和野性的味道,在寒冷的包裹下,反而显得格外生动。画面感极强,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有声音、有触感。那些被霜冻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那是一种寂静而耀眼的光芒。而那些在寒风中摇曳的身影,虽然单薄,却透着一股韧劲,仿佛蕴含着不屈的生命力。我惊讶于作者是如何做到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样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它不是那种铺陈的描写,而是点到为止,却能引发无限的联想。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能感受到指尖传来的寒意,以及皮肤上细微的刺痛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与那些生命共同经历着严冬的洗礼。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思考。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引人深思。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坚韧?是在烈火中燃烧,还是在寒冰中不屈?我看到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找到生存之道,甚至绽放出独特光彩的生命。它们不被外界的寒冷所压倒,反而将这份寒冷化作滋养自己的养分。这让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困境,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或许也存在着另一种解读方式。这本书教会我,即便身处逆境,也无需放弃希望,更不应该丢失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它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的精神,一种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看到微光的信念。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发自内心的觉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