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学校行事历来计画教学的进度,已是目前教师行之有年之事。然而,现在教师只要用一个标准化的电脑文书处理软体,就可以蒐集到有关教学的即时资讯,而这些资讯也都可以转化为「课程地图」。这些课程地图提供教师一个清晰的图像去了解自己授课班级,在学期中到底发生或学习到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课程地图最为显着的优点在于统整课程:当课程地图发展到学校每个年级都使用时,教师们不但可以看到每个年级详细的课程地图,也可以综览每个学校或学区整体的「大地图」。他们可以看出有哪些教学主题是整合在一起的,而哪些主题是应该整合却尚未整合在一起的。
在「课程地图」一书中,Heidi Hayes Jocobs说明创意运作「课程地图」的七个步骤,包括:从资料蒐集到持续的课程检视。她讨论到提问「关键问题」,以及反映出教师应该知道设计什么样的评量来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本书中,她同时也提供美国大部分学区「课程委员会」更有效发挥功能的机会。
本书内容涵盖了美国超过二十所以上真实学校的课程地图案例,这些案例学校在发展课程地图的过程,本书都有详实的描述与报导。
Heidi Hayes Jocobs 是《课程统整:设计与应用》(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ntation)一书的作者,她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
欲知更多有关「课程地图」,请查询网站:http://www.ascd.org
第一篇 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
第一章 行事历课程地图的重要性 卢美贵、陈盈诗
为何要有课程地图?
第二章 课程地图的程序 卢美贵、陈盈诗
一、步骤一:搜集资料
二、步骤二:从头到尾仔细阅读
三、步骤三:多元小团体的回顾与讨论
四、步骤四:大团体的回顾与检视会议
五、步骤五:判定有哪些资料是可以立即的修正
六、步骤六:判定哪些事件需要长期的研究与发展
七、步骤七:永续性的循环检视
第三章 课程地图的回顾、分析与发展 卢美贵、郭家华
一、任务一:阅读课程地图以获得资讯
二、任务二:确定课程地图,釐清鸿沟所在
三、任务三:釐清课程重复的部分
四、任务四:确认可统整之处
五、任务五:达到学习标准的评量
六、任务六:适时检核
第四章 透过关键问题使课程地图更精鍊 卢美贵、陈青怡
一、关键问题的意涵
二、用范围与顺序性来寻找关键问题
三、关键问题的规准
第五章 运用课程地图进行发展性评量 谢美慧、姜孟婕
第六章 废除课程委员会的个案 谢美慧、詹乔雯
一、传统的方案:课程委员会议
二、课程委员会之外的选择
三、会议、研究成员和专案小组的组织
第七章 实务工作实施课程地图的历程 谢美慧
一、南区Magnet学校课程地图的实施
二、偏远地区课程地图的实施
三、纽约市郊一所学校课程地图的实施
五、农业地区课程地图的实施
第二篇 课程地图—国内幼稚园的试验与应用
第八章 研究缘起—挑水乎?掘井乎? 卢美贵
一、赋予旧场域新生命—育航幼稚园状态(基准点)
二、园所本位课程发展—创新经营方向
第九章 文献探讨 卢美贵
一、幼稚园本位经营发展与任务
二、多元智能在教育上的意义及其内涵
三、多元智能课程的实施—迷思与省思
第十章 研究目的 卢美贵
第十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卢美贵、许明珠、昌志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架构
四、研究步骤与进度
第十二章 研究历程—破茧而出许明珠及育航全体教师
一、蜕变的开始
二、破茧而出
第十三章 研究结果与发现 卢美贵、许明珠
一、虽符合欧美1970年代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字义,但研究视野有限
二、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实践不够落实
第十四章 省思与展望许明珠及育航全体教师
一、教师的省思
二、展望
第十五章 结语—回首天蓝再出发 卢美贵、许明珠及育航全体教师
我手中的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光是看到书名,就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带着一种实实在在的“落地感”。身处台湾的教育界,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注重能力培养,而“统整课程”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这本书的“课程地图”之名,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能清晰描绘出教育新蓝图的“藏宝图”。 “统整课程”的概念,在我看来,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革命。它要求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知识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关于“水”的主题时,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了解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从地理学角度探讨河流与湖泊的地貌特征,从历史学角度研究水利工程的发展,甚至可以结合文学和艺术,来表达对水的情感。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本书的“课程地图”,很可能就是提供了一套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精密的“智慧网”的系统方法。 让我感到特别兴奋的是,这本书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广阔的教育阶段。这意味着,它并非只关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教学,而是着眼于构建一个从基础教育的起点到高中毕业的、连续且协调的教育体系。这对于我们打破教育的“阶段性壁垒”,实现不同年级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在升学过程中会面临知识的断层,或者对学习产生厌倦,这往往与早期教育的不连贯以及缺乏整体规划有关。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理念,并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那将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 此外,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无疑是整本书的重中之重。评量不应仅仅是考试分数,它更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教学问题、以及优化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在统整课程的理念下,评量方式的革新是必然要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多元化评量工具和策略的详细指导,例如项目式评量、过程性评量、表现性评量等,并阐述如何将这些评量方法与统整课程的目标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动态调整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行动”的召唤,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指向了实践的道路,为我们这些渴望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导航指南”。
评分我偶然间翻阅到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初看书名,便觉得它触及到了教育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核心议题。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当下的教育模式,往往将知识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学科单元,学生们在其中遨游,却很难看见知识的全貌,更遑论将所学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本书的“课程地图”之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它想要提供的价值——绘制一张清晰的、指引方向的蓝图,让我们能够看到课程的全貌,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立体的学习体系。 “统整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破解当前教育困境的关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融合,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革新。它要求我们跳出学科的藩篱,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为导向,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机地整合起来。想象一下,当孩子们在学习关于“气候变迁”的主题时,他们可以从科学角度了解温室效应,从地理角度分析不同地区的受影响程度,从历史角度追溯工业革命以来的碳排放变化,从社会课角度讨论国际合作与个人责任,甚至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对环境的忧虑。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跨度,则显示出这本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并非只关注某个特定阶段的教学,而是将基础教育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这意味着,这本书的论述将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壁垒,建立起更加顺畅的教学衔接。从孩子刚接触知识的启蒙阶段,到他们为进入高等教育或社会做准备的毕业阶段,都能在“课程地图”的指引下,找到最适合他们的统整学习路径。这对我们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设计符合其发展规律的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长久以来,我们对评量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考试分数,而忽略了评量在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教学问题、以及反馈课程设计方面的作用。在统整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评量,尤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多元化的评量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通过项目展示、口头报告、作品集、同伴互评等方式,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统整性学习中的表现。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指导我们如何利用评量结果,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这本《课程地图》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指向了实践的方向,为我们这些渴望在教育领域有所突破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张绘制更美好教育蓝图的宝贵地图。
评分这本书《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教育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强烈好奇心。身处台湾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一股改革的浪潮,但如何真正地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始终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工具,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导航在复杂教育环境中的“地图”。 “统整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摒弃了过去那种将知识机械地分解成一个个孤立学科的模式,转而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历史时,可以融入地理、经济、艺术、文学等多个维度的视角,让学生不仅仅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人物,更能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下一代。而这本书的“课程地图”,正是在描绘这样一张连接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的“智慧路径”。 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广阔的教育阶段。这意味着,这本书的理念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而是贯穿了学生从启蒙到成长的全过程。这对于我们建立一套连贯、完整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许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存在脱节,小学阶段的某些基础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就直接进入中学,导致学习困难。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思路,并强调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和递进,那将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 此外,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无疑是点睛之笔。在推行统整课程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评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往往难以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评量方法,例如如何设计多元化的评估工具,来衡量学生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评量,来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形成一个动态、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指引”的意味,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教育改革的丛林中,找到一条清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对于所有关心教育、投身教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值得深入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我眼前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光是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一种“导航”的力量。身处台湾的教育体系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教学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而“统整课程”这个概念,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这本书的“课程地图”之名,仿佛一张指引我们走向更有效、更具启发性的教育之路的“航海图”。 “统整课程”的理念,对我来说,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我们打破学科的界限,将知识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关于“气候变迁”的主题时,我们不仅仅是在上科学课,还可以融合地理学关于气候模式的知识,历史学关于工业革命对环境影响的讲述,社会学关于全球合作与个体责任的探讨,甚至可以用艺术和文学来表达对地球的担忧。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本书的“课程地图”,很可能就是提供了这样一套将知识“串联”起来的“智慧密码”。 让我感到尤为惊喜的是,这本书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广阔的教育阶段。这意味着,它并非只关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教学,而是旨在构建一个从儿童早期启蒙到高中毕业的、连续且协调的教育体系。这对于我们打破教育的“孤岛现象”,实现不同年级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正是源于早期教育的碎片化和不同阶段的脱节。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理念,并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那将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整体效能。 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评量不应仅仅是考试成绩的数字,它更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教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在统整课程的理念下,评量方式的革新是必然要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多元化评量工具和策略的详细指导,例如项目式评量、过程性评量、表现性评量等,并阐述如何将这些评量方法与统整课程的目标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动态调整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发现”和“探索”的意味,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指向了实践的道路,为我们这些渴望在教育领域不断前进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行动指南”。
评分我手上的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也需要不断地革新,而“统整课程”的概念,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作为一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立体的知识。这本书的“课程地图”之名,仿佛是一张指引我们走向新教育模式的航海图。 “统整课程”的理念,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不再是将知识碎片化,而是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关于“地球”的主题时,可以从地理学角度了解地形地貌,从生物学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甚至可以结合美术和文学,来表达对地球母亲的敬畏之情。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全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本书,很可能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将知识串联起来的“智慧链条”。 更令我欣喜的是,这本书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广阔的教育图景。这意味着,它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而是旨在构建一个从基础教育的起点到高中毕业的完整教育体系。这对于我们建立一套连贯、有效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习存在断层,导致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思路,并注重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和互动,那将大大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而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评量并非仅仅是考试分数,它更是一种诊断、一种反馈、一种促进学习的工具。在统整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评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评量方式,往往难以全面地衡量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评量策略和工具,例如项目式评量、表现性评量、过程性评量等,并指导我们如何利用评量结果,来反思和优化课程设计,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的教学改进。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指明了一条通往更优质教育的道路。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值得深入研读、细细品味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手边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书名就带着一种宏大的格局感,让人立刻联想到它将要触及教育领域的哪些深层问题。作为一名长期在高中任教的老师,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业时间内,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学习体验,而非仅仅是满足于应试的技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索。 “统整课程”的概念,在我看来,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我们打破学科的壁垒,将知识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物理定律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探讨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甚至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中对科学的描绘。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课程地图”,很可能就是提供了一套绘制这样一张“智慧网络”的详细指南。 而“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覆盖范围,更是显示了这本书的战略眼光。教育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不同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如果能在这条漫长的教育线上,都采用统整课程的理念,并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那将是多么理想的教育生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不同年龄段,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富有成效的统整课程,并且能够实现年级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平滑过渡,避免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出现“断层”。 最为吸引我的是书中关于“评量”的论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评量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分数,而忽略了它在促进学习、诊断问题、以及指导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统整课程的理念下,评量的方式必然需要更加灵活、多元,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在整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项目式评量、过程性评量、表现性评量等多种评量策略的实践指导,以及如何根据评量的结果,来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教学循环。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课程设计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张指向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藏宝图”,它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钥匙,也为我们点燃了对更优质教育的希望。
评分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让人一看就知道它所探讨的议题是多么的切合当下的教育需求。在台湾,我们一直在追求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化,但如何真正地将这些理念落地,并且形成一套可行的体系,一直是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张绘制教育未来蓝图的“地图”,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统整课程”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过去,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学科,学生在其中学习,却很难看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而“统整课程”,则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为导向。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时,可以整合科学、地理、社会、伦理等多个维度的知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课程地图”,很可能就是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条连接知识、培养能力的“智慧之路”。 令我尤为惊喜的是,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时期。这意味着,它并非仅仅关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教学,而是着眼于构建一个连续、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对于我们打破教育的“孤岛现象”,实现不同年级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升学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断层,或者对某些学科产生抵触情绪,这往往与早期教育的不连贯有关。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思路,并能够引导各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协同合作,那将对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无疑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在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评量方式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量化评量,往往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统整性学习中的真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多元化评量工具和方法,比如项目式评量、过程性评量、表现性评量等,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评量结果来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动态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行动”的召唤,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指向了实践的方向,为我们这些渴望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极为宝贵的“导航指南”。
评分我手边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光是书名,就散发着一股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气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更深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这本书的“课程地图”之名,仿佛就是一张指引我们走出传统教育迷宫的路线图。 “统整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我们打破学科的藩篱,将知识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能源”的主题时,可以从物理学角度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从化学角度探讨不同能源的性质与应用,从地理学角度分析能源的分布与利用,甚至可以结合经济学和政治学,来讨论能源的国际战略。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下一代。而这本书的“课程地图”,很可能就是提供了一套绘制这样一张“智慧网络”的详细指南。 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广阔的教育阶段。这意味着,这本书的理念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而是贯穿了学生从启蒙到成长的全过程。这对于我们建立一套连贯、完整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许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存在脱节,小学阶段的某些基础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就直接进入中学,导致学习困难。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思路,并强调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和递进,那将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 此外,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无疑是点睛之笔。在推行统整课程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评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往往难以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评量方法,例如如何设计多元化的评估工具,来衡量学生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评量,来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形成一个动态、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而言之,这本《课程地图》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指向了实践的方向,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张绘制更美好教育蓝图的宝贵地图。
评分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同时又带着点亲切感,像是为教育工作者们量身打造的指引。我是一名在小学任教多年的老师,平日里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又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强调“学以致用”的时代,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早已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将课程进行“统整”的可能性。 “统整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并非仅仅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硬性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导五年级的学生关于“水的故事”时,我们不仅仅是在上地理课讲水源地,或者在科学课上讲水的化学性质。如果我们能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河流景象、美术课上关于水的创作,甚至是通过数学来分析用水量和成本,那将是多么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会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去设计这样的统整课程。 对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个跨度的关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而是从基础教育的源头一直延伸到高中毕业。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连续性教学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在小学阶段所打下的基础,需要中学阶段的知识来深化和拓展,而中学的学习又会为大学的学习铺路。如果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在不同年龄段如何进行课程统整的思路和方法,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衔接,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教育的整体效益。毕竟,教育不是断裂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评量”这一部分。评量不仅仅是考试分数,更是一种诊断、一种反馈,一种促进学习的工具。在统整课程的语境下,评量的方式必然需要更加多元和灵活。传统的纸笔测验可能难以全面地衡量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如何设计项目式评量、表现性评量、过程性评量等多种形式的评量策略,并阐述如何将这些评量方式与统整课程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评量结果来反思和调整课程设计,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这将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学习到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教育改革的热情和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索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教育的“课程地图”,为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具,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评分我手边的这本《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仅仅从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创新的渴望。作为一名在台湾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前的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一些能够指引方向、提供方法的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这本书的“课程地图”之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它所能提供的价值——它将是引领我们走向更有效、更具启发性的教育之路的向导。 “统整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突破当前教育瓶颈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跳出狭隘的学科界限,将知识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教授关于“海洋”的主题时,我们不仅仅是在上地理课,还可以融合生物学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历史学关于航海大发现的讲述,文学中对大海的描绘,甚至可以用数学来分析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提供了这样一套将知识“编织”成网的“智慧密码”。 令我尤为欣喜的是,这本书将关注的范围拓展到了“幼稚园到十二年级”这一完整的教育周期。这意味着,它并非只关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教学,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从儿童早期启蒙到高中毕业的、连续且协调的教育体系。这对于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年级隔阂,建立起真正“无缝对接”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正是源于早期教育的碎片化和不同阶段的脱节。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贯穿始终的统整课程设计理念,并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那将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整体效能。 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评量”的部分。评量不应仅仅是考试成绩的数字,它更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教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在统整课程的理念下,评量的方式也需要进行革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多元化评量工具和策略的详细指导,例如项目式评量、过程性评量、表现性评量等,并阐述如何将这些评量方法与统整课程的目标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动态调整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发现”和“探索”的意味,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指向了实践的道路,为我们这些渴望在教育领域不断前进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