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是绝种还是充斥?一场迅速蔓延的危机感,焦虑的却也只有那一群对这个词有反应的特定人种。作者佛兰克.富里迪怀疑,如「启蒙时期」全知的罗素、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那一派博学多闻,对大众事务关心的知识分子其实已经都是投机取巧者、智库说客、狡辩家的伪善面具。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因为某些原因结合了最广的教育层次和最低层的文化涵养。富里迪用他对知识界的热情和对此危机的迫切焦虑,阐述了知识分子如何做出在文化和民主上该扮演的角色,也声明社会应该要理出一个知识分子和大众能一同讨论的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作者深切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失,并为此烦恼不安,这种感觉似乎困扰着我们文化机构、大学和专科学校中的许多人。公众有权听到来自我们文化的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而且,最为有着无限潜力的听众,他们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本书就是写给众多聪颖的男男女女,他们渴望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学术和文化生活。
本书并不是哀悼学术生活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并没有变成白痴。我们有多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和科学成果,我们也继续做出出色的发现。本书旨在对我们当前着书发展思想、教育民众和塑造新型公众的方式展开研究,对当代教育和文化政治的反民主根基和保护主义同时提出质疑,即把大众参与描绘位无法保持优秀标准和谐共存。我认为今天的文化精英们从心底里接受了这一看法,这导致了对待学术生活的庸人主义态度和有害的工具主义态度日益兴盛。一个文化如果把辩证等同于乏味的专业观点,这个文化就会出现冷漠和社会疏离。由于所有这些都确实至关重要,一场对抗庸人文化的文化战争早就该开始了。
本书特色
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位和学术环境的焦虑,富里迪用它一直以来的繁复思考方式严正检视学术界的种种环节。与社会大众的重新定位和结合,是富里迪极欲在本书提出的讨论。在许多严肃、甚至苛刻的评论中,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可以从本书获取讨论这个大问题的一个起点。富里迪的写作方式严谨复杂,文笔与一般现在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特色在于他对问题的直接处理,让知识菁英和有意探讨相关问题的人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基础。
作者简介
佛兰克.富里迪
1948年出生于匈牙利,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社会学教授。其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帝国主义问题和发展问题,着有
前言
绪论:穿越庸人之土的个人旅程
失去意义的知识
平庸崇拜
弱智化社会学
对标准的讨价还价
从英才教育到庸才教育
优胜的价值
本书写作目的
第一章:知识份子的贬值
从强大的主人公到迷失的灵魂
怎样才算是知识份子?
当代社会和知识份子
知识份子角色的贬值
顺从的知识份子
第二章:琐碎的追求
对启蒙传统失去幻想
面对不确定性的无能为力感
相对主义:竞相声称拥有知识
工具主义的妥协
第三章:弱智化
疏离的公众
最小公约数下的重新参与
精英主义平民论
第四章:社会改造
对独立自主的攻击
社会改造与市场
第五章:媚俗文化
通过肯定实现包容
将认可制度化
对平凡的颂扬
第六章:把民众当儿童
幼儿化的文化
幼儿化民众
反向的势利
塑造温顺的公众
结语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的书名,像是对我脑海中无数个模糊的画面,一个精准的定格。我常常会在思考,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民主化、信息自由流动,但同时也充满各种声音和观点的地方,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否还像过去一样,是社会问题的“探针”,是批判现实的“良知”?我发现,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知识分子”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些遥远的名字,或者是一些特定领域内的专家。而那些能够跨越学科,能够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够揭示出,在台湾这个独特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演变的。是他们自身的选择,还是社会环境的塑造,让他们“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熟悉的舞台?我尤其对书中可能分析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各种利益集团的拉拢或打压,如何平衡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如何在这种种挑战中,找到继续发声的动力和方式,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在这本书的笔下,那些“消失”的知识分子,是否找到了新的“藏身之处”,或者,他们是以一种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继续影响着这个社会?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群体的追问,更是对我们社会文化生态健康与否的一种重要衡量。
评分《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太有杀伤力了!它不是一种温和的询问,而是一种带着审视和追问的姿态,仿佛直接点破了我们这个时代许多潜在的困惑。在台湾,我常常感受到一种对“精英”和“知识”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我们依然尊重教育和学识,但另一方面,那些曾经被视为“思想领袖”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声音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他们去哪里了?是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与公共领域渐行渐远?还是被商业化浪潮裹挟,成为某种“品牌”的附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时代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台湾社会结构性变迁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以及他们自身所做出的各种选择。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曾经充满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在如今这个被流量和关注度主导的时代,如何维系他们的独立性?他们是否找到了新的“战场”,以更隐蔽却更有力的方式,继续传递他们的思想?这对我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动力,以及知识的社会功能,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我拿到《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觉得心里某个地方不对劲,然后突然有人把那个“不对劲”给说破了。在台湾,我们常常谈论“精英”,谈论“人才”,但“知识分子”这个词,似乎不像过去那样,自带光环,充满力量。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那些在大学里接受了高等教育,本应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满足于在象牙塔里教书育人,还是已经走向了其他领域,从事着我们不甚了解的工作?这本书的书名,太直接了,也太有力量了,它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落寞”的知识分子案例,而是能深入剖析,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经济压力、文化氛围,导致了知识分子在公众视野中的“隐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知识分子与媒体的关系,因为媒体是知识分子影响公众的重要渠道,而如今的媒体生态,似乎更加碎片化,更加追求眼球效应,这是否压缩了深度思考和理性讨论的空间?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是如何被衡量,他们的“声音”又是如何被放大或消解的?这对于我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脉络,理解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都至关重要。
评分拿到《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终于有人敢问这个问题了!在台湾,我们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经济起伏,政治更迭,总觉得在其中,知识分子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似乎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我常常会思考,那些曾经站在时代前沿,用思想引领风潮的知识分子,他们现在还在吗?他们的声音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具有穿透力,具有影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什么样的时代变迁,让曾经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似乎变得“低调”了,或者说,他们的“舞台”缩小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比如,知识分子与大众媒体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在网络时代,他们是否因为无法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而被边缘化?又或者,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待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带着一丝疑问,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一起去探索,去理解,去反思。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社会议题复杂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深远的启迪。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群体的考察,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思想活力和文化深度的一次审视。
评分《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坎。我一直在台湾社会中观察,感觉那些曾经被视为社会灯塔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身影似乎越来越不那么显眼了。他们是选择退隐幕后,专注于学术研究,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公共领域发出足够的声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或许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终于有了被解答的可能。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知识”是否依然具有稀缺性和权威性?他们所倡导的理性、深度和批判精神,是否还能在喧嚣的社会舆论中找到立足之地?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到的,知识分子与教育体制、与政治生态、与商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充满了好奇。这些关系,往往是塑造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关键。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那些曾经充满智慧和热情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现实的夹缝中,或者找到了新的价值实现方式,或者不得不面对被遗忘的命运?这对我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逻辑,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我拿到《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问号。在台湾,我目睹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感受到了各种思潮的碰撞。我总觉得,那些曾经在社会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身影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清晰了。他们是选择回归书斋,专注于学问的深度,还是因为种种现实的考量,而放弃了公共领域的发声?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去关注这样一个群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感叹“今不如昔”。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台湾这个多元民主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该如何界定?他们如何与大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普罗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理念?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曾经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利益、权力和舆论的交织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或者,又是如何在这种种压力下,改变了他们的“存在方式”?这对于我理解台湾社会的思想演进,以及知识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当我翻开《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一股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这种熟悉,并非来自书中的具体案例,而是源于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共鸣。作为生长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世代,我们见证了从威权走向民主的巨变,也经历了经济的起伏与社会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这个词汇,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含义。它曾经是改革的先锋,是独立的批判者,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然而,现实似乎越来越模糊了这个形象。那些曾经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如今喧嚣的网络时代,似乎被稀释了,被淹没了,甚至被嘲笑了。我常常会思考,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知识”,是否还具备那种足以影响公共议题的力量?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是“意见领袖”的时代,专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是否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些“不合时宜”?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破了这个时代的痛点。它不是在追溯遥远的过去,而是直指当下,直击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边缘化?是选择沉默,还是继续呐喊?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让我们理解为何曾经的“知识分子”似乎在公共领域中逐渐“隐身”,而新的“知识分子”又以何种姿态出现?我对书中关于知识分子与权力、知识分子与资本、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充满了期待。这些关系,往往是塑造知识分子命运的关键因素,也是理解他们“去向”的重要线索。
评分《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隐忧。我一直觉得,在台湾,我们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一种“知识的稀释”或“精英的缺席”。尤其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碎片化信息泛滥的当下,真正有深度、有思想的讨论,反而变得越来越难寻。我常常在想,那些真正具备深度思考能力,对社会现象有深刻洞察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否还愿意,或者说,是否有能力,去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的声音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已经无法被有效传达,或者根本不被重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回应了我多年来观察和思考的那个模糊轮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现象的深刻剖析。我渴望了解,在经济利益至上的考量下,在政治光谱的拉扯中,在网络言论的冲击下,知识分子如何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价值?他们是否因为追求学术上的严谨,而变得与社会脱节?或者,他们是否为了迎合市场,而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棱角?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到的,知识分子在台湾社会转型期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在如今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揭示出,那些曾经充满活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这种种压力和诱惑下,改变了他们的“坐标”,或者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群体命运的探讨,更是对我们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警示和反思。
评分当我看到《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本书名,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扑面而来。在台湾,我们见证了社会的快速变迁,从经济的腾飞到政治的民主化,再到如今信息时代的冲击,总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位置,似乎也在不断地被重塑。我常常会思考,那些曾经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用思想和智慧引领社会前行的知识分子,他们去了哪里?是选择回归学术的宁静,还是已经融入了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以我们不易察觉的方式发挥着作用?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抛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疑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是如何被构建,又或者如何被削弱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应对“网络民粹”的挑战,如何在这种信息高度碎片化、观点极度多元的时代,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曾经的“智者”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寻找自己的坐标,如何继续贡献他们的智慧,或者,他们又是如何面临着被遗忘的困境?这对我理解台湾社会的精神气质,以及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真正价值,都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简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我这个从小被教导要“学而优则仕”的台湾人脸上。我一直以为,知识分子就该是那个在象牙塔里潜心研究,然后“兼济天下”的形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快速发展,我身边的例子越来越多,那些曾经充满理想、意气风发的同辈,甚至比我年长的前辈,似乎都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他们去了哪里?是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还是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学术园地?又或者,他们真的如书名所问,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困惑。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在经济起飞的浪潮中,在政治变迁的漩涡里,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这份“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社会中,究竟能有多少的份量?它能改变什么?它又能带来什么?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不是简单地哀叹“过去的美好”,而是去剖析那些看不见的结构性因素,那些潜移默化的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轨迹。我迫切想知道,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价值观多元甚至碎片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知识”该如何安放?他们的“责任”又该如何承担?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重新定义“知识分子”这个身份,找到在这个时代下,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叩问,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土壤的深层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