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三刷
本书是美国威斯康辛州所出版的环境教育课程指导,内容相当完整,包括哲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理论、各学习领域的相互支援、教学策略与评量等章节。哲学理念中归纳了联合国重要环境宣言的理念,尤其是纳入永续发展的概念,呈现了环境教育的趋势与现代性。本课程指导所採用的教育目标,分成觉知、知识、环境伦理、公民行动技能与公民行动经验,强调环境教育要求认知、情意、技能与行动的完整性,也突显环境教育重视环境敏感性、环境伦理与行动参与的特质。本课程指导的另一个特色,详尽介绍了环境教育相关的基础理论,对自然科背景的教师而言,此部分非常具参考价值。第五章分析各个科目内涵与环境教育如何相互支援,对我国九年一贯课程环境教育的融入,极具参考价值。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介绍如何协助学生达成环境教育的教育目标,参与教学活动的规划与执行的教师应该会觉得有所助益。环境教育的推动成果,较少碰触环境学习的成效评量,本课程指导以一个章节讨论环境教育如何评量,是其具完整性的另一个指标。
译者简介
周儒
现职: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学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环境教育博士
美国钮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暨林学学院环境教育硕士
东海大学生物系学士
经历:教育部环境保护小组顾问
澳洲环境教育期刊顾问编辑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华民国环境教育学会理事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博士后研究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综合计画处专员
美国波克诺环境教育中心环境教育教师
张子超
现职: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学历: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
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硕士(环境教育)
台湾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
经历:教育部环境保护小组顾问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华民国环境教育学会理事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台北市立丽山国中教师
黄淑芬
现职: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教师
学历:美国新泽西教育学院环境教育暨自然保育硕士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
经历: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研究助理
文化大学讲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哲学理念
第三章 目标及分项目标
第四章 理论基础
第五章 各学科领域如何协助环境教育
第六章 选择和发展策略
第七章 评鑑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非常“接地气”。作者在“行动导向的学习与实践”章节中,分享了许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案例。我看到他列举了许多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的环境实践项目,从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到校园的节能减排宣传,再到参与生态调查和栖息地恢复。这些项目不仅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我记得他特别提到,要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行动、反思”这个循环。这种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动手能力的设计,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这不像很多教材那样,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接触真实的环境,去做出真实的改变。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环境倡议与公众参与”的讨论很感兴趣,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地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沟通,推动更广泛的环境保护行动。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但真正让我驻足的是作者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个章节中提出的观点。他没有直接罗列一大堆环境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巧妙,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而是激发了读者内在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如何通过了解一个被污染的溪流,最终自发组织起来保护水源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成功的环保行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环境教育如何赋能普通民众,让他们成为改变的积极参与者。作者的叙事风格很流畅,夹杂着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接下来会如何将这种“提问式”的教学法融入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又会提供哪些实操性的方法和工具。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的环保志工,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我在一线积累的经验,以及我对环境议题的理解,更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这本书,尤其是它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探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认识到,要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他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提升教师环境意识、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我特别认同他关于“反思性实践”的论点,认为教师应该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并将其转化为更优质的教学。书中的一些探讨,比如如何处理教学中的争议性环境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些都是我作为一线工作者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是实用的策略和思考工具,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和我分享宝贵的教学心得。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体系在强调升学的同时,有时候会忽略了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作者在“跨领域学习与整合”的部分,探讨了如何将环境议题与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甚至艺术相结合。我看到他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如何在历史课中探讨工业革命对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在美术课中通过创作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觉得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环境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作者的文字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特别赞赏他对于“在地化”课程设计的强调,认为应该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入手,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共鸣,也更容易产生实践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沉静的绿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一下就让人联想到大自然、森林和学习的氛围。翻开第一页,序言部分作者就以一种非常恳切的语气,分享了他对环境教育的初心和坚持,读来让人感到一股暖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头引用的几段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那些话语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智慧,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接着,他详细阐述了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塑造。我尤其认同作者提出的“全人教育”概念,认为环境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习惯到社会参与,都应该有环境教育的影子。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课程设计,但仅凭这开篇的几段文字,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思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心力,以及他对环境教育怀有的深厚情感。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一定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