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服务经济学

死亡服务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死亡经济学
  • 殡葬行业
  • 生命周期
  • 消费行为
  • 社会经济
  • 风险管理
  • 金融分析
  • 人口学
  • 市场营销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何看好死亡服务业?
  俗称「土公仔」的死亡服务礼仪师已正式纳入证照检核制度,
  劳委会也将首度举办「丧葬服务技士」丙级证照考试。
  也许这只是台湾证照制度运行中的一小步,
  却很可能是台湾服务经济步入「体验经济」的一大步。

  近年来许多高科技产业均自称为杰出的体验经济,韩国的线上游戏业堪称典型的体验经济,据说产值已超过汽车制造业。可是却很少人注意到传统服务业的变化,尤其是死亡服务。

  这是第一本经济学理论运用于死亡服务业的实证工具书,不但提供必要的市场知识,也提供了一套经营管理上的成本分析方法以及未来需求的知识。对丧家、葬仪社业者或相关研究人员,及有志从事此行业的学子等,皆提供了最实质的助益。

作者简介

陶在朴

现职
  东北大学社会与经济复杂性研究所客座教授

经历
  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维也纳经济大学教授
  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研究员
  工商时报主笔
  国际系统动力学会第一届中国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

着作
  理论生死学
  系统动力学概论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复杂系统分析,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死亡服务经济学”主题,旨在展现一个严谨、深入的学术探讨视角。 --- 混沌中的秩序: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复杂性与未来重构 导言:看不见的网络与全球化的脆弱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无论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终端产品的交付,都依赖于一张错综复杂、无处不在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这张网络是现代文明高效运行的基石,支撑着从智能手机的芯片到日常生活的食品供应。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黑天鹅”事件——贸易战的升级、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关键节点的地理政治冲突——无情地暴露了这种高效性背后的巨大脆弱性。 本书《混沌中的秩序: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复杂性与未来重构》,正是对这一全球化支柱进行深入解剖和系统性反思的力作。我们摒弃了传统线性模型的简单叙事,转而采用复杂系统科学的视角,探讨在高度耦合、信息不对称的全球生产格局下,如何理解、衡量和构建供应链的韧性(Resilience),以及在不确定性常态化的新时代,企业与国家应如何重新设计其战略布局。 第一部分:供应链的复杂系统本质 第一章:从线性到网状:复杂性理论在供应链中的映射 传统供应链管理(SCM)模型往往基于简单的“牛鞭效应”和线性需求预测,但在全球化深度整合的背景下,系统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本章首先引入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的核心概念,如自组织、涌现行为(Emergent Behavior)和网络拓扑结构。我们将分析一个典型的跨大洲供应链,如何从一个可预测的流程图,蜕变成一个高维度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 关键议题: 节点耦合度(Node Coupling Degree)如何影响系统的连锁反应?熵值增加与信息流失的关系研究。 第二章:韧性度量的多维框架:超越库存缓冲 “韧性”已成为企业高层会议中的热门词汇,但其内涵远比简单的安全库存量复杂。本书提出一个多维韧性评估框架,该框架将韧性拆解为四个核心维度:吸收性(Absorptive Capacity)、适应性(Adaptive Capacity)、恢复性(Restorative Capacity)和转型性(Transformative Capacity)。 吸收性: 系统在面对冲击时维持基本功能的能力(例如,现有冗余和缓冲)。 适应性: 系统在冲击发生后快速调整运营策略的能力(例如,替代供应商的激活速度)。 恢复性: 系统恢复到基线性能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转型性: 系统通过此次危机学习并进化,从而降低未来同类冲击风险的能力。 我们利用案例分析,对比了在2020年初,面对相同原料中断冲击时,不同韧性等级企业的表现差异。 第三章:数字化孪生与动态风险建模 在大数据和物联网(IoT)驱动的背景下,构建供应链的“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已成为可能。本章探讨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流构建高保真度的虚拟供应链模型。这种模型不再是静态的“沙盘推演”,而是能够实时模拟突发事件(如港口关闭、气候灾害)对全网络的影响,并预测潜在的“级联故障”(Cascading Failures)。 方法论聚焦: 基于代理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在模拟供应商行为博弈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与区域化重构的驱动力 第四章:去中心化的诱因:从效率到安全性的范式转移 长久以来,供应链追求的核心目标是“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然而,地缘政治的摩擦和疫情暴露出的单一中心依赖的风险,正促使全球战略从纯粹的效率导向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平衡。本章深入分析了“近岸化”(Nearshoring)、“友岸化”(Friend-shoring)等趋势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政治考量。 案例研究: 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区域化再平衡分析,聚焦于半导体产业的垂直整合挑战。 第五章:贸易壁垒与供应链合规的几何学 不断变化的关税、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为跨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合规复杂性。本章剖析了如何运用图论和网络分析工具,来识别供应链中隐藏的“合规热点”——即那些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法律风险叠加的节点。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供应链的结构调整,实现合规风险的几何分散。 工具应用: 利用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映射复杂的国际贸易协定与企业运营活动的关联。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供应链架构设计 第六章:多层级冗余的优化配置 真正的韧性并非简单地增加库存或寻找备用供应商,而是在正确的位置、以正确的程度部署冗余。本章提出了“战略性冗余”(Strategic Redundancy)的概念,区分了那些必须保持弹性(如关键零部件)和那些可以被即时(Just-in-Time)优化的环节。这需要一个基于成本-风险权衡的动态优化模型。 数学模型: 基于随机规划和区间不确定性的鲁棒优化方法,用于确定最优的缓冲库存点和供应商组合。 第七章:信息透明度:信任、协作与区块链技术的潜力 在高度不透明的全球网络中,信息延迟是最大的风险放大器。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如区块链)来建立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可篡改的信任层。这不仅关乎追踪产品的真伪,更重要的是共享关键的实时运营状态和环境影响数据,从而加速响应时间。 深入探讨: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在提升中小型供应商韧性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结语:从反应到预见——供应链的新哲学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促使读者从被动“应对危机”的传统思维,转向主动“设计弹性”的前瞻哲学。全球供应链的未来不再是追求绝对的最低成本,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最优的生存平衡点。通过理解其内在的复杂性,掌握多维度的韧性工具,企业和决策者可以更好地驾驭这个充满波动的全球经济海洋。 《混沌中的秩序》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供应链工程师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和战略蓝图,用以重塑全球生产网络,确保其在下一个世纪的持续稳定与繁荣。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深度结合复杂系统科学、网络理论与运筹学。 实证驱动: 结合近年全球重大供应链中断事件进行详尽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前瞻性视角: 聚焦于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对供应链结构的长远影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0章 概述
  0.1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0.2 死亡服务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0.3 台湾死亡服务业概况
  0.4 台湾人口转型对死亡服务业之影响
  0.5 台湾死亡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0.6 死亡服务市场的平均价格

第1章 经济学基础问题
  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1.2 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
  1.3 资源闲置与效率
  1.4 经济变数 经济模型
  1.5 实证与规范

第2章 需求与供给
  2.1 需求定律
  2.2 供给定律
  2.3 需求与供给均衡

第3章 死亡服务业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3.1 死亡服务的总需求曲线
  3.2 死亡服务的供给曲线
  3.3 均衡讨论

第4章 价格弹性
  4.1 需求的价格弹性
  4.2 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
  4.3 影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4.4 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关系的分析
  4.5 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5章 死亡服务的价格弹性
  5.1 个别厂商丧事需求价格弹性
  5.2 生前契约需求曲线及价格弹性
  5.3 台湾地区生前契约销量和产值估计
  5.4 棺木需求曲线及价格弹性
  5.5 纳骨塔需求曲线及价格弹性

第6章 消费者选择
  6.1 效用
  6.2 序数效用及无差异曲线
  6.3 利用无差异曲线的消费者均衡分析

第7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在死亡服务产业中之应用
  7.1 台湾民间消费的结构变化
  7.2 婚丧消费与教育文化支出的替代演化
  7.3 婚庆消费与丧事消费的复杂关系

第8章 生产理论
  8.1 生产函数及边际产量
  8.2 一个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8.3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线
  8.4 等成本线与最优的要素组合

第9章 死亡服务业的生产函数
  9.1 基本数据分析
  9.2 死亡服务业(註册户)之生产函数
  9.3 产值群组及其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9.4 利润最大化

第10章 成本理论
  10.1 短期成本分析
  10.2 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10.3 成本与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0.4 企业的会计成本
  10.5 长期成本分析
  10.6 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

第11章 死亡服务业的成本分析
  11.1 成本分析的两类思考
  11.2 台湾死亡服务业(註册户)成本关系实证分析
  11.3 台湾死亡服务业成本分析的企业案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在台湾,“死亡”这件事,总是带着一层神秘感和沉重的氛围。但《死亡服务经济学》这个名字,却让我眼睛一亮,感觉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猜这绝对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面对死亡”的书,而是更深入地探讨,在围绕着“死亡”这件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的运作,背后必然有其经济学的原理。 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提到我们台湾特有的“生命服务业”。像是那些专业的礼仪公司,他们提供的服务从遗体处理、告别式规划,到后期的祭拜指导,这些专业的服务是怎么定价的?又是怎么建立客户信任的?还有,我们社会中对于“安宁疗护”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医疗和照护成本,这又如何在“死亡服务经济学”的框架下被讨论?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看似冰冷的金钱数字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人性的关怀和价值的体现?

评分

《死亡服务经济学》这个书名,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哲学书,也不是教你如何“平静接受死亡”的心理学读物。我当下就联想到,我们台湾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关于“死亡”的处理方式其实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会不会就抓住了这个脉络,去解析这个“服务经济”? 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看待我们这片土地上,那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身后事”处理方式?比如,那些规模庞大的传统丧葬仪式,背后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现在新兴的“生命纪念馆”、“安养机构”,它们又是如何结合了商业模式和人生最后的关怀?这本书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价值评估”的讨论,比如,一张遗照背后的情感价值,和一张昂贵寿衣的实际成本,在经济学上要怎么去衡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见,让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经济学思维的方式,去理解生命最终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说实话,一开始会让人有点小小的冲击,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不过,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们对于“死亡”这件事,其实有非常深厚且复杂的文化情感。从传统社会到现代,从大家庭到小家庭,我们处理“身后事”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而这些变迁背后,绝对少不了经济的影子。我很好奇,《死亡服务经济学》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我们台湾社会里,那些隐藏在传统仪式和现代服务背后的经济逻辑?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风水”、“择日”、“普渡”这些,虽然是文化习俗,但背后也牵扯到很多的时间、人力、金钱成本。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生前契约”,更是直接将“死亡”变成了一种“预购”的服务,这当中有多少经济上的考量,又有多大的市场潜力?作者有没有可能分析一下,这些看似“非经济”的议题,其实是如何被经济学原理解释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能够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不再只是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能从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

评分

哇,看到《死亡服务经济学》这个书名,我当下就被吸引住了!你知道吗,我们台湾人其实对于生死议题,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大肆宣扬,但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细腻的情感和传统。所以,当这本书一出来,我立刻就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死亡教育”手册。我第一时间冲去书店,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提到的“生命礼仪的变迁”、“殡葬产业的创新”、“安宁疗护的经济效应”等等,就觉得这作者肯定是从一个很宏观的角度去切入的,而且不只是讲“怎么死”,更是讲“死之后”以及“死之前”这一整套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很少被深入剖析的服务体系。 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怎么看待台湾特有的“丧葬文化”?像是我们家祭拜的许多规矩,那些复杂的仪式,背后的经济支撑又是怎么运作的?还有近几年越来越兴盛的“环保葬”、“海葬”,这背后其实也牵扯到很多成本、政策、甚至民众接受度的经济学考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很有趣的分析,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花大钱办一场盛大的告别式,而有些人则选择最简单的形式?这中间有没有什么心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博弈?我猜作者一定有很扎实的田野调查,或者花了大量时间去采访那些身处其中的人,像是一线的礼仪师、生命规划师,甚至是骨灰塔的经营者。

评分

看到《死亡服务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书够有话题性!”身在台湾,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关于生死的观念,其实相当多元,既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影响,也有西式思维的碰撞。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切入“死亡服务”这个概念。它会不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社会中,围绕着“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所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服务产业?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讨论到我们台湾社会在“安宁医疗”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这些服务,虽然关乎生命尊严,但背后也牵扯到大量的医疗资源、人力配置和资金投入。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价值”的量化分析?或者,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像是“生前契约”、“遗嘱规划”这类服务,它们是如何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我们对“死亡”的既有认知,以一种经济学的理性,去审视生命最终的这个“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