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看好死亡服务业?
俗称「土公仔」的死亡服务礼仪师已正式纳入证照检核制度,
劳委会也将首度举办「丧葬服务技士」丙级证照考试。
也许这只是台湾证照制度运行中的一小步,
却很可能是台湾服务经济步入「体验经济」的一大步。
近年来许多高科技产业均自称为杰出的体验经济,韩国的线上游戏业堪称典型的体验经济,据说产值已超过汽车制造业。可是却很少人注意到传统服务业的变化,尤其是死亡服务。
这是第一本经济学理论运用于死亡服务业的实证工具书,不但提供必要的市场知识,也提供了一套经营管理上的成本分析方法以及未来需求的知识。对丧家、葬仪社业者或相关研究人员,及有志从事此行业的学子等,皆提供了最实质的助益。
作者简介
陶在朴
现职
东北大学社会与经济复杂性研究所客座教授
经历
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维也纳经济大学教授
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研究员
工商时报主笔
国际系统动力学会第一届中国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
着作
理论生死学
系统动力学概论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
第0章 概述
0.1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0.2 死亡服务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0.3 台湾死亡服务业概况
0.4 台湾人口转型对死亡服务业之影响
0.5 台湾死亡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0.6 死亡服务市场的平均价格
第1章 经济学基础问题
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1.2 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
1.3 资源闲置与效率
1.4 经济变数 经济模型
1.5 实证与规范
第2章 需求与供给
2.1 需求定律
2.2 供给定律
2.3 需求与供给均衡
第3章 死亡服务业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3.1 死亡服务的总需求曲线
3.2 死亡服务的供给曲线
3.3 均衡讨论
第4章 价格弹性
4.1 需求的价格弹性
4.2 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
4.3 影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4.4 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关系的分析
4.5 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5章 死亡服务的价格弹性
5.1 个别厂商丧事需求价格弹性
5.2 生前契约需求曲线及价格弹性
5.3 台湾地区生前契约销量和产值估计
5.4 棺木需求曲线及价格弹性
5.5 纳骨塔需求曲线及价格弹性
第6章 消费者选择
6.1 效用
6.2 序数效用及无差异曲线
6.3 利用无差异曲线的消费者均衡分析
第7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在死亡服务产业中之应用
7.1 台湾民间消费的结构变化
7.2 婚丧消费与教育文化支出的替代演化
7.3 婚庆消费与丧事消费的复杂关系
第8章 生产理论
8.1 生产函数及边际产量
8.2 一个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8.3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线
8.4 等成本线与最优的要素组合
第9章 死亡服务业的生产函数
9.1 基本数据分析
9.2 死亡服务业(註册户)之生产函数
9.3 产值群组及其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9.4 利润最大化
第10章 成本理论
10.1 短期成本分析
10.2 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10.3 成本与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0.4 企业的会计成本
10.5 长期成本分析
10.6 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
第11章 死亡服务业的成本分析
11.1 成本分析的两类思考
11.2 台湾死亡服务业(註册户)成本关系实证分析
11.3 台湾死亡服务业成本分析的企业案例
说真的,在台湾,“死亡”这件事,总是带着一层神秘感和沉重的氛围。但《死亡服务经济学》这个名字,却让我眼睛一亮,感觉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猜这绝对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面对死亡”的书,而是更深入地探讨,在围绕着“死亡”这件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的运作,背后必然有其经济学的原理。 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提到我们台湾特有的“生命服务业”。像是那些专业的礼仪公司,他们提供的服务从遗体处理、告别式规划,到后期的祭拜指导,这些专业的服务是怎么定价的?又是怎么建立客户信任的?还有,我们社会中对于“安宁疗护”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医疗和照护成本,这又如何在“死亡服务经济学”的框架下被讨论?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看似冰冷的金钱数字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人性的关怀和价值的体现?
评分《死亡服务经济学》这个书名,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哲学书,也不是教你如何“平静接受死亡”的心理学读物。我当下就联想到,我们台湾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关于“死亡”的处理方式其实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会不会就抓住了这个脉络,去解析这个“服务经济”? 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看待我们这片土地上,那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身后事”处理方式?比如,那些规模庞大的传统丧葬仪式,背后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现在新兴的“生命纪念馆”、“安养机构”,它们又是如何结合了商业模式和人生最后的关怀?这本书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价值评估”的讨论,比如,一张遗照背后的情感价值,和一张昂贵寿衣的实际成本,在经济学上要怎么去衡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见,让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经济学思维的方式,去理解生命最终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说实话,一开始会让人有点小小的冲击,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不过,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们对于“死亡”这件事,其实有非常深厚且复杂的文化情感。从传统社会到现代,从大家庭到小家庭,我们处理“身后事”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而这些变迁背后,绝对少不了经济的影子。我很好奇,《死亡服务经济学》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我们台湾社会里,那些隐藏在传统仪式和现代服务背后的经济逻辑?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风水”、“择日”、“普渡”这些,虽然是文化习俗,但背后也牵扯到很多的时间、人力、金钱成本。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生前契约”,更是直接将“死亡”变成了一种“预购”的服务,这当中有多少经济上的考量,又有多大的市场潜力?作者有没有可能分析一下,这些看似“非经济”的议题,其实是如何被经济学原理解释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能够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不再只是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能从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
评分哇,看到《死亡服务经济学》这个书名,我当下就被吸引住了!你知道吗,我们台湾人其实对于生死议题,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大肆宣扬,但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细腻的情感和传统。所以,当这本书一出来,我立刻就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死亡教育”手册。我第一时间冲去书店,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提到的“生命礼仪的变迁”、“殡葬产业的创新”、“安宁疗护的经济效应”等等,就觉得这作者肯定是从一个很宏观的角度去切入的,而且不只是讲“怎么死”,更是讲“死之后”以及“死之前”这一整套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很少被深入剖析的服务体系。 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怎么看待台湾特有的“丧葬文化”?像是我们家祭拜的许多规矩,那些复杂的仪式,背后的经济支撑又是怎么运作的?还有近几年越来越兴盛的“环保葬”、“海葬”,这背后其实也牵扯到很多成本、政策、甚至民众接受度的经济学考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很有趣的分析,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花大钱办一场盛大的告别式,而有些人则选择最简单的形式?这中间有没有什么心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博弈?我猜作者一定有很扎实的田野调查,或者花了大量时间去采访那些身处其中的人,像是一线的礼仪师、生命规划师,甚至是骨灰塔的经营者。
评分看到《死亡服务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书够有话题性!”身在台湾,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关于生死的观念,其实相当多元,既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影响,也有西式思维的碰撞。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切入“死亡服务”这个概念。它会不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社会中,围绕着“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所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服务产业?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讨论到我们台湾社会在“安宁医疗”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这些服务,虽然关乎生命尊严,但背后也牵扯到大量的医疗资源、人力配置和资金投入。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价值”的量化分析?或者,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像是“生前契约”、“遗嘱规划”这类服务,它们是如何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我们对“死亡”的既有认知,以一种经济学的理性,去审视生命最终的这个“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