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将「教育」视同「上学」(Education=Schooling),亦即认为教育只来自教师或学校。其实,除教师外,其他各种「人物」﹙包括小孩、甚至刚出生的婴儿﹚,只要细加观察与深入反思,皆可给予我们某种教育上的意义或启示。其他动物亦然。我们常被告以︰「动物只有本能的行为,而无文化的活动;动物虽可加以『训练』(to be trained),甚或『教导』(to be taught),但唯有人类才有『受教育』(to be educated) 的可能。」此话固然不错,但它只指出,一般的动物无法受教育,但却未说:动物的行为不具任何教育上的意涵或启示。事实上,只要我们好好地、仔细地去观察一般动物的行为和自然界中的现象,牠或它们均能或多或少给我们人类某些教育上的意涵或启示。
教育界耆老黄炳煌教授继其前几年出版的名作「教育小语」之后,最近又完成一书「教育物语」(可说是「教育小语」的姐妹版) 。此书是根据黄教授在其专业生涯中,对世间诸物﹙包括人物、植物、动物、景物、器物、建物、食物、文物、玩物等﹚的细密观察,深入反思之所得而撰成,旨在「借物取譬」,以彰显「物」中所含之教育意义或启示。相对而言,富于哲理的「教育小语」较适合于教育界人士,而浅显易懂的「教育物语」则颇适合于一般家长和学子之阅读,可说是一本极富特色而又兼具价值的教养好书。
作者简介
黄炳煌
现职:
政治大学教育学系兼任教授
暨南国际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兼任教授
《教育物语》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教育”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教育就是学校里的课程,就是考试分数,就是升学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更广阔的天地,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关乎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是一个社会的未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好奇心”的探讨。作者强调,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那些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是如何在探索中学习,在求知中成长的。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支持他去观察,去研究,去动手实践。最终,这个孩子不仅对昆虫有了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束缚孩子的思想,而应该鼓励他们自由地翱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它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向导,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教育物语》的出现,简直就像一道清泉,洗涤了我对教育的种种误解和迷思。我之前总觉得,教育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够有更好的前途。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教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它关乎着一个人的品格,关乎着一个人的幸福,关乎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被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讨论深深吸引。作者强调,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展示了那些从小就被鼓励独立思考的孩子,是如何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何更有创造力。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并没有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了独到的见解。这种能力,是金钱买不到的,是知识无法完全赋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思考,而不是让他们只懂得如何去记忆。它就像一位睿智的哲人,用它的思想和洞见,为我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评分天啊,我拿到《教育物语》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像挖到宝一样!我一直觉得,教育这件事情,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公式和背不完的知识点,它更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体验,一种生命中的探索。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学校,老师们如何用最有限的资源,去点燃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那种纯粹的付出,那种面对困难却不曾放弃的精神,真的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那个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他们因为学到新东西而发出的惊喜的笑声。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这个词的意义,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是点亮生命的光。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故事的时候,用了很多很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老师们的无奈与欣慰,这些都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想起那些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那些对我有深远影响的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最本真的样子,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热爱和向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价值,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希望。我一定会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教育物语》的温暖与力量。
评分《教育物语》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过最“治愈”的一本书。它没有那些激昂的口号,也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非常温暖的方式,讲述了教育中最本质、最动人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接纳”的章节。作者强调,教育者应该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无论他们的学习成绩,无论他们的性格特点。他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展示了那些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是如何逐渐摆脱自卑,如何重新找回自信,如何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佳,在家中遭受冷眼,在学校里被忽视。但是,当他遇到一位真正懂得接纳他的老师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没有因为他的成绩而放弃他,而是看到了他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并且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这种接纳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能够化解内心的阴影,能够点燃生命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得到尊重,得到关爱,得到成长。它就像一位温柔的心理辅导师,用它的爱和智慧,疗愈了我在教育上的焦虑,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教育的本质,是爱。
评分《教育物语》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我一直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是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本书恰恰就把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将老师塑造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将学生描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相反,书中很多篇章都在讲述,老师是如何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的,是如何被学生的天真和热情所打动的。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一个老师在教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起初他觉得非常吃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专注和坚持,这反而激励了他,让他更加有耐心,更加投入。这种“教学相长”的力量,是如此的动人,它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温度,有灵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打破传统界限,更加人性化,更加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感受到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那种共同探索未知的喜悦。这本书让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评分我必须说,《教育物语》这本书,让我对于“成长”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总以为,成长就是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成长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那种内心的蜕变,那种精神的升华。书中很多篇章都在讲述,教育如何帮助一个人克服内心的恐惧,如何帮助一个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我被其中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深深打动。一位老师,面对一群内向、胆怯的学生,她并没有强迫他们改变,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并不完美;她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即使这些进步并不显著。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们逐渐建立了自信,最终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追求梦想。这种教育,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范畴,它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在培养一个有担当、有勇气、有智慧的个体。它就像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用它的艺术和智慧,雕琢出生命最美的模样。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教育物语》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已经很多了。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震撼人心的方式,彻底征服了我。它没有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深奥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本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鼓励”的章节。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用否定和批评来激励孩子,却很少意识到,一句简单的鼓励,有时候能够产生多么惊人的力量。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艺术创作方面没有天赋,老师却在他每次的尝试中都给予肯定,并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最终,这个孩子不仅在艺术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自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深深地感动。它告诉我,教育不应该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该是点燃孩子内心火焰的艺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人,他们的言行,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它用最真诚的语言,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成就。
评分《教育物语》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魔力”,它能够轻易地触碰到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你不自觉地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它不像其他的教育书籍那样,只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小故事,展现了教育过程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位老师如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理解了知识,并且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教育者的用心和专业。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的长期投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教室,看到老师和学生们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交流,那种共同进步的喜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用它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如何去做好教育,如何去关爱下一代。
评分《教育物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它用一种非常细腻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对于个人成长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我被书中那种对细微之处的捕捉深深吸引,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善意的倾听,甚至是一份不经意的赞美,都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尤其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信任”的章节,作者讲述了一个老师如何通过无条件的信任,帮助一个曾经有过叛逆行为的学生重新找回自我。这种信任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能够融化冰冷的坚冰,能够点燃熄灭的希望。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育场景,我们是不是太过于强调规则和纪律,而忽略了情感的交流和内心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在于建立一种深厚的信任关系。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用它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奥秘,也让我更加坚信,爱与信任,是教育最有效的工具。
评分这本《教育物语》绝对是近期让我最有感触的书籍之一。它没有那种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教育画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错误”的探讨。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犯错往往是被视为负面的,需要被严厉批评和纠正。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提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宝贵的财富。作者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示了那些“犯错”的孩子,是如何在错误中找到学习的契机,如何在跌倒中学会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加坚韧。这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不犯错”的压力,反而扼杀了他们探索和尝试的勇气?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接连犯了几个低级错误,老师并没有因此责备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下次再战。这个故事让我看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分数高低,而是如何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升华,不再只关注眼前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它的智慧和经验,指引着我走向更广阔的教育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