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 III
编者序 V
1.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的教育改革论述之评析(李奉儒) 1
2.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国民教育的变革(彭焕胜) 31
3.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高中职教育的变革(林永丰) 75
4.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高等教育的变革(王如哲) 111
5.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制度的变革(林明地) 125
6.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中小学课程的变革(蔡清田) 161
7.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大学入学考试的变革(丘爱铃) 195
8.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中小学师资培育的变革(黄嘉莉) 241
9. 台湾政治解严以来另类学校的变革(王俊斌) 273
10.台湾政治解严以来的教改趋势与检讨(苏永明) 311
附录:解严以来的教改大事记 331
周序
教育研究的角度与途径甚多,不过近人较习惯于向前看,而忘了回头看。以为教育只有现在与未来,而忘了教育是个连续历程,今天的种种是建基在昨天的基础上,而这些又是明天发展的出发点。透过历史的角度,回首看看过去教育所走的路,也许又是一番心境。许多教育工作者不知不觉的以为教育事业一定是日新又新,明天会更好,发展一定是一种直线式的进步,但是历史事实有时会告诉我们,故事并非如此,有时是像钟摆一样摆盪于两种政策选项极端间;有时不仅未进步,甚至可能是倒退。如果用历史角度去观察过去二十年的教育变化,可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今天台湾教育的种种现象,追究其成因,固然影响因素甚多,但是不可否认是,1987年7月政治解严是一个重要因素。1949年12月中央政府迁台后,颁布戒严令,人民的多项权利受到限缩。虽然台湾的经济逐渐起飞、人民日益富裕,但是思想言论的自由仍受到很大的限制,直到1987年才有所转变。当年7月蒋经国总统废除实施三十八年之久的紧急戒严令,其影响像水中的涟漪般,逐渐由政治、社会、经济等层面扩散到教育领域。在此后二十年中,台湾政治历经开放党禁、大陆探亲、报禁,终止动员戡乱,第一次总统直选、精省、政党轮替、二次政党轮替等历史大变局,这些改变不仅冲击台湾的社会,教育也无法置身事外。
在一波波打破过去束缚、禁忌的风潮下,要求教育改革的声浪四起,最后蔚为1990年代的主流诉求。1949年以来所形成的教育体制,处处受到批评与挑战。从国民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无一不被批判与检讨,而进行了类似革命的改变。原本以为解严后的「松绑」,会让教育的明天会更好,但是才十年多光景,种种的改革措施,从教育松绑、九年一贯课程、多元入学方案、广设高中大学、大学自治等等改革新政策,无一不受到严厉的批判与检讨。为了追本溯源,中国教育学会及财团法人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再次合作,特别以「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为题,邀请学者以客观的立场,检讨过去二十年的变革。希望历史的反省,能使吾人思路更清晰。面对新世纪的变局,主政者能以史为鑑,未来决策时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本书之所以能完成,首先,要感谢中国教育学会全体理监事及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全体董事的支持,同意以此主题作为本年年刊的研究课题;其次,要感谢全体撰稿者们的赐稿及审稿者费心审查。复次,要感谢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苏永明教授的规划、联络、催稿、编辑,及出版组组长方永泉教授的协调审查与出版。最后,要感谢学富公司再度对年刊的支持,其对学术研究支持的热忱,令人钦佩。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
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周愚文 谨识
编者序
解严在去年(1997)已满二十年,解严对台湾的教育政策的影响也是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解严使得教改成为可能,也使得教改变成是以改革过去的措施为职志。纵观这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对过去戒严体制的反动。但是,教改一路走来却也让人不知要何去何从?在一味反对过去的同时,却未积极规划未来,也未反省整个改革是否有充分的配套,其未来的走向是模煳的。因此,在此之际,实在有必要对过去这段时间的教改予以省思和检讨,并做为规划未来的参考。这是中国教育学会本年的年刊以此一议题为主题之缘由。
本专题系针对教育本身的反省,不以政党做区隔。在决定此一专题时,也尚未发生第二次的政党轮替。本书的主轴系对教育政策的检讨,因此,未以教育部长或教改团体为对象,包括行政院「教改会」都未讨论。本书首先从教育改革的主要论述(第一章)做全面性的理解,然后就各级教育—国民教育(第二章)、高中、职教育(第三章)、高等教育(第四章)来对比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接着是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演变(第五章)、课程的演变(第六章)、升学考试的演变(第七章)及师资培育与教师地位的演变(第八章)。再者,与解严有关的是另类学校从体制外走到体制内(第九章)。最后是从鉅观的角度来回顾和检讨这些年来的教改走向,并对未来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见(第十章)。为方便读者阅读,也整理出「解严以来教改大事记」。
整体而言,解严以来的教育改革在制度上从原先的「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分权」,在台湾省虚级化后,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权限增加、体制外学校纳编、师资培育和进用已自由化等等,都是走向地方分权的现象。可是,中央政府却没甚么改变,以致于我们的制度缺乏内部的一致性,已变成不是中央集权也不是地方分权,运作起来也就不可能顺遂。本书的各项检讨,一方面是对教育史的回顾,也是给予教育工作者一个对于未来教育方向的参考。
最后,要感谢各篇撰稿人的辛劳,费尽心力在蒐罗史实,并从教育学者的角度予以历史的评价。本书仍有不足之处,欢迎各界予以批评指教!
执行主编
苏永明、方永泉 谨识
九十七年十月
这本书的标题《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变革时期教育发展的复杂情感。我是在解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亲历了台湾教育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走向更加多元、开放的模式,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这些年来,我们为了所谓的“进步”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收获了哪些真正的养分。作者的视角,想必是深入且带着温度的,希望能从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也看到社会共同走过的足迹。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评价一个时代的教育,不能只看那些宏大的口号和政策文件,更要看它对学生个体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对教育实践的关注。我尤其好奇,在解严前后,台湾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健全人格方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效?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新一代,还是在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和“竞争力”的过程中,反而忽略了一些更根本的教育内涵?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那些年教育改革的真实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一下子联想到高中时期,那时候学校里的许多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都还是从前时代的遗留,但周围同学讨论的话题,却已经开始触及更多元的知识和价值观。解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开放,对我们这些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教育上的解放和变革同样是翻天覆地的。我想,《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本书,一定能勾勒出那个时代教育从僵化走向活化的脉络,展现出不同理念碰撞出的火花,以及这些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留下的印记。它应该能让我回忆起,我们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一步步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真的实现了教育的初衷。
评分说实话,每次看到关于教育改革的书,我总会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提心吊胆的心情。期待是因为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正能触及教育本质、解决当下困境的深刻洞见,提心吊胆则是担心又会是一些空泛的理论或是隔靴搔痒的讨论。但《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书名,却给我一种踏实感。它直接点明了“解严以来”这个关键的时间点,意味着它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会聚焦于一个具体而重要的历史时期。而“省思”二字,更是强调了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精神,这正是台湾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那些年教育政策变动背后的逻辑,理解其影响,并从中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评分在我看来,教育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充满试错和反思的过程。《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书名,正契合了我对教育发展的一贯看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解严之后,台湾的教育体系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又在哪些方面留下了遗憾?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最终的效果如何?它应该能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以一种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它。这本书,对于所有关心台湾教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藏。
评分读到《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当年在课堂上,老师们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学校如何增设新的课程,以及考试制度上的种种变化。解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就像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渗透到了生活方方面面,教育自然也不能幸免。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变革的年代,教育决策者是如何权衡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兴的教育思潮的?他们是如何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同时,又试图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个非常细致的梳理,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评分我是一位对台湾社会发展史颇感兴趣的读者,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直接将时间和主题限定在“解严以来”和“教育改革”上,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展现一个清晰的图景,了解在台湾社会经历转型时期,教育领域是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它应该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理解这段重要的历史进程。
评分我是一位在台湾长大,现在也为人父母的读者,教育改革的话题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每次看到教育新闻,我总会思考,这些改革到底对我的孩子意味着什么?《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它不只关注政策的制定,更重要的是“省思”两个字,意味着它会对过往的改革进行深入的审视和评价,而不是简单的陈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教育挑战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时,我停下了脚步。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当年在学校里那段模糊却又深刻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人,正好处在台湾教育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经历了太多次的课程调整、教学方法的变化,甚至是考试制度的革新。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又给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唤起我们共同回忆,并且引发深刻思考的读物。
评分台湾的教育,在我看来,一直是在不断地尝试和调整中前进的。尤其是在解严之后,那种思想上的解放,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领域。《解严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的省思》这个标题,让我感到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台湾的教育界是如何吸纳国际教育思潮,同时又保留自身特色的?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书里会不会探讨,在追求教育多元化的过程中,是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或者如何平衡升学压力与素质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