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的人之中,有1/3是吓死的,有1/3是饿死或营养不良死的,只有1/3靠正确的医疗、健康乐观的心理与补充营养等方法而存活下来。
方法用对了,癌症是可以治癒的。
作者在乍听罹癌之时,其惊吓与绝望和一般人一样,不过他不愿就此消沉投降,反而立即调整观念,勇敢面对,积极寻找最新治癌方法,并完全配合专业医师指示的疗程。此外,更深入研究和实践基因营养医学、超心理学与能量医学,他的生命因此完全改变,从癌症战场健康返回,所以他虔诚地说:「癌症是一份伟大的礼物。」
本书详述作者罹病的心路历程、治疗内容、营养补充的方式,以及维持身心健康的全方位疗法,更提供其针对各种疾病、独到的20种基因营养医学配方,与18个协助病友的实例给读者参考,是癌症患者和其家人、社会大众及医护人员必读的好书。
本书特色
本书加入最新的研究资料及作者多本抗癌专书精华,重新整理成更实用丰富的二版发行
「基因营养疗法」与坊间的治癌方法有什么不同?
作者罹癌后亲身实证,成功战胜癌症重获健康;另有18个缓解癌症的实例公开分享
有学理根据──营养不足会导致包括癌症等疾病丛生,并佐以相关医学研究与临床报告,非一般个人经验谈
配合医师正统医疗(化疗、放疗)后使用,癌症治癒率可高达85%以上
条理分明,「基因营养疗法」一读就上手
提供5大撇步教你正确选择高单位、好吸收、100%纯天然的营养品,不是充斥市面上的化学合成品
20种对症营养配方(包括日常保健、呵护女性、常见疾病及各种癌症等)提供参考
谁最需要「基因营养疗法」?
尚未治疗的癌症患者:可增强体力,承受各种治疗带来的不适
治疗中的癌症患者:大幅减轻放疗、化疗等癌症治疗的副作用
治疗后的癌症患者:保护身体,避免癌症再度转移、复发
作者简介
吕应钟
2000年曾罹患非何杰金式淋巴恶性肿瘤,但不愿被癌症击倒,除了接受正统医学化疗与放疗的救治外,更积极寻找对抗癌症的知识与方法。
经努力不懈的研究与分析得出「分子矫正医学(基因营养医学)」正是救命关键,遂以自身人体做实验,证明大剂量营养素疗法的确可有效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便着书立说,汲汲推广此一诺贝尔奖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多年来已帮助数千癌友改善健康,获得广大的回响。
现任:
美国Wholeself知识发展学院教授
加拿大太e中医学院主座教授
北京普善源医学研究院学术院长
美国IHNMA营养医学委员会会长
中华自然医学教育学会创会理事长
着作:
《我的肿瘤不见了》、《现代生死学》、《我的肿瘤依然不见了》、《可以不老》、《战胜癌症》、《心经宇宙生命学》、《六根疗法》、《癌症是一份伟大的礼物》等书共101种(1975年迄今)。
健康谘询:
读者看完本书之后,欢迎进入www.wiselife.org.tw网站阅读健康资讯。若有谘询需求,请用email:dr.health@msa.hinet.net与作者连络,并提供个人最适化的健康建议。
序:一位讲学理的抗癌学者∕钟昌宏 博士
前言:「对症营养」是克服疾病的关键
第一章 我的肿瘤就是不见了
回顾罹癌初兆
住院前的心路历程
医学准则不一定适用
不能对疾病无知
肿瘤成因与治疗方法
癌症不是绝症
接受化学治疗
要补充营养但不能听信偏方
我是大医院的逃兵
尽量降低化疗的副作用
放射线治疗
配合治疗的辅助方法
我的肿瘤就是不见了
第二章 基因营养医学理论基础
营养医学超越食品营养学
营养不足才会生病
维生素不足与癌症的关系
多摄取维生素A、B群、C、E
天然的营养素当然比较好
正确的维生素服用法
矿物质是人体健康泉源
以大家都缺乏的钙为例
硒元素是抗癌圣品
缺乏矿物质衍生慢性病
蛋白质胺基酸是生命的基础
9种人体必需胺基酸
其他营养素不能摄取太多
补身体也要补充水知识
选择优质饮水机
第三章 营养品教战守则
有效克病五步
选购优良营养医学调理品的要领
有添加物就不是纯天然的
日常保健的营养医学配方
4种女性朋友最需要的营养医学配方
6种常见疾病的营养医学配方
2种失眠及忧郁躁郁症的营养医学配方
7种常见癌症的营养医学配方
严选保健食品以确保健康
第四章 与病人互动实例
治病观念影响抗癌效果
细胞分子营养医学是正确的
第五章 协助病人的重要心得
用对方法维护自己的健康
回诊不是治疗
各种疾病治不好的原因
有机饮食与生机饮食的误观
要健康一定要讲学理
第六章 心灵健康是无病之源
坚强的信念
心灵健康最重要
心灵转变,身体就健康
信念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
附录 基因营养医学相关文献与观念
烹调错误破坏营养素
美国国会提出分子矫正医学新观
美国第七十四次国会谘文
微量元素与健康息息相关
美国FDA与世卫的综合研究报告
长期吃药会造成营养不良
病人住院需要更多营养
标靶治疗不是人人有效
营养治疗将成为治病重心
中国已开始重视营养科学
卫生署公告新的营养摄取量标准
营养医学是未来主流医学
美国对癌细胞的新研究
序:一位讲学理的抗癌学者
钟昌宏博士(医师、牧师、花莲门诺医院癌症中心主任)
癌症的可怕是因为发生癌症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未完全了解。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病,它可能发生于身体各种组织器官,它可能侵犯每一种年龄层,当然年纪愈大,罹患的机会愈多。癌症的另一种可怕是可能存在于人体内很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不像感冒发烧、头痛,大家就急着找医师看病。等到症状明显,许多病患就已经到了癌症末期。在医院中许多疑难杂症最后检查出来都是和癌症有关。
近年来癌症治疗的进步日新月异,外科手术技术与方法明显改善,观念也进步极多。放射线治疗仪器也电脑化、影像化、准确化,能够精确、顺势、调控治疗癌症,使用较高剂量治疗肿瘤、转移淋巴及延伸区域,也保护了身体重要器官组织。化学药物及免疫治疗等方法也改善癌症的控制率、治疗率,并减少合併症、旁发症或死亡率。
吕教授的这一本书,内容详细记载他的癌病过程、治疗内容、心路历程,以及治疗后维持身心灵的全方位健康法。
我很钦佩他从「超心理学」、「能量医学」及「宇宙生命学」等研究转向「基因营养医学」,甚至于获得营养医学博士学位,他结合自然医学与身心灵超心理学之理论,以分子矫正医学治疗实务来帮助群众,得到真正健康之实力基础。
从临床癌症学而言,预防医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避免罹患疾病。吕教授为我们详细解析疾病的成因,对罹患各种疾病的人强调病人更需要足够的营养,包含各种天然的维生素、矿物质、营养素及均衡适当的醣类、脂肪、蛋白质等。
他也导正饥饿疗法、市面上所称生机或有机饮食的误观。也强调心灵意念消除疾病重获健康的重要性,毕竟癌症病患中吓死的比较多,病死的比较少。
这真的是一本所有人都有必要阅读的好书,也是医护工作人员值得参考的优良书籍,我是他的放射治疗主治医师,有荣幸先睹为快,并乐之为序。
前言:「对症营养」是克服疾病的关键
从2000年8月医生宣布我罹患「非何杰金氏鼻腔淋巴癌」之后,就开始积极寻找克服疾病的医学理论,发现欧美早就有很多文献提出「营养不足是各种疾病的源头,从此我就钻研临床营养医学(Clinical Nutrition或Nutraceutical),并从2001年中起陆续出版抗癌书籍提倡营养医学的重要性,每年都有不少演讲场合让我唿吁国人要重视营养的摄取,期望矫正一般认为「营养过剩」的误观。
可是,有此种领悟的人很少,大家仍然认为现代人吃这么好,怎么会营养不足呢,让我有知音难寻的惆怅。
直到2009年3月31日中国时报以「饮食指南,全面翻新,旧标老掉牙,国人营养失衡」为标题,报导台湾的老掉牙营养观念早该丢弃:
国人饮食指南要大翻修。目前卫生署订定的每日饮食指南竟然近廿年未更新!营养学界认为,老掉牙营养观念早该丢弃……接受卫生署委託修订饮食指南的台湾营养学会理事长、台大生技系主任黄青真表示,旧的饮食指南是民国八十年订定,至今十八年,国人经济与营养条件、健康状况已有很大变化,营养需求应配合时代大翻修……卫生署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台湾民众从小学生到老年人,普遍欠缺多种保护性维生素与矿物质,例如B1、B2、B6、叶酸、B12、钾、钙、镁。中老年人的饮食品质优于青少年,许多人蔬菜、水果、乳品、全谷类摄取量偏低,普遍有钙摄取不足、肥胖,热量过剩及营养不均现象。
当我看到此篇新闻,内心感触极多,尤其是里面提到「台湾民众从小学生到老年人,普遍欠缺多种保护性维生素与矿物质,例如B1、B2、B6、叶酸、B12、钾、钙、镁」,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就是因为普遍欠缺「多种保护性」维生素与矿物质,现代人才会疾病丛生。
2009年4月27日又读到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黄达夫院长在联合报民意论坛上的文章,一时令我唏嘘:
健保实施十四年以来,不论是药价的调整、门诊的管制、或是审查的加强,其实都是在枝微末节处办事,而不是从根本解决问题……。
伤风感冒一年花掉健保二百九十亿,就是制度的错误。伤风感冒本来就不应列入健保,除了造成用药的浮滥之外,还让不必治疗的病人占去医师宝贵的门诊时间,使得国内平均门诊时间短促,反而严重地影响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照护品质……。
台湾病床、人口比率是美国的两倍……自健保开办以来,地方官员、民代好大喜功的恶习不改,财团把公益事业当生意做,财大势力就大,再加上政务官没肩膀、又不必为错误的政策负责,眼看着病床就这么增加了两万三千多床……根据健保局的统计,每增一床就增加25万至35万的健保支出,两万三千床就等于一年约六、七百亿的健保费用。显见卫生署自己制造了为住满病床,而提供不必要医疗的道德危机……。
如果国人真正关心自己的健康,就应该大声要求我们的公仆、民代们,好好为人民做对的事情。
黄院长的全文道出当今台湾医疗的根本问题,第二天联合报同样版面看到一位读者的回应文章,提到:
拜读昨日黄院长「扩增病床,还要住满……」一文,终于证实心中长久的疑问。
公公生前是洗肾病人,在乡下地方医院长期洗肾。肝硬化后,各种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严重,我检查所有药物,才发现他的药多得吓人!每周洗肾三次,每次开出五、六种以上的药,七日份,各式各样的包括维生素。一个礼拜就有廿一天的药,最后都丢进垃圾桶。请公公婉转告诉医生减少药量,医生说没办法,他一定要开,公公说他没吃都丢掉浪费,于是医生勉强改开每次三日份,我不敢再多说。
之后,公公胃不舒服,胃镜检查说是胃溃疡,再加定期门诊服药。先生安排他至台北大医院总检查。回乡下一段时间后,公公精神越来越差,我怀疑他又吃胃溃疡的药,果然已经照过两次胃镜,持续服药。我详问他台北医院的检查结果,胃溃疡已是痊癒的,请他在定期门诊时问问医生,医生回答:「对,胃溃疡已经好了,如果你不想吃我就不要开了。」我气炸了,开始怀疑这些披白袍的薪水一定跟开药与检查有关,门诊次数更不用说了。
因为老人家住乡下,家人不愿把事情张扬,我能做的,只是减少我家的药,但被医院药物残害的病人、另一种被浪费的资源,政府机关看到了吗?我们不但要被涨健保费,还要用自己被强迫缴的钱买药伤害身体,真是可悲!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遭遇。如果吃那么多药能够把身体治好,我们也没有话说。可是真相却是:大家都知道药吃的越多,会造成肝脏肾脏负担加剧,让身体机能越差,那我们吃药做什么?如同这位女士所言「我们不但要被涨健保费,还要用自己被强迫缴的钱买药伤害身体,真是可悲」。
我在此慎重提出一些前瞻的观念,请大家深思:
一、我在2009年2月起就开始利用演讲透露金融风暴后会有「医疗风暴」,提及西医将面临新的瘟疫而束手无措。没想到4月全球就发生H1N1新流感,这正是应验医疗风暴的开始。相信在不久之后,人类就会重新思考治疗行为,全面迈向「尊重自然、回归传统」的自然医学道路,用「对症营养」取代「对症下药」,才是人类永续存活的真法;
二、「对症下营养」包含「对身营养」与「对心营养」,前者使用视个人体质与疾病差异而调理的基因营养医学来矫正生病的细胞;后者透过正面信念思维的健康念头来调整细胞的环境与能量,这样的双管齐下方能真正改善健康。相信未来,人类就会体验到讲究「灵心身」的全然健康(Wholistic Wellness)才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
这些「全然医学(Wholistic Medicine)」论点在我的www.wiselife.org.tw网站内有专文叙述,欢迎读者能够拨冗进入阅读,定能提供给大家重新思考的空间,也愿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开启人类新的医疗方向,协助医生在现行的治疗方法之外,能够再应用基因营养医学疗法,帮助更多病人改善健康。
哇,這本書的書名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又有點讓人倒抽一口氣。「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這個說法太有顛覆性了,一開始我真的有點難以接受。但仔細想想,或許這正是作者想要傳達的一種全新的視角。人生總有不如意,面對像癌症這樣足以改變一切的重大疾病,我們往往只看到它的破壞力,卻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反思和成長。書名本身就營造了一種強烈的衝突感,讓人不禁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將這麼沉重的議題,賦予「禮物」這樣一個正面意涵的。我猜測,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空洞的勵志雞湯,而是一種深刻的心靈探索,引導讀者在絕境中尋找力量,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或許,透過疾病的洗禮,才能讓我們看見最真實的自己,放下執著,珍惜當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想知道作者如何透過「戰勝你的癌症」這個行動,去闡釋「偉大的禮物」背後的深意。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書,它需要讀者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
评分「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這個書名,絕對是我近期看過最有衝擊力、也最引人遐思的。它挑戰了我對「禮物」這個詞的狹隘理解。通常我們認為禮物是美好的、帶來愉悅的,但癌症顯然是毀滅和痛苦的象徵。正是這種極端的反差,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聯繫起來的。我猜測,這本書並非是要我們歌頌病痛,而是引導我們去發現,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生命也可能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光芒。或許,癌症的到來,反而像是一記猛藥,迫使我們放下世俗的紛擾,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並在其中找到前所未有的平靜與力量。而「戰勝你的癌症」這部分,則為整本書注入了一股積極向上的能量。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心靈的慰藉,更能給予讀者在面對困境時,實際可行的方法和堅定的信念,讓他們能夠有勇氣去面對,去接受,甚至去轉化,最終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無論疾病的進程如何。
评分這書名《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戰勝你的癌症》,第一眼看過去,真的會讓人跌破眼鏡。一般人聽到「癌症」這個詞,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恐懼、無助、痛苦,然後是與之搏鬥的漫長過程。但「偉大的禮物」?這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與我們的直覺完全相悖。這正是我覺得這本書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作者並沒有迴避癌症的沉重,反而試圖從中挖掘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價值。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會是輕描淡寫的安慰,而是會深入探討,為什麼看似毀滅性的疾病,對某些人來說,反而是一種轉捩點,一種促使他們重新思考人生、調整價值觀的契機。而「戰勝你的癌症」,聽起來就充滿了行動的意味,它暗示著一種主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承受。或許,這本書會提供給讀者一些實際的方法,幫助他們在面對疾病時,建立起強大的內心力量,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戰勝」之道,這「戰勝」不一定是指生理上的完全康復,也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和昇華。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許多生命鬥士的故事,他們面對病魔的勇氣和智慧,總是讓人動容。不過,這次的書名《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戰勝你的癌症》卻有著一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它似乎不是在歌頌堅強,而是在探索另一種可能性。一般人在聽到「禮物」這個詞時,通常會聯想到快樂、收穫,但「癌症」顯然與這些詞彙背道而馳。正是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我對作者的論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很好奇,作者是抱持著怎樣的心態,才能將如此嚴峻的疾病,視為一份「禮物」?這是否意味著,在疾病的過程中,患者能夠獲得某種超越物質層面的珍貴體悟?或者,是一種看待生命、死亡和苦難的全新認知?「戰勝你的癌症」這部分,聽起來像是行動的指引,但結合前面的「禮物」論,我猜測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醫學治療指南,而是更側重於心理調適、精神力量的培養,以及如何活出一個更有品質、更有意義的人生,即使身患重疾。這本書的書名,絕對是一記強心針,也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激發了我想一探究竟的衝動。
评分光是「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停下腳步,好好端詳。這絕對不是一本讓人看了就覺得舒服的書,它挑戰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癌症就是一個可怕的敵人,是生命的威脅,談何「禮物」?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反而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作者是從什麼樣的生命經驗出發,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否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與掙扎,最終在絕望中找到了新的出口?「戰勝你的癌症」這句話,又讓我覺得它充滿了希望和力量,並非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地面對。我預想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如何在疾病的陰影下,重新找回對生命的掌控感,學習與病魔共存,甚至從中汲取養分,讓生命綻放出另一種色彩。我個人也曾聽聞過一些關於「正面思考」能幫助病患戰勝疾病的說法,或許這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但又加入了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將「禮物」這個概念具體化,讓它不再是空泛的口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