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敢大声说:这本最好!
1000年来最严谨详实、考据立论最正确的《茶经》校注书
浓缩了现有可见的50多种《茶经》版本,参考了120多种古籍而成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学人对《茶经》做了大量校刊与注释,尤其是上个世纪后半期,《茶经》注释与解读的成果迭出。本书注释者对《茶经》版本进行了广泛的搜罗,共阅览了现在可见的50多种版本而完成本书,对于爱茶的人士来说,可说是随身必备的宝典。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郡 (今湖北省天门县) 人。陆羽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史书上有关陆羽出生的记载甚少,相传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系竟陵地方龙盖寺老和尚智积禅师在河堤上拾到,并抚养长大。智积禅师以《周易》占卜,得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便给他取名为陆羽。
作者简介
陆羽(公元733~804年)
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郡 (今湖北省天门县) 人。陆羽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史书上有关陆羽出生的记载甚少,相传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系竟陵地方龙盖寺老和尚智积禅师在河堤上拾到,并抚养长大。智积禅师以《周易》占卜,得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便给他取名为陆羽。
校注者简介
沈冬梅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茶文化的研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已发表《论预政倾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影响》、《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比较研究》等论文30余篇,出版《宋代茶文化》、《茶经校注》、《浙江通史.宋代卷》(合作)、《中国寺观》(合作)、《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合作点校),参加编辑整理《中国历代茶书汇编》,参加《中国茶叶大辞典》的词条撰写。
前言
范例
茶经卷上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茶经卷中
四之器
茶经卷下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路
十之图
附录一 陆羽传记资料
附录二 历代《茶经》序跋赞论(计十七种)
引用书目
后记
我一直觉得,《茶经》这本书,就像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实话讲,如果不是有《茶经校注》这样精良的注释本,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原著真的会有些吃力。这本校注本做得非常到位,不像是那种只是简单翻译一下的读物,它在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考证和辨析,让那些可能存在争议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都变得清晰可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茶的产地和品种的论述,陆羽的描述非常细腻,而校注者则进一步补充了许多现代的地理和植物学信息,甚至还附上了地图,让我对当时茶叶的分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这句话,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如此深刻地认识到了。另外,关于煮茶和饮茶的步骤,校注者也做了非常详细的图文解读,有些步骤我现在尝试在家复现,虽然无法完全达到陆羽的标准,但那种仪式感和专注感,已经让我觉得非常放松和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引导。它教会我,即使是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可以做得如此讲究,如此充满仪式感。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更有品质。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生活”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第一次翻开《茶经校注》这本书,就被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给震撼了。虽然我个人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饮用,但陆羽笔下的那个时代,那种对茶的极致追求,还是让我深深着迷。校注本的优势在于,它不像一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译者和校注者们用现代的语言和注释,将陆羽的本意解读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茶具的章节,那些精巧的设计,讲究的材质,无不体现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严苛要求。原来,一杯茶的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独运。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陆羽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常常会想象,在唐朝的某个茶馆,人们是如何一边品茗,一边讨论着茶的品质、产地,甚至是如何将一杯茶的甘甜与人生的况味联系在一起。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示。我开始尝试去留意身边不同种类的茶叶,去品味它们细微的差别,去感受不同冲泡方式带来的风味变化。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之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慢下来”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无论你是否懂茶,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在地茶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今天品饮的茶,究竟是从何而来,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茶经校注》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许多疑惑。它不仅仅是陆羽一部著作的解读,更是对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一次深度挖掘。校注者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非常翔实的考证和解读,他们将陆羽的描述与后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茶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标注的许多地方,比如关于茶树的品种、栽培方式,以及不同地区茶叶的特点,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台湾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我们今天所饮用的茶叶的根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茶叶是如何从最初的药用,逐渐演变成一种普及的饮品,又如何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紧密结合。校注者们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让我对“喝茶”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它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我们台湾的茶,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风土人情颇有研究的读者,《茶经校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茶文化。陆羽的《茶经》,虽然写于遥远的唐朝,但其关于茶的分类、制作、饮用的基本原则,对于理解我们今天茶产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注者们在这本书中,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还加入了许多关于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演变的论述。他们分析了茶叶如何从最初的药用,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又如何成为文人雅士的饮品,甚至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台湾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之辨”的章节,校注者们详细介绍了不同茶类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口感、香气上的差异。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现在如此多元化的茶叶品种,从高山乌龙到红茶,再到绿茶,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故事。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我们台湾的茶,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茶”在中国文化中,能够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从它的源头去探索。《茶经校注》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不只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的百科全书。校注者们在这本书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校对,还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陆羽所处的时代背景、茶叶的起源、茶具的演变等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采茶”和“造茶”的部分,校注者们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最优质的茶叶,又是如何通过精湛的工艺,将一片片普通的叶子,变成能够滋养身心的饮品。这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艺的熟练,更是对每一道工序的尊重和热爱。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唐朝的茶园,亲眼目睹了茶的诞生过程,感受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此外,校注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保持原文的韵味,避免了过于直白或过于学院化的语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现在所享用的每一杯茶,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汗水,都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它会让你对“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让你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坦白说,当初拿到《茶经校注》这本厚重的书,我其实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因为我对茶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真的非常有限。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和学术化。校注者们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将陆羽的原著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不仅仅是翻译,更是用一种“说故事”的方式,将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甚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都穿插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茶之饮”的章节,校注者不仅解释了陆羽关于水温、茶具的讲究,还补充了很多关于不同时期饮茶习俗的演变。这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现在喝茶的方式,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精妙的发展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社交的媒介,一种精神的寄托,甚至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开始对品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解渴”,而是开始去感受茶汤的香气、滋味,甚至去体会茶在口中留下的回甘。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可以去探索和发现的美好。我非常感谢校注者们,让他们把这样一本珍贵的古籍,以如此友好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物候学”和“生活美学”非常感兴趣,而《茶经校注》这本书,恰恰完美地契合了我的兴趣点。校注者们在解读陆羽的原著时,非常注重将茶与自然、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他们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采摘茶叶的标准,不同时节饮用不同种类茶叶的讲究,甚至连泡茶所用的水,也要根据季节的温度进行调整。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如何将自然的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活美学,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校注者们在注释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代诗词歌赋中与茶相关的描绘,这些优美的文字,与陆羽的论述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茶文化世界。我仿佛能够看到,在唐朝的文人雅士,是如何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对,将茶的清雅与诗歌的意境融为一体。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体会那份源于自然的宁静和诗意。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追求生活品质,渴望内心宁静的朋友们,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拿到《茶经校注》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阅读,而是先仔细翻看了目录和前言。校注者们在前言中,详细介绍了他们进行这项工作的初衷和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点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很高的评价。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注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原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甚至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茶之政”和“茶之用”的章节所吸引。陆羽在书中,不仅探讨了茶的饮用方法,还上升到了茶对国家政治、社会民生的影响,以及茶的药用价值。校注者们在解读这些部分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还结合了现代的医学和经济学知识,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茶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茶在中国历史上,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物资。这本书让我对“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社会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关于茶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情操与社会责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评分在我看来,《茶经校注》这本书,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中国古典名著解读本之一。校注者们以一种非常尊重原著,又充满创新精神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崭新的《茶经》。他们的注释,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是对陆羽思想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解读“茶之泉”这一章节时,校注者们不仅列举了陆羽提到的名泉,还结合现代水质检测的标准,对不同水源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让我明白,陆羽当年对水的极致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好的水源,确实是泡好一杯茶的关键。而且,校注者们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现代茶产业发展中,水源保护和利用的案例,这让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之外,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关于茶的知识,更培养了一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它让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一切,思考“为什么”,并从中找到乐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校注者们,他们用如此卓越的学术功底和人文情怀,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本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杰作。
评分第一次翻阅《茶经校注》,我便被它那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注释所吸引。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对陆羽原著的忠实还原,更在于校注者们所付出的心血,将这部古老的文献,以一种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茶之具”的详细解读。古人对于茶具的考究,真的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书中对于煮茶器、饮茶器等各种器具的材质、造型、功能都有细致的描述,甚至连这些器具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意图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品一杯茶,不仅仅是品味茶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更是一种对器物的欣赏,对工艺的赞美。校注者们还在旁边附上了许多插图,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古代茶具的模样,非常有视觉冲击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在家中也准备一套相对讲究的茶具,学习如何用合适的水温、合适的器具来冲泡茶叶。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更加专注和宁静,也让我体会到了古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我自己去发现和体会茶文化的魅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生活,追求品质的朋友们,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