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诸国内外既有的学术论述,近十余年来受到工商企业界盛行的「绩效责任」(accountability,或译「问责」)观念的冲击,及回应民众对确保或提升高等教育品质之要求,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评鑑或品质保证制度的研究或着作,如雨后春笋般,有着明显地大幅度的成长。但观诸大多数已出版的中文研究报告或着作,似乎都是在向先进国家借镜学习的观念下,以探讨已发展国家的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制度为主。
迄今为止,论及两岸四地高等教育评鑑相关制度的中文论述多半是以单一社会为探讨范围,鲜少进行两岸四地的比较分析。在台湾出版的着作中,虽有论析对岸中国大陆高等教育评鑑制度的论述,但年代较为久远且为数甚少。尤其受到两岸早期政治上敌对立场所造成的隔离,两岸彼此间资讯之流通管道较不通畅,致以往彼此了解较为有限。在香港与澳门分别于1997年及1999年回归中国大陆管辖,及两岸于2001年及2002年陆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两岸四地在高等教育遭遇全球化、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潮流的冲击下,都面临市场开放与竞争之压力,近年两岸重启协商谈判之门后,两岸四地学术相互交流之机会日益频繁,学生跨境学习之情形骤增。在台湾与中国大陆,对香港与澳门之学历採认,问题不大,但两岸彼此间之学历认证,应可说是仍然处于起步磨合阶段。目前中国大陆已公告採认台湾之学历,并开始招收台湾之学生至中国大陆高校就读,在台湾方面,政府对中国大陆之学历认证工作目前虽因尚未完成立法手续迄未完全定案,但教育主管部门已研拟相关政策草案并办理公听会备参。至于香港及澳门,因此二地回归中国管辖后,已逐渐脱离以往殖民教育之传统,近年来也陆续引进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学术界之交流与合作更趋密切。因此,增进对两岸四地高等教育之了解,遂极有必要。
尤其有鑑于签署加入「波隆纳历程」(Bologna process)的欧洲各国,除共同致力于「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HEA)的建构外,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为鼓励高等教育阶段师生的跨国交流与学习,特别要求各签署国建构高等教育品质保证的机制。因此,对同属华人社会的两岸四地的高等教育最新发展进行完整且有系统的论述,及针对此四地如何建构与推动其高等教育品质保证(或评鑑)的机制,作全面的分析,即可说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与贡献。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除针对撰述背景进行说明外,并简扼说明高等教育评鑑相关概念之内涵与不同学者之诠释内容,进而釐清两岸四地对高等教育品质保证或评鑑相关概念使用之中文名称与术语。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则分别以台湾、中国大陆、香港与澳门四地为对象进行专章探讨。每章均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以说明各该地区高等教育重要政策改革与发展现况为主,第二节说明各该地区高等教育评鑑制度发展与沿革,第三小节则针对其高等教育评鑑实施现况进行分析。最后,第六章则将尝试就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发展及高等教育评鑑制度与实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尝试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归纳提出可供台湾高等教育评鑑制度之启示或借镜。
作者简介
杨莹
现职:
.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专长领域:
.教育社会学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评鑑
.英国教育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
第01章 绪论
第02章 台湾高等教育评鑑制度的发展及实施情形
第03章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评鑑制度的发展及实施情形
第04章 香港高等教育评鑑制度分析
第05章 澳门高等教育评鑑制度的发展及实施情形
第06章 两岸四地高等教育评鑑制度之比较
我对书中关于“评估指标的创新与发展”部分寄予厚望。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传统的评估指标可能已经难以完全反映大学的真实价值。书中会如何探讨,如何将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等更具前瞻性的指标纳入评估体系? 特别是,对于“软实力”的评估,例如大学的文化影响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等,书中是否会有相关的探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优化评估过程,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能是书中会涉及的重要内容。
评分香港和澳门的高等教育,在“一国两制”的特殊背景下,其评估制度的独特性与两岸三地又有所不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香港和澳门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比如它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定位自身,如何吸引国际人才,以及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与内地高等教育进行良性互动。 书中对于香港高等教育评估的论述,可能会聚焦于其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它会如何描述香港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以及这种排名对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评估体系是否更加侧重于研究产出、国际合作和学术声誉?书中是否会探讨香港高等教育在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高等教育评估是否会面临新的挑战或调整?
评分关于澳门高等教育的评估,我则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澳门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但其特色与定位又别具一格。书中会如何描述澳门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如何突出旅游博彩、中医药等特色学科的优势?评估体系是否更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以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澳门高等教育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区域合作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其评估体系如何体现这种独特性。 尤其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讨论“两岸四地”在高等教育评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合作可能面临不少困难,但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无论如何都是有益的。书中是否会梳理过往的合作案例,探讨合作的模式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学术标准的认同、评估人才的培养、甚至联合评估项目的开展等方面,是否会有相关的讨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在“两岸四地”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内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评估制度”本身,更是关于不同区域如何定义“好大学”,如何追求“卓越教育”,以及如何应对“时代挑战”的深刻反思。 我相信,通过对书中关于“两岸四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相似的制度框架下,不同区域的文化、历史、以及发展阶段,如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评估逻辑和实践。这种理解,将帮助我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就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允性”进行深入的讨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如何定义和衡量“有效性”?评估结果如何真正地推动大学的内涵式发展,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同时,如何确保评估的“公允性”,避免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现象? 书中可能会探讨,不同地区在评估过程中,是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政策导向”的关系。例如,当国家战略需要某个学科发展时,评估体系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另外,关于评估的透明度、申诉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如何让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章节。
评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就“评估的未来趋势”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见解。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评估体系也必须随之调整。书中会如何预测,未来高等教育评估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是更加个性化、定制化,还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估? 例如,是否会出现更多基于“学习成效”的评估,而非仅仅关注“教学成果”?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如何评估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价值?同时,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化的评估标准是否会逐渐形成,以及“两岸四地”在其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陆高等教育评估的部分充满了期待。长期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大陆高等教育的信息,往往零散且不全面。这本书,势必会从制度层面,如“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晰的图景。它会如何解析大陆评估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强调规模效应,还是更注重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是如何分配的?是否会有对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官僚化、形式化等问题的探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评估结果如何影响大学资源分配、教师职称评定、甚至学生就业等实际层面的分析,这样才能更真实地理解大陆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此外,书中对于大陆评估体系的“中国特色”的解读,也让我感到好奇。它会如何解释这种特色是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例如,在强调学术声誉的同时,是否也包含了服务国家战略、贡献社会经济发展等评价维度?对于大陆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公正性以及未来改革方向,我想书中也会有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庞大教育体系的变迁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两岸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评估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一直以来,我们对对岸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总是有着朦胧的好奇,也存在不少误解与刻板印象。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们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两岸四地”——台湾、大陆、香港、澳门——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的制度设计、实践操作、以及各自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 书中对于台湾高等教育评估的论述,细致入微,触及了许多我们自己可能都未曾深思的细节。例如,它如何梳理了台湾高等教育评估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外部评估到如今更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自主性的理念;如何分析了不同类型大学(如研究型大学、技术学院等)在评估中所侧重的指标差异;甚至可能触及了评估主体的多样性,包括政府机构、专业学会、以及新兴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台湾教育体系中的人来说,不仅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更可能引发对现有制度的审视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作为一名关注教育政策的台湾读者,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两岸四地”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教训”。哪些评估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哪些则埋下了隐患? 书中对成功案例的剖析,可能会涉及到具体大学或学科的评估亮点,以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反之,对失败案例的探讨,则可能揭示评估体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以及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警惕的误区。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台湾教育界在制定和完善自身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时,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作为台湾读者,我最关注的还是这本书如何能够提供一种跨区域比较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两岸四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异同,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例如,在学科评估方面,是台湾的分类更细致,还是大陆的指标更全面?在师资评估方面,是香港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还是澳门的特色化更明显? 书中对这些比较的深入分析,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整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图景。它会如何勾勒出各地区在追求卓越、提升质量、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不同路径,以及在面临共同挑战(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战略等)时的不同应对策略。这种比较分析,不仅仅是对制度的梳理,更是对教育发展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