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李深浦医师二十年访谈的精华录,李医师生性聪颖,热爱生命,访谈的内容即是李医师对医学、佛道参悟所得到的养生智慧。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李医师不谈深奥的医理、复杂的用药配方;他教导大家寻回本源,他用独创而有趣的比喻,启发我们的善念,启动我们的慧根,将一把健康的火炬递交我们手中。
本辑重点为生活养生、脏器养生、特定时令保养、女性幼儿的保养、中药西药的用法等。
作者简介
李深浦中医师
是台湾中医界的奇葩。李医师行医半世纪,不仅深获病人之信赖,成为众人依赖之名医,并且在30年前创立了「深浦药品」,被尊为「台湾养肝丸之父」。
李医师医术精湛,一方面有家学渊源,一方面又得名师真传。李医师年幼时更执着于学佛修道,对生命有其悲天悯人的胸怀。
李医师对病人,除了解其病苦,同时也想解其困惑。因此,李医师20余年来,在医务繁重之余,尚在中广广播,将他对生命与健康之领悟传佈给众生,希望大家能和他的主张一样,能够全家都健康而美丽。
医道养生的生活医道养生的生活
55.建立保养身体正确的观念
56.甩手运动
57.应有爱护身体的观念
58.健康就是要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59.如何活得更健康
60.要注意身体的警讯
61.再谈身体的警讯
62.内脏机能不能使用过度
63.肩颈放松的运气运动
64.如何增强免疫力
65.预防感冒需从内到外
66.活着就要动
67.天冷时要适当运动
68.善用时间工作与休息
69.水在体内的变化可反映人体的健康
70.怎样喝水才健康
71.喝酒不如喝五参茶
72.活在当下(上)
73.活在当下(下),并谈冬天频尿的问题
74.如何长命百岁
75.如何越老越年轻
76.男性的保养
77.生活机能便利所带来的伤害
特定时节的保养
78.考季的身体保养
79.时辰与人体阴阳、气场的关系
80.中秋节的精神与保养要点
不可忽略温度的冲击
81.体温失常乃疾病之根源
82.冰冷食物导致疾病之发生
83.冰冷食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妇幼更需要医道养生
84.女性要注意自身体质变化
85.生产前后之保养
86.儿童之体质变化
器官的保养要点
87.肝脏对身体之影响与保养
88.胃肠温度对身体之影响
89.心、肾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90.肺对全身的作用
不要轻视小毛病
91.容易颈肩僵硬的原因
92.肩胛骨酸痛、耳鸣所隐藏的问题
93.谈贫血
中医与西医的互补和冲突
94.西医与中医治疗的差异
95.谈气化与自律神经的关联
96.随意神经与自律神经的互动关系
正确选择中药与西药
97.中药奥妙之处
98.斑龙丸对肾功能及骨骼的影响
99.如何依体质摄取人参
100.选用药品的正确态度
101.威尔刚与中药
102.谈抗生素
103.是否需要吃维他命
104.补充维他命与中医进补不同处
就医须知
105.病患如何与医生配合
106.医师正确的言论能导正患者的身心
107.名医真的有效吗
吴焕推荐序
病家未开口 便知病根由
我与李深浦医师的认识不长,说起来还有一段奇缘。
大概三年多前应中国医药大学张永贤副校长的邀请,我为该校附设医院的医师做了一次《医学模式的转型和中医的发展》的相关演讲,会后张副校长又邀我参加该校与产业界老板的座谈会,会中深浦药厂的总经理李玄曲小姐提了一个如何加强中药科研让中药走向世界的问题,张副校长点名要我回答并发表意见,正因为这个机缘我和李总认识,后来通过她的转介,有幸认识李医师,并成了好朋友。
李医师出生于台湾彰化农家,其祖父李清志是当地一位名老中医,擅长诗文,对其影响极大,从小就养成勤劳动,爱学习的好习惯,放牛、下田样样在行,学文、学医非常专精,对道、佛、医很早就有悟性,他有悲天悯人的胸怀,立志要学好医学,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以济世救人。
李医师由于从小就博览群书,广学多材,涉猎甚广,勤于思考,因而对道、佛、医都有很深的领悟,正因此他对中医有更深的理解。他尊古但不泥古,他认为中医是国宝、国粹,但又认为任何学科都是不断发展的,中医也不例外,中医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地吸取现代的科学技术,才能不断的进步。他不但熟谙医道,针灸、推拿、候脉、气功、导引样样精通,而且勤奋研读现代医学,寻找对中医中药合理的解释。现代医生看病常常依赖一系列检查,但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检查是有局限的,更何况要解释这些数据是要有较好的功力。但李医师看病常常是「不需病家开口,便知疾病根由」。一个对医、对生活、对社会、对心理、行为造诣不深的医者,是绝不可能有这种功力的。
李医师悬壶济世四十多年,集百万人次的临床经验,不但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救人无数,许多顽症、绝症,在他手中能起死回生,而且在理论上他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精僻的阐明。如首先提出体内温度二极化影响体质的鼻过敏症,研发一套过敏性鼻病体内气候调整法。李医师对肝病有很深入的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提出养肝八法,包括晚上十一点前就寝、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饮食要正常、不暴饮暴食、一定要吃早餐、烹调尽量少用油、少吃油炸及炸过后的油不要再拿来炒菜、不吃冰品及少吹冷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他研究开发的养肝、治肝、保肝的产品,嘉惠广大肝病和众多的生活习惯病的患者,好评如潮。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卫生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难治的病和几十年前已大不相同,当今最难治的病是生活习惯病、代谢性病。肝是人体健康的大总管,举凡许许多多代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病、心脑血管病、痛风等等都首先原于肝的代谢功能失调。肝功能不好,肝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的功能异常,全身的代谢都会紊乱,因而百病丛生。所以肝好,一切代谢都会正常,人生是彩色的,肝不好,人生真的变成黑色了。
继《台湾养肝丸之父——李深浦》出版后,这次将李医师多年来为中广电台访谈的录音记实整理出书,名为《医道养生》,我有幸先睹为快,收益匪浅。书中李医师以丰富的中西医知识,通俗的语言,风趣的讲解,即时的应答,另人信服的魅力,展现出一代名老中医的丰富的学识和侃侃而谈的风貌,令人对中医、对养生和自我保健都会有深入的认识。
吴焕谨识
陈美枝序
大家的李深浦医师
算起来已是三十八年前了,台北一位中学校长在我身体不舒服时,她推荐我看李医师,经良导络测量再加上李医师把脉、看气色,我尚未开口,李医师已准确的说出我的病况,我又惊讶又佩服,吃了处方很快就痊癒,那是我第一次看李医师,也由此成为长期医病及朋友关系。
李医师是我在台北唯一信赖的中医师,他亲切的与病人对话,耐心的听病人诉说不舒服,用心的对病人解说。我的朋友告诉我,进入诊间看到李医师那一剎那,病已好一大半。没错!这是从心理产生的信赖与依靠,而李医师确实是大家的依靠。
我从事媒体工作,访遍各行各业精英人士,李医师是我唯一邀访的中医师,因为我敬重明了他的医术、修养、爱心与无私,他视病如亲,我常对人说,李医师就是活菩萨。
我与李医师除了医病关系之外 也拨冗参加录制「健康顾问时间」,在全国网电台播出,是一甚受肯定欢迎的单元节目。将近二十年的两人对谈,因李医师本人博学,他跟听众谈医、谈道、谈禅、谈身体与节气、谈人体的气化气候,天干地支与身体小宇宙、谈修为亦谈佛道,李医师将自己的研究,毫无保留的谈给听众听,我常想,多么有福气的听众朋友呀!
在访谈中,李医师屡有精华名句,我形成文字给大家吧!
「人要学会驾驶自己的身体,要顺天行,顺大自然转」
「心静下来才能看清事情,气才会旺,事业才会成功」
「晚上让精神回到小肠,不要带牵挂上床」
「说话、体力都不要用尽,有余地是学问」
「人生活有序,才能跟大自然循序运作」
「快乐是自己创造,有哲学生活的人,才能活在身心快乐的环境」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健康之钥」
「要常听自己身体的讯息,常跟自己身体互动、沟通与对话」
「人体的自然气化,自己小心注意,身体就会健康」
「生一次病,就多长一次健康智慧出来」
「健康就是财富,人不要穷到只剩一大堆钱!」
「人体气化很重要,凉品一定要节制」
「体气很重要,静坐能使体气均匀,本身气才会强」
「人要懂治未病,勿强迫过度使用身体,是护肝之道」
「人要避免老化,平衡禅帮助闪开老化」
「六十几像六年级,有青春气息,七十几要活得像自己,八十几人生要多些知已,九十几生活机能还能靠自己」
以上只是一部份而已,期待以李医师的健康名句,共飨各位,带来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中广宝岛网总监 陈美枝
自序二
网路知识爆炸时代,您还需要看书吗?
知识是身外之物,学习越多知识人好像就越聪明,但事实上越聪明烦恼越多。甚至有双博士得忧郁症、吃抗忧郁药,看更多医学知识却也得不到快乐。
本书是李深浦修道、五十多年看病、五十多年百万人次诊治的经验融会贯通。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文明,都以悟为基础,开发善根为慧根,如能边看本书边参悟话中的真谛,就能启发读者的慧根,点燃慧命之火,由内心产生快乐健康的智慧。智慧是生命本命的元阳、不病健康的真谛,快乐由内而生,与知识的快乐不同。知识可能令自己成为富翁,财色双收,也可能得到的只有得失之间的快乐与悲情。有智慧才有善知识,有智慧可以摒除恶知识,有智慧就可以有得也快乐,失也不悲伤,在独处时也快乐,在贫困时亦自得其乐。
智慧须自性领悟,但启发智慧却需要智慧的话来启发人生。人生短短几十年,人人本有善恶阴阳,而肉体的需要就是体质、体性的阴,恶是亚字下面加一个心,是人体中次等之心,但善是人体中本有的慧根,也是善根,人一生常常都没有启动它,不论世上的人有多恶,他看到别人行善也会感动,这种感动就是体中之阳,也是善性。善发自先天,内心根之处,寻找自体善根就是智慧根源,培养它您就成智慧的人。
现在的人类,追求物质欲望之情形相当严重,并非启动善根善念就不能赚钱或拥有财富及娇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启发先天之善根,点燃慧命明灯,更可以有道在心,这样工作辛苦也会快乐,生活不富裕却一样会健康。恶念伤别人之前会先伤自己,而善念一起,虽还未加惠他人,自己却已得健康快乐。
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常想用科学来解剖解读,而被检查出恶性病却又用毒药来对待自己,其实人之痛苦生病,与用心之阴阳有关,以善为念当出发点及以阴之恶念为出发点所得的病不同。如果得了病,赶快寻找自体中之先天善根,静坐内观其善根,则百病消除。
修道者修心修道需要养慧根,得智慧在知识爆炸时代显得很重要。中医的气化学隐含哲学意味,并具有预防医学的观念可以让人不生病的过一生,自己身体的气候就等于身体的气化,也是道家说的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它本来就遵循着完整自然自律的健康规则在运作。体悟心领意会不要伤害这个宝贵的自我,就能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用心读本书,边读边领悟、体悟,自然会得到健康快乐,要健康快乐当然向健康快乐的人学习。只要有强烈企图心,长寿健康不生病,离苦得乐的人才会有缘。
自序二
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理想
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理想、财富、权贵、健康、长寿,许多人都想全部拥有,但这绝对是不容易的事。
时间是人生的写照,能充分利用时间而且安排自己的每一分钟才是重点。充分休息可以使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复元,而工作中亦可边工作边充电,使身体在工作时保持在最低耗体能状态。为何有些人每天急急忙忙、劳劳碌碌的工作,非但没有完成更多事情,反而整天喊累;担心睡不好,却在睡眠中全身如驾车赶路般的撑到天亮,让身体更累,只能在睡醒伸展全身筋骨后才能稍稍解除疲劳。
人们急着赶着想成功、成名,其实,这是最伤害身体的事;因为,参与的是时间与您的生命及心。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拥有一颗智慧的心,领悟自心自性。开发善根慧根的果实,是越年轻开始越好。有强烈企图心的我,十二岁就开始认清时间的运用及开悟自己的重要;到了七十岁,也就证实真的可以透过努力而得到健康快乐。在这些书中,将我对众生所讲述的,一些中医及中国的道学佛学的知识和经验体悟,贡献给社会;在繁忙的医药工作之间,这是我对时间考验的挑战,本书的出版,也可以证明我的理论是知行可以合一的。
如果您活到五十多岁就全身不健康而多病,我自信是您学习的对象。
阅读《医道养生访谈录(第二辑)》的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交流。书中的访谈形式,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式阐述,而是以一种更加平等、对话的姿态,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娓娓道来。我仿佛能看到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那种睿智的眼神交流,听到他们抑扬顿挫的语调,感受到他们对生命健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养生并非仅仅是吃什么、做什么运动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一些传统养生观念的深入解读,它们不再是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心灵深处点亮了一盏灯,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养生智慧的决心。
评分拿到《医道养生访谈录(第二辑)》的时候,我刚好处于一个对自身健康状况有些迷茫的时期,总觉得身体有些亚健康,但又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喜欢它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从多个角度、通过不同专家的视角来探讨养生之道。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养生信息时,能够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实则蕴含着中医几千年来的精华,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去感知自然的节律,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逐渐找回了掌控自己健康的主动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医道养生访谈录(第二辑)》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我一直以为养生是一件很辛苦、需要极强自律的事情,但通过书中的访谈,我发现它其实可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那些专家们并不是苦行僧,他们同样享受生活,但他们懂得如何在享受中保持健康,如何在忙碌中寻得平衡。这种“不着痕迹”的养生智慧,让我觉得非常可行,也非常令人向往。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比如如何调整作息,如何选择食物,如何与情绪相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没有给我造成任何压力,反而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如何活得更健康、更自在,让我觉得养生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又美好。
评分这本《医道养生访谈录(第二辑)》,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吸引住了,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翻开第一页,印刷精美,纸张的触感也很舒适,这让我对接下来阅读的体验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医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很难找到真正能触及核心、又通俗易懂的内容。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直观地告诉了我它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访谈录,这让我觉得很新颖,也很有亲切感。我设想着,通过专家的口述,是否能更生动、更直接地了解那些深奥的养生道理,是否能听到那些鲜活的案例和经验分享,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我对其中收录的访谈对象充满了好奇,他们是怎样的医学大家?他们的学术背景如何?他们的养生理念又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这就像是一次次与中医智慧的对话,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到滋养身心的甘露,学习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
评分从《医道养生访谈录(第二辑)》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中医养生的方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也不像网络文章那样碎片化,而是以一种非常连贯、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复杂的养生理论呈现出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温暖的会客室里,与一位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他们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医养生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智慧。它教我如何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如何通过调理身体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为我的健康知识库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有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