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来自眼、耳、鼻、舌、身的感动!
*热销500,000本!长踞日、韩畅销书榜!
*统一企业集团总裁 林苍生 诚心推荐!
*舍弃思考,善用五感,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在!
*《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经新闻》《产经新闻》《週刊朝日》《WITH》《Hanako》杂志、NHK、日本电视台等媒体,热烈报导!
*疗癒现代人的思考病,让你不再想太多、睡不着、皱纹疯狂长、压力直线升!
有多久没有好好咀嚼白米的味道?没有听听自己的声音?
没有看看蓝蓝的天?没有摸摸溪水的凉?
学习用「身体」感受,才是资讯爆炸时代最好的立命安身之道!
在我们一味鼓吹思考的同时,却不知大脑其实是相当蛮横的器官,喜欢强烈的刺激和负面的思考。就算我们想要停止,大脑也不会就这么停下来。别再任由大脑碎碎唸,想太多、烦恼太多的你,需要重视五感的生活。
日本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提出「不思考的练习」,鼓励你在说话、聆听、观看、书写、饮食的过程中,追求心灵的平静。没有多余的妄念,你会发现,幸福与自在,就在这行、住、坐、卧之间。
1 说──从观察自己的声音开始
2 听──摆脱对iPod的依赖
3 看──不看刺激强烈的电视节目
4 写.读──改掉经常查看简讯、留言的习惯
5 食──细嚼慢嚥,学习「知足」
6 舍──试着减少收藏的物品
7 触──冷、热、痒、痛都要如实感受
8 育──肯认输,才能掌握关键
作者简介
小池龙之介
1978年生于日本山口县,东京大学教养学系毕业。现任月读寺(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住持、正现寺(位于山口县)副住持。
除了自我修行之外,也于月读寺、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处指导一般大众坐禅,从自身经验,推广「训练心灵」的方法,拥有一开放预约就立即额满的超高人气。
经营网站「家出空间」(离家空间),以及兼具寺庙与咖啡馆机能的「iede cafe」。主要着述有《沉默入门──从「自我」获得解放》《告别愤怒》《烦恼归零练习手册》等书。
家出空间 iede.cc/
译者简介
何启宏
辅仁大学日文系、翻译学研究所毕业,现为自由译者。译有《沸水经营》《写给经理的教科书》《变动时代的思考技术》《阿拉伯的大富豪》等书(以上先觉出版)。
〈推荐序〉不思考的练习,一帖安顿身心的良方 林苍生
〈前言〉写给想太多的你
第1章 思考这种病──思考令人「无知」
耽于空想,会扼杀专注力
世人的三大基本烦恼──贪、瞋、痴
「正确的思考」需要练习
意识自己内心的一举一动
主动感受,心也会感到充实
第2章 驾驭身心的方法──消除焦躁不安的练习
1 说
从观察自己的声音开始
冲动回嘴,起因于对自我形象的执着
舍弃负面思考的练习
道歉时要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法
为自己找借口,只会增加对方的痛苦
诚实的借口可减轻对方的痛苦
头脑无法正确判断长期的利害关系
恶言恶语只会污浊自心
谎言说多会使头脑变差
不要随口说出无谓的话语
令心灵扭曲的「感谢病」正在蔓延
感谢也需要基准和变化
.提点1 唿吸
2 听
留意别让自己受到声音的「洗脑」
练习聆听细微的声音,培养敏锐的意识
倾听世界,就会察觉世界的不同
听出对方的苦痛,是沟通的基础
即使遭受批评,也要能够探究对方的苦
让讯息止于接收的感官
.提点2 嗅味
3 看
刺激强烈的影像容易滋长烦恼
「只有我一个人痛苦」的误解
别让观察到的结果影响自己
学佛陀半闭双眼,反视自心
随时注意自己表情的变化
.提点3 笑
4 写.读
许多网路活动都是「希望获得认同」的欲求作祟
不要为了写部落格而自寻烦恼
别让自己深陷匿名留言版之中
不要以「抱歉回信晚了」作为邮件开头
试着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
.提点4 计画
5 食
越是告诉自己「不能吃」,就会越想吃
细嚼慢嚥,学习「知足」
不生杂念的饮食练习1:敏锐地感受每一个动作
不生杂念的饮食练习2:留意舌头的动作
.提点5 料理
6 舍
「拥有」的观念,让人害怕失去
累积的东西越多,脑中的杂讯就越多
试着处置收藏的物品
摆脱对金钱的执着
.提点6 购物
.提点7 等待
7 触
将意识集中在触觉,是找回专注力的好方法
戒除「一痒就抓」的冲动
.提点8 休息.玩乐.逃避
8 育
避免做出「都是为了你」的忠告攻击
了解「希望对方接受自己意见」背后的欲望
同情和担心都要适可而止
孕育淡淡的慈悲心
结交「善友」,让彼此都能获得成长
认同孩子的教育方式──别让孩子成为父母摆弄的玩偶
男女之间也能以「说理」来培养爱情
肯认输,才能掌握关键
.提点9 睡眠
〈附表〉「驾驭身心的方法」速查表
推荐序
不思考的练习,一帖安顿身心的良方
统一企业集团总裁 林苍生
在压力满载的现代社会,人们开始向往「慢活」或「乐活」,每个人都希望从压力或负面思考中获得解脱。根本的原因,或许就是本书在一开始提到的,现代社会普遍的「思考病」──因为想太多而引发的疾病,让我们变得不安、焦虑。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思考,再思考!」失败了,就认定是因为想得还不够彻底。然而,本书给了我们一计当头棒喝,它告诉我们:「失败,是因为人们想太多,尤其是负面思考。」很多时候,思考根本就不是我们能自由自在掌控的,我们自以为懂得思考,其实是让思考限制了我们。想要学习正确地思考,得先从眼、耳、鼻、舌、身这五感着手。
日本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在这本书中提出澄澈五感的练习,分别就日常生活中的「说」「听」「看」「写.读」「食」「舍」「触」「育」等八种行为,介绍正确的感受方式。内容包括失眠、减肥、部落格和电子邮件的利用,这些现代人关心的课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等等,是最具实践意味的佛教智慧。当我们将生活重心,从局部的大脑思考,转移至全身的感受,五感获得了满足,我们的心灵也会感到充实。
书中提到的各项练习,都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并落实。当我们耗费了大量心神在思考、烦恼,其实已错过了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幸福。在这个资讯过多、压力过剩的时代,本书无疑是一帖安顿身心的良方,推荐给大家。
前言
写给想太多的你
失败,是因为人们想太多,尤其是负面思考。
原本已打定主意要「好好努力」,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想着:「万一失败了,那种感觉很不好,又有一堆麻烦,还是算了。」
或是想忘掉某件事,心中却不由自主地反覆想起:「唉!今天真是令人讨厌的一天!」
抑或,本来只打算休息十分钟,结果心里又不禁开始盘算:「就这样休息一个小时好了!」
仅仅列出这些例子即可得知,意识主宰的思考是多么地受限,同时又多么地限制着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受到思考所阻碍,无法过得随心所欲。
反之,由于思考在心中不断地恣意蠢动,操控着我们,因此,只要停止「思考」,就可以轻松自在地驾驭我们的心。
然而,我们的心有种特性,会一味「追求更强烈的刺激,因而躁动不安」,这就是问题所在。比起平淡安稳的幸福感,负面思考更能带给头脑强烈的电流讯号冲击,因而难以止歇。
近年来吹起了一股盲目吹捧、推崇「头脑」的风潮,但是,负责处理资讯的头脑根本就是相当蛮横的器官,会为了获得自己喜好的刺激,而一直认为就算我们受苦也无妨。
但问题是,即使想停止思考,告诉自己:「不要思考了!」脑中仍会不停地出现杂音,就像连锁反应般,例如:「咦,现在不就还在思考吗?」「唉,完全没办法做到。」「话说回来,昨天煮饭也搞砸了。」「也差不多是吃饭的时候了。」像这样,只会导致内心疲惫的杂讯相继浮现,完全无法遏止。
唯有当我们察觉到这一点,才会知道,自己平时对于川流不息的思考是多么地欠缺自觉。想要停止思考却停不下来的时候,我们才了解,思考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够「自由自在」掌控的事。
「原来如此,不思考比较好啊!」即使这么想,也只是徒增思考,思考并不会主动停止。不要试图透过头脑理解,必须借由实际的练习,才能够达成停止思考、训练思考的目的。
本书提出的练习方法是借由澄澈五感,强化我们的实际感受,以克服思考这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将意识集中在眼、耳、鼻、舌、身这五感,接着再开始学习如何自由自在地掌控思考。
平常,由于我们不去掌控思考,对于许多事情都「想太多」,思考本身变得混乱、迟钝。不要因为过度思考而让思考的功能钝化,要让自己有充电的时间,也就是用于「不思考的练习」的时间。
完成这段充电时间后,产生的「思考」应该会变得清澈澄明,并且充满光辉。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段落,然后陷入一种奇妙的沉思。它探讨的“不思考”不是一种懒惰,而是一种对当下深刻的投入。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效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但它完全不是。它反而让我觉得,我们一直在追逐效率,却忘记了效率背后的意义。书中很多例子都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因为“赶时间”、“想事情”而失去的美好。比如,作者描绘的关于“走路”的场景,不仅仅是描述步伐的快慢,更是关于行走时身体的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内心的某种流动。这种“不思考”的练习,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一些习惯,那些看似“高效”实则忽略了过程的习惯。它提醒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一直在高负荷运转,试图理解和处理一切。而“不思考”则是一种卸载,一种回归,一种重新校准。它不是让我放弃智慧,而是让我去寻找一种更自然、更可持续的智慧。我发现,当我不去强行分析和评判时,我的反应反而更准确、更灵动。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那些被功利心和焦虑感沾染的思维。它让我重新发现了“存在”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做什么”和“得到什么”。
评分一本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然后又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推着向前。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教人如何“偷懒”的书,毕竟“不思考”这个词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但随着翻阅的深入,我意识到作者所说的“不思考”并非是放弃思考,而是要打破那些僵化的、被动接收的思维模式,去拥抱一种更直接、更本能的体验。就像很多时候,我们被要求分析、解读、评价,久而久之,反而失去了对事物最原始的感受。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放下那些预设的框架,去感受微风拂过皮肤的触感,去聆听雨滴落在窗台的声音,去品尝食物最纯粹的味道。它不是要我变得迟钝,而是要我重新连接那种未被理性过滤的、鲜活的感知力。这种“不思考”的练习,反而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过度思考而错过了生活本身,就像盯着地图看了半天,却忘了脚下的风景。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更贴近生命本真的方式。它不是说教,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体验,去感受,去重新认识那个被我们压抑已久的、直觉型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深刻的。起初,我带着一种好奇,想看看“不思考”究竟能“思考”出什么。结果发现,它提供的不是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对“存在”的再定义。作者并没有强迫我去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观察,引导我去体会那种“不思考”的状态。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思考”,其实是对过往经验和既定模式的重复。我们习惯于用过去的滤镜去看待现在,用预设的答案去解释未知。而“不思考”,则是一种打破这种惯性的方式。它鼓励我去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去感受它的温度、它的质感,它的生命力。这让我联想到那些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在灵感迸发的那一刻,往往不是经过了漫长的逻辑推演,而是直接捕捉到了某种直觉。这本书,恰恰是在教我们如何去培养这种直觉,如何去打开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不是要我变得愚钝,而是要我变得更加敏锐,更加贴近事物的本质。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最深刻的洞见,就隐藏在那些“不思考”的片刻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是市面上大多数提供明确指导的书籍,而是更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我最初对“不思考”这个概念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抗拒,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勤于思考,要逻辑清晰。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它并不是要我放弃理性,而是要我理解,有时候,我们过于依赖理性,反而会遮蔽了更直观、更本能的智慧。作者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比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或者感受一次呼吸,来阐释“不思考”的意义。这些看似简单的场景,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因为过度分析和评判,而失去了对事物最原始的感知。这本书让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留白,在某些时刻放下思考,去静静地体验,去感受。我发现,当我不去强迫自己理解一切的时候,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领悟。它不是要我变得被动,而是要我变得更加主动地去连接内心的声音。它教会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种宁静而敏锐的观察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抱着一种“看看这本书能玩出什么花样”的心态开始阅读,但很快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探索的方式。它对“不思考”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思考”,其实是“预设”和“预判”。我们习惯于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当下的情境做出快速的判断,而忽略了事物本身正在发生的真实变化。书中关于“感受”的描述,非常打动我。它不是那种抽象的、哲学的感受,而是非常具体、非常贴近身体的感受。比如,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感受微风拂过发丝的轻柔。这种“不思考”的练习,就像是在给大脑做一次SPA,让它从繁杂的信息和焦虑中解脱出来,重新恢复到一种原始的、纯净的状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知道”,而忽略了“体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的需求,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自由、更本真的生命状态的窗户。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而是需要反复品味和实践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