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

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通史
  • 入门
  • 教材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一本就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人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您的人生需不需要加点甘甜的好滋味?
且让我们走进中国哲学的殿堂,
究天人之际、探心灵宇宙、悟时代真理、会文理于一身。
把学习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结合起来,踏上精采的人生旅程。

  从远古到晚清,中国的先哲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与发现之路。
  本书的「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将着名哲人的活动、重大的哲学事件,
  重要的理论成果展示出来,帮助人们寻求中国哲学演进的真实轨迹。

  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亚里斯多德说:「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想。」可见,立德向善是西方哲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哲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打造出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传统。

  《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介绍了中国先哲相关的概念、命题、典籍,
  扼要说明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和学说,提供观察中国先哲精神风貌的独特视角。
  哲学是灰色的、晦涩难懂的,但它连接的哲学故事是多彩的,显明易通的。
  本书选取中国哲学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用讲故事的形式予以阐释,力图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心灵宇宙、精采的理论探索,以及它们所处中国哲学的关键点。
  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先哲一样,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寻找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享受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江心力

  1963年生,山东嘉祥人。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年在西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着有《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齐鲁佛教史话》等,参编《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学说史》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思想的迷宫与灯塔:西方哲学流派概览》 导言:追问存在的永恒旋律 人类心智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些终极问题的叩问从未停歇。西方哲学,如同一座跨越数千年的宏伟迷宫,曲径通幽,既有理性思辨的光芒,也充斥着形而上学的迷雾。本书并非旨在构建一部详尽的、如史诗般铺陈的哲学编年史,而是力求为求知者提供一张清晰的地图,勾勒出西方思想史上那些最具颠覆性、影响深远的核心流派及其思想脉络。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辨识方向的灯塔,穿越概念的丛林,直抵那些关乎真理、知识、价值和存在的根本议题。 第一部:古典的奠基与黄金时代的曙光 一、前苏格拉底:从神话到逻各斯(Logos)的飞跃 在古希腊的爱奥尼亚海岸,最早一批思想家试图用“自然”(Physis)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标志着西方理性思维的开端。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追溯“本原”(Arche)。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Apeiron),展现了早期对物质统一性的探索。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对立: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最根本的张力之一。赫拉克利特宣扬“变动不居”——“万物皆流”(Panta Rhei),火是其象征;而巴门尼德则坚持“存在是永恒不变的同一性”,运动和变化是感官的幻觉。 毕达哥拉斯学派: 将数学和数提升至宇宙的终极实在地位,强调和谐、比例和灵魂的轮回。 原子论(留基伯、德谟克里特): 提出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空隙”构成,预示了唯物论的雏形,为后世的科学思维铺平了道路。 二、苏格拉底的转向:道德哲学的诞生 苏格拉底的出现,标志着哲学的焦点从宇宙论转向了人类自身——伦理学和知识论成为核心。他“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以及著名的“产婆术”(Elenchus),旨在通过不断的诘问,帮助人们从自身内部发现真理,相信“美德即知识”。他的影响深远,几乎塑造了所有后继的希腊哲学家的思维模式。 三、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洞穴寓言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继承者,构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宏伟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一。 理念论(Theory of Forms): 认为我们感官经验的世界只是对永恒、不变、完美的“理念世界”的摹本。真正的知识(Episteme)是对理念的把握,而非对现象的意见(Doxa)。“美”、“正义”、“善”等概念拥有独立于人类心智的实在性。 灵魂三部分说与理想城邦: 将灵魂划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并映射到城邦的统治者(哲人王)、护卫者和生产者,旨在构建一个基于正义的理想社会结构。 洞穴寓言: 极具穿透力的隐喻,描绘了人类从感官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走向真理(太阳,即“善的理念”)的艰难历程。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与百科全书式建构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将哲学从柏拉图的超验世界拉回了经验世界,形成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建构。 形而上学基础: 提出了“实体”(Substance)的概念,认为实体是事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基础。引入“潜能”(Potency)与“实现”(Actuality)的对立统一,解释了变化的过程。 四因说: 解释事物存在的四个面向——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伦理学: 强调幸福(Eudaimonia)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并通过“中道”(Golden Mean)原则,主张通过实践和习惯养成为德之人。 第二部:希腊化时期的精神慰藉与罗马的实用主义 在城邦衰落、帝国兴起的时代,哲学转向了个人的内心安宁与得救之道。 斯多葛学派(Stoicism): 强调顺应自然(遵循宇宙的“逻各斯”)与理性自制。德性是唯一的善,人的幸福在于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判断、意愿)和“我们不能控制的”(外在事件、他人行为)。强调“不动心”(Apatheia)以抵御激情。 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 追求“宁静”(Ataraxia,心灵的平静)和“身体无痛苦”(Aponia)。他们认为幸福是温和的、持久的快乐,而非感官的放纵,并主张通过理解自然(特别是原子论)来消除对死亡和神灵的恐惧。 怀疑主义(Skepticism): 针对知识的确定性提出挑战,主张悬置判断(Epoché),从而获得心灵的平静,因为任何主张都无法被绝对证实。 第三部: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的交锋 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主流文化,哲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为信仰服务,调和希腊理性与《圣经》启示之间的关系。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 融合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神学,强调内在的真理追寻、上帝的恩典、原罪论以及时间的神学本质。 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 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基督教化”。他区分了“信仰的真理”(启示所知)和“理性的真理”(哲学所知),并试图证明两者是和谐统一的,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的五路论证”。 第四部:现代的觉醒与认识论的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共同促成了哲学的“主体性”转向,焦点从上帝和世界转向了认识主体本身。 一、大陆理性主义(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 笛卡尔(Descartes): 现代哲学之父。通过彻底的怀疑,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起点:“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他建立了心灵(Res Cogitans)与物质(Res Extensa)的二元论,并试图用上帝的完美性担保外部世界的真实性。 斯宾诺莎(Spinoza): 试图以几何学方法重建世界,提出“实体即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的一元论,将一切现象视为同一实体(上帝)的不同样式或属性的显现。 莱布尼茨(Leibniz): 提出“单子论”(Monadology),认为宇宙由无数精神性的、不可分割的实体(单子)构成。他强调“前定和谐”的概念,解释了自由意志与上帝预定的兼容性。 二、英国经验主义(Locke, Berkeley, Hume): 洛克(Locke): 反对天赋观念,提出心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反思经验。他区分了事物的“第一性质”(如广延、形状)和“第二性质”(如颜色、味道)。 贝克莱(Berkeley): 将经验主义推向唯心主义的极端,提出“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他认为物质实体根本不存在,除了心灵(主体)和其观念(客体)外,别无他物,以此来反对唯物论。 休谟(Hume): 对因果律和归纳法提出了深刻的怀疑。他认为因果关系并非必然联系,而仅仅是习惯性的心理联想,极大地动摇了科学知识的基础。 三、康德的综合与批判哲学 康德试图调和理性主义的必然性和经验主义的依赖性,发起了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知识的界限(现象界与物自体);《实践理性批判》确立了道德的绝对命令(绝对律令);《判断力批判》探讨了美学和目的论。 先验现象学: 认为知识的结构(如空间、时间、因果性)是人类先天的心灵形式(范畴)强加于经验之上的。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而“物自体”(Noumenon)是不可知的。 第五部:十九世纪的宏大叙事与现代性的挑战 一、德国唯心主义的最高峰:黑格尔 黑格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辩证体系,认为“绝对精神”(Idea)是历史的最终驱动力和实在的本质。世界历史是“精神”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题—反题—合题)。其“辩证法”成为理解历史、逻辑乃至一切事物的核心方法论。 二、非理性主义的回归与批判 叔本华(Schopenhauer): 受到康德和印度哲学的启发,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盲目、非理性的“生存意志”(Will to Live),人类的理性只是其表象。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解脱之道在于否定意志(类似佛教的“涅槃”)。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反对黑格尔的宏大体系和普遍理性,强调个体的“存在”、“选择”和“信仰的跳跃”,关注人在焦虑、绝望和责任面前的主观真实性。 三、尼采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 尼采宣告“上帝已死”,旨在摧毁一切既有的形而上学、道德和宗教的绝对基础。 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 视为万物(包括生命本身)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对超越、扩张和支配的根本渴望。 超人(Übermensch): 面对虚无主义,个体需要成为自我立法者,肯定生命的一切,创造新的价值体系。 永恒轮回(Eternal Recurrence): 一个思想实验,考验个体是否愿意无条件地、热情洋溢地接受自己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重演。 结语:流派交织下的永恒追问 西方哲学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各种思想在理性、经验、信仰和存在之间不断拉锯、吸收与反叛的复杂过程。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框架,让读者能够辨识出这些交织的思想网络,理解从“水”到“原子”,从“理念”到“主体”,再到“意志”的深刻转变,最终认识到,哲学并非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种永恒的、对人类境况进行审视和批判的思维方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远古时代──神话与传说
开天辟地
文明初曙

夏朝、商朝和西周──走出古代宗教
殷人祀神
箕子述〈洪范〉
周公制礼作乐
《周易》成书
伯阳父与史伯

春秋和战国──智慧的碰撞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
墨子止楚攻宋
孙膑用兵
庄子见惠施
人性善恶论
邹衍倡「五德终始说」
荀子讲学
「白马非马」
吕不韦「一字千金」
韩非与李斯

秦朝──天下一统
秦始皇封禅
秦始皇求仙
焚书坑儒

西汉和东汉──独尊儒术
曹参学黄老
伏生传《尚书》
鲁壁藏书
董仲舒对策
刘安与《淮南子》
司马迁论《春秋》
石渠阁会议
父子哲学家
蜀中大儒扬雄
烛火之喻
知识就是力量
白马驮经
白虎观会议
张衡论宇宙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形成
「经神」与「学海」
张角与「太平道」

魏晋南北朝──儒释道鼎立
傅嘏与荀粲论才性
王弼说无谈玄
阮籍不拘礼法
郭象论独化
葛洪炼丹
「大和尚」佛图澄
道安创立本无宗
慧远弘佛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
僧肇「解空」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陆修静总括三洞
范缜辟佛
颜之推着《颜氏家训》

隋唐五代──三教合一
智顗创立天台宗
王通倡「三教合一」
傅奕、法琳佛道之辩
玄奘西行求法
孔颖达编撰儒家经典
吕才反对迷信
法藏宣讲《华严经》
慧能受戒
司马承祯的修身治国之道
韩愈谏迎佛骨
柳宗元统合儒释
杜光庭重振道教
陈抟归山

宋元时期──理学的繁盛
「三先生」复兴儒学
周敦颐首倡理学
张载创立「关学」
邵雍志在「安乐」
程颢与程颐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朱张会讲
朱陆鹅湖之会
陈亮、朱熹「王霸义利之辩」
王重阳创全真教
普济编《五灯会元》
八思巴辩佛道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心学与实学
王守仁论「心」
王廷相务求「实学」
李贽「离经乱道」
傅山与顾炎武太原三聚会
黄宗羲创立「学案」体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论「日新」
李颙自学成才
颜元开创新学风
戴震注重实事求是
章学诚大器晚成

晚清──中西会通
魏源编《海国图志》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杨文会与「祗洹精舍」
严复翻译《天演论》
康有为托古改制
谭嗣同着《仁学》
从订孔到尊孔
孙中山倡「突驾」
王国维融合中西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孙膑用兵

孙膑曾和魏国将军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自知不如孙膑,便设计陷害他,将他的膝盖骨剔掉,试图使他隐居不出。孙膑设法说通齐国使臣,偷渡到齐国,齐国将领田忌待之以客。

史书中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等故事,凸显了孙膑的用兵特色。

齐国田忌常与齐威王赛马,输多赢少,便向孙膑请教,孙膑说:「你用自己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威王一大笔钱。齐威王很是纳闷,便问田忌用的是什么办法。于是田忌借机将孙膑引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发现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为军师。

西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援救赵国。田忌的意见是直趋邯郸,孙膑却说:「欲使杂乱的结子解开的人不会去生拉硬拽;欲劝阻别人打架的人不会去参与搏击。避开其强势,直接攻击其空虚的部位,利用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问题自然解决了。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必然撤兵自救。这样我们便一举解了赵国的围,而且也坐享魏国疲惫之师的利益。」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魏国果然从邯郸撤军回来救大梁。齐军在庞涓回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伏兵截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结果把魏军打得大败。「围魏救赵」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趋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比直趋邯郸作战确实高明得多。

十年后,西元前343年,魏国又去攻打韩国,弱小的韩国向齐国告急。田忌率领齐军直奔魏国首都大梁,吓得庞涓「去韩而归」。在退兵时,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的军队是一支骄兵,轻视齐军,现在要利用这支骄兵的弱点,助长他们的骄傲情绪,来个退兵减灶的迷魂阵。在魏国的土地上,齐军「头天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田忌言听计从,三日之内边退兵边减灶。魏将庞涓尾追着齐军,见齐军天天减灶,大喜不已,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说道:「哈哈!我早就知道齐军怯弱,跑到我魏国来不过三天,他们的士兵就逃亡了一大半。」于是庞涓便带着一支精兵日夜兼程地追赶齐军。聪明的孙膑料定庞涓会来个孤军深入,并算定他天黑时会追到马陵这个地方。马陵道路狭窄,路旁多险隘,是设伏兵的好地方。孙膑叫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砍下一层树皮,在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果然在天黑的时候赶到大树下,当他用火光照着看树上大字的时候,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阵脚大乱。庞涓自知山穷水尽、无力回天,便拔出剑来,含恨说道:「我就这样死了,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吧!」然后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也成了俘虏。司马迁说:「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前316)
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齐国兵学的代表人物。

前361年
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离开魏国,奔向秦国。

前353年
孙膑围魏救赵。

前350年
秦迁都咸阳,商鞅再次推行变法。

奇正相生
奇正相生是春秋时孙武提出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原则。「正」是正面迎敌之术,「奇」是不同于正面迎敌的偷袭、伏击等战术。在战争中奇正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正也就无所谓奇,没有奇也就无所谓正,其变化之妙很难穷尽,关键在于指挥员要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情况做出反应。

相关连结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
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思维──它集中表现为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承认事物是「有对」(矛盾)的,并从「有对」的相互关系中探求世界「变易」(变化)的法则和道理。这种「有对」之学并非纯哲学理论,更着重于应用,运用于军事斗争领域即产生了各种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是最重要的军事哲学着作。《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许多矛盾范畴,如〈计篇〉围绕战争的基本矛盾──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提出了敌与我、胜与负、利与害三对矛盾范畴。孙子把战争看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只有根据敌情的变化来採取措施,才能用兵如神。孙子还特别阐述了战争客观法则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他重视战争的客观条件,但又重视主观能动性。比如众与寡、强与弱、攻与守这些矛盾范畴,在一般条件下,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攻可以克守,但如果运用得当,众寡、强弱、攻守都可以相互转化。孙子还指出胜利是可以靠主观能动性夺取的,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更不能无视敌方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在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和行动的基础上。他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就是说,如果人们对于自己一方和敌人一方都有准确和清晰的认识,从而採取正确的部署和措施,就能每战必胜。相反,人的主观性则无从发挥,吃败仗是不可避免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但又常常因为各种流派、概念、人物太多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有吸引力,“一本就通”,听起来像是解开了千年来的学术迷雾,让人瞬间觉得亲切和充满希望。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它的语言风格真的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很具象的方式来讲述。比如,讲到儒家思想时,它不是直接抛出“仁义礼智信”,而是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经历出发,让你感受到那位伟大思想家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讲到道家时,它会用“无为而治”去对比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而焦虑的样子,引发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观点,还着重描绘了这些哲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它让我感觉到,中国哲学不是陈旧的古籍,而是鲜活地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渗透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过去那些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评分

《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哲学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有很多兴趣,但每当深入了解哲学部分,就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易读性”和“系统性”。它不像很多哲学书籍那样,上来就抛给你一大堆概念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引导性的方式,一层层地剥开中国哲学神秘的面纱。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个学派时,都会先交代清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问题,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这个学派的思想是如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这种“问题导向”的叙述,让我觉得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书中对“理学”的讲解就非常透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上,而是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宋明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还提到了其后世的争议。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宏观和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伟大的哲学思想,往往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

评分

读《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对话。我一直对中国的思想脉络非常好奇,但传统的教材或者学术著作总让我觉得距离遥远,缺乏一种代入感。这本书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将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思想的传承与碰撞。我特别喜欢它对于辩证法的解读,不是干巴巴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争论来阐释,比如墨子与公输班的“守城术”之争,巧妙地展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智慧。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描述也十分精彩,它没有把佛教看作是一个外来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与中国原有的儒道思想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种“落地”的叙述方式,让我看到了哲学并非象牙塔里的清谈,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不断解决时代问题的活水。我甚至觉得,书中对不同学派的评价也相当客观,没有一味地褒扬或贬低,而是呈现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人在理解其思想的同时,也理解了其历史的局限性。

评分

说实话,我对哲学史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个枯燥乏味、充满术语的领域。但《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一本正经,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我最喜欢的是它用“场景再现”的方式来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比如,讲到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对生死超脱的描写,而是会深入分析庄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为何会产生如此豁达的人生观。这种将哲学思想融入鲜活故事中的手法,让我觉得哲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智慧。书中对不同学派的对比也很有意思,它会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让你看到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例如,它会将魏晋玄学的“清谈”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揭示出一种“逃避”的哲学哲学,但也看到了其对后世美学的影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潮起潮落,感受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困惑与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真正“读进去”的哲学史!我一直觉得,学习哲学最难的就是如何去理解那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道”、“理”、“心”等等。而《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化繁为简”和“以小见大”。它不会上来就抛出让你头晕的概念,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哲学思考的殿堂。比如说,在讲解“天人合一”的时候,它不是空泛地论述,而是会举出古代中国人如何观察星辰、节气,如何将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例子,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古代圣贤们在竹简上挥毫泼墨,与弟子们激辩的场景。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学派时,会着重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思想家。比如,它会指出法家思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儒家温和治理理念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反思。这种“贯通”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