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您的人生需不需要加点甘甜的好滋味?
且让我们走进中国哲学的殿堂,
究天人之际、探心灵宇宙、悟时代真理、会文理于一身。
把学习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结合起来,踏上精采的人生旅程。
从远古到晚清,中国的先哲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与发现之路。
本书的「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将着名哲人的活动、重大的哲学事件,
重要的理论成果展示出来,帮助人们寻求中国哲学演进的真实轨迹。
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亚里斯多德说:「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想。」可见,立德向善是西方哲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哲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打造出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传统。
《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介绍了中国先哲相关的概念、命题、典籍,
扼要说明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和学说,提供观察中国先哲精神风貌的独特视角。
哲学是灰色的、晦涩难懂的,但它连接的哲学故事是多彩的,显明易通的。
本书选取中国哲学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用讲故事的形式予以阐释,力图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心灵宇宙、精采的理论探索,以及它们所处中国哲学的关键点。
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先哲一样,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寻找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享受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江心力
1963年生,山东嘉祥人。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年在西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着有《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齐鲁佛教史话》等,参编《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学说史》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远古时代──神话与传说
开天辟地
文明初曙
夏朝、商朝和西周──走出古代宗教
殷人祀神
箕子述〈洪范〉
周公制礼作乐
《周易》成书
伯阳父与史伯
春秋和战国──智慧的碰撞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
墨子止楚攻宋
孙膑用兵
庄子见惠施
人性善恶论
邹衍倡「五德终始说」
荀子讲学
「白马非马」
吕不韦「一字千金」
韩非与李斯
秦朝──天下一统
秦始皇封禅
秦始皇求仙
焚书坑儒
西汉和东汉──独尊儒术
曹参学黄老
伏生传《尚书》
鲁壁藏书
董仲舒对策
刘安与《淮南子》
司马迁论《春秋》
石渠阁会议
父子哲学家
蜀中大儒扬雄
烛火之喻
知识就是力量
白马驮经
白虎观会议
张衡论宇宙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形成
「经神」与「学海」
张角与「太平道」
魏晋南北朝──儒释道鼎立
傅嘏与荀粲论才性
王弼说无谈玄
阮籍不拘礼法
郭象论独化
葛洪炼丹
「大和尚」佛图澄
道安创立本无宗
慧远弘佛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
僧肇「解空」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陆修静总括三洞
范缜辟佛
颜之推着《颜氏家训》
隋唐五代──三教合一
智顗创立天台宗
王通倡「三教合一」
傅奕、法琳佛道之辩
玄奘西行求法
孔颖达编撰儒家经典
吕才反对迷信
法藏宣讲《华严经》
慧能受戒
司马承祯的修身治国之道
韩愈谏迎佛骨
柳宗元统合儒释
杜光庭重振道教
陈抟归山
宋元时期──理学的繁盛
「三先生」复兴儒学
周敦颐首倡理学
张载创立「关学」
邵雍志在「安乐」
程颢与程颐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朱张会讲
朱陆鹅湖之会
陈亮、朱熹「王霸义利之辩」
王重阳创全真教
普济编《五灯会元》
八思巴辩佛道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心学与实学
王守仁论「心」
王廷相务求「实学」
李贽「离经乱道」
傅山与顾炎武太原三聚会
黄宗羲创立「学案」体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论「日新」
李颙自学成才
颜元开创新学风
戴震注重实事求是
章学诚大器晚成
晚清──中西会通
魏源编《海国图志》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杨文会与「祗洹精舍」
严复翻译《天演论》
康有为托古改制
谭嗣同着《仁学》
从订孔到尊孔
孙中山倡「突驾」
王国维融合中西
后记
这本《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但又常常因为各种流派、概念、人物太多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有吸引力,“一本就通”,听起来像是解开了千年来的学术迷雾,让人瞬间觉得亲切和充满希望。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它的语言风格真的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很具象的方式来讲述。比如,讲到儒家思想时,它不是直接抛出“仁义礼智信”,而是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经历出发,让你感受到那位伟大思想家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讲到道家时,它会用“无为而治”去对比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而焦虑的样子,引发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观点,还着重描绘了这些哲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它让我感觉到,中国哲学不是陈旧的古籍,而是鲜活地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渗透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过去那些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评分《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哲学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有很多兴趣,但每当深入了解哲学部分,就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易读性”和“系统性”。它不像很多哲学书籍那样,上来就抛给你一大堆概念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引导性的方式,一层层地剥开中国哲学神秘的面纱。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个学派时,都会先交代清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问题,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这个学派的思想是如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这种“问题导向”的叙述,让我觉得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书中对“理学”的讲解就非常透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上,而是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宋明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还提到了其后世的争议。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宏观和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伟大的哲学思想,往往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
评分读《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对话。我一直对中国的思想脉络非常好奇,但传统的教材或者学术著作总让我觉得距离遥远,缺乏一种代入感。这本书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将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思想的传承与碰撞。我特别喜欢它对于辩证法的解读,不是干巴巴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争论来阐释,比如墨子与公输班的“守城术”之争,巧妙地展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智慧。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描述也十分精彩,它没有把佛教看作是一个外来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与中国原有的儒道思想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种“落地”的叙述方式,让我看到了哲学并非象牙塔里的清谈,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不断解决时代问题的活水。我甚至觉得,书中对不同学派的评价也相当客观,没有一味地褒扬或贬低,而是呈现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人在理解其思想的同时,也理解了其历史的局限性。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史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个枯燥乏味、充满术语的领域。但《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一本正经,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我最喜欢的是它用“场景再现”的方式来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比如,讲到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对生死超脱的描写,而是会深入分析庄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为何会产生如此豁达的人生观。这种将哲学思想融入鲜活故事中的手法,让我觉得哲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智慧。书中对不同学派的对比也很有意思,它会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让你看到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例如,它会将魏晋玄学的“清谈”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揭示出一种“逃避”的哲学哲学,但也看到了其对后世美学的影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潮起潮落,感受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困惑与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真正“读进去”的哲学史!我一直觉得,学习哲学最难的就是如何去理解那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道”、“理”、“心”等等。而《一本就通: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化繁为简”和“以小见大”。它不会上来就抛出让你头晕的概念,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哲学思考的殿堂。比如说,在讲解“天人合一”的时候,它不是空泛地论述,而是会举出古代中国人如何观察星辰、节气,如何将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例子,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古代圣贤们在竹简上挥毫泼墨,与弟子们激辩的场景。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学派时,会着重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思想家。比如,它会指出法家思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儒家温和治理理念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反思。这种“贯通”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