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民、国民与主权∕5
壹、前 言∕7
贰、人民的意义及功能∕7
一、人民之意义∕7
二、人民之性质∕8
三、人民之功能∕8
参、国民之确定∕9
一、问题之性质∕9
二、现行国籍法规定∕10
肆、人民的法律地位∕13
一、前 言∕13
二、人民之自决权∕13
三、人民之制宪权∕14
四、国家权力之合法化及行使∕15
伍、主 权∕15
一、主权概念∕15
二、现代主权论∕16
三、对外主权∕18
四、对内主权∕18
五、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之意义∕19
陆、国民主权∕20
一、国民主权原则之性质∕20
二、国民主权的三项领域∕21
三、国家权力的派(衍)生性格∕24
四、结 语∕27
第二章 共和国原则∕29
第三章 民主国原则∕33
壹、民主国之依据与意义∕35
一、民主国之依据∕35
二、民主国之意义及必要性∕35
贰、民主国实践之方式∕41
一、直接民主∕42
二、间接民主∕44
参、自我统治及自我决定∕46
一、民主与自由∕47
二、民主与平等∕49
三、任期制∕50
四、多数决原则∕52
五、不受国家干涉之公共意见∕55
六、民主与公开程序∕57
七、多党制∕59
肆、民主国运作之前提∕60
一、社会文化之前提∕60
二、政治结构上的要件∕62
三、道德上的前提∕64
伍、实质民主之概念∕66
一、民主与基本权利∕66
二、民主原则与法治国原则∕66
陆、民主国原则适用的领域∕67
第四章 法治国原则∕71
壹、法治国原则之发展及要件∕73
贰、宪法上法治国原则之规定∕75
参、法治国家的三个基本前提∕78
一、宪法国家∕79
二、基本权利之保障∕79
三、法所具有的特性及功能∕81
肆、权力分立∕93
一、前 言∕93
二、权力分立原则之理论基础与功能∕93
三、权力分立之构成要素∕98
四、权力均衡(制衡)∕106
五、权力分立原则面临之难题与对策∕111
伍、法治国原则在政府组织内部之功能依法行政与
依法审判∕115
一、依法行政∕115
二、依法审判∕126
陆、法律明确性原则∕127
柒、法(律)安定性∕131
一、信赖保护原则∕132
二、立法领域之信赖保护原则法律效力禁止溯及既往∕135
捌、全面且有效的权利保护体系∕140
一、诉讼权之保障∕140
二、独立的法院∕142
三、有效的诉讼程序∕143
玖、国家责任体系∕145
一、国家赔偿制度∕145
二、国家补偿制度∕147
拾、比例原则∕151
各 论 篇
第一章 选举制度∕157
壹、选举与民主国原则∕159
一、主权在民之体现∕159
二、间接民主之决定∕159
贰、选举之功能与限制∕160
一、选举之功能∕160
二、选举之限制∕161
参、选举进行之程序∕161
一、国家机关与选举∕161
二、投票行为前之程序∕163
肆、选举原则∕174
一、普通原则∕174
二、直接选举原则∕175
三、平等选举原则∕176
四、无记名选举原则∕178
五、自由选举原则∕179
伍、选举制度之设计∕183
一、多数选举制∕184
二、比例代表制∕185
三、单一选区两票制∕185
陆、结 语∕188
第二章 政 党∕191
壹、政党之发展∕193
一、政党与代议制度∕193
二、政党之发展阶段∕194
贰、政党之意义与地位∕196
一、宪法规定∕196
二、法律定义∕196
三、政党定位∕198
参、政党与其他政党之关系∕201
一、复数政党原则∕201
二、政党平等原则∕202
肆、政党内部组织之建构∕204
一、民主原则之适用与限制∕204
二、政党基本组织∕206
三、党员之权利与义务∕207
伍、政党财政∕215
一、财政问题的重要性∕215
二、政党财源之种类∕216
三、政党财源宪法上之基础∕221
四、监督机制∕226
陆、政党之解散∕230
柒、结 语∕231
第三章 总 统∕233
壹、国家元首的宪法地位∕235
贰、总统之产生、任期、去职∕236
一、总统产生之方式∕236
二、总统选举∕237
三、总统之任期∕238
四、总统地位之丧失∕239
参、总统之特权与特别义务∕240
一、宪法上之特权∕240
二、一般法律上之特权∕247
三、禁止兼职义务∕247
肆、总统之职权∕248
一、统帅权∕248
二、外交权∕248
三、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之权∕249
四、人事提名与任免权∕251
五、戒严与紧急命令权∕253
六、赦免权∕255
七、院际间争执之解决权∕256
八、国家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256
伍、总统与立法院之关系∕257
一、立法院解散权∕258
二、国情报告∕258
陆、结 语∕259
第四章 行 政∕261
壹、行政院之宪法地位∕263
贰、行政院之成立、成员之产生、任期与去职∕265
一、行政院院长之产生∕266
二、行政院其他成员之产生∕267
三、内阁之变动∕270
参、行政院的组织∕274
一、行政院院本部∕274
二、各部会及政务委员∕274
三、独立机关∕276
四、行政院会议∕281
肆、行政院的职权∕282
伍、行政院与立法院之关系∕282
一、施政方针、施政报告∕283
二、质 询∕284
三、覆议制度∕288
四、不信任制度与解散国会∕292
陆、结 语∕294
第五章 立 法∕295
壹、立法机关之地位∕297
贰、立法机关之成立与解散∕299
一、立法委员之任期∕300
二、立法院之解散∕301
三、不连续原则(Grundsatz der Diskontinuitat)∕302
参、立法委员之法律地位∕303
一、立法委员与人民间之委任关系∕304
二、党团纪律与党团强制∕310
三、立法委员行使职权之权利∕311
肆、立法机关之组织∕318
一、院 会∕319
二、院长、副院长∕320
三、委员会∕322
四、党 团∕325
五、其他辅助组织∕327
伍、立法机关之权限与任务∕328
一、立法权∕328
二、预算权∕335
三、创设其他宪法机关之任务∕342
四、监督任务∕346
五、代议任务∕351
陆、立法机关运作之程序原则∕352
一、公开原则∕352
二、多数决原则∕353
柒、保障立法委员地位之权利∕354
一、概 说∕354
二、言论免责权∕356
三、不受逮捕权∕367
四、待遇请求权∕374
捌、立法委员之义务∕389
一、概 说∕389
二、兼职禁止∕390
三、伦理规范∕392
四、利益回避∕393
五、其他义务∕394
第六章 司 法∕397
壹、前 言∕399
贰、司法之概念∕399
一、司法之意义∕399
二、司法之典型特征∕401
三、行使司法权之机关∕402
四、司法一元化或多元化∕404
参、司法之任务∕404
一、人民纷争的解决∕404
二、权利保护公权力侵害之救济∕405
三、法律监督∕406
肆、司法组织∕407
一、司法院∕407
二、其他司法组织∕411
三、法 官∕416
伍、司法独立∕419
一、组织独立∕420
二、预算独立∕420
三、功能独立∕421
四、身分独立∕429
陆、法院程序∕432
一、无漏洞的权利保护∕432
二、法定听审权∕434
三、公平审判的要求∕434
第七章 大法官∕439
壹、前 言∕441
贰、大法官之资格、任命及任期∕441
一、大法官之资格∕441
二、大法官的任命及任期∕442
参、大法官之地位∕443
一、大法官为宪法上的法官?∕443
二、大法官的身分保障∕445
肆、大法官之权限∕445
一、解释宪法∕447
二、统一解释法令∕453
三、违宪政党解散案件之审理∕454
四、总统、副总统弹劾案之审理∕454
五、补充解释∕455
六、大法官对国家权力之监督∕456
伍、一般程序进行原则∕457
一、审理程序∕457
二、审查范围∕458
陆、大法官解释之效力∕461
一、概 说∕461
二、大法官审查法令是否违宪的宣告方式∕462
三、大法官解释的效力种类∕463
四、暂时处分∕488
柒、大法官解释之执行∕489
自序
本书之出版系作者学习宪法以及从事宪法教学十余年来心得之累积,採用「国家法」之名称是沿袭德国法上之用语,希望借由本书内容之呈现,扩大我国传统上宪法学习之范围及深度。
基本权利与国家组织系国家法上两大主轴,其中基本权利之保障系所有国家组织设立之目的,基本权利之内容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逐渐显现出一般性之普世价值,无论採用何种政治制度之国家,莫不以保障人民之基本权利为其最主要之目标。而国家组织则不然,随着各国历史经验、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之不同,呈现多样之风貌,并无放诸四海皆准之制度,各国政府组织之设计各有其特色,遇有争议时,并无绝对之解决方式可供参考。因而各国宪法、法律规定以及释宪机关之见解成为最重要依据,外国宪法经验仅能作为重要参考,而不具规范效力。基于此项想法,本书除我国现行宪法及相关法律内容介绍外,大量引用我国司法院大法官之解释,使读者能够清楚认识我国宪法实务运作之情形,仅在必要时,辅以外国法制之介绍。主要目的在使读者能先从我国既有宪法基础出发,心有余力时再吸取他国宝贵之经验,以避免无谓之不当援引或产生不符合现状之认知。惟基于时间上之限制,我国特有的监察院与考试院只好暂时割爱,待下一次再补充。
本书得以顺利付梓,应该感谢所有教导、协助以及鼓励我的众多师长与一同成长彼此激励之友人,尤其是协助我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就读之翁岳生教授与廖义男教授,以及我在慕尼黑大学的指导教授,Prof. P. Badura,他们不断的支持与帮助,才使我有机会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在此致上无限之谢意。中正大学在我回国后,提供自由之教学与研究环境,使我能在如诗画般校园与和乐气氛下,不断在研究之路上前进。尤其是系主任六年期间,在许多老师、职员、同学协助下,使我有机会在繁忙行政工作之余,完成此书,在此一併致谢。此外,中正大学法研所的黄相博、谢文明、许智婷、林佳君、简敬轩、陈世勋等同学于资料蒐集、打字与校稿方面,提供许多帮助,系本书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此表达谢意。元照出版公司对本书编辑校订投入之心力以及其他同仁之协助,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在此由衷感激。本书虽经一再审阅,仍不免有疏漏之处,尚祈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萧文生 2008年5月于中正大学法律学系
最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國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剖析。它探討了國家如何介入社會事務,像是經濟、教育、社會福利,以及這種介入的程度與界線。這讓我聯想到,在台灣,我們對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對於國民年金、健保等社會安全網的期待,都有著非常多元的觀點。書中對於「國家」與「市場」、「國家」與「公民社會」互動模式的討論,讓我對台灣當前各種政策辯論背後的理論基礎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國家組織的運作,絕非僅僅是冰冷的規則,它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哲學與社會價值。即使書裡沒有直接提到台灣的具體案例,但它所提供的宏觀視野和理論框架,卻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處的國家,以及它為何會呈現出現在的樣貌。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它拓展了我對「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也讓我對台灣的政治發展有了更為複雜而深刻的思考。
评分談到政府組織,這本書可真是讓我腦袋裡的天平搖來搖去。作者非常細緻地解析了不同國家在立法、行政、司法權力劃分上的各種模式。從總統制、內閣制,到混合制,再到那種聽起來就超複雜的議會主權國家,每一種制度都有其優缺點,也反映了該國歷史文化與政治思維的養成。我特別著迷於書中關於「權力制衡」的討論,像是國會監督行政、法院審查法律合憲性等等,這些機制在我腦海裡勾勒出一個國家運轉的立體圖像。 我會想到,台灣的憲政體制,究竟是哪一種模式的變形?又有哪些地方是我們獨創的?那些關於「五權分立」的討論,在書裡雖然不是主角,但它所觸及的「權力如何被約束」、「如何避免權力濫用」的核心問題,卻是我讀書時不斷在思考的。這本書讓我明白,國家組織的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隨著價值觀的變遷,不斷在演進的。
评分接著,書裡深入探討了國家的基本要素,像是人民、領土、政府。我原本以為這部分會是枯燥的條文堆砌,但作者卻透過大量的歷史案例和比較法學的角度,讓我看到了不同國家在定義這些要素時的差異。例如,關於「人民」的定義,有基於血緣的,有基於地緣的,還有更為廣泛的公民權概念。這讓我思考,台灣現行的國籍法,是如何界定「我們是誰」的,以及在移民議題日益重要的今天,這樣的界定是否還有討論空間。 而「領土」的部分,書中闡述了國家對其領土的絕對主權,以及領土範圍如何界定、如何受到國際法的保護。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台灣與周邊國家在海域劃界、主權爭議等問題上的歷史糾葛,雖然書本沒有具體點名,但那種對國家疆域神聖不可侵犯的論述,讓我對國家主權的維護有了更為嚴肅的認識。政府的部分,則是書的重頭戲,各種權力分立、制衡的學說,一一展開,讓人大開眼界。
评分書中還花了相當篇幅探討了憲法的地位與功能。它不再只是單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最高規範」,是國家權力運作的基石,也是人民權利的保障。作者強調了憲法的「變革性」與「穩定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一方面要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另一方面又要確保國家的穩定。這讓我聯想到,台灣過去幾次修憲的爭議,以及民間對於「制憲」的討論,其實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問題。 對於憲法如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部分,書裡藉由闡述人權的發展歷程,讓我看到了國家與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關係。雖然書裡討論的是普世性的原則,但我在閱讀時,腦海中不斷浮現台灣憲法中對於人民自由、平等、政治參與權利的保障。這本書讓我感覺,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權利,並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經過無數的奮鬥與演變,才被寫進國家最根本的法律裡。
评分《国家法 I:国家组织篇》这本书,老實說,我拿到時還有點猶豫,畢竟「國家法」這名字聽起來就不是輕鬆讀物,而且「國家組織篇」更是讓人聯想到一堆條文和學理。不過,身為一個對台灣政治體制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尤其在經歷了幾次社會運動和政黨輪替之後,我總覺得自己對國家的運作方式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翻開來看看。 書的開頭,作者就帶我進入了國家這個概念的歷史演進,從早期的部落、城邦,一路講到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我特別有感的,是他描寫近代國家如何從封建體系中掙脫出來,強調主權的獨立性,以及透過成文法來確立權力邊界。這讓我想到,台灣在爭取國家認同的過程中,不也一直在進行類似的「國家建構」嗎?書中對於「主權」的討論,也讓我對我們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有了更深的體會,雖然書裡並沒有直接談論台灣的現狀,但那種對國家權威正當性的探討,其實就藏在我們日常的政治討論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