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源流虽来自中世纪欧洲,但因各国历史、文化、国家权力的差异,演变成不同的支流。19世纪后,近代民族国家开始注重科学研究体制,成为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而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的双重使命。然而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设置的型态因各国的历史与国家传统、政策、经济发展速度、模式之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在现今全球化、市场化、少子女化等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经营管理上出现了相同趋势与问题,各国也不断摸索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
本书以台湾、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与澳洲九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各国的高等教育概况作为背景资讯,再针对其大学的法律地位、经营管理体制、财政制度与产学合作等面向进行深入探讨与比较,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多样的讯息与不同角度的思维。
作者简介
杨武勋
学历: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洪雯柔
学历: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博士、纽西兰威灵顿大学博士后研究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
张源泉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德国洪堡大学法律学系博士、中国北京大学法律系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李懿芳
学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副教授
江芳盛
学历: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教授
陈怡如
学历:英国伦敦大学教育政策与性别研究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
黄照耘
学历:法国格勒诺博第二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余晓雯
学历:德国图宾根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
张玉茹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博士、澳洲卧龙岗大学访问学者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Arild Tjeldvoll
学历:奥斯陆大学博士
经历:奥斯陆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Saku Tihverainen
学历:Master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Finland
现职:Service Manager (HR), City of Jarvenpaa, Finland
刘豫凤
学历: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博士生
钟宜兴
学历: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教育理论暨教育学博士、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
推荐序I / 杨莹
推荐序II / 王如哲
编者序 / 钟宜兴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大学模式的演进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经营管理的变化与比较之目的
第二章 台湾高等教育管理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全球化下台湾高等教育管理转型的脉络
第二节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现况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转变与问题
第三章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发展与现况
第二节 中国大陆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美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美国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美国大学经营管理特色
第五章 英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英国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英国大学经营管理变革趋势
第六章 日本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日本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日本大学经营管理特色与近年来的转变
第七章 法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法国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法国大学经营管理特色与近年来的转变
第八章 德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德国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德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特色
第九章 澳洲高等教育经营管理
第一节 澳洲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澳洲大学的经营管理
第三节 总结
第十章 芬兰高等教育改革
第一节 芬兰高等教育发展现况
第二节 大学治理与组织
第三节 高等教育财政
第四节 大学与企业的合作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一章十国比较与结论
第一节 大学的法定属性
第二节 大学经营管理体制
第三节 大学财政
第四节 产学合作
第五节 结论
看到《各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比较》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高等教育现况的思考。近年来,少子化带来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大学招生人数下降,学费收入减少,这都给大学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无论是发展国际生、推动产学合作,还是寻求多元化的经费来源,但很多时候总感觉缺乏一个清晰的、系统性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它承诺要比较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上的经验,这正是我们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我很好奇,那些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却能培养出世界级大学的国家,它们是如何做到“以小博大”的?它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大学的治理结构上,有没有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各国的情况,更能深入分析这些管理模式背后的逻辑和成功要素,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适用性。如果这本书能为台湾的高等教育界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何提升大学办学效益的切实可行的建议,那将是莫大的贡献。
评分我一直对大学的“经营”层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台湾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各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比较》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思考,为何有些国家的大学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和学者,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这背后必然有着一套高效且富有智慧的经营管理体系。我特别想从这本书中了解,在经费来源方面,不同国家的高校是如何平衡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捐赠以及其他多元化渠道的?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又有哪些先进的策略能够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大学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能力?我对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在大学治理结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抱有很高的期待。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可以操作的、具有借鉴意义的管理模型或最佳实践,那无疑将对台湾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各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比较》光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十分振奋!作为一名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对其他国家是如何运作大学,尤其是那些在教学、科研、财务、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得风生水起的国家,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我觉得,我们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错的成就,但在面对全球化和少子化的浪潮时,许多经营管理的模式似乎已经到了需要革新的时候。看到有这样一本书,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比较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实在是太令人期待了。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能够启发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例如,不同国家在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上做了哪些尝试?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何有效地吸引和留住顶尖的师资?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是否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这本书如果能触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提供扎实的分析,那对我们而言将是无价之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它能为我们揭示怎样的图景。
评分说实话,我选择购买《各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比较》这本著作,主要是出于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态。作为身处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员,我深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浪潮、科技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都迫使我们必须审视和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这本书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探讨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营管理经验,这让我看到了一个能够拓宽视野、汲取养分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些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国家,它们在大学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人才引进与激励、以及与产业界的联动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成功范例。是否有一些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是我们可以引入并加以本土化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更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台湾高等教育界进行深刻反思和积极变革的洞见。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下单购买《各国高等教育经营管理之比较》这本书,主要还是被它的“比较”二字所吸引。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在教学创新、科研突破、学生培养,还是在与社会产业的结合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底子不错,但总感觉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似乎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或者说,我们可能错过了某些重要的发展契机。这本书既然是“比较”,那势必会涉及到不同国家在这些关键领域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模式。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世界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的大学,它们在管理上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是它们的顶层设计更清晰?还是执行层面更有效率?或者是在资源整合和分配上有着更精妙的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体量下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从中能挖掘出一些可以被台湾的高等教育界借鉴和转化的“实战经验”,帮助我们找到提升竞争力的具体方法,让我们的大学也能在国际上更具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