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共同境界的达成不是靠一个人成功,
我们就有必要将荣耀归于我们的团队、我们的追随者,
同时也要感恩他们的支持。
这样的支不是来自实质的奖励或互利行为,
而是彼此的相信相託。
如果领导是出自于内心的建立长久的关系,
给予追随荣耀与感恩是则是为这段关系别上了勋章。
作者简介
赵建宏
学历:
英国萨里(Surrey)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
现任:
艾确亚人力资源专业顾问公司总顾问
曾任:
东元电机集团总公司管理师
新世纪资通教育训练主管
讯连科技人力资源专案经理
苏黎世产险薪酬福利经理
美商韬睿惠悦顾问公司顾问
e-mail:sonnyruri@hotmail.com
自 序 003
第一章 领导的所在 009
第二章 回到最初 027
第三章 主要领导理论回顾 031
第四章 领导力本质 049
第五章 追随者自我认同领导 061
第六章 向领导者前进 113
终 话 133
写这本书的原意是希望这个产出,对这个社会能有所贡献,在这过程中我回顾了领导经验、挑战自我思考逻辑及反思传统理论。写书的过程最痛苦的问题是我一直在挑战我自己一个问题「别人说是关键的因子,你为什么不放进书里?」例如,有些理论认为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是因为领导者有领导别人的欲望,我觉得不是,而是面对共同情境时领导者比追随者更提早将自己满足欲望的方法先说了出来,这好比大家肚子都很饿,我先说了要如何去找面包,重点在自己之事的解决而同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所以领导人的欲望不是形成领导的充要条件,而是次要助益因子。会发生归纳出这个因子的原因,我可以想像是因为这些研究者把个人成就取向(Achievement orientation)与满足大众需求(Needs satisfaction)两件事混在一起看了。
高成就导向的人通常个人能力很强,也喜欢指挥别人(或许这是某些专家所谓的自我驱力及领导欲望),但不代表群众会接受他的方法或领导。又有如武则天堪称中国史上是最有野心的女人了,她有领导欲望否?有,最后也如她意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了,但为何上台数十年后,却仍然被强迫还政于唐?这其中一定有地方是不被追随者认同的。例如她亲手杀掉了她刚出生的女儿、亲生儿子李弘、孙子李重润、孙女永泰,以及女婿薛绍。以上对各影响因子的检视,是一直在我心中不断冲击及回盪。 老实说,我是个很挑领导者的追随者。也因为我很挑,也期许自己能成为好的领导人,我自己也在这个领域多所充实自己,看看外面还有没有
高于自己体认的知识。事实是,说的人很多,但多着墨于企业经营领导(这不是我认定的领导,虽然领导与管理在某些情境是重叠的,例如管理者及领导者都是跟一群人一起工作),是属于管理范畴。而且论述多为破碎、没有次第的架构,也就是说他们条列了这么多的「重点」,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我一直很想问这些作者你们到底要我从何下手啊!?美国有一本谈到领导的工具书甚至竟然要一个领导人做好二十几件事。我的天啊!是期待每个人都成为完人吗?
(完美的人)我也可以学他们这么做,反正要大家做愈多总是不会错的,但在我眼中看来这不负责任、不精确且有点为了赋新词强说愁,写一本书怕字数不够吧。我也发现有些作者可能没有经验,所以提不出精髓,可能写了快二十万字了,陈述了他挑出的伟人的一生,可能是境界太高,我看不出作者要我们从他提出的例子中学什么,甚至写序的人都这么写了:「……不怕读者见笑,我自忖尚未能充分领会书中的真意……」。
如果像写序的人这类社会精英份子都看不懂了,那谁还看得懂?我有自己实务的体认,期许自己透过古今中外的实例为大家解析领导本质,就有如探究佛法的如来藏本义,而非眼见八万四千修行法门而无所适从,且没有学习的次第。有别于其他类似出版品为赋新词、混充页数的情况,希望以精简的字数来阐述本人的完整想法,能够让读者理解及记忆为第一要务,就像波罗密多心经一样言简意赅,当然也希望对于「用真心」领导他人的管理者能起到提点的效果,使大家能向领导者前进。
(六)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领导如来藏》的,原本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籍,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思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这本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称之为“静水流深”。作者认为,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革,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来自于领导者内在的稳定和笃定,来自于他对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来自于他对未来的清晰愿景和坚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倾听”的阐述,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听”,更是要“听懂”。这需要放下预设的判断,放下急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冲动,真正地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我常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很多时候,因为急于下结论,而错失了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沟通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在于倾听的深度。
评分(四) 最近这阵子,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颈,心情也有些低落。《领导如来藏》这本书,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感觉像是老天爷送来的礼物。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关于“内在平静”的经验,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他强调,一个真正强大的领导者,首先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我之前总是觉得,领导者就应该表现出坚强、自信的一面,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软弱。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强大,恰恰在于能够接纳自己的脆弱,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书中有一个关于“放下”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放不下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比如别人的看法,比如过去的遗憾。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的语言,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执念,去学会放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平静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焦虑和烦躁。对很多曾经让我纠结的问题,也多了几分豁达。
评分(九) 《领导如来藏》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虽然没有实际的交流,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于“谦卑”的探讨。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领导者就应该高高在上,应该显得强大而不可动摇。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的谦卑,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清晰。当你足够强大,你反而能够坦然地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且愿意向他人学习。书中分享的许多关于“服务”的理念,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领导者的角色就是发号施令,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角色是服务者,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领导”这两个字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五) 《领导如来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我很少读到一本能够如此深刻地触及灵魂、又如此贴近实际的书。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初心”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做领导者?我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本书引导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去审视自己的动机和愿景。我曾经以为,领导力的核心就是目标达成和效率提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深层的领导力,是关于如何唤醒团队的内在动力,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书中提到的“无我”境界,也不是要我们牺牲自我,而是要超越小我的局限,去关注更大的整体。我记得有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位领导者,如何在团队出现重大失误时,不指责、不逃避,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并且带领团队从错误中学习。这种担当和胸怀,是多么难得!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它没有强烈的说教感,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慢慢地将智慧渗透给你。
评分(十) 最近读完《领导如来藏》,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领导技巧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无我”的领导境界,让我对“权力”和“影响力”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他强调,真正的领导者,不是去追求个人的权力,而是去激发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当我读到关于“赋能”的章节时,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所谓的“效率”,反而剥夺了团队成员自主发挥的空间。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只有真正地信任和赋能,才能激发出团队最大的潜力。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反思”的论点,非常触动我。作者鼓励领导者要经常反观自照,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落俗套,充满了东方哲学韵味,读起来让人感到宁静而深远。
评分(七) 《领导如来藏》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只不过它教的不是降龙十八掌,而是领导力的“内功心法”。我以前读过不少管理学方面的书籍,很多都充满了理论和模型,读起来感觉很“硬”。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用一种非常“软”的方式,却触及了最核心的道理。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觉醒”的概念,让我受益匪浅。他不是鼓励我们去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是让我们去争强好胜,而是去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去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潜力。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疲惫和无力,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多么辛苦,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工作的意义,没有感受到被赋权。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这份意义和力量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探索内心的“如来藏”。
评分(二) 《领导如来藏》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尤其是在反思自己过往的领导经历时。作者在书中探讨的“觉察力”这个概念,我非常有同感。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清楚情况,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或者被自己的情绪和偏见蒙蔽了双眼。书里提到的一种练习,就是每天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观察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不评判,只是去感受。一开始我觉得有点难,总是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评判,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开始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是什么在驱动我的决策,是什么让我对某些情况产生过激反应。这种觉察力,不仅对领导他人有帮助,对我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是管理自己的情绪,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书中还讲到了“同理心”,但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强调要去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需求和感受。我回想起我曾经带过的团队,有些成员因为误解而产生隔阂,如果当时我能更主动地去倾听、去理解,也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不是那种很刻板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智慧的闪光点,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评分(一)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领导如来藏》,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有点玄妙,又有点江湖气,不知道会是讲些什么。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笔和深邃的洞察力给抓住了。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管理学教科书,也不是教你如何玩弄权术的心机书。它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心灵地图,引导我们去探索领导力的本质,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工作中的“如来藏”。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案例,可能是他自身的经验,也可能是历史上的典故,或者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来解析领导者在面对不同困境时,内在的觉知和外在的行为如何相互影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为而治”的阐述,它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一种顺应规律、不强求的力量。就像老子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领导力,不是靠强硬的指令和高压的控制,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智慧,去激发团队的潜能,去营造一个让他们愿意投入、愿意奉献的环境。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权威”的含义,原来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而是来自内心的力量和对他人福祉的真诚关怀。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很多,对很多曾经困扰我的领导难题,都有了新的视角和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三) 坦白说,《领导如来藏》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由内而外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人”,更是关于如何“成人”,如何让领导者自己先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智慧的人。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格局”的论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的琐碎事务缠身,忽略了更长远的目标和更宏观的视野。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之前可能存在的短视和局限。它提醒我,作为领导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去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去预判未来的趋势。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臣服”的观点,一开始让我有点不适应,感觉好像是要我们放弃主动权。但深入理解后才明白,这里的“臣服”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一种尊重和顺应。当你真正理解了事情的脉络,反而能够找到最有效、最省力的解决之道。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越是反复咀嚼,越能品出其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随时翻阅,并且能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宝典。
评分(八) 拿到《领导如来藏》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朴素又充满意境的风格,让我立刻对它产生了好奇。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它内在的“乾坤”远比外表要丰富得多。作者在书中对于“顺势而为”的解读,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击。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主动出击,去改变现状,去掌控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顺应自然的规律,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河流的流动、风的走向,来阐述这个道理。我开始尝试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很多曾经让我头疼的问题,似乎都变得不那么棘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去推倒一切,而是要学会借力、顺势,去引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