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书院与科举

彰化书院与科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彰化书院
  • 科举
  • 台湾史
  • 地方史
  • 教育史
  • 清代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综观台湾大小书院两百余处,虽俱有书院之名,究其性质却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的正规书院与基础教育的非正规书院二大类型。

  正规书院均为官方所建,设备完善,师资优良。生童的入学资格须经考试,有「文堪造就者」的限制。非正规书院系以收容贫困学童为主,入学资格无严格限制,而学业内容也仅限于初级的启蒙教育。

  彰化县最具规模的官建书院白沙书院,正式创建干隆十年(1745),于日治时期拆毁。而现存的书院则有鹿港文开书院、和美道东书院及员林兴贤书院。

  清代以科举取士,书院教育为推动科举考试的主力,十年寒窗,期待的是金榜题名。而附属书院、文昌祠以及各地书房,虽有祠次之别,其以科举题名为目标,则无二致。

  本书不仅详述彰化书院之体制、讲席、授课内容、课卷,更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说明秀才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及朝考等相关科举考试制度,以及秀才、举人、贡士、会元、进士、状元等头衔是分别经过哪些科举考试而得之。此书是透彻了解清代复杂的科举制度及书院体制的最佳入门书籍。

本书特色

  详细介绍彰化书院以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是对科举考试或书院体制有兴趣者,此书是搞懂复杂科举制度及书院体制的绝佳入门书。

作者简介

林文龙(1952 ~ )

  出生于南投竹山,现住彰化和美。曾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研究员,现任为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研究员。因兴趣所及,自弱冠以来,即从事台湾史蹟的田野调查与纪录,以台湾传统教育(书院、科举等)、人物、史蹟为主要研究范畴,并参与省县、乡镇方志纂修,着有:《台湾掌故与传说》、《台湾中部的开发》、《台湾中部的人文》、《吴光亮传》、《林占梅传》等十余种,曾荣获「行政院文建会古蹟维护论文奖」。长期从事传统汉诗写作,着有:《扫箨山房诗集》、《陶村梦忆百咏》及续编。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薪传:一部关于明清徽州地方教育与社会变迁的深度考察 书名:徽州文脉:宗族、书院与士绅的社会建构 作者:[此处留空,以保持中立性] 出版社:[此处留空] 出版年份:[此处留空] --- 导言:在地方史的褶皱中探寻权力与知识的交织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科举机构,而是将目光投向明清时期中国腹地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徽州(今安徽南部一带)。徽州,自古便以其独特的商业精神、严密的宗族结构和对儒学教育的狂热投入而闻名遐迩。我们试图深入挖掘,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大背景下,徽州的士绅阶层如何利用和重塑地方性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书院这一载体,来巩固其社会地位、维护宗族利益,并最终影响区域内的政治生态与文化走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明清徽州的地方教育体系,尤其是其发达的书院网络,不仅仅是国家科举制度的下沉末梢,更是一个复杂的、由宗族精英主导的社会权力再生产机制。它有效地将知识的获取与社会资源的分配紧密捆绑,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徽州模式”的精英文化。 第一部分:徽州社会的基石——宗族、商业与儒学的融合 第一章:徽州“新安人”的身份构建 徽州文化以其强烈的地域认同感著称。本章首先考察了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山少田)如何催生了“贾而好儒”的商业传统。我们分析了徽商在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财富,如何逐步转化为文化资本和社会声望。这种转化过程并非简单的经济捐赠,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文化投资——通过资助教育、修建祠堂和创办书院,徽州精英巧妙地将商业成功合法化,并将其转化为世代相传的儒家荣耀。 第二章:宗族权力与地方治理的交汇点 在徽州,宗族组织(以血缘为纽带的聚落)远超血缘范畴,是实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调解中心。本章重点探讨了宗族祭田、族产管理与地方教育资源的关联。我们将考察族规、家训中关于教育的明确要求,以及宗族长老在推荐生员、监督书院运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地方性的治理结构,如何与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体系产生摩擦与合作,构成了徽州教育自主性的重要来源。 第二部分:书院的生态学——功能、课程与地方知识的生产 第三章:徽州书院群像:从官办到私立的谱系分析 本书系统梳理了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主要书院的兴衰史。我们区分了由官府主导(尽管在徽州数量不多)的书院、由地方士绅或贤达倡导的义学性质书院,以及由特定大宗族设立的家学书院。每种类型的书院在资金来源、招生标准和教育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利用清代地方志、碑刻文字和私人档案,重建这些教育机构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网络。 第四章:课程设置与“徽州学派”的影子 与侧重八股文训练的某些官学不同,徽州书院的课程设置往往体现出其精英赞助者的偏好。本章细致剖析了书院的教学内容。除了“四书五经”的基础学习外,我们发现了对实用性学问——如程朱理学中的心性论、地方文献的整理、乃至部分经济伦理的探讨——的重视。我们特别关注了某些著名书院中,对特定学者的推崇,如何悄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倾向,并为科举输送了具有特定知识结构的准士人。 第五章:师资流动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书院的生命力在于其师资。本章追踪了明清时期往来于徽州各书院间的著名学者和教师的履历。他们往往是举人、进士出身,或在京城、省城有过任职经历的退休官员。这种师资的流动性,使得徽州书院得以吸纳外部的、更广阔的学术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精英子弟与外部世界的知识连接,从而提升了他们在科考中的竞争力。 第三部分:知识、权力与社会流动——教育成果的社会回馈 第六章:科考成绩与地方声望的互证机制 科举的成功是检验书院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标尺。本章通过对徽州历代中第人物的社会背景分析,揭示了教育投资与科考成功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成功被录取的士人往往会反哺其出身的书院,通过捐助、题匾或担任山长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该书院的声望,形成良性(或垄断性)的知识资本循环。 第七章:士绅的社会功能: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排他性 进入士绅阶层后,这些通过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运用其社会地位和知识优势来维护宗族利益?本章考察了士绅在主持地方慈善事业、协调民间纠纷、甚至参与水利建设等非正式政治活动中的角色。教育不仅是入仕的阶梯,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认证。那些未能中第但接受过良好书院教育的“生员”和“庠生”,也构成了地方上重要的文化中介和权力缓冲层。 结语:徽州教育模式的历史遗存与反思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徽州教育体系的内在张力:它既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工具,又是地方精英维护自身文化优越感和经济利益的有效工具。徽州书院及其培养的士绅,成功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构建了一个坚固而排他的知识权力结构。这种结构在晚清的冲击下如何瓦解,以及其遗产如何影响现代徽州社会的文化心理,是留给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生产、社会分层与地方政治的复杂互动,提供一个极具深度的个案分析。 ---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共七章,深入探讨了明清徽州地区教育体系的社会基础、运作机制及其对地方精英阶层构成的决定性影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0

第二章 台湾书院类型 16
一、高等教育 20
二、基础教育 26
(一)义学 28
(二)特殊教育 32
(三)试馆 36
(四)文昌祠 40
表1:台湾书院沿革简表 44

第三章 历史彰化书院 60
一、消失的白沙书院 62
(一)前身彰化县义学 64
(二)曾曰瑛创建 70
(三)历次修建纪事 80
(四)杨桂森手定学规 84
(五)戴案易名及日治初拆毁 90
(六)命名渊源探讨 94
二、空中楼阁──正音书院 96
三、功败垂成──主静书院 100
四、化身国黉──螺青书院 102

第四章 现存彰化书院 108
一、鹿港文开书院 112
(一)鹿港同知邓传安创建 116
(二)配祀海外八贤 124
(三)书院学租 130
(四)北白川宫遗迹 132
二、和美道东书院 138
(一)书院创建及兴修 142
(二)组织道东书院汉文研究会 146
三、员林兴贤书院 150
(一)书院创建及兴修 155
(二)学租挹注公学校 157

第五章 书院讲席汇录 160
一、白沙书院 162
二、文开书院 166
三、道东书院 170
四、兴贤书院 174

第六章 彰化书院的延伸──南投蓝田与登瀛书院 180
一、蓝田书院与曾作霖 182
二、登瀛书院与洪月樵 184

第七章 书院基础──文社、诗社及书房 186
一、 清代文社 188
表2:清代彰化文社一览表 190
二、日治时期诗文社 192
表3:日治时代台湾诗文社一览表 194
三、书房 196
表4:清代书房学年及读本对照表 200

第八章 书院与科举 204
一、秀才考试 208
(一)小试 210
(二)秀才补廪与出贡 214
表5:正途五贡表 216
表6:捐纳五贡表 218
(三)秀才学校──孔子庙 220
二、乡试 224
表7:彰化县历科举人名录 226
表8:彰化县历科举人名录补遗 228
三、会试、殿试与朝考 230
(一)公车会试 232
(二)金銮殿上试文章 234
表9:彰化县历科进士表 236
四、捷报报喜 238
(一)捷报形式 239
(二)科举遗风──近(现)代捷报 240
五、竖旗与挂匾 242
六、科举下的制艺与试帖 246
(一)八股文 247
(二)试帖诗 248
七、书院藏书与科举参考书 250
(一)官方颁给书籍 252
(二)科举参考书举隅 254
1.以编书者分类 254
(1)官方选刻 254
(2)书商选刻 254
(3)私人选刻 254
(4)私人手抄 254
2.以内容分类 256
(1)经典详解 256
(2)时文选 256
(3)试帖诗选 257
(4)赋选 257
(5)合选 258
(6)朱卷(墨卷) 258
(7)性理论选 258
八、科举相关习俗 260
(一)掷四红 262
(二)敬惜字纸 264
1.仓颉夫子 264
2.惜字先端敬圣楼 265
3.民间禁忌 266
(1)劝戒士子 267
(2)劝戒众人 267
(3)劝戒各业 269
4.宗教对敬亵字者的奖惩 270
惜字功律二十四条 272
亵字罪律二十九条 274
5.清代彰化送圣蹟举隅 276

第九章 结论 280
一、文昌帝君与书院 281
(一)源起于自然崇拜 282
(二)台湾书院的文昌崇祀 283
二、日治以来台湾中部书院功能的转变 284
(一)清末书院考课概述 285
(二)日治初期的荒废与消失 286
(三)设塾结社延续汉学 287
(四)鸾堂兴起及其影响 288

图书序言

自序

  政府用人唯才,甄拔才俊之士,使其发挥所学,贡献国家社会,透过选举机制,是不二法门。历代修纂地方志书,例有「选举志」一门,内容悉属科举考试变革,以及科贡人物总表,以是往往令人产生错觉,误认为选举等同于科举,其实科举不过是众多的选举方式之一,他如察举、征召,也都属于选举范畴,乃至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亦可概括为广义的选举。

  朝廷设科取士,考试不失为最公允的制度,即使是备受批评的以八股、试帖规范应试文字,其出发点也是出自公平性的考量,设定格式,俾儒士有所遵循,而试官阅卷也有取舍标准。穷经致用,为天下读书人奋斗目标,科举考试正是跨越仕途的重要门槛,因此书院教育应运而生;科举肇端于隋朝,书院则出现于唐代,从此成为培育科举人才摇篮,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历经千余年不衰。

  光绪三十年甲辰科,为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考试划下了休止符,自是应试的制艺时文,成为无用之物;影响所及,书院功能也随之而式微,荒废者有之,移充他用者有之,转型者有之,情况不一而足。这种情形,在台湾则提早了十年,光绪二十年的甲午恩科,为台湾各学举子参与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科。翌年台湾割让日本,迫使科举提早结束,不过不少儒生内渡,寄籍闽粤各学,参与甲乙两科考试,取得举人、进士以及翰林等功名。台湾的科举考试,在明郑时代因有「全台首学」的创设,乍现曙光,但止于取进生员阶段,正式开科取士,为康熙26年丁卯科乡试,迟于清人入关之初的顺治3年丙戌科达三十余年,实为科举史上的「异数」。

  为了纪录台湾科举制度下的书院经营,我曾经写过《台湾的书院与科举》一书,交由常民文化公司出版,以浅显文字,细数台湾书院与科举相关制度、人物掌故,以及民俗、遗迹。本书的发行,使年轻一辈,重新认识科举与书院制度,某些残留民俗也能借此而追溯,找到源头。有位朋友读过书后曾告诉我:「以前读过某专家的论丛,资料详瞻博引,不过终篇仍不知所云,但读了你的书,很快便弄清楚原委。」有此肯定,殊堪告慰!只是书中有几个关键性误植文字,没有机会更正或制作刊误表,不无憾焉!

  好几年前,在彰化县某个文学会议的场合,得知林明德院长、康原兄正在进行「彰化学丛书」编印计画。鉴于彰化县为台湾现存书院古蹟最多的县份,丛书中应有一席之地,邀我为这项计画写一本《彰化的书院与科举》。当时公私两忙,参与的乡镇志正在进行,馆内的特展也在策划,不敢贸然答应;康原兄一再劝说,道是时间不赶,基础已经打好,只要稍作删补便能成书,刚好常民的合约已满,就勉为其难接受了这个任务。

  时间逐渐流逝,面对旧稿,茫然毫无头绪,原因是抽出了非彰化部分,篇幅便严重不足,以致迟迟未能动笔。而康兄催稿殷勤,不仅密集电话催促,凡有见面机会,也不放过。而我一再因循,几度想放弃,有天永靖张瑞和兄寄赠其大作《维系传统文化命脉 : 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彰化学丛书之一,心想现存彰化三所书院之一已完稿其一,我的彰化书院正好趁此良机做个逃兵。去年春夏之交,仍是彰化县文化局的会议场合,将打退堂鼓的念头告知两位;哪知得到的答覆是:彰化书院的书还是要出,交稿时间可以延到暑假之后。眼看无法置身事外,只能积极安排撰写章节了。

  彰化县境内现存书院只有文开、兴贤、道东,篇幅显然不足,于是将范围扩大,先从「彰化历史书院」着墨,追溯正音、白沙、主静、螺青等,再殿以「彰化书院延伸」,及于今南投县境的蓝田、登瀛两所,总共九所书院,成为本书的骨干。书院与科举密不可分,于是再就科举部分择要叙述,制度、民俗、人物之外,并及于书房、社学、诗文社等,大抵以彰化为主,不过因考量资料完整,仍有部分例外。数月辛勤,终底于成。彰化素称人文渊薮,科甲雄冠全台,见微知着,本书正堪相与印证。至于疏漏谬误,或谘访未周,敬请博雅君子有以教之!

林文龙谨序于台湾文献馆
2012年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时,我立刻就有一种“找到了”的感觉。作为在台湾生活了很久的人,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总是充满着好奇。书院,对我而言,是过去教育的象征,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而科举,则是那个时代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这两者的结合,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在彰化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少座这样的书院,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历史?书里有没有详细介绍这些书院的建筑风格,比如它们的布局、规模、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一样,为我们揭示这些书院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这些书院与科举制度之间是如何紧密联系的。它们在培养人才、服务科举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没有一些关于彰化地区科举考试的独特之处,比如考题的类型、考试的流程,或者是一些曾经在科举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故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去感受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勤奋与坚持,以及他们对知识的虔诚追求。

评分

提到“书院”和“科举”,总会让我联想到一种非常古典、非常严谨的学习氛围。我一直认为,台湾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瑰宝,而书院,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本身对历史的钻研不算深入,但对那些能够勾起时代回忆的物品和故事,总是充满了好奇。彰化,在我印象中,就是一个充满历史沉淀的地方,那里一定隐藏着不少关于书院和科举的精彩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彰化地区,那些曾经存在或仍然屹立的书院,它们的历史渊源究竟有多久远?它们又是如何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当地学子们求学问、谋前程的重要场所的?书里能不能多介绍一些书院的建筑构造,比如它们的规模、布局、以及一些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我希望能从书中的文字和可能的插图中,感受到当年书院的庄重与古朴。更吸引我的是,这些书院是如何与科举考试对接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教育格局,又为科举输送了多少人才?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一些关于彰化地区科举考试的独特之处,比如有哪些著名的考官,有哪些流传下来的考试轶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彰化书院与科举”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名词,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时代印记的鲜活故事。

评分

彰化书院,光是这四个字,就勾起了我太多回忆。我小时候就住在彰化,虽然不是文人世家,但家附近就有好几间老书院,耳濡目染之下,对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书院是孩子们读书识字、接受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书院里的先生,一个个都像诸葛亮一样,学富五车,严谨治学。而科举,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的祖父那一辈,就有几个亲戚是读书人,虽然最终没能高中,但也勉强在地方上做些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彰化地区那些有名的书院,比如蓝田书院,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多少代彰化人精神寄托的象征。我希望作者能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挖掘出书院的历史变迁,从它的选址、设计、建造,到后来的修缮、扩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故事。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书院在科举制度下的实际作用,它们是如何培养人才的?有哪些杰出的学子曾在这里苦读?他们的求学经历又是怎样的?这本书能否带我穿越时空,亲眼看到当年书院里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莘莘学子对功名的渴望,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如果书中能配上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那就更好了,比如书院的古老照片,或者是古代描绘科举考试的画卷,这样,阅读体验一定会更加身临其境。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彰化这个地方,对台湾的教育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

这本《彰化书院与科举》,我拿到手就觉得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里面承载的历史分量。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科举制度虽不至陌生,但总觉得那是个遥远的历史概念,只存在于教科书和一些历史剧里。可这本书,硬是把这个概念跟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熟悉的彰化联系起来了。我一直对台湾老一辈的读书人充满好奇,他们生活在那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年代,是如何通过科举这条路来寻求出路的?书院,无疑是他们最重要的“孵化器”。我特别想知道,在彰化这个地方,有没有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书院,它们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独到之处?是不是融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理念?又或者,它们的选址有什么特别的考量?我希望作者能深入考证,找到那些被遗忘在岁月深处的细节。更令我着迷的是科举制度本身,它在台湾的施行情况如何?和大陆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考试科目或者选拔方式?书里有没有提到一些在彰化地区通过科举而显赫一时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奋斗历程,一定能让我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连接古今的桥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我想感受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时代洪流,以及它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建筑和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所以当《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了。我对彰化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情感,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彰化人,但这些年在这里生活、工作,渐渐爱上了这片土地的淳朴和历史底蕴。书院,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带着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气息,它们是知识的殿堂,是文人的摇篮。我想象着,在清朝或者日治初期,那些坐落在彰化乡间的书院,是怎样一番景象?里面是不是总是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弥漫着墨香?而科举,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我特别好奇,在彰化地区,究竟有多少座这样的小书院,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书里有没有提到一些关于这些书院的建造者、管理者,甚至是曾经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他们的生平故事,他们为求取功名付出的努力,一定非常感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这些书院的建筑特色,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又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印记。同时,我也想知道,在那个科举制度下,彰化地区的读书人是如何备考的?他们的考试经历又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有趣的轶事或者感人的传说,能够穿插在书中,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评分

我平常就喜欢在生活周遭寻找历史的痕迹,而书院,往往是这样历史痕迹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很有份量,它勾起了我对台湾早期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好奇心。彰化,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地名,更是承载着许多故事的土地。我总觉得,每一座老建筑都有自己的生命,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书院,更是如此,它们是过去学子们埋头苦读的地方,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起点。我特别好奇,在彰化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少书院曾经建立,它们又分别有着怎样的历史?书里有没有详细描述这些书院的建筑特色,比如它们的格局、使用的材料、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审美水平。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书院是如何与科举制度相结合的?它们在培养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在彰化地区,通过科举而成为重要人物的故事?他们的奋斗史,他们的成功之道,一定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才选拔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书院之中,感受那份浓厚的学术氛围,体会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台湾的本土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书院”和“科举”这两个词,都带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历史气息,深深吸引着我。《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恰好将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彰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那里的土地上一定留下了许多关于书院和科举的宝贵印记。我非常想了解,在彰化地区,究竟有哪些著名的书院曾经存在?它们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关于书院选址、建造、以及后期发展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探究这些书院的建筑细节,它们的独特风格,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更让我着迷的是,这些书院是如何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发挥其教育功能?它们是如何为当时的学子们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在彰化地区,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成就的名人轶事?他们的求学经历,他们的考试过程,一定能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连接古今的文化传承感,体会那种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追求。

评分

这本《彰化书院与科举》,光是书名就让我觉得很有历史厚重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小时候听长辈讲起的那些关于读书人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历史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积,更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一点点书写的。书院,在过去,就是这样一群人聚集和学习的地方。而科举,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彰化,对我来说,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而这本书,似乎能将我带入更深的历史层面。我特别想知道,书里有没有介绍彰化地区有哪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书院?它们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比如,有没有一些是依山傍水而建,或者有什么特殊的建筑材料?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这些书院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历过哪些重要事件,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让我好奇的是,这些书院在科举制度下的具体作用。它们是如何教授知识,如何培养考生?有没有一些关于彰化地区,通过科举而走向仕途的先贤的故事?他们的求学经历,他们的考场上的故事,一定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彰化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

我对台湾的教育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还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年代,书院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探索欲。彰化,作为台湾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我对那里曾经存在过的书院,以及它们与科举制度的联系,充满了好奇。我设想,在过去,书院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连接普通家庭与功名仕途的桥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彰化地区重要书院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建立背景、历史沿革、建筑特色,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轶闻。更令我着迷的是,这些书院是如何在科举制度的框架下运作的?它们是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培养学子应对科举考试的?书里有没有提到一些在彰化地区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考试故事,一定会非常吸引人。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时代氛围,以及在这种氛围下,读书人所承受的压力和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如果能够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彰化书院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我对“书院”这个词汇,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它似乎象征着一种传统的、扎实的教育方式。而“科举”,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它曾经是无数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关键,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彰化书院与科举》这本书,恰好将两者结合,让我对这本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台湾清代及日治初期的社会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这个时期,许多地方都会兴建书院,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彰化,作为台湾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自然也少不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彰化地区那些曾经存在或至今尚存的书院,它们的选址、规模、建筑风格,以及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了解这些书院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书院是如何扮演着科举教育的“预科班”角色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在彰化地区通过科举考试而脱颖而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学习经历,他们的科举之路,一定会是激励人心的故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历史的陈述,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为实现自我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